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这一篇所描述的乡土社会一些基本特征,现在发生了变化。过去,农民几乎完全以土地为生,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现在,农民生活已经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了,一部分农民可以从事与土地无关的活动,如商业、手工业甚至开办企业。从事这些活动,让这部分农民很快富裕起来,不但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之生活达到小康,相反,那些单纯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并没有很快富裕起来,有些甚至还陷入贫困的处境中。与费孝通当年所描述的乡土中国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的生活情况相比较,现在的确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这种变化在今后的时间里还将继续进行。
农民聚村而居,形成一个个村落。村落是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基本社区单位,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按照户数多少计算,村落有大有小,小的村落只有几家几户,大的村落有成百上千户。过去,村与村之间比较孤立、隔绝,自给自足,赋予农民生活的地方性特色,农民很少流动和迁移。这些都与城市的社会形态截然不同。现在,农民生活仍然以村落为主,但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部分农民开始移居县城或者镇上,有的村落人口流失严重,甚至成了“空心村”。村与村之间变得也不再那么孤立、隔绝,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生意买卖、生产和人际交往也变得频繁。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生活已不再是地方性的了。
按照费孝通的说法,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熟人社会,人们之间因熟悉而相互信任,甚至信任到在社会生活中不需要法律和契约的程度,只需要按照存续已久的礼俗规矩办事。现在,生活在同一个村落里的人们,其互相熟悉的程度应该说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迫于生活的压力。由于这种“不熟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大为降低,社会生活中法律和契约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和发挥。当然,我们说这种“不熟悉”,并不是指同村人、街坊邻里之间互不认识,而是指不了解各自为人处世的风格,不了解各自的性格、性情;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则是由于他们不常走动、不常来往。
上面说的是乡土本色的“变”。时至今日,乡土本色也有“不变”的一面。如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经营方式没有变;再有不变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依然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形式。
(节选自李默海《〈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下人以种地为谋生方法,他们离不了泥土,也搬不动土地,这种不流动的特点造就了中国社会的乡土特征。
B.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个人之间在空间排列的关系上形成了孤立和隔膜,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流动率较小。
C.乡土社会生活是地方性的,这让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使得人们在相应的范围内没有了陌生感。
D.在熟人社会,人和人因熟悉可信任到在生活中不需要法律和契约的程度,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相互信任的社会,人们大都因为这种熟悉感而选择终老是乡。
B.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传统习俗来应付的,因此在乡村治理上出现了真空。
C.部分农民开始移居县城或者镇上,甚至出现空心村,说明农民生活不再以村落为主。
D.中国社会今天仍维持着“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形式,说明还存在着乡土社会本色。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老张和投资人以合股的形式开了一个农家乐。
B.小明随父母返乡过年,叔叔和大伯各给了他200元压岁钱,而堂叔、堂伯各给了50元。
C.小李不想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把土地转包出去后,和妻子在村口开了一家百货商店。
D.从临沂到浙江上学的小王知道下铺也是琅琊王氏后代后,关系就比其他同学近了一层。
4.费孝通描述的乡土社会,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提出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是有效开展议论的完整思维过程。请结合材料一举例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她是一片绿叶 史铁生
