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省三晋联盟山西名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西省三晋联盟山西名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不会出现在内环境的是( )
A.RNA聚合酶B.甲状腺激素C.血清铁D.抗体
【答案】A
【分析】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存在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代谢产物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溶菌酶;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不存在的物质:细胞内特有的: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细胞膜上的载体、受体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不被吸收的麦芽糖、纤维素。
【详解】A、RNA聚合酶是胞内酶,不会出现在内环境,A正确;
B、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后进入血浆,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存在于在内环境中,B错误;
C、血清铁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抗体由浆细胞分泌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2.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下列关于运动员在赛场上进行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产热量增加,并且一直大于散热量
B.下丘脑不仅能作为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还能产生冷觉、热觉
C.在比赛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D.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大量热量
【答案】D
【分析】寒冷等刺激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运动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上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机体体温保持稳定,A错误;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作为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下丘脑作为水盐平衡中枢,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还作为效应器,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B错误;
C、比赛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先分解为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C错误;
D、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加,大量出汗,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有利于散热,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3.图中1~4表示人体的体液,其中细胞外液为细胞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其中的物质可直接进入②和④
B.②是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环境,②中大部分物质经④排出体外
C.③是四种体液中含量最多的,可以与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D.④源于③的渗入,只能单向进入②完成部分代谢废物的运输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其中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其中的物质可直接进入②组织液,但不能进入④淋巴液,A错误;
B、大部分组织液进入血浆,少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液,故②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环境,②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经①血浆排出体外,B错误;
C、③细胞内液是四种体液中含量最多的,可以与②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④淋巴液只能单向进入①血浆完成部分代谢废物的运输,D错误。
故选C。
4.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可以调控部分内脏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是完全自主的
B.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和血管收缩现象
C.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支气管收缩和胃肠蠕动
D.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大脑皮层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A错误;
B、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血管收缩,还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的情况,B正确;
C、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对消化功能的影响主要是促进胃肠道蠕动,C正确;
D、大脑皮层是调节生命活动最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的共同调控,D正确。
故选A。
5.给患有社交障碍的实验小鼠饲喂某种益生菌(L),可以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从而缓解症状。催产素可作为神经递质在进行社交活动时被释放,从而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若阻断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则饲喂L不会促进催产素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L作用于反射弧,调控催产素的合成
B.催产素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促进多巴胺释放
C.L可通过多巴胺来调节小鼠社交时的愉悦情绪
D.催产素和多巴胺有利于缓解小鼠社交障碍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益生菌(L)的刺激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催产素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
【详解】A、L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下丘脑是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A正确;
B、催产素的释放增强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不是作用于多巴胺受体,B错误;
C、益生菌(L)促进催产素合成,催产素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调节小鼠社交时的愉悦情绪,C正确;
D、催产素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D正确。
故选B。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体现在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上,大脑对排尿反射的调控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代表区面积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直接相关
B.在大脑皮层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机体运动更加精准
