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016年05月23日,水星变身一颗“小黑痣”,在太阳表面缓缓“爬”过,这一现象被称为“水星凌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水星凌日”时,下列能正确反映水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A B. B C. C D. D
2. 太阳系中可能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除水星外,还有( )
A. 金星 B. 火星 C. 土星 D. 天王星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水星轨道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发生水星凌日时,太阳、水星和地球位于一条直线上,且水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中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要发生凌日现象,则必须满足该行星位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之内,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内的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因此太阳系中可能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除水星外,还有金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生命宜居带”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下图为“‘生命宜居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推测,地球比其他行星更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地球拥有( )
A. 稳定的太阳光照 B. 适宜的体积质量
C. 安全的宇宙环境 D. 适中的日地距离
4.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75倍,则可能出现生命的行星是( )
A. 水星 B. 金星 C. 火星 D. 木星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如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日地距离刚好是一个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位置时,地球处在生命宜居带,所以地球比其他行星更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适中的日地距离,D正确;稳定的光照,与太阳年龄有关,其他行星都具备,A错误;如图金星与地球体积质量相近,但没有在生命宜居带,B错误;安全的宇宙环境主要体现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其他行星都具备,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如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生命宜居带距离太阳的距离与恒星质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当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75倍,生命宜居带的位置会离太阳越近,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为金星,B正确;由图可知当太阳质量大约是现在的0.5倍时,生命宜居带的位置为金星,A错误;木星与火星距离太阳的距离比日地距离要远,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 )
A. 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种类明显递增
B. 二叠纪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 白垩纪后期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
D. 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成正相关
6. 地质学者在皖南山区的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古生物化石。推测该地层可能抬升于( )
A. 古生代后期 B. 寒武纪时期 C. 元古宙时期 D. 太古宙时期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总体增加,但在白垩纪后期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而不是递增的,A错误;二叠纪处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白垩纪后期出现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C正确;读图可知,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有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层区中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在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推测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A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时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BCD错误。故选A。
2023年处于太阳活动峰年,太阳上黑子活动区层出不穷,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爆发频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太阳黑子位于( )
A. 核心层 B. 光球层 C. 色球层 D. 日冕层
8. 太阳黑子颜色较深的原因是( )
A. 黑色物质在太阳表层聚集
B. 太阳表层能量向外释放
C. 太阳大气层剧烈活动
D. 部分区域温度较周围低
9. 在2023年前上一次太阳活动最大值可能出现在( )
A. 2034年 B. 2012年 C. 2007年 D. 2000年
【答案】7. B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所学,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B正确;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C错误;日冕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太阳黑子并不黑,而是由于黑子所在区域温度较周边区域更低一些,看上去显得暗一些,D正确,A错误。太阳黑子是太阳大气层剧烈活动,不是黑子较深的原因,C错误;太阳表层能量向外释放是太阳活动的表现,不是黑子颜色较深的原因,B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由太阳活动最大值后前推11年为太阳活动上一个高峰年,即可能为2012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31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克柳切夫火山喷发,火山灰柱达到近10000米高。左下图为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右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 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 ③-是液态的金属物质 D. ④-由碳酸盐矿物组成
11. 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为( )
A.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B. 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C.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12. 下列对于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B. 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 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 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答案】10. C 11. C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②圈层是地幔,②圈层横波传播速度最大,A错误;②层地震波从上到下速度在变化,说明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B错误;③圈层是外核,由于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自上向下传播过程中在古登堡界面消失,加之内部压力巨大,外核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推测其可能为液态或熔融态,C正确;④圈层是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由高温的铁和镍组成的,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据地球圈层结构可如,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因此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并且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A正确; 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B错误; 大气圈中的大气包括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C错误;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冰川等)和气态水(大气水等)组成,D错误。 故选A。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完成下面小题。
13.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 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散失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4.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在地面覆盖地膜能够阻挡地面的长波辐射向外辐散,A正确;覆盖地膜后地膜内的大气含量没有增加,不能起到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效果,B错误;太阳辐射总量没有因为覆盖地膜发生变化,C错误;是否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要看地膜的颜色,如果地膜是透明的,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14题详解】
