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B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B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1c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7分。
1.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长度相差大约为( )
A. 3mmB. 3cmC. 3dmD. 3m
2.某物理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新版物理课本(如图所示)的宽度,五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分别记为18.52cm、18.52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学们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 该物理课本长度的测量结果应记为18.51cm
C.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测量误差
D. 18.50cm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可以去掉
3. 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情景如图所示。关于该发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箭上升的过程中,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
B. 火箭上升的过程中,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是静止的
C. 火箭上升的过程中,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向下运动
D. 火箭上升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
4.“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相同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是同一相机拍摄甲、乙两球从左向右水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a到b,甲球与乙球运动时间相同
B. 从a到b,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从a到b,甲球与乙球运动时间之比为2:3
D. 从a到b,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小
5.图甲是一静止在水面上的测量船利用声呐测量海底深度的情景图,图乙中两个波形是声呐发出和接收信号,已知发射信号持续时间为0.2s,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则该处海水深度为( )
A. 300mB. 450mC. 750mD. 900m
6.我国古代时排箫又叫做“参差”,其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所示,所以人们说“参差不齐”。下列关于排箫的发声说法正确的是( )
A. 箫声主要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竹管参差不齐是为了改变其发声的响度
C. 演奏排箫时是靠排箫的振动发声
D. 箫声和琴声听起来不一样是因为二者发声的音调不同
7.如图是小明站在河岸边观察河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下列正确表示该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点光源S发出一束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光斑A,已知入射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点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水而下降时,反射角将不变
B. 当水面下降时,光斑A将向左移动
C. 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距离变大
D. 当入射光束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时,光斑向右移动
9.如图所示的魔术表演,将蜡烛甲竖立在玻璃板前,将蜡烛乙放在透明玻璃杯中,仅点燃蜡烛甲,向玻璃杯中注水。透过玻璃板看到:当水面超过“正在燃烧”的乙蜡烛的烛焰时,乙蜡烛并没有熄灭即出现“浇不灭的蜡烛”的神奇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支蜡烛大小不相等,该魔术表演也能成功
B. 所看到的玻璃杯中的烛焰实际上是蜡烛甲所成的实像
C. 仅将玻璃杯同蜡烛乙一起向后移动后,该魔术表演也能成功
D. 将玻璃板沿OO′水平向右移动一点距离后,也能完成该魔术表演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10.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发生了4.7级地震,全市都有明显的震感,同时很多智能手机都收到了地震预警信号。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地震台根据地震时发出的超声波测定震源位置从而公布地震报告
B. 地震时发出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是因为地震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 据说地震前不少动物反应异常是因为它们能听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
D.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无法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1.如图所示是测量一节7号干电池长度的情景,该干电池的长度可记为______cm。
12. 2024年5月,在中柬“金龙−2024”联演适应性训练中,一系列智能无人化装备引人关注,其中最吸人们眼球是“萌宠”机器狗,如图所示。在机器狗持枪行进的过程中,以机器狗为参照物,则其背上的枪支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3.合肥轨道交通S1号线是城市轨道交通“动脉线”,将于2025年底开通。该线路自寿县新桥产业园经新桥国际机场至合肥西站,全线长47.5km,设计时速120km/h,合______m/min,其中新桥机场站到合肥西站距离为35km,乘坐S1号线地铁列车通过这段路程大约需25min,则地铁列车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14.一个物体沿着平直公路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象如图所示,则该物体在10s−30s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
15.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殸(qìng)”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我国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物体的碰击有关,其中蕴含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道理。
16.如图所示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这主要是因为各管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______(填写声音一种特征名称)所致。
17.如图所示,将眼镜放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时,人耳能听到超声波清洗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的声音,这种“嗡嗡”声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
18. 2023年10月14日,在我国新疆等多个地区出现了日环食现象,如图所示。如果此时在新疆让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在水平地面上可观察到一个______(选填“圆形”“圆环形”或“三角形”)的光斑,这个光斑是由于______(选填“光的直线传播”或“光的反射”)形成的;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仅使硬纸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增大80cm,则会发现地面上光斑的形状不变,其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9.合肥包公园旁边的楼房在河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其中平静的河水中楼房的“倒影”实际上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选填“正立的虚像”或“倒立的实像”)。
20.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往往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5m。如图是小红同学在一次测量视力时的情景,则L的长度应该是______m;视力表中开口指向纸外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指向纸______(内或外)。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21.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作出其对应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