C.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D.成年人感受到尿意并有意识排尿的调节过程是4→2→1→3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详解】A、大脑皮层代表区的面积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而不是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直接相关,A错误;
B、在大脑皮层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机体运动更加精准。比如大脑皮层可以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控,使躯体运动等更加协调准确,B正确;
C、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可以调节内脏活动,C正确;
D、成年人感受到尿意并有意识排尿的调节过程是膀胱感受器→传入神经(4)→脊髓(2)→大脑皮层(1)→传出神经(3),顺序为4→2→1→3,D正确。
故选A。
7.糖皮质激素(GC)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激素,能调节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症和抗过敏等作用。情绪压力能刺激GC的分泌,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CRH和ACTH为相关激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CRH和ACTH分别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B.CRH与ACTH的作用效果相抗衡,CRH与GC的作用效果相同
C.GC的分泌量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促进作用增强
D.长期大量使用GC会使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受到影响
【答案】D
【分析】据图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CRH和ACTH分别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错误;
B、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可以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C,由此可知CRH与ACTH的作用效果不为相抗衡;GC可抑制垂体分泌ACTH,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在生理功能上相抗衡,B错误;
C、GC的分泌量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
D、长期大量使用GC类药物,机体中的CRH和ACTH的合成受到抑制,可能会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D正确。
故选D。
8.TSH受体抗体可激活TSH受体,模拟TSH的作用,也可阻断TSH受体的作用,阻止TSH与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分泌功能紊乱。医生检测了甲、乙两名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生理指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甲的甲状腺功能亢进,TSH受体抗体激活TSH受体
B.甲的甲状腺功能减退,TSH受体抗体阻断TSH受体的作用
C.乙的甲状腺功能亢进,TSH受体抗体阻断TSH受体的作用
D.乙的甲状腺功能减退,TSH受体抗体激活TSH受体
【答案】B
【分析】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详解】A、甲的游离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范围,说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不足,不是甲状腺功能亢进,A错误;
B、甲的游离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范围,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TSH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TSH受体抗体阻断TSH受体的作用,使得甲状腺不能正常接受TSH的刺激而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乙的游离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范围,是甲状腺功能亢进,但根据数据是TSH受体抗体激活TSH受体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C错误;
D、乙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而不是减退,D错误。
故选B。
9.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
B.丙小鼠的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乙小鼠的
C.小鼠体内对异体皮肤产生排斥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
D.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
【答案】B
【分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缺少胸腺的小鼠,T细胞不能成熟,细胞免疫丧失。
【详解】A、题意显示,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则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切除胸腺,而后进行器官移植,因此,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A正确;
B、乙小鼠因为胸腺被切除,因而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因而乙小鼠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丙小鼠的,B错误;
C、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切除胸腺后的乙小鼠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C正确;
D、实验过程中,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D正确。
故选B。
10.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后,可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芽、成熟的叶片和种子
C.生长素给细胞传递信息,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
D.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答案】B
【分析】一、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二、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三、生长素的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详解】A、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变而成的,A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不是成熟的叶片,B错误;
C、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信息,生长素也不例外,可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C正确;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B。
11.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被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植物激素以参与诱导过程,其中添加的能促进芽的分化且有利于植株叶绿素合成的植物激素是( )
A.赤霉素B.生长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
【答案】C
