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保证了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共同组成内环境
B. 葡萄糖、胰岛素和呼吸酶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C. 手上的水泡是由淋巴液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的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被血浆中的NaHCO3中和
【答案】D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共同组成内环境,A错误;
B、葡萄糖和胰岛素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呼吸酶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B错误;
C、手上的水泡是由血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的,C错误;
D、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相对稳定,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被血浆中的NaHCO3中和,D正确。
故选D。
2. 巴甫洛夫曾做过如下实验:①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②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③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 听到铃声,然后喂食,并这样重复多次,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①中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实验②中狗听到铃声不会分泌唾液,此时的铃声属于非条件刺激
C. 实验③中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此时的铃声属于条件刺激
D. 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可提高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答案】B
【分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实验①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就有的反射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实验②中狗听到铃声不会分泌唾液,此时的铃声属于无关刺激,B错误;
C、实验③中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此时的铃声由无关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C正确;
D、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可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可提高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D正确。
故选B。
3. 甲、乙两人均因大脑皮层受损导致语言功能部分丧失,甲听不懂他人讲话,乙看不懂文字,二人的其他语言功能正常。则甲、乙两人受损的言语区分别是( )
A. S区、W区B. H区、W区
C. H区、V区D. S区、H区
【答案】C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甲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乙看不懂文字,说明V区受损,C符合题意。
故选C。
4. 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但体重却普遍增加。研究发现人体体重与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类激素——瘦素有关,有关结果如下图(图中“—”表示抑制)。高中生昼夜节律紊乱、进食频率过高,导致瘦素分泌增加,形成瘦素抵抗,因此会改变靶细胞中的信号通路,不能抑制食欲,导致体重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瘦素作为激素所进行的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瘦素作用范围广
B. 在反馈调节的作用下,正常条件下人体内瘦素含量会保持相对稳定
C. 当体内瘦素受体受损时,即使瘦素正常分泌,也可能会出现肥胖症状
D. 瘦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的根本原因是瘦素受体基因只存在于靶细胞中
【答案】D
【分析】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作用于靶细胞,最终引起食欲下降,减少能量摄入;二是反作用于脂肪细胞,抑制脂肪的形成。
【详解】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特点有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A正确;
B、当脂肪细胞分泌瘦素过多时,瘦素通过反馈调节抑制脂肪细胞的分泌,从而保证瘦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当靶细胞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时,瘦素不能充分与受体结合,无法发挥抑制食欲的作用,也可能会出现肥胖症状,C正确;
D、瘦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其根本原因是瘦素受体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即基因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B.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胰腺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
D. 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答案】A
【分析】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A错误;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胰腺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C正确;
D、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故选A。
6. 某女子正在散步时,旁边突然窜出一条大黄狗,她非常紧张,身体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变化。当大黄狗离开后,该女子的心跳、呼吸慢慢恢复,并快速离开此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女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
B. 内脏运动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C. 该女子紧张时,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使心跳加快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支配躯体运动的传出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为内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B、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呼吸急促,AB正确;
C、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此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使个体有张有驰,维持体内生理变化的均衡,保证个体活动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C。
7. 当你由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户外时,你的身体不会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
A. 冷觉感受器兴奋,经神经—体液调节后,产热比室内环境时上升,散热比室内环境时下降
B. 体内的TRH、TSH及TH(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上升,细胞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上升
C. 皮肤蒸发失水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
D. 血糖消耗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答案】A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冷觉感受器兴奋,经神经—体液调节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室内环境中的产热量也等于散热量,A符合题意;
B、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体内的TRH、TSH及TH(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上升,甲状腺激素可使细胞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上升,从而增加产热,B不符合题意;
C、人进入寒冷环境后,皮肤蒸发失水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减少,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人进入寒冷环境后,血糖消耗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产热,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现代健康饮食倡导低盐。高盐饮食后,醛固酮能诱导Na+通道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B. 高盐饮食后,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减少
C. 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D. 醛固酮分泌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放大激素的生理效应
【答案】D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入;另一方面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正常。