如今姐姐14岁,妹妹12岁,互相不见已经5年。姐姐跟着母亲,妹妹跟着父亲,相隔几千里远。父母离了婚,法律不承认感情,便把姐妹俩也分开。暑假里,姐姐坐了火车千里迢迢去看妹妹。妹妹还想念母亲,羡慕姐姐能在母亲身边生活,姐妹俩商量好一起到母亲身边去,悄悄地收拾起行李,声色不露,神鬼不觉。孩子的真情也不承认法律。去火车站的那天,姐姐在自己的提包里装了妹妹的衣物,说那是自己的行李;妹妹呢,提了姐姐的东西,当然就没人怀疑她不是去给姐姐送行。到了车站,进了站台,上了火车,一切都顺利。然而妹妹毕竟小了几岁,火车要开时心慌了,忘记该藏到车厢内的什么地方去,于是露了马脚,被拉扯着下了车。姐姐急得在车上喊:“妹妹!你再好好想想,愿不愿意跟妈妈在一起!”妹妹在车下哭。
车开了,姐姐不吃不喝哭了一路……孩子有一天对母亲说:“我们的生活都是让你们大人给搞坏了。”说得母亲黯然无语。
以上并不是柳青所导演的影片中的一段,而是她真实生活中的一幕。柳青就是那个母亲。孩子怨母亲,这太好理解。不过孩子还没有长到能够理解母亲的年龄,不知道生活都是什么。
闲时,我常一本正经地设计自己的来生,便确信是有先天的幸运这回事。譬如生就的一副好身体;譬如天生的一个聪明脑袋瓜儿;再譬如相貌和身材都漂亮;还有是得生在一个文化素养比较高的家庭里,这全在乎上帝的态度;最后一条是,生活中要有些非毁灭性的挫折,以免活得发傻。有了这五条,我想就不再向上帝要求其它。当然,这样想过无非得一个笑,知道这对上帝未免苛刻。
上帝却把这五条都给了柳青。一条不落。
我认识柳青是在1975年。她对插队的事很有兴趣,又知道我对文学和电影有着梦想而且瘫痪着,便愿意来与我聊。大家坐在七平米的小屋里开聊,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古往今来,说错了也不被批判,我就说了许许多多的错话。那天她穿了件墨绿色的呢大衣,就更显得美,这一点不断地给我以打击,让我觉得自己离电影有难越的障碍。她却鼓励我把插队的事写成电影剧本。我不敢说柳青是伯乐,那样岂不等于说自己是千里马?让人笑话。实际上我的腿是瘫的,不能千里也不是马。实际上她成了我文学上的老师和引路人。我就下了一年苦力气,写了一个剧本,寄给柳青看。她回信说:“我一下就看出你应该搞文学。”这句话比我后来得了小说奖还让我激动。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柳青推荐到一家刊物去的。那日天色已晚,她风也似地“刮”来,进门劈头盖脸向我祝贺,说那一篇“写得真不错”。我不免又激动一回,却是激动不过她。
以后几年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多。她整年在外头跑,采访、写剧本、筹资、拍摄,借助上帝给的好身体可以行踪不定。我坐在家里倒总能听说她的消息。消息不怎么好,多是失败的消息。
又见到柳青时,倒看不出她有失败的样子,依然是风一般地来,又风一般地去。柳青说,“人的生活不够美,所以才希望从艺术中看到美,在艺术中创造美、实现美。”我想这一点就是艺术对人的重要了。
记得有一次我问她:“这么拼命地干,我猜是想用事业的成功来抵销生活中的失望吧?”她说:“我不是那种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
“那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我问。她说:“生活。”
她说:“真诚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事业也不过是为了这个。”
她说:“我也盼望自己的作品被社会承认,但那不是最重要的,真的实现了我也不会觉得是什么了不起的幸福。其实有更珍贵的东西。”
这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再看一段她的日记吧:“不去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半径,不去寻找人的能力的最大值,我追求的是人性的美,真善美的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信赖、尊重、爱护、帮助、真挚的永恒的友谊与爱情。我要这样做,我也想这样影响别人,比如通过我的作品,使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更美好,也使人类本身变得更美好。”
柳青把做人看得比做文重要。做人的重要不在于用笔写,而在于用心行。幸福的实现对她来说也在于此。在生活中太难实现生活的理想,便到艺术中去实现,她说她搞艺术主要是此动机。不过我还是跟她说过一句玩笑话:要是不把您这四十几年的生活写一写,似乎有负于上帝对您的“宠爱”。这话不全是玩笑。有幸得到上帝诸多“恩宠”的人,有理由多为世上做些贡献,这与她的初衷不违。这么多年来,她确实没有一刻偷闲,不单为自己,也为了后人。譬如她的女儿,不仅应该知道她自己的生活是被大人搞坏了的,还应该知道这些大人的生活都是什么,以及生活原本就是多么不简单。柳青说,自从她的女儿一懂事,她便跟女儿说过,“我们是母女,我们更是朋友”。现在代沟依然出现了。出现了就出现了吧,叛逆是创造的开始。上一代人只须留下自己清晰的脚印,也许还应该把这些脚印铸成模型,放在路边的草丛里,成一座路标。
(节选自史铁生《她是一片绿叶》,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青两个女儿的生活因为她婚姻的破裂而遭受破坏,可以看出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失职,是个不合格的母亲。
B.柳青是“我”文学上的老师和引路人,文中却说“我不敢说柳青是伯乐”,其实是作者在自嘲作为残疾人而愧作“千里马”。
C.柳青自己的事业总经历失败,却鼓励“我”开展文学创作并为“我”的每一步成绩而激动,这印证了她所坚守的艺术观。
D.把做人看得比做文重要,将幸福建立在用心践行这一理念上,这是柳青的追求和坚守,也是作者希望她给后人树立的“路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把柳青比作绿叶,形象地写出了她的美丽、活力以及给我的生活带来的生机,也与生活的本相形成反差。