【分析】一、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二、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合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实验人员将抗原X注射到实验鼠体内,并检测小鼠体内针对抗原X抗体水平变化,结果如曲线A段所示。在初次免疫后的第8天,实验人员对该实验鼠同时注射了抗原X和抗原Y,随后通过相应的检测方法分析并比较了针对抗原X和抗原Y的抗体产生情况。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再次注射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B所示,此时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B.抗原Y可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最终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C所示
C.若第8天后不注射抗原X,则实验鼠中的对应抗体产生量最可能如曲线D所示
D.注射抗原X和抗原Y所产生的抗体均是由同一种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答案】D
【分析】图示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初次注射抗原X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注射抗原X和Y时,对于抗原X是第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对应于曲线B;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C。
【详解】A、再次注射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比初次注射抗原X时要快且量大,如曲线B所示,此时抗体是由记忆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析合理,A不符合题意;
B、抗原Y可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时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接触),最终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C所示(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C),分析合理,B不符合题意;
C、若第8天后不注射抗原X,则实验鼠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体内的对应抗体产生量最可能如曲线D所示,分析合理,C不符合题意;
D、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注射抗原X和抗原Y所产生的抗体均是由同一种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分析不合理,D符合题意。
故选D。
13.为探究尼古丁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揭示长期吸烟与糖尿病的关系,科学家选择了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随机将小鼠分为两组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如图1、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小鼠注射等量尼古丁溶液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和胰岛素含量
C.长期吸烟会使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D.由结果推测,尼古丁会破坏胰岛B细胞,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分析】分析图1、2可知,注射尼古丁组,血糖浓度较高,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也较高。
【详解】A、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尼古丁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结合图1和图2分析,实验组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尼古丁,对照组应当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A正确;
B、结合图1和图2分析,该实验的因变量为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胰岛素含量,B正确;
C、实验结果表面,尼古丁处理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胰岛素含量均升高,推测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够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尼古丁能诱发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的降血糖效果减弱,使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C正确;
D、实验结果表面,尼古丁处理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胰岛素含量均升高,可推测香烟中尼古丁能够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D。
14.化妆品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疱等症状。由乳化剂转化而来的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如图所示,其中a~b表示细胞。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B.细胞d是浆细胞,一种细胞d可分泌多种c不同的抗体
C.细胞a、b间的信息交流有细胞膜的接触,也有信息分子的传递
D.再次接触过敏原后机体才会出现过敏症状主要与细胞c有关
【答案】C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1、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详解】A、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细胞d是浆细胞,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辅助性T细胞(细胞b)与B细胞(细胞a)的受体结合(细胞膜的接触),使其激活,又释放相应的物质(信号分子的传递)使其分裂,C正确;
D、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C。
15.油茶主要用于生产茶油。为研究6-BA(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粉萌发的影响,某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测得三个油茶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6-BA是对油茶的花粉萌发有显著影响的植物激素
B.促进品种A花粉萌发6-BA最适浓度可能高于品种B、C的
C.不同浓度的6-BA对于不同品种的油茶花粉萌发均表现为促进作用
D.在各自最适的6-BA浓度下,品种B的油茶产量高于品种C的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6-BA对三种油茶花粉萌发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茶类型和6-BA浓度,因变量是花粉萌发率。
【详解】A、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
B、6-BA诱导三种油茶花粉萌发的最佳浓度不同:实验范围内,诱导油茶A的最适浓度是10mg/L,诱导油茶B的最适浓度是0.5mg/L,诱导油茶C的最适浓度是5mg/L,所以促进品种A花粉萌发的6-BA最适浓度可能高于品种B、C的,B正确;
C、与未添加6-BA时(浓度为0)下相比,浓度为15mg/L的6-BA组数值较小,其对油茶C花粉的萌发起抑制作用,C错误;
D、图表中品种B的油茶产量数值最高是20.8,品种C的油茶产量数值最高是24.9,但它们所处的6-BA浓度都不一定是各自的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B.细胞内的结合水是良好的溶剂,参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
C.植物种子萌发时,细胞中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较低
D.细胞中结合水的含量越高,抗逆性越强,代谢越旺盛
【答案】A