22.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2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是造成的误差。
(2)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tAB=1.5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3)在测量小车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______(选填“偏小”或“偏大”)。
(4)由实验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做加速直线运动,若小车在AC的上半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1,在AC的下半程中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用题中给定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4.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纸板F可沿ON所在轴线向前或向后折转。
(1)如图甲所示,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AO绕着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观察到反射光路______(选填“顺时针方向转动”“逆时针方向转动”或“不转动”)。实验时要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大小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为了:______。
(2)在图甲的基础上,以法线ON为轴线,将纸板EOF右半部分纸板F绕ON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如图乙所示,则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将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在图甲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明同学把硬纸板F面沿PQ剪开,将其上半部分向后折一定角度,如图丙所示。此时在硬纸板F的______(选填“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路,另一半却看不到反射光路,此实验现象说明:______。
(4)如图丁所示,若把纸板EOF整体向后倾斜一定角度,而入射光AO仍然紧贴纸板EOF照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在纸板EOF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路;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继续将纸板EOF向后倾斜增大其倾角,入射光路AO始终紧贴纸板EOF照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蜡烛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蜡烛A完全相同,但其未被点燃。
(1)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A4白纸,并在白纸的中间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一定要让玻璃板______(选填“P面”“Q面”或“PQ正中间”)的下边沿着所画的直线放置。实验时小明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蜡烛B处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光屏,眼睛应按照______(选填“①”“②”或“③”)的方法观察光屏,根据光屏上接收不到像的现象,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如图丙所示,小明在实验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观察到蜡烛A通过厚玻璃板成了两个清晰的像A1和A2,若在图丙中A1和A2两个像中间放置一块不透明薄挡板,则小明在蜡烛A这一侧通过玻璃板能看到______(选填“只有A1”“只有A2”或“A1和A2”),如果所使用的玻璃板厚度为3mm,则图丙中A1和A2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mm。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26.如图所示,PQ两地相距800m,EF是与PQ连线平行的一条小河的河岸,PQ到河岸的垂直距离为600m,小明要从P处沿垂直于河岸的方向走到G点取水,然后再沿GQ方向将水送到Q处。如果小明的速度大小恒为5km/h,不考虑取水停留的时间。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小明完成这次取水和送水任务所需要的总时间为多少分钟?[提示:要用到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为找到一条取水送水的最短路线(即从P到河岸和从河岸到Q的总路程最短),为此可以将EF看成一个平面镜,从P点作出一条光线经EF反射后恰能通过Q点,请你在图中帮小明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并标明入射点O的位置(即为最短路线的取水点)。
27.国庆假期,小明随爸妈驾车外出旅游。当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小明发现前方有“区间测速”和“限速牌”,如图所示。爸爸驾车从“区间测速”起点开始以85km/h的速度行驶了0.2h,然后以70km/h的速度行驶到“区间测速”终点。
(1)在上述过程中,爸爸驾车以85km/h的速度行驶路程是多少?
(2)通过计算并说明,在此区间测速路段爸爸驾车有没有超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图中分析可知大约为3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B
【解析】解:A.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测量数据可知,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故A错误;
B.测量数据中18.10cm与其它数据相差过大,是错误的,应该剔除,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物理课本的宽度为l=18.52cm+18.52cm+18.50cm+18.51cm4≈18.51cm,故B正确;
C.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故C错误;
中最后一位“0”是估读的,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不可以去掉,故D错误。
故选:B。
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测量数据可以判断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多次测量数据会分析错误数据,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估读数字不能删除。
本题考查了根据测量数据可以判断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多次测量数据会分析错误数据,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估读数字不能删除,属于基础题。
3.【答案】C
【解析】解:A.火箭上升的过程中,火箭与发射塔之间有位置的变化,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故A错误;
B.火箭上升的过程中,发射塔与火箭之间有位置的变化,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故B错误;
C.火箭上升的过程中,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向下运动,故C正确;
D.火箭上升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C。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答案】D
【解析】解:AC、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即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由图知,甲球被拍摄了5次(所用时间为5个间隔时间),乙球被拍摄了3次(所用时间为3个间隔时间),所以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从a到b,甲球与乙球运动时间之比为:5t3t=53,故AC错误;
B、从a到b,乙球相同的时间内,路程是不同的,因此做的是变速运动,故B错误;
D、从a到b,甲、乙两车的路程是相同的,甲所用的时间大于乙所用的时间,根据v=st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1)“频闪摄影”时,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根据图中的时间间隔判断出甲、乙球的运动时间;
(2)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做匀速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
(3)知道闪亮一次的时间和闪亮的次数,表示出甲和乙运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从a到b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
正确读取频闪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照片上两个小点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相等,做变速直线运动。
5.【答案】C
【解析】解:发射信号持续时间为0.2s,则图乙中每小格时间为0.2s,发射到接收时间为5小格,共1s,因此信号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
