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
    2025.01
    注意:本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调研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图对表达地理情况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地理著作更大。我国具有悠久的制作地图的传统,在西周初期的文献记载和铜器铭文里,已有为营建洛邑而绘制的选定城址图,记录重大军事行动的武王成王伐商图,表示王畿以东诸侯疆界的《东国图》等,足证在此以前必曾已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制图技术发展过程。
    《周礼》所载地图品种繁多,有包括当时所知“天下”“九州”的大面积图,有一遂(一万家)乃至一闾一里(二十五家)居住区的小地区图;内容有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地貌,有邦、国、都、鄙、乡、里等政区,有农、林、牧、矿、动植物等物产,有交通路线,有可以据以判决闾里争讼的土地图等等。《管子·地图篇》所载地图精确度极高,战争时可据以审知道里远近、地形险要,决定行军路线,举措先后。
    地图的制作随着时代的进程日益普及、发展。单就唐宋时代而言,当时定制,全国各府州每三年或五年都要绘制一次本州地图,和本州的版籍一起上报尚书省。除统治所及地域内的政区图外,又画有域外图。除疆域政区图外,又有边防、屯牧、邮驿、河渠水利等特种图。除政府各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所绘制者外,又有学者私人所制作的各种地图。总之,在这几千年中曾经制作出来的地图应以万数计。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图不下于书,故图与书合称“图书”或“图籍”,用以包括所有的传世文献资料。从历史时期的记载看,图与书确是长期以来受到重视。可是,古籍在历经千百年来天灾人祸之余,流传至今的约计达十余万种,论卷数则应达数百万。而古代地图若以一幅图抵一种书,则流传下来的不及古籍百分之一;若以一幅图抵一卷书,则只有古籍的千分万分之一。为什么这么少,推原其故,当由于:
    一、图的摹绘比书的传写要难得多,所以图的摹绘本一般要比书的传写本少得多。流传到后世的机会相应减少。有些见于记载的图也许本来只有一幅原制品,从没有复制过:这种以孤本形式保藏起来的图,其存在时期当然不可能很久。
    二、古代的制图技术还不大可能在等大的缣帛或纸张上,用多种不同比例尺画出面积大小不同、内容多少不一的地图来,图幅的宽度长度一般都跟着所画地域范围的大小和内容的多寡而或大或小或长或方。各种地图图幅大小和形状的差别很大,所以只能都以单幅形式收藏,难以装订成册。这就比成册成函的书籍保存起来难得多。
    三、历代书籍或藏在官府,或散在民间。古书的大部分虽在多次劫难中被毁灭了,却还有小部分保存下来。古代地图几乎全部是收藏在官府里,民间藏有地图虽不能说绝无,必然是很少的。因而劫难之来,凡是画在竹、木、纸、帛等材料上的地图,即无一能幸免于难;幸存下来的,只能是刻在石碑上的,或埋在坟墓里的。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的零碎文字资料可以被汇编为一部经而流传下来,可以被采入一朝的正史而流传下来,可以被缀辑成一部书而流传下来,而这几种“可以”对难以摹绘、大小不一的单幅地图而言,却都是不存在的。不仅经书里没有图,就是地理专著如《汉书·地理志》《水经注》里,也都是只有文没有图,尽管班固、郦道元都看到过不少前代和当代的地图。这就注定了古地图能否流传下来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原制品和当时少量的复制品能否经历千百年来多次天灾人祸仍然保留下来。
    正由于地图的流传要比书籍难得多,因而传世的地图不仅数量很少,年代也较近。
    (摘编自谭其骧《舆地勾稽六十年》)
    材料二:
    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用于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进步,人们往往以为地图的作用已不如以前。而其实,在较大范围的空间内观察、分析和研究时,仍然需要该区域的普通地图或专题地图,或者相应的电子地图。而了解历史所需要的地图并非今天的地图,是相关时代的地图。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那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或多或少与今天不同。即使自然地理状况变化不大,人文地理要素也必定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些要素甚至已完全消失,有些要素则当初根本还不存在。这些历史地图必须由研究者按照历史事实和相关的地理状况专门绘制。
    某地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电视台在发布这条消息时配一幅地图,使观众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否则,不熟悉地理的观众往往无法理解新闻的意义。要理解历史,更需要配上相应的地图,否则即使有注释,非专业的读者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无法复原出很多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地名或已经改变了的地形地貌,不少历史现象就变得难以理解。