【分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结合水含量越高抗逆性越强。
【详解】A、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A正确;
B、细胞内的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参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B错误;
C、植物种子萌发时,细胞中自由水的相对含量高,代谢旺盛,C错误;
D、细胞中结合水的含量越高,抗逆性越强,代谢越缓慢,D错误。
故选A。
17.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的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幼根称重,结果如图所示。据图推测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的幼根细胞液的初始浓度大小及甲、乙、丙、丁、戊的初始浓度大小,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①红心萝卜A的幼根细胞液的初始浓度大于红心萝卜B的
②红心萝卜A的幼根细胞液的初始浓度小于红心萝卜B的
③乙>丁>甲>戊>丙
④丙>戊>甲>丁>乙
⑤甲>丁>乙>戊>丙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⑤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实验后与实验前长度之比>1,说明萝卜条吸水,细胞液浓度降低;实验后与实验前长度之比<1,说明萝卜条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加;实验后与实验前长度之比=1,说明萝卜条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①②观察甲溶液的实验结果,红心萝卜A的体积不变,说明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而红心萝卜B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所以红心萝卜A的幼根细胞液的初始浓度大于红心萝卜B的,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⑤实验后与实验前长度之比>1,说明萝卜条吸水,实验后与实验前长度之比<1,说明萝卜条失水,实验后与实验前长度之比=1,说明萝卜条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观察萝卜条A的重量变化,重量越小,说明外界溶液浓度越大,则甲~戊五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丙<戊<甲<丁<乙,③正确,④⑤错误。
故选B。
18.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得以成功的关键科学方法。下列相关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分离”是孟德尔所作的假设内容之一
B.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的
C.“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D.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答案】A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当时还没有“基因”的概念,他提出的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A不符合实际;
B、孟德尔通过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观察到性状分离等现象后才提出问题,B符合实际;
C、孟德尔在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时,提出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这属于推理内容,C符合实际;
D、孟德尔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符合实际。
故选A。
19.某种生物(2n=4)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关图像和曲线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细胞处于图乙中的BC段
B.处于图乙中DE段的细胞不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
C.图乙中AB段上升是因为着丝粒分裂
D.细胞每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和核DNA数目相比亲代细胞的均会减半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中AB表示DNA分子复制,CD表示着丝粒(着丝点)分裂。
【详解】A、图甲所示细胞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可对应图乙的BC段,A正确;
B、处于图乙中DE段的细胞可能是有丝分裂的末期,此时细胞中仍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乙中AB段上升是因为DNA分子复制,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数目相同,D错误。
故选A。
20.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线粒体中的遗传密码与通用的遗传密码存在差别,如表所示。若将细胞质中的mRNA转移至线粒体中进行翻译,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①线粒体中的肽链缩短 ②线粒体中的肽链延长③线粒体中的肽链氨基酸顺序发生改变 ④线粒体中的肽链氨基酸顺序不变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①③某mRNA含有AGA、AGG的密码子,据表分析,若将细胞质中的该mRNA转移至线粒体中进行翻译,该密码子对应终止密码,翻译就此终止,因此翻译形成的肽链缩短,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①③正确;
②UGA通用的遗传密码表示终止,线粒体密码表示色氨酸,若将细胞质中的该mRNA转移至线粒体中进行翻译,该密码子对应色氨酸,翻译不会就此终止,因此翻译形成的肽链延长,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②正确;
④若细胞质中的mRNA不含有以上密码子,则该mRNA转移至线粒体中进行翻译,线粒体中的肽链氨基酸顺序不变,④正确。
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为探究基因OsNAC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员在相同条件下种植某品种水稻的野生型(WT)、OsNAC敲除突变体(KO)及OsNAC过量表达株(OE),测定了灌浆期旗叶(位于植株最顶端)中编码蔗糖转运蛋白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蔗糖含量及单株产量,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可利用___法分离水稻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得到的滤纸条上的蓝绿色色素带代表____________。蔗糖属于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产生于______阶段。
(2)结合图1分析,OsNAC过量表达会使旗叶净光合速率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发生相应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基因OsNAC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员测定了灌浆期各组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发现,与WT组相比,OE组叶绿素含量较高,推测影响光合作用的机制还包括_________。
【答案】(1)①.纸层析 ②.叶绿素a ③.暗反应
(2)①.增大 ②.与WT组相比OE组旗叶中编码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较高,可以及时将更多的光合产物(蔗糖)向外运出,从而促进旗叶的光合作用速率
(3)OE组叶绿素含量升高,光反应过程增强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解】分离光合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而上依次呈黄绿色(叶绿素b)、蓝绿色(叶绿素a)、黄色(叶黄素)、橙黄色(胡萝卜素),即蓝绿色色素带代表叶绿素a;蔗糖属于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产生于暗反应阶段,是经三碳化合物还原而来。