【详解】A、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A正确;
B、高盐饮食后,血钠含量升高,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减少对钠离子的吸收,B正确;
C、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其中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属于激素调节,下丘脑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补充水分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醛固酮反馈调节作用,使血液中的醛固酮可以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反馈调节不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分级调节才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错误;
故选D。
9. 下列关于激素发现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并通过导管进入体液中,随血液循环运输
B.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胰液分泌不受神经控制
C. 将制备的胰腺提取物注射给患有糖尿病的狗,降血糖效果显著
D. 摘除和再移植睾丸实验分别用到了减法和加法原理
【答案】D
【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做了如下实验:①稀盐酸→小肠→分泌胰液;②稀盐酸→血液→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去除通往该段的神经)→分泌胰液;④(稀盐酸+离体小肠黏膜)提取液→血液→分泌胰液。
【详解】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存在化学调节,但不能证明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控制,B错误;
C、胰腺中提取的物质含有胰液,可以将胰岛素分解,导致降血糖效果甚微,C错误;
D、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移植睾丸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D。
10. 如图为a点开始进食后,人体中葡萄糖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b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
B. bc段下降是由于血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等途径
C. 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补充
D. 该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可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
【答案】C
【分析】血糖的三种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与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三大去向: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
【详解】A、ab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A正确;
B、bc段下降是由于血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转化为非糖物质、合成糖原等途径,B正确;
C、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分解补充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D、该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可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从而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节血糖含量平衡,D正确。
故选C。
11. 熬夜是不健康的作息习惯,不仅会使夜间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偏多,生长激素分泌偏少,还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从而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肾上腺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B. 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主要作用于骨组织,促进生长发育
C. 长期熬夜会降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并会增加患癌风险
D. 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在血液中循环并粘附靶细胞
【答案】B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详解】A、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它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一旦信息传递完成,肾上腺素就会被迅速分解或灭活,以避免持续刺激靶细胞,A正确;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B错误;
C、由题干可知:熬夜是不健康的作息习惯,不仅会使夜间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偏多,生长激素分泌偏少,还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从而使细胞免疫减弱。所以长期熬夜会降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并会增加患癌风险,C正确;
D、在细胞免疫中,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所以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并粘附靶细胞,D正确。
故选B。
12. 王小明三岁时因一次意外不幸使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他( )
①躯体随意运动发生障碍 ②体温调节功能异常 ③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④细胞外液正常渗透压不能维持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⑥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A. ②③④⑤B. ①②④⑥
C. ②④⑤⑥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分析】一、下丘脑功能总结:
(1)感受: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和血糖浓度变化。
(2)传导: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3)效应器的分泌功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如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能分泌调节水盐的抗利尿激素。
(4)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①大脑通过传出神经随意支配四肢运动,下丘脑受到损伤不会使躯体随意运动发生障碍,①错误;
②下丘脑是体温衡调节中枢,下丘脑受到损伤会使体温调节功能异常,②正确;
③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受到损伤不会使言语活动功能障碍,③错误;
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受到损伤会使细胞外液正常渗透压不能维持 ,④正确;
⑤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所以损,伤到下丘脑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⑤正确;
⑥由于下丘脑分泌促雄性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雄性激素作用于睾丸,所以损伤到下丘脑会使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⑥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⑤⑥说法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 如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病原体浓度变化,其中曲线3表示正常人,曲线1和2表示第二道防线缺陷或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第三道防线的物质或结构不可能属于第二道防线
B. 正常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免疫获得的
C. 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浓度变化和曲线3一致
D. 如果第一道防线缺陷,病原体浓度变化应和曲线2相同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正常人感染病原体后,机体可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原体,而第二道防线缺陷或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其中第二道防线缺失会导致机体内病原体清除能力下降明显,体内病原体数量急剧增加。
【详解】A、组成第三道防线的一些吞噬细胞既属于第二道防线也属于第三道防线,A错误;
B、正常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先天性,即先天就有的,而第三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免疫获得的,B正确;
C、第三道防线缺乏者在第一次感染病原体时不会产生记忆细胞,所以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也不会出现与曲线3相同的变化,可能与曲线2一致,C错误;
D、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该防线缺陷后机体还有第二、三道防线,病原体浓度与三条曲线均不一致,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B. 各类白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C.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活性,还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分裂的功能