    (摘编自葛剑雄《〈地图上的中国历史〉总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地图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早在西周之前,已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制图技术的发展过程。
    B.历史上,制作出的地图数量多,而传世的却很少,这与地图主要收藏在官府及历经灾祸有重要关系。
    C.随着时代发展,电子地图广泛运用于生活,而历史地图由专业人员手工绘制,一般不用电子地图。
    D.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某地区的地理新闻时,如果能配上相关地图,往往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上的地图有政府各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绘制的,也有学者私人制作的,刻石的《禹迹图》参考了地理学者贾耽的《海内华夷图》而完成,立于州学,用于教学。B.古籍流传至今的约计达十余万种,历代书籍或藏在官府,或散在民间,小部分保存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了下来,可以装订成册,比地图容易收藏,主要是传写本,不存在保存困难的孤本。
    C.教材《过秦论》一文,附有“秦灭六国示意图”,图上标注各诸侯国都城、主要战场、秦军行动路线等信息,与原文记述的历史参照阅读,有利于理解史论意图。
    D.为更好地布局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在规划新城区时,可借助该区域的地图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交通干线走向、居民区分布等。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第四段中所说的地图“受到重视”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期,荆轲借助进献燕国督亢地图,得以有机会接近秦王。
    B.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有地形图、驻军图等地图。
    C.刘邦初入咸阳时,萧何即收取秦国“律令图书”藏之。
    D.修复地图时,故宫修裱师傅精心操作,才裱糊出三十二张帛片。
    4.复旦大学《水经注》研究团队将传统考证与现代技术融合,新绘《水经注图》,推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新发展。地理著作《水经注》为什么会“只有文没有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地图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请根据材料,谈谈地图在表达地理情况、学习和研究历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秋
    郭文斌
    太阳照到院墙上时,爹带了五月和六月到后院下梨。爹站在梯子上,下低枝的梨,阳光在树缝流淌,梨也在爹的手里流淌。一只只梨回家似的往爹手里赶。①爹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扑过来,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扑过来。不一会儿,爹胳膊上的竹篮子就满了。给我一只呀,六月说。爹说,还没供呢。六月说,树早供过了。爹说,咱还没供呢。六月说,啥时供呢,还等月亮上来吗?爹说,对啊,明知故问嘛。六月说,那让人咋等得住,把人牙都等长了。五月说,那好啊,正好可以当拴狗橛啊。六月白了五月一眼,跑掉了。
    平时六月嚷着要摘梨吃时,爹总说等到八月十五。好不容易等到了,爹却说要等到供完月亮。六月觉得这月亮太不通情达理了。又觉得这样想有些不恭敬,于是回到树下,看爹下梨。只见爹把手往梨上一搭,梨就自动落在爹手里了,像早等着爹似的。
    高枝上的梨够不着,爹看六月。六月明白爹的意思,开始上树。爹说等等。五月跑回去取了娘给她用碎布拼的花挎包从六月头上挎下去,六月看上去像一个披红出征的战士。六月上树的动作之快跟猴子差不多。爹仰着头,举着篮子。六月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
    摘到最后一只梨时,六月的心突然一软,住了手,回头看爹。爹用目光询问六月什么意思。六月说,还是给树留一只吧?爹就嗨的一声笑了,说,如果你想留,就留一只吧。六月刷的一下从树上溜下来。②再看眼前的梨树,轻松了许多。五月上前拍他身上的土。爹从筐里挑了两只掉在地上摔开口子的给六月和五月。六月说,不是说要等供完月亮才能吃吗?爹说,不全的果子不能供。六月问为啥。五月说这还要问吗。六月说我又没问你。五月说我也没给你说。说着,在衣袖上擦擦土,吃了起来。六月心里对五月生起佩服,人家和自己打嘴仗,没忘擦梨身上的土,自己还在想下一句话呢。就立即咽掉下一句话,干脆省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了擦这一环节。第一口梨到嘴里时,六月明白了为啥叫它化心梨。
    回到屋里,爹让五月和六月数数一共多少梨。