【小问2详解】结合题图可知,OE组旗叶中编码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单株产量都明显高于WT组和KO组,OE组蔗糖含量却低于WT组和KO组,说明OsNAC过量过量表达会使旗叶净光合速率增大,发生相应变化的可能原因是与WT组相比OE组旗叶中编码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较高,可以及时将更多的光合产物(蔗糖)向外运出,从而促进旗叶的光合作用速率。
【小问3详解】分析图2,与WT组相比,OE组叶绿素含量较高,增加了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光反应增强,促进旗叶光合作用。
22.长时程增强(LTP)是指短时间内给突触前神经元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上可产生持续数天甚至数星期的突触电位增强的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海马区中CA3区与CA1区神经元之间,LTP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AMPA受体与Na+通道偶联,NMDA受体与Ca2+通道偶联,两者都能通过与谷氨酸结合来激活离子通道。
(1)图中的突触后膜是_____(填“CA3”或“CA1”)区神经元的质膜,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_。
(2)快速重复性刺激使CA1区神经元开放_____通道和_____通道,分别用于产生动作电位和激活Ca2+/钙调蛋白。钙调蛋白激酶、NO合成酶以及蛋白激酶激活后,分别通过_____,_____,_____三种机制来增强兴奋的产生和延长兴奋的持续时间,形成LTP。
(3)根据诱导LTP产生的原理,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_____可转化为长时记忆进行储存。
【答案】(1)①.CA1 ②.谷氨酸
(2)①.Na+ ②.Ca2+ ③.促进Na+通道磷酸化并提高通道的通透性(或促进Na+内流)
④.合成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增强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⑤.增加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的数量
(3)反复运用、强化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神经递质由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CA1区神经元,所以突触后膜是CA1区神经元的质膜。根据图中的注“AMPA受体与Na+通道偶联,NMDA受体与Ca2+通道偶联,两者都能通过与谷氨酸结合来激活离子通道”,可知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
【小问2详解】快速重复性刺激使CA1区神经元开放Na+通道(因为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而AMPA受体与Na+通道偶联)和Ca2+通道(因为NMDA受体与Ca2+通道偶联)。钙调蛋白激酶激活后通过促进Na+通道磷酸化并提高通道的通透性(或促进Na+内流);NO合成酶激活后通过合成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增强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蛋白激酶激活后通过增加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的数量这三种机制来增强兴奋的产生和延长兴奋的持续时间,形成LTP。
【小问3详解】根据诱导LTP产生的原理,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重复学习、强化(就像图中短时间内给突触前神经元快速重复性刺激一样)可转化为长时记忆进行储存。
23.醛固酮(ALD)是重要的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Na+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的作用。其促进Na+重吸收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其中A表示醛固酮,R表示受体。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体育运动时,汗液大量排出,细胞外液减少,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_____(填“增多”或“减少”),促进水的重吸收,同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_____增加,促进对Na+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血液中离子含量的平衡。
(2)ALD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特点有_____(答出2点)。ALD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原因是_____。
(3)由题图可知,ALD的受体位于____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内”)。ALD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增加相关蛋白质的含量。据图推测ALD促进Na+重吸收的作用机理是_____。
【答案】(1)①.增多 ②.ALD(或醛固酮)
(2)①.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中有ALD的特异性受体
(3)①.细胞内 ②.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Na+通道蛋白和Na+-K⁺泵蛋白。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保钠排钾),并使肾脏重吸收水的量增加,使血容量增加。
【小问1详解】进行体育运动时,汗液大量排出,细胞外液减少,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的重吸收,同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对Na+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血液中离子含量的平衡。
【小问2详解】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对钾离子的排放;醛固酮属于激素,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醛固酮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原因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中有醛固酮的特异性受体。
【小问3详解】由题图可知,醛固酮的受体位于细胞内,据图推测ALD促进Na+重吸收的作用机理是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Na+通道蛋白和Na+-K⁺泵蛋白。
24.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某些类型的癌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NK细胞表面有PD-1,可用于识别癌细胞,但某些癌细胞表面有PD-L1,可与NK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导致NK细胞停止攻击癌细胞,此现象被称为免疫逃逸,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NK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
(2)正常细胞表面会表达MHC-Ⅰ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Ⅰ分子能够与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结合,传递抑制信号,防止NK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攻击。某患者出现NK细胞攻击正常细胞的情况,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根据上述信息推测,出现该免疫失调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出1点)。
(3)为解决免疫逃逸的问题,研究人员研发了相关药物,结合图1、2分析该药物的功能为________。
(4)DC细胞(树突状细胞)不直接杀伤癌细胞,但在抗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DC细胞和NK细胞在杀伤癌细胞方面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①DC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的一种,其功能是________,再列举两种抗原呈递细胞:________。