D. 皮肤及其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抑制细菌生长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器官,如胸腺、骨髓、淋巴结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这些器官为免疫细胞提供了必要的微环境,使其能够正常发育和功能,A正确;
B、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在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而其他白细胞,如吞噬细胞等,则主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干扰素是一种由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诱导而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同时在 抗菌方面,当身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干扰素能够下调转铁蛋白受体,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C正确;
D、人体的免疫防线包括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物质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5. 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激素A、C、D都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起作用
B. 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D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
D. 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A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只能定向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A错误;
B、体温调节中存在神经-体液调节,故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故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D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
D、血糖调节过程中,相关激素的产生可以受神经调节或葡萄糖分子调节,故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A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小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图为生物体内存在的几种突触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突触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不会产生膜电位变化
B. A、B、C分别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突触
C. 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
D. 突触部位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
【答案】BC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
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详解】A、若A突触产生抑制型神经递质,抑制型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引起阴离子进入突触后膜内,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状态更加加剧,会产生膜电位变化,A错误;
B、轴突细长,据图可知,图中A、B、C分别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突触,B正确;
C、由图可知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一个神经元也可以通过突触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C正确;
D、兴奋在突触部位存在信号转变过程,其转变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因而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CD。
17. 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轴参与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调节。图①②③表示激素,abc表示腺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可代表性激素,长期摄入过多外源性激素会导致性腺c萎缩
B. 给机体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C. 若上述的靶腺体为性腺,给雌、雄亲鱼的饲料里添加促性腺激素类药物,能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的成熟
D. ①②③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
【答案】B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b分泌的激素③能反馈作用于c和a,说明b为靶腺体,③为靶腺体分泌的相应激素。c分泌的激素①能作用于a,a分泌的激素②能作用于b,说明c为下丘脑,a为垂体,①为下丘脑分泌的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②为垂体分泌的相应的促激素。
【详解】A、由图可知:b分泌的激素③能反馈作用于c和a,说明b为靶腺体。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靶腺体是性腺,其分泌的激素③为性激素,长期摄入过多外源性激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活动,从而导致性腺b萎缩,A错误;
B、给机体注射抗TRH血清后,抗TRH血清会与机体内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结合,导致TRH无法发挥作用,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B正确;
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添加在饲料里被鱼食用之后,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不能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的成熟,C错误;
D、①为下丘脑分泌的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垂体细胞;②为垂体分泌的相应的促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靶腺体细胞;③为靶腺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D正确。
故选BD。
18. 如图为人体内某种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示意图,其中a~d 表示四种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不可能是毛细血管壁细胞
B. 图中c表示淋巴液,其组成成分与b相近
C. b中的水分子需通过转运蛋白才能进入a
D. 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不可直接进入d
【答案】AC
【分析】分析图: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
【详解】A、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可以与组织液、淋巴、血浆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
B、b是组织液、c是淋巴,二者成分相似,B正确;
C、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由b组织液进入a细胞内液,不需要蛋白质,C错误;
D、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要先进入b组织液,然后再进入d血浆,D正确。
故选AC。
19. 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B. 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①⑤⑥分泌减少
C. 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
D. 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可促进细胞b分泌激素③
【答案】ABC
【分析】由图可得, a为胰岛B细胞, b为胰岛A细胞, c为肾上腺,d为垂体,e为肾小管,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胰岛素,③为胰高血糖素,④为肾上腺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A、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相同的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相反的作用,如激素②胰岛素降低血糖、④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两则之间为作用相抗衡,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代谢产热,维持体温,两则之间为协同作用,A错误;
B、寒冷条件下,机体的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逐渐增加,提高代谢,增加产热,寒冷条件下,汗腺分泌减少,尿量增加,①抗利尿激素减少。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⑥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多,从而可促进⑦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B错误;
C、c分泌的激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且能维持体温,该激素为肾上腺素,故c为肾上腺细胞,d表示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e表示肾脏中肾小管和集合管,能重吸收水分,C错误;