    五月要说话,六月抢在前面说,八十五。爹问,这梨怎么分呢?六月抢先说,给卯子家五个,剩下的全是咱们的。爹看五月。五月说,还给瓜子家五个。爹奖励给五月一束赞赏的目光。然后说,正月十五爹让你们给卯子和瓜子家送灯盏,是因为卯子家有孝不能做,瓜子家不会做,其他人家都有,可这化心梨啊,村里就咱们家有,你说该怎么办?五月说,那就每家一只。爹摇了摇头说,一只怎么能够送人。这梨树要长成,需要阳光、水等等。阳光不是咱们家的吧,水不是咱们家的吧,梨给大家尝尝才有味道。
    装了梨的绣花挎包有些沉。
    汪汪汪。听见狗叫,杏花从院里跑出来,抱了狗的头。五月六月迅速进门。五月把身子一扭,六月从包里往出掏梨。
    够了够了。杏花娘过来把挎包口子系上了。六月说,我爹说每家五只,放不够他会生气的。杏花娘说,你爹也真是,就一棵梨树,能结多少呢,全贡献了。六月坚持又掏出两只,然后告别。杏花娘让他们等等。五月六月要走,被杏花拦在门口。不多时,杏花娘端了一碗花红过来,解开五月身上白的挎包,倒在里面,说,这是讲究。
    ③五月六月往出走时挎包是满的,往回走时更满。二人往面板上一边掏东西,一边给娘做解说。往出走时,他们心里多少有些舍不得,这一树梨可是他俩看着长大的。当把六十只梨送到十二户人家、看到伯伯婶婶们的感激,听到他们的夸奖,特别是当他们从家里搜寻着给他俩装各种好吃的东西时,他们就为出门时的小气惭愧。现在,厨房面板上多了数不清的茭瓜、苹果、花红、玉米等等。
    吃过午饭,爹和娘要上地。六月说过八月十五还上地啊。爹说,土豆也想回家过八月十五呢。六月一愣.心想爹说得对。六月看爹,爹已经扛了锄往出走了。
    夜色大幕一样落下。
    月亮升起来了。六月跑到上房,把准备好的供桌抱到院里。桌上有五谷、瓜果、净水,热气腾腾的月饼,还有月光。
    爹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说:
    日月无声,昼夜放光
    天地不语,万物生长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君子盛德,耕耘无声
    ………
    平时再寻常不过的院子,一下子神秘起来。然后,一家人静静地坐在院台上赏月。
    赏了一会儿,娘说天凉,进屋把窗子关上了。五月和六月不愿就此结束。他们到后院看了看梨树,并排坐在院台上,撑着下巴,静静看着月上中天。
    六月说,你说这月亮,天上只有一个,却能照到万家来。五月说,因为它在天上。六月说,看来,我们得想办法到天上。五月说.那你得变成鸟。六月说,爹说过鸟飞的那个天其实并不是天,真正的天是人的心。
    夜深了,五月和六月准备回屋睡觉。六月看见一个月亮小子。姐你看,月亮在喝水哩。五月看见台上的小花碗里果然有一个月亮。六月跑去厨房.转眼间抱了一摞碗来。五月会意,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到上房提了水壶。
    五月和六月发现,只有水安静下来,月亮才会出现。有多少碗,就会有多少月亮。六月觉得这些道理太大,太厚了,厚得他想不透。原来月亮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的。六月说,只可惜,再没有碗了。五月说,够了,娘说做啥事够了就行。④二人蹲在桌前,静静地守候着被他们养在水里的月亮。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对话展开叙述,描绘了乡村生活场景,展现淳朴的民风民俗;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增添了平淡醇厚的韵味。
    B.孩子的奇特想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没有结果的争论、稚拙的语言与不切实际的想法,又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和无奈。
    C.小说的空间转换与时间变化自然有序,从“阳光在树缝里流淌”到“夜色大幕一样落下”,节奏舒缓,呈现一天的生活。
    D.父亲告诉孩子梨树成长所需的阳光、水不是自己家的,杏花娘倒花红回赠是一种“讲究”,这些细节具有化育人心的力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使用反复手法,强调了梨成熟后一只一只“扑”到人的手中,赋予梨以人的情感,用语新颖独特,有力地表现了中秋丰收的喜悦。
    B.句子②中的“轻松”一词,写出了梨摘完后梨树“如释重负”的感觉,也写出了六月下树动作的轻快,以及因受到父亲认可而内心轻松愉快。
    C.句子③两次写挎包“满”,出门时是装满了梨,回来时是装满了村里人赠送的蔬菜瓜果,在与他人分享东西过程中,两个孩子收获了成长。
    D.句子④描写两个孩子守候水中月,富有画面感,“养”和“守候”突出了呵护与留住美好的意愿,增强了象征意义,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8.请结合院落摘梨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六月的形象特点。(4分)
    9.小说围绕农历传统节日“中秋”展开故事。请从“月亮”或“团圆”中任选一个关键词,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意蕴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郑简公谓子产曰:“国小,迫于荆、晋之间。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子产曰:“臣闭其外也已远矣,而守其内也已固矣,虽国小,犹不危之也。君其勿忧。”是以没简公身无患。