②表中结果说明了________。
【答案】(1)免疫监视
(2)①.自身免疫病 ②.正常细胞表面表达的MHC-Ⅰ分子异常,进而无法被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结合。
(3)抑制NK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
(4)①.识别抗原、处理和呈递抗原 ②.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③.通过DC细胞的呈递功能,能提高NK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效率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小问1详解】NK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此外免疫系统还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功能。
【小问2详解】正常细胞表面会表达MHC-Ⅰ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Ⅰ分子能够与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结合,传递抑制信号,防止NK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攻击。某患者出现NK细胞攻击正常细胞的情况,导致正常细胞功能异常而患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根据上述信息推测,出现该免疫失调的原因可能是正常细胞表面表达的MHC-Ⅰ分子异常,进而无法被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结合,因而导致NK细胞对该正常细胞发起攻击,也可能是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发生异常,无法识别正常细胞表面的MHC-Ⅰ,进而患病。
【小问3详解】题意显示,某些癌细胞表面有PD-L1,可与NK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导致NK细胞停止攻击癌细胞,表现为免疫逃逸为解决免疫逃逸的问题,研究人员研发了相关药物,则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NK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进而避免免疫逃逸,药物的具体作用为PD-1抑制剂类药物或PD-L1抑制剂类药物。
【小问4详解】①DC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的一种,其功能是识别抗原、处理和呈递抗原,此外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也具有抗原呈递功能。
②表中结果显示在NK细胞+DC细胞共同作用下能提高癌细胞裂解率,说明通过DC细胞的呈递功能,能提高NK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效率,提高癌细胞裂解率。
25.脱落酸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调节多种生理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等。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作用相抗衡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
(2)为研究脱落酸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研究人员将水稻种子置于脱落酸溶液中浸泡24h后,再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将水稻种子随机分为3组,测定24h、48h、72h时的水稻种子萌发率,结果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②据图分析,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对水稻进行处理,是否都会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③若要有利于水稻种子的储藏,图中最好的处理措施是________。
(3)为研究脱落酸对植物的抗旱作用,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干旱条件下某种植物幼苗地下部分脯氨酸的含量(μg。g-1FW),结果如表所示。已知脯氨酸是植物细胞中调节渗透压的重要物质,与植物的抗旱能力有关。
脱落酸能够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其机制是________。
【答案】(1)①.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②.赤霉素
(2)①.脱落酸浓度、不同时间 ②.否 ③.当脱落酸浓度较低时(如10mg·L-1左右),在24h、48h、72h时水稻种子的萌发率与脱落酸浓度为0时相比并没有明显降低,甚至在某些时间点还有所升高 ④.用90mg·L-1的脱落酸溶液处理水稻种子
(3)脱落酸在干旱条件下能提高植物幼苗地下部分脯氨酸的含量以调节渗透压,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分析】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小问1详解】根冠和萎蔫的叶片是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在种子萌发方面,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与脱落酸作用相抗衡;
【小问2详解】①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改变的因素是脱落酸的浓度,而测定的是不同时间(24h、48h、72h)水稻种子的萌发率,所以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不同的时间;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脱落酸浓度为0时,水稻种子的萌发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当脱落酸浓度较低时(如10mg‧L-1左右),在24h、48h、72h时水稻种子的萌发率与脱落酸浓度为0时相比并没有明显降低,甚至在某些时间点还有所升高,所以不是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对水稻进行处理都会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
③对于种子储藏来说,种子的萌发率越低越好。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脱落酸浓度为90mg·L-1时,在24h、48h、72h时水稻种子的萌发率都是最低的,所以最好的处理措施是用90mg·L-1的脱落酸溶液处理水稻种子;
【小问3详解】由题意可知,脯氨酸是植物细胞中调节渗透压的重要物质,与植物的抗旱能力有关。观察表格数据,在正常供水时,对照组和脱落酸处理组脯氨酸含量差异不大(对照组52.21,处理组50.55);在轻度干旱时,对照组脯氨酸含量49.69,处理组52.18,差异也不大;但在重度干旱时,对照组脯氨酸含量为184.53,而脱落酸处理组脯氨酸含量达到389.76,有很大提升。由于脱落酸能够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而脯氨酸与抗旱能力有关,所以在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可能通过提高植物幼苗地下部分脯氨酸的含量来调节渗透压,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项目
游离甲状腺激素/(pml·L-1)
TSH/(mU·L-1)
TSH受体抗体/(IU·L-1)
甲
5.60
122.43
2.15
乙
36.60
1.85
2.05
正常范围
10.30~25.70
2.00~10.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山西省三晋名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图片版无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三晋联盟山西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三晋联盟山西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三晋联盟山西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生物试题pdf、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