B.文章开篇叙写两个女儿找妈妈的故事,既是全文的一个引子,也与结尾形成了呼应,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C.文章写上帝将五条幸运都给了柳青,自己却只能寄希望于来生,运用这种对比旨在突出自己腿瘫的不幸命运。
D.文章写的是柳青,却在文中置入了一些作者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思考,让文字真切感人又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8.文章两次提到“生活都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有答案吗?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在散文中,充满辩证色彩的语言表达往往蕴含着思想的力量。请从文中举例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唯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儒效》,有删改)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人知A谨B注错C慎习俗D大积E靡F则为G君子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老师,与《师说》“吾师道也”中的“师”用法不同。
B.而,表顺承,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意思相同。
C.然,这样,与《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然”意思不同。
D.耻,以……为耻,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中的“泣”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强调了“师法”的重要性。无师无法,人的天性就会膨胀,有师有法则不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B.与《劝学》一样,材料一善于使用比喻论证,以“积土”“积水”“旦暮积”作比形象地论述了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关键所在。
C.材料一提到农夫、工匠、商贾的成长都是“积靡”的结果,这与《师说》中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讲的道理一致。
D.材料二通过系列对比,突出了唐代社会“愚人之所以为愚”的种种表现,有力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很有现实针对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4分)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
14.材料一提到:“为小人则常危辱矣。”材料二是如何印证的?请简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 白居易
少年宾旅非吾辈,晚岁簪缨束我身。酒散更无同宿客,诗成长作独吟人。蘋洲①会面知何日,镜水离心又一春。两处也应相忆在,官高年长少情亲。
【注】①蘋洲:在水边生长着蘋草的小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少年”与“晚岁”的对比,写出了对过往年华的回顾,感慨自己被仕途束缚的无奈。
B.诗人此刻身处他乡,酒散无人同宿,诗成无人倾听,只身为客的孤独更加深了他对朋友的思念。
C.诗人想象朋友也应在怀念自己,但随着地位、年龄渐高又各处异地,因而心中已感受不到亲情。
D.整首诗抒情自然真切,通过通俗的语言,写出了对年少时情谊的珍惜和对往昔岁月的无尽留恋。
16.此诗颈联的意象运用颇具匠心,请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在曲折的山路上沉迷于四周的风景,不觉时间已悄然流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楚辞》中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情”意境相似,《赤壁赋》中表达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词中,诗人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愁思具像化,让愁思可触可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进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时,正是午后。给我们介绍项目的是一名女子,身穿工作服,头发梳在脑后,四十来岁,非常干练,但从脸上还是能看出风沙打磨的痕迹。她娓娓道来,耐心细致地介绍着项目的来龙去脉。我看到,有只土黄色的小狗一直在她身后。她说,狗是捡来的。她还说,有只小狗在身边,能做个伴。
河西走廊辽阔蜿蜒,横亘在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狭长地带,如一条玉带系在西北的腰间。我所在的河西仅是一小片区域,还有很多地方尚未涉足。但我知道,这辽阔之地定然与我、与我们息息相关。这片土地,气候多样、季风强劲、日照充足,风、光等资源丰富。甘肃风能、太阳能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五位,是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①约2亿年前左右,②在一次地壳剧变中,③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④使得祁