    子产相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不乐也。俎豆不大,钟、鼓、竽、瑟不鸣,寡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战不辑睦,亦子之罪。子有职,寡人亦有职,各守其职。'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荫于街者莫有援也,锥刀遗道三日可反。三年不变,民无饥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凡人之情一举而无功则疑再则倦三则去之矣。今世之士.所以相顾而莫肯为者,非其无有忠义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术谋虑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难成而不复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苟.立而成矣。
    昔者子太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以思之,思其始而图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子产以为不思而行,与凡行而出于思之外者,如农之无畔也,其始虽勤,而终必弃之。今夫富人之营宫室也,必先料其赀财之丰约,以制宫室之大小。既内决于心,然后择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必告之曰:“吾将为屋若干,度用材几何?役夫几人?几日而成?土石材苇,吾于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材役夫若干,某日而成。”主人率以听焉。及期而成,既成而不失当,则规摹之先定也。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商君之变秦法也,樱万人之怒,排举国之说,势如此其逆也。苏秦之为从也,合天下之异以为同,联六姓之疏以为亲,计如此其迂也。出于其口,成于其手,以为既已许吾君,则亲挈而还之。今吾以自有之天下,而行吾所得为之事,其事又非有所拂逆于天下之意也,非有所待于人而后具也。然而政出于天下,有出而无成者,五六十年于此矣。是何也?意者知出而不知收欤?非不知收,意者汗漫而无所收欤?故为之说曰: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先定者,可以谋人。不先定者,自谋常不给,而况于谋人乎!
    (节选自苏轼《思治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人之A情B一C举D而无E功F则疑G再H则倦I三J则去之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产退而为政五年”与《种树郭橐驼传》“早缫而绪”的“而”用法不相同。B.厌,同“餍”,满足,与《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不相同。C.苟,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的“苟”意思相同。
    D.“某所有木”与《苏武传》“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的“所”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国是个小国,既有内忧又有外患,郑简公任用子产辅佐自己,取得了显著成效,郑简公认为君主与臣子应各司其职。
    B.苏轼从北宋当时的具体社会问题出发,指出士人不肯付诸行动的原因,与他们害怕事情难成功而不能再确立目标有关。
    C.建房子时,主人提前考虑钱财多少、房子大小等问题,选择良匠商量用材、人工、预期完成时间等事项,都是有利的。
    D.商鞅力排众议实施变法,苏秦联合六国合纵结盟,都具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苏轼以此劝诫朝廷举贤任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出于其口,成于其手,以为既已许吾君,则亲挈而还之。
    14.材料二引述了子产“政如农功”的为政理念,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子产的这一理念?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耿都尉
    高适
    四十能学剑,时人无此心。
    如何耿夫子,感激投知音。
    翩翩白马来,二月青草深。
    别易小千里,兴酣倾百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写耿都尉人到中年仍能学习剑术,积极进取,与“时人”相比,更见出他的识见非凡。
    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耿都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耿都尉视自己为知音的感谢之意。
    C.“别易小千里”意谓离别是人生的常态,不必以千里为远,与王勃诗句“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相近。
    D.“兴酣倾百金”写出了离别时不惜倾尽百金痛快喝酒的豪爽洒脱,一扫送别诗中常见的愁苦之态。
    16.“青草”(“春草”)在送别诗中经常出现,有时和“马”同时出现。比如,这些诗中写道: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归客留不住……马头向春草。”(高适《别张少府》)