D、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可促进细胞b(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③(胰高血糖素),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8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一分。
20. 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功能的联系的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_____,d表示_____。
(2)图乙中,B液与A液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血液中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内环境的稳态维持,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依赖_____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脑脊液 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5)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 _____(填“增大”或“减小”),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答案】(1)①. 泌尿系统和皮肤 ②. 血浆
(2)①. B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②. E→B→A→D
(3)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4)①. 属于 ②. 双向
(5)①. 增大 ②. 升高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
【小问1详解】据图甲分析可知,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出,c表示泌尿系统和皮肤。d与e之间双向渗透,e可以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液,淋巴液单向渗透d,因此d表示血浆。
【小问2详解】图乙中B存在于血管内,因此推测B为血浆,A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因此A为组织液,B液(血浆)与A液(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组织液蛋白质含量较少。红细胞中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经过:E红细胞内液→B血浆→A组织液→D组织细胞内液。
【小问3详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下进行。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小问4详解】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属于细胞外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所以与血浆之间是双向物质运输。
【小问5详解】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升高,更多的水进入组织液,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21. 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下图1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突触小体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 _____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 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图中①与突触前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填“结构”或“功能”)特点。
(2)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载体”,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中_____(选填“x”“y”或“z”)曲线表示,“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_____ 。
(3)吸食毒品后,表现出的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性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4)为探究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利用某品系大鼠若干只进行相关实验,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可卡因+溶剂N;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多巴胺+溶剂M。实验结果如图3。
①比较两条曲线可知,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时,_____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②为使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科研人员补充了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 _____ ;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 _____。
【答案】(1)①. 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③. 结构
(2)①. 延长 ②. y ③. 大脑皮层
(3)降低
(4)①. 注射的先后顺序 ②. 等量溶剂N ③. 等量溶剂M
【分析】动作电位产生后,兴奋部位立刻恢复静息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同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小问1详解】突触小体位于突触前膜内,该部位发生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多巴胺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可引发突触后膜的兴奋,故与受体结合可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图中①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多巴胺会不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从而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但随时间延长,多巴胺最终还是被100%回收的,如图中y曲线所示;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均在大脑皮层,故“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小问3详解】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兴奋性过高有关;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小问4详解】①据图可知: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可卡因+溶剂N一组比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多巴胺+溶剂M的一组,突触后膜兴奋电位值有所降低,故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时注射的先后顺序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②分析题图可知,溶剂M和N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因此需要排除溶剂(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应增加两组实验,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等量溶剂N,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等量溶剂M。
22. 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图中a、b、c、d代表四种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丙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A、B代表结构,C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_____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_____,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
(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甲图中激素_____(填字母)的分泌会增加,其中激素_____(填字母)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以上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调节。
(3)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_____。
(4)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发生变化,会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促使A合成、分泌物质[C]_____,经[B]_____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 _____;同时,引起_____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若水分大量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_____分泌的醛固酮增加,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答案】(1)①. 冷觉感受器 ②. 下丘脑
(2)①. a、b、c、d ②. a、d ③. 负反馈/反馈
(3)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TSH的受体
(4)①. 抗利尿激素 ②. 垂体 ③. 减少 ④. 大脑皮层(渴觉中枢) ⑤. 肾上腺皮质