连山脉的北麓形成了狭长的走廊———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河西走廊,常常与悲壮、孤寂、遥远等词联系在一起。然而,(甲)。交通的进步、网络的发达,让人们与河西走廊的距离被无限拉近。而那戈壁滩上数不清的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板,更用电流把千家万户串联起来,点亮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乙),那是古代。今天,岂止玉门关,整个河西走廊的风,都借着那悠悠转动的风车,吹向了四面八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代的景致。今天,大漠依然,孤烟难见,长河还在奔流,落日则以另一种形式照亮着人间。离开金昌,再次回望河西大地。这条饱经沧桑的长廊铺开在祁连山下,已经变得多样、丰沛,充满生机,在无限“风”“光”中,有了新的意义和未来。
18.下列选项中双引号和文末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引领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C.4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D.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改成“给我们介绍项目的是一名身穿工作服、头发梳在脑后、四十来岁、非常干练又能从脸上看出风沙打磨痕迹的女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困住人脚步的,往往不是你遇到的困境,而是你对生活的认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3分。“个人之间”错,原文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2.D(3分。A项,因果关系颠倒;B项,“出现了真空”错,材料二说“社会生活中法律和契约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和发挥”;C项,“不再以村落为主”错)
3.A(3分。C项,说明以基本生产单位的传统经营方式没有改变;B和D说明中国社会依然存在“差序格局”)
4.①由于发展变迁,现代社会已无法完全用习俗来维系,法律的作用开始彰显。
②农民开始从事与土地无关的活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③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民大量离开村落,改变了乡土社会的隔绝形态。
④一个村落里的人熟悉程度大不如前,改变了乡村熟人社会的基本形态。
(4分。主要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和材料二前三段概括,概括出一条得2分,概括出两条得4分,意思对即可)
5.①材料一依次提出了乡土性、不流动、地方性、熟悉的社会等概念。
②在此基础上,文本作出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等判断。
③文本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推理。比如,由于不流动、地方性、熟人社会等特征,就必然产生众多共同遵守的习俗。
(6分。每答出一条得2分,答对三条得6分。举例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A(3分。“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错)
7.C(3分。“突出自己腿瘫的不幸命运”错,突出的是柳青的幸运)
8.答案示例一:有答案。①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却通过作者及柳青的经历间接告诉了读者答案。②人生不可能完美,努力了也可能失败,但贵在追求人性的美。
答案示例二:没有答案。①文章只客观叙述了柳青的经历,并未明确回答生活是什么。
②这样写,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人想象生活的复杂程度。
(4分。作出判断1分,分析为什么“有”或者“无”1分,明确答案是什么或“未明确回答”的作用2分)
9.①比如,“法律不承认感情”和“孩子的真情也不承认法律”,揭示了生活的残酷和真情的可贵。
②比如,“这样想过无非得一个笑,知道这对上帝未免苛刻”,彰显了作者的通透豁达。
③比如,“我也盼望自己的作品被社会承认”“实现了我也不会觉得是什么了不起的幸福”,引人思考人生的价值。
④比如,文中写代沟时,说“叛逆是创造的开始”,充满了辩证法,引领人从生活的不如意中汲取希望。
(6分。答出一条得3分,答出两条得6分。每条中举例1分,分析其表现的思想2分。如有分析其他句子,如“做人的重要不在于用笔写,而在于用心行”“人的生活不够美,所以才希望从艺术中看到美”等,只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但如果举的不是“语言表达”而是文中的叙事情节,不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DF(3分。原句为:“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
11.B(3分。B项,前者是表顺承,后者是表修饰)
12.C(3分。“道理一致”错。前者强调了外在环境的作用,后者赞扬了百工对从师的态度)
13.(1)人的天性,不是我们造成的,但却可加以教化和改变。
(4分。“性”“为”“化”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4分。“若”“羞”“谀”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韩愈笔下的“众人”即“小人”,如士大夫等。
②众人耻学于师则更加愚昧,自陷危辱。