    “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韦应物《答王卿送别》)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高适《别耿都尉》中也写到了“马”和“青草”,请结合全诗简析“翩翩白马来,二月青草深”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写下《蜀相》。“”是因为不曾来过,有意打听,“”则渲染整肃的气氛。
    (2)诵读古诗文时,同学们发现,“拜”“谨”等词如果放在书信或奏章结尾,是表示写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四季常青,经冬不落。陶渊明对松青眼有加,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作者的敬意,如“


    翻开陶集,我们便可读到“

    ”,与之为友。
    外卖配送人员作为新型劳动者,在工伤认定方面
    困局。①依照工伤认定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相关规定,②要以劳动关系作为核心要件,③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④如果只是简单的劳务关系。⑤而且是其他类型的用工关系.⑥比如所谓的承揽协议配送,⑦就不属于工伤认定的范畴,⑧很难获得相应的权利保障。也正是如此,一些用人单位以劳务关系代替劳动关系来责任,并由此给劳动者工伤认定设置了障碍,最终导致了(甲)。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以家政工、技术小工等为代表的规模较太且容易被忽视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这一群体多通过中介平台提供服务,职业风险交通事故、摔伤、机械伤等。对他们来说,除了“不属于劳动关系”成平台零工工伤认定“梗阻”,受伤前的劳动保护责任分属,受伤后的赔偿责任分属,也多次引发纠纷。在发生纠纷时,除了(乙),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受伤原因”三要素需要更全面、客观而准确的理解,才能作出与责权利相对等的结果。
    虽然外卖员与公司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认定劳动关系并不仅仅止于此,用人单位考勤、着装管理、派单、绩效考核、工资发放等因素都可以作为依据,来证明(丙)。外卖员接受了公司的统一管理和任务分配,有相应的培训记录和派单流水,有工资发放和绩效考核的依据,因公负伤而被认定为工伤,于情于法都
    我们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工伤认定的标准,提高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和法律意识,夯实工伤认定的基石与基础,让工伤认定更加规范有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签订”的“订”和“认定”的“定”,经常在生活中会被混淆使用,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者在表意上的不同。(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希望在,可能性就在。
    抱有希望是一种责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面临
    躲避
    涉及
    无可厚非
    B.面临
    规避
    涉及
    无可争议
    C.面对
    规避
    牵涉
    无可厚非
    D.面对
    躲避
    牵涉
    无可争议
    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25.01
    1.C
    2.B
    3.D
    4.①郦道元看到过不少前代和当时的地图,但地图摹绘困难,难以复制;②同时,古代制图技术不够先进,地图多以大小不一的单幅形式流传,难以入书;③文字资料可以汇编、缀辑,郦道元结合见闻,搜集整理,总结创作,完成了这部意义深远的专著。
    5.①标示疆域政区,明确范围;直观呈现军事、居民点、交通、地貌、物产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各项情况,给决策者提供支持。②有助于读者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自然地理状况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古今变化与不同。
    6.B
    7.B
    8.①童稚可爱。看到篮子的梨跟爹要着吃;和姐姐打嘴仗,心直口快;埋怨月亮。②懂事能干。上树摘高枝的梨,帮爹干活,勤快利索。③纯真善良(内心柔软)。不舍得摘光所有的梨,给树留下最后一只。
    9.月亮:①小说以中秋摘梨“供月”开端,到夜晚“赏月”结束,还原了乡村普通人家的生活,照见岁月的静谧安闲;②供月神的民俗活动,寄托农人朴素的心愿,浸润传统文化的亘古精神,承载民族共同的期许;③五月、六月对月亮的遐想与守候,让童真、童趣与中秋风俗相融,心月交织,具有梦幻色彩。
    团圆:①小说以乡村人家过中秋的一天生活,再现“团圆”节文化内涵:一家人在一起的平凡美好生活;②化心梨分给乡亲们,乡亲们的东西到自己家,丰富了“团圆”意蕴,赞颂人与人的真诚分享与和谐美;③梨“回家似的”赶,土豆“也想回家”,诠释了农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自然与生命有共通的企盼。