夏季时地温较高,不需要保持或增加地温,AD错误;地膜不能降低地温,C错误;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能够自下而上反射太阳辐射至苹果树底部和苹果底部,能够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使苹果着色均匀,B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
海陆风和城市热岛现象影响着沿海地区城市的大气运动状况,从而影响当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下图示意某沿海城市天气晴朗条件下典型海陆风日2时和16时气温分布情况(区域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2时图中四个站点与市区大气交换作用最强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16时天津东南部气温较其他地区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远离市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小
B. 地势较低,山地冷空气下沉堆积
C. 蒸发旺盛,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
D. 濒临渤海,受凉爽海风作用显著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2时图示四个气象站中①气象站温度最低,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市区气温较高,①气象站与市区温差较大,市区与①气象站大气交换作用最显著,A正确;②③④气象站2时气温不是最低,与市区的温差不是最大,大气交换作用不是最显著的,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16时天津东南部出现了低温中心,气温明显低于西北部地区,结合热力环流,此时盛行海风,受海水调节作用显著,气温上升缓慢,形成低温中心,D正确;东南部并不是离市区最远的,受热岛效应影响也不是最小的,故该地气温低,说明热岛效应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错误;天津东南部为沿海平原,不会产生山地冷空气堆积现象,B错误;蒸发旺盛往往是因为气温高,蒸发旺盛不会导致气温偏低,水汽含量较大,也不易降温,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下图是某河流水循环和某季节甲城市附近平均等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①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
(2)该河流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可使水量明显增加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夏季风、台风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___(填序号)。
(4)水循环水量最大的空间类型是__________。
(5)地球上对水资源更新意义最大的水循环空间类型是__________。
(6)在天气晴好的状况下__________季(填季节)更容易出现右图等压线分布状况。该时期图中A、B、C、D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如果甲城市规模较大,那么该环流会使得甲城市市区降水__________(增多或减少)。
(7)如果右图等压线分布状况是由昼夜状况引起的,那么A和B中容易出现降水的地区是__________。
【答案】(1)太阳辐射能
(2)④ ⑤
(3)⑦ (4)海上内循环
(5)海陆间循环 (6)夏 BADC 增多
(7)A
【解析】本题组以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河流地貌、水循环环节和类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地理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水循环①为蒸发,蒸发的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
【小问2详解】
该河流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明显增加④下渗环节,下渗增加有利于增加⑤地下径流环节。
【小问3详解】
夏季风、台风可以把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所以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⑦水汽输送。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
【小问5详解】
海陆间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到更新和再生,是地球上对水资源更新意义最大的水循环。
【小问6详解】
结合图可知,B靠近海洋,海洋上近地面等压面凸向高处,为高压,陆地上的等压面凸向近地面,为低压,夏季增温明显,海洋增温增的慢,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压;陆地增温增的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上形成低压,所以在天气晴好的状况下夏季更容易出现右图等压线分布状况。由上面分析可知B处气压高于A,D处等压面凸向高空,C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AB处气压高于CD处气压,所以图中A、B、C、D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BADC。如果甲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盛行上升气流,使得该城市降水增多。
【小问7详解】
如果右图等压线分布状况是由昼夜状况引起的,则图中环流为海陆风,在此环流中A处盛行上升气流,容易出现降水。
18. 下为大气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B代表__________层(填文字),这层中的__________(填文字)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电离层会被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的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来自右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左图是__________(填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大气垂直分层示意。
(2)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右图中的(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3)大雾天气会使当地夜晚的气温比晴天__________(高或低),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与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最相关。
【答案】(1)平流 臭氧层 C ③ 中
(2)D (3)高 ⑤
【解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A为地球大气层的最底层,为对流层,B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为平流层,C位于平流层之上,为高层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C高层大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读图,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人类生活所在的对流层,其直接热源是③地面辐射。左图中对流层高度为12km,属于中纬地区的大气垂直分层示意。
【小问2详解】
读图,②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时,大气逆辐射减弱,大气辐射减弱,D正确,B错误;倡导低碳生活,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因此不会变化,A错误;③是地面辐射,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大雾天气云量多,湿度大,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故大雾天夜间气温比晴天高;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与⑤有关。
19. 西藏阿里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太阳辐射丰富,但夜晚气温较低,日较差大,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说明西藏阿里地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2)分析阿里地区夜晚气温较低的原因。
【答案】(1)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受喜马拉雅山阻挡水汽,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纬度较低。
(2)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多,夜晚气温较低。
【解析】本题以西藏地区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大气受热过程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尘埃等含量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阿里地区受喜马拉雅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导致该地区降水较少,晴天较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量大;阿里地区纬度相对较低,在相同的时间和天气条件下,能够接收到比高纬度地区更多的太阳辐射。
【小问2详解】
阿里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中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气体分子等较少,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有限,导致大气温度较低,大气逆辐射较弱。晴天多、云量少,云层少使得大气逆辐射进一步减弱,地面辐射是地面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由于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较多,使得地面降温快,进而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也快速下降,夜晚气温较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合肥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pdf合肥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试卷pdfpdf、合肥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pdf合肥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答案pdf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三(上)期中联考(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地理 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