(3分。能正确理解“小人”得1分;能结合危辱分析“众人”得2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所以,人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不懂得法度,如果具有智慧,就会做出盗窃的事情;如果有勇气,就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必定会作乱;能够明察,就会发表奇谈怪论;如果善于辩驳,就一定会虚妄诡辩。但有了老师的教导,如果懂得法度,具有智慧,就能很快显达;如果有勇气,就能很快变得威武;如果有才能,就能很快取得成功;如果能明察,就能很快通晓事理;如果善辩,就能很快判断是非。所以,有老师的教导和有法度,就是人们最大的的财富;反之,没有老师的教导和没有法度,就会成为人们的灾祸。没有老师的教导,不懂得法度,人就会任性而为;如果有老师教导,懂得法度,就会重视学习的积累。而老师的法度本身也
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得来的,不是先天具有的。它不能独立地治理自己。人的天性,不是我们造成的,但却可加以教化和改变。积累,不是我们先天所有的,却可以造就。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思想,长久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相参同了。所以,泥土堆积起来能成为高山,细流汇积起来能形成大海,一天一天的积累就叫做年,最高的地方是天,最低的地方是地,宇宙中上、下、东、西、南、北六个方向称为极,普通百姓积累善行,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可以成为圣人。那些必须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实践才会成功,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最终达到完美就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就是普通人的善行日积月累的结果啊。人们积累锄草耕田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起砍削的经验就成为木匠,积累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积累礼义的经验就成为君子。工匠的儿继承父业,城里的人安于他们的职业。楚国有楚国的风俗习惯,越国有越国的风俗习惯,中原地带有中原地带的风俗习惯,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练的结果啊。所以,如果人们懂得谨慎处置事情,认真地对待风俗习惯,努力地累积外在的打磨,就能成为君子了。如果放纵性情,不努力学习,就会成为小人。成为君子,就能经常安泰、荣耀;成为小人,就经常遇到危困、耻辱。没有人不希望安泰和荣耀而厌恶危困和耻辱的,但是,只有君子才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小人就只能每天招致他所厌恶的。
《诗经》上说:“对于这么多贤良的人,并不招致他,任用他;对那些狠毒的人,你却照顾他,看重他。人民想要反抗,难道甘愿受残害。”说的就是这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3分。“已感受不到亲情”错,应该是少了友情的联络)
16.①“蘋洲”是长满蘋草的沙洲,渲染了对重逢的美好想象,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
②“蘋洲”并非确定地名,渲染了会面的不确定性,暗含期待又不得的愁绪。
③“镜水”运用比喻,把朋友相见比作镜中之物,充满虚幻感和隔离感。
④“离心”即相隔两地而又彼此思念的心,渲染了分离之悲与思念之切。
⑤春,既指大好春光,也代指岁月,着一“又”字,既写出了离别之久,又写出了不能同赏春光的悲伤。
(6分。写出一条得2分,写出三条得6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分。写对一句得1分,相应名句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该句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B(3分。文中句的引号与B项引号均为特殊含义,A项为反语,C项为强调,D项为引用)
19.①原句“四十来岁,身穿工作服,头发梳在脑后”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女子的干练。
②用“但”“还是”转折,突出了女子脸上的岁月痕迹。
③原句连用多个短句,停顿感和节奏感强,读来让人印象更为深刻。
(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如有其他分析,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0.①以“河西走廊”作本体,“玉带”作喻体,“如”为喻词,形象地写出了河西走廊的状貌。
②以“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狭长地带”作本体,“腰”作喻体,形象地写出了河西走廊的位置。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1)①删掉“约”或“左右”。
(2)③删掉“随着”或④删掉“使得”。
(4分。每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
22.①今天的河西已是另一番面貌。②春风不度玉门关。
(4分。每写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衔接自然即可)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参照山东省2024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