t=1s2=0.5s,
海底深度为
s=vt=1500m/s×0.5s=750m。
故选:C。
由图可知发射到接收时间,信号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根据s=vt得到该处海水深度。
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6.【答案】A
【解析】解:A、箫声主要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竹管参差不齐里面的空气柱长短不一,空气柱振动快慢不同,发出的频率不同,可以改变其发声的音调,故B错误;
C、演奏排箫时是靠排箫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错误;
D、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箫声和琴声听起来不一样是因为二者发声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特性,属于基础题。
7.【答案】B
【解析】解: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首先确定光的传播方向,然后根据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对各个图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8.【答案】A
【解析】解:AB、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此时入射角等于90°−40°=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当水面降低时,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入射角不变,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不变,法线向右移动,故光斑A将向右移动,故A正确,B错误;
C、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小了,故C错误;
D、当入射光束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时,入射角变小,反射角将变小,光斑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A。
AB、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得出入射角大小,结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
C、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小了,结合平面镜成像规律分析;
D、当入射光束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时,入射角变小,反射角将变小,据此分析。
此题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能正确作图并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是解答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因此实验应选用两支大小相等的蜡烛,所以甲、乙两支蜡烛大小不相等,该魔术表演不能成功,故A错误;
B.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因此所看到的玻璃杯中的烛焰实际上是蜡烛甲所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若仅将玻璃杯同蜡烛乙一起向后移动后,此时乙蜡烛不能与甲蜡烛的像重合,因此实验不能成功,故C错误;
D.将玻璃板沿OO′水平向右移动一点距离后,由于甲蜡烛的位置不变,则像的位置不变,仍与蜡烛乙重合,因此能完成该魔术表演,故D正确。
故选:D。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实验过程中,要比较物体和物体的像的大小,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只能看到甲蜡烛,看不到乙蜡烛,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细节要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10.【答案】CD
【解析】解:A、地震台根据地震时发出的次声波测定震源位置从而公布地震报告,故A错误;
B、地震时发出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是因为地震波的频率低于20Hz,故B错误;
C、据说地震前不少动物反应异常是因为它们能听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故C正确;
D、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无法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故D正确。
故选:CD。
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次声波又称亚声波,它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大致为小于20Hz。
本题考查次声波与超声波,属于基础题。
11.【答案】4.20
【解析】解:如图所示测量7号干电池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电池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4.20cm对齐,所以电池长度为4.20cm。
故答案为:4.20。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2.【答案】静止
【解析】解:在机器狗持枪行进的过程中,以机器狗为参照物,其背上的枪支位置未发生改变,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静止。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答案】2×103 84
【解析】解:设计时速120km/h,合
120km/h=120000m60min=2000m/min=2×103m/min
地铁列车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v=st=35km25min=35km2560h=84km/h
故答案为:2×103;84。
(1)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2)根据v=st得到地铁列车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速度单位的换算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
14.【答案】200
【解析】解:由图象知道,10~30s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v1=10m/s,
所以在10~30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s1=v1 t 1=10m/s×(30s−10s)=200 m。
故答案为:200。
根据图象判断汽车10~30s的运动状态,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路程。
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读懂图象,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加以计算。
15.【答案】振动
【解析】解: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乐器振动发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题。
16.【答案】音调
【解析】解: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因“连筒类”鸽哨的各筒长短不同,桶内空气柱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
故答案为:音调。
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本题考查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明确鸽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不是
【解析】解:人的听觉范围是从20Hz~20000Hz,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清洗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的声音人能够听到,说明不是超声波。
故答案为:不是。
人耳听不到超声波。
本题考查超声波的判断,属于声学部分的基础内容,难度不大。
18.【答案】圆环形 光的直线传播 变大
【解析】解: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通过小孔会成一个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由图可知,此时物是一个圆环形的太阳,故在水平地面上可观察到一个圆环形的光斑。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物距和像距有关,其中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其他因素不变,使硬纸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增大,即像距变大,故光斑变大。
故答案为:圆环形;光的直线传播;变大。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它解释了如何通过光线传播来确定物体和像的位置。
19.【答案】反射 正立的虚像
【解析】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楼房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正立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属于基础题。