    10.BGI
    11.B
    12.D
    13.(1)现在内城外城不完整,兵器铠甲不齐备,不能应付意外事变。
    (2)从他们口中说出,在他们手里成功,认为已经答应自己的君主,就亲自带来交给君主。
    14.①子产提前筹谋(思虑在前),长远考虑:坚持采取闭外守内的策略,行而有效,防备了外患。②子产明确定国安民的目标,恪守职责:为政多年,国家安宁,百姓无饥,路不拾遗。
    15.B
    16.“白马”“青草”,写友人即将远行,关合送别,照应题目;交代了分别的时间;以马写人,白马翩翩,写出了耿都尉风度潇洒的形象特点;以草写情,青草茂盛,喻两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为下文的宽慰之语作铺垫。
    17.(1)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示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3)示例一: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示例二: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示例三:青松夹路生 白云宿檐端
    示例四: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18.B
    19.(1)语句:⑤;修改为:“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用工关系”。
    (2)语句:⑥;修改为:“比如所谓的承揽配送协议”。
    20.示例:
    甲:工伤认定难的权利困境
    乙:核心的劳动关系的认定
    丙:彼此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合同关系
    21.示例:①出现了一批平台灵活就业人员,②他们以家政工、技术小工等为代表,③规模较大且容易被忽视。
    22.“签订”的“订”:指经过研究商讨而立下(合同、条约等);“认定”的“定”:指确定的、不改变的。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简公对子产说:“郑国小,又夹在楚国、晋国之间。现在内城外城不完整,兵器铠甲不齐备,不能应付意外事变。”子产说:“我严守国境已经很久了,而防守国内也很牢固了,国家虽然很小,但并没有危险。您不要担忧。”因此郑简公终身没有什么祸患。
    子产担任郑国的相,郑简公对子产说:“我喝酒都不快乐啊。祭品不丰盛,礼乐不兴,我的事务繁多。国家不安定,百姓没有管理好,耕战之士不能和睦相处,这也是你的过失。你有你的职事,我也有我的职事,我们各人恪守自己的职责。”子产退下来掌管政事五年,国内没有盗贼,路不拾遗,桃树枣树遮到了大路上没有人摘,锥刀遗失在路上三天也可以找回。三年没有变故,百姓没有饥荒。
    材料二:
    一开始不先确立目标,最终不能成功,正因为不成功,所以厌倦它就更加不能确立目标。一般人的情感,做什么事一次不成功就会怀疑,第二次就倦怠,第三次就放弃了。当今世上的士人,彼此你看我我看你却不肯付诸行动,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忠义慷慨的志向,也不是因为他们才能谋略不如人,问题在苦恼于难以成功而不再确立目标。不知道他们不成功的原因,是不先确立目标的过失。如果目标确立了就可以成功了。
    从前子太叔向子产请教治理国事的政策。子产说:“治理国事如同农业生产。日日夜夜思索,思索开始而筹谋结果,早晚都去做,行动不脱离思索的,如同农田有田界一样。”子产认为不思考就行动,和行动脱离思考之外的情况,就和农田里没有田界一样,刚开始虽然勤劳,最终一定会放弃。富人营建房屋,一定先考虑资财的多少,来确定房屋的大小。已经在心里作出决定,然后选择一个优良的工匠,一定告诉他说:“我将建造多少房屋,估计用木材多少?工人多少?需要多少天完成?土石木料芦苇等材料,我从哪里获取?”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那个优良的工匠一定告诉他说:“什么地方有木料,什么地方有石料,用材料和工人多少,什么时间可以完成。”主人全都听从他的意见。到预定期限完成,已经完成而没有不当,那是预先确定规划筹谋的结果。
    古代的人,有冒着最大的困难图谋最远大的目标的,他们靠的是什么方法呢?而且不仅是圣人能做到的。商鞅在秦国变法,招致万人愤怒,排除全国的非议,形势如此不顺。苏秦实施合纵,联合天下不同的国家形成同盟,联合疏远的六国形成亲近关系,计策如此迂阔。从他们口中说出,在他们手里成功,认为已经答应自己的君主,就亲自带来交给君主。现在我们用自己拥有的天下,推行我们能做的事,事情又并没有违背天下的意愿,也不用依赖他人才具备条件。但是政令向天下发出,有发出却没有成效的情况,有五六十年了。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知道发出政令而不知道收回吗?不是不知道收回,是由于不着边际而没有可收回的?所以这样说:先确定规划筹谋然后去做。先确定,可以谋划推行的人。不先确定,自己谋划常常不够,何况谋划人呢!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试卷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江苏省苏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