【分析】分析图甲:b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过程,c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a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过程,d为肾上腺素。分析图丙:A为下丘脑中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B为垂体,C为抗利尿激素。
【小问1详解】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
【小问2详解】据甲图分析可知,b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d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人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也能直接作用到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图中激素a、b、c、d的分泌会增加,其中a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b、c的分泌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或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TSH的受体。
【小问4详解】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合成、分泌的C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经B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引起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是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23. 当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如图1所示。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它是由_____细胞分泌的,与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着_____关系,早期研究人员曾试图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但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_____。
(3)据图1,葡萄糖以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细胞内ATP/ADP比值_____(填“升高”或“下降”),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触发Ca2+通道打开,促进胰岛素分泌。释放后的胰岛素经过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4)图2所示的GLUT4是位于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填序号)
①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②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③靶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不足④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
(5)“苏木杰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现象,血糖变化情况如图2,它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的夜间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得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_____导致晨起血糖反跳性升高。
【答案】(1)肝糖原分解
(2)①. 胰岛B ②. 拮抗 ③. 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
(3)①. 协助扩散 ②. 升高 ③. 体液
(4)①②③
(5)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小问1详解】正常人空腹时,血糖物质的量浓度一般为3.9~。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去向有氧化分解供能、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小问2详解】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二者存在拮抗关系。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故不能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
【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胰岛B细胞,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细胞内ATP/ADP比值升高。激素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
【小问4详解】①②若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或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 ,导致胰岛素抗体不能与胰岛素结合,不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可能引起糖尿病,①②正确;
③靶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不足,则GLUT4的表达量降低,从而导致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可能引起糖尿病,③正确;
④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会引发糖尿病,④错误。
故选①②③。
【小问5详解】糖尿病患者服药后致夜间血糖过低,由于机体具有反馈调节机制,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恢复服药前水平,出现早餐前血糖过高的现象。
24. 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的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用曲线A表示。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免疫,图中细胞B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物质1可作用于细胞C,并促进其增殖分化为_____(填细胞名称)。图甲中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细胞_____(填字母)。
(2)细胞B、C、D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填字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填字母)。
(3)该病菌入侵人体时,一部分能被巨噬细胞通过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____道防线。
(4)图乙中,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则表示针对抗原X、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分别是_____,其中针对抗原X的免疫反应的特点有_____。
(5)为研究已存在的抗体是否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用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
A组处理:注射抗原。
B组处理:注射同种抗原,约50d后,抽出部分血液去除抗体后回输。每日测定家兔体内相应的抗体浓度,结果如图丙。
由上述实验可以说明已存在的抗体_____(填“会”或“不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主要原因是 B细胞表面具有_____,在一定条件下抗体可以与B细胞结合,从而抑制B细胞的功能,导致抗体分泌减少。人体内还有一种抗体调节方式,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后能够产生抗体,当体内抗体浓度升高时,通过抗原与抗体结合,使B细胞受抗原刺激减少,导致抗体分泌量_____。
【答案】(1)①. 体液 ②.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③. B
(2)①. D ②. B、C
(3)①. 胞吞 ②. 二
(4)①. B、C ②. 免疫反应快且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
(5)①. 会 ②. 抗体的受体 ③. 下降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 A 为抗原呈递细胞、B为辅助性 T 细胞、C为B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
【小问1详解】图甲表示的是产生抗体的免疫过程,即体液免疫。B 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图甲中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
【小问2详解】据图甲分析可知,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细胞D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为(B)辅助性 T 细胞、(C)B细胞。
【小问3详解】巨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
【小问4详解】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二次免疫免疫反应快且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因此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针对抗原X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B,针对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C。
【小问5详解】由图可知,B组去除部分抗体后,抗体浓度出现上升趋势,说明已存在的抗体对同种抗体 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抗体能与B细胞结合,说明B细胞表面具有抗体的受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减少,抗体分泌量下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月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