20.【答案】0.6 外
【解析】解:(1)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5m,由图知,小红到平面镜距离2.2m,
所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5m−2.2m=2.8m,视力表到平面镜距离也为2.8m,
L的长度应该是2.8m−2.2m=0.6m;
(2)平面镜所成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视力表中开口指向纸外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也向外。
故答案为:0.6;外。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像是正立、等大虚像。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在检查视力时所遇到的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知识,与实际结合紧密,牢固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关键。
21.【答案】解:首先做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也为60°。如图所示:
【解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2.【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3.【答案】时间 0.27 偏大 2v1v2v1+v2
【解析】解:(1)斜面坡度越大,过某点时小车运动得越快,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误差,斜面坡度应较小;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AB段的路程为:sAB=80.0cm−40.0cm=40.0cm,
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AB=sABtAB=≈27cm/s=0.27m/s;
(3)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小,根据v=st可知,算出的速度值会偏大;
(4)设小车整段的路程为s,则小车在上半段的时间为
t1=12sv1=s2v1小车在下半段的时间为
t2=12sv2=s2v2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st=st1+t2=ss2v1+s2v2=2v1v2v1+v2。
故答案为:(1)时间;(2)0.27;(3)偏大;(4)2v1v2v1+v2。
(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2)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和物体的位置读出AB段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
(3)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算出的速度值会偏小;
(4)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和速度公式即可求解。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知识,已知前半程的速度和后半程的速度,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24.【答案】逆时针方向转动 避免一次实验偶然性,多次测量进而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 不发生 下半部分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方向在同一平面内 不能 在 变大
【解析】解:(1)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逆时针转动;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2)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中,即使将纸板EOF右半部分纸板F绕ON向后折转任意角度,两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入射光线的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位置不发生改变;
(3)小明同学把硬纸板F面沿PQ剪开,将其上半部分向后折一定角度,此时下半部分纸板和左侧的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能够观察到反射光线,上半部分与左侧的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观察不到反射光路,该实验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把纸板EOF整体向后倾斜一定角度,入射光AO仍然紧贴纸板EOF照射到平面镜上,由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在纸板EO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路。
继续将纸板EOF向后倾斜增大其倾角,入射光路AO始终紧贴纸板EOF照射到平面镜上,此时由于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随之变大。
故答案为:(1)逆时针方向转动;避免一次实验偶然性,多次测量进而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2)不发生;(3)下半部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方向在同一平面内;(4)不能;在;变大。
(1)实验中应将硬纸板垂直置于平面镜上;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2)(3)(4)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本题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关键是对相应的知识理解透彻,思路清晰。
25.【答案】P面 确定像的位置 ② A1和A2 6
【解析】解:(1)平面镜的厚度应该选择较薄的,使前后表面所成的像重合,因此是以平面镜的前表面作为反射面,即要让玻璃板P面的下边沿着所画的直线放置。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是否是实像,因此在蜡烛B处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光屏,眼睛应按照②的方法直接观察光屏,在光屏上接收不到像的现象,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是由反射面反射形成的虚像,因此在蜡烛A这一侧通过玻璃板能看到A1和A2。
由图可知,A1和A2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玻璃板厚度的2倍,则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2×3mm=6mm。
故答案为:(1)P面;确定像的位置;
(2)②;
(3)A1和A2;6。
(1)实验中以平面镜的前表面作为反射面,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也能确定像的位置;
(2)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据此分析。
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操作过程的理解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的运用。
26.【答案】(1)由题意可知,小明取水和送水要走的总路程
s总=sPG+sGQ=600m+sGQ
在直角三角形PGQ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sGQ=1000m;故
s总=600m+1000m=1.6km
再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得
t=s总v=1.6km5km/h=0.32h=19.2min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P点的像P′,且PG=P′G,连接P′Q并标出其与水面EF的交点O(即入射点),最后在图中标出表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方向的箭头,如下图所示:
答:(1)小明完成这次取水和送水任务所需要的总时间为19.2min;
(2)见解答。
【解析】(1)已知PQ间的距离是800m,AB到河岸的距离(PG)是600m,可以计算出GQ间的距离,此时便可知道小明要走的路程了,又知速度,根据v=st变形可计算出所需时间;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P的像点P′,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Q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本题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结合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水路线最短),综合性较强,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
27.【答案】解:(1)爸爸驾车以85km/h的速度行驶路程是s1=v1t1=85km/h×0.2h=17km;
(2)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为s2=s−s1=38km−17km=21km,
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为
t2=s2v2=21km70km/h=0.3h,
在此区间测速路段的时间为
t=t1+t2=0.2h+0.3h=0.5h,
在此区间测速路段的速度为
v=st=38km0.5h=76km/h,
由于76km/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