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考语文:治国理政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治国理政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共26页。
[注]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夙夜孜孜:这里指夜以继日,孜孜不倦。③丰稔:指庄稼成熟。
[微言大义]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历来为人称道。他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可以休养生息,于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 )
(2)征求无已( )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犹如栽树。
3.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原因又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4.找出文中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相呼应的句子。
[文言方舟]
“欲”的释义
①想要,希望。如本文中“惟欲清净”;又如“吾欲之南海”。②欲望,欲念。如成语“欲壑难填”③将要,快要。如成语“摇摇欲坠”。
[国学广角]
徭 役
在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秦、汉有更卒、正卒、成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平民百姓。
名篇品读二:修身如治国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微言大义]“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詹何回答楚庄王的话,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治国如修身,身正,则国盛,身不正,则国衰。
【一试身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詹何对曰( )
(2)故本在身( )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言方舟]
“善”的释义
①好。如本文中“楚王曰:'善。”②擅长,善于。如《口技》中“京中有善口技者”。③优点,长处。如《〈论语)十二章》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国学广角]
社 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为“稷”。“社稷”亦用作国家的代称。根据《周礼》,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安全的生存空间,后者代表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名篇品读三:宋思颜劝君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
[微言大义]本文主要是讲宋太祖节俭,参军宋思颜担心太祖只是一时之兴,而不能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宋思颜的敢说忠言与宋太祖的节俭、善于纳谏,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试身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此言甚善( )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太祖“ ”的神情和“ ”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回答,每空只填一个字)
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文言方舟]
“及”的释义
①至,到。如本文中“而不能及于久远”。②做得到,赶得上,比得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再如成语“望尘莫及”。③介词,表示动作的时间,译为“等到……时候”。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
[国学广角]
参军
参军,亦作“参军事”,官名。东汉末年于车骑将军幕府置,为僚属,掌参谋军务。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多用参丞相军事名义。其后至南北朝,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为重要幕僚。唐制,诸卫及王府官俱有录事参军事等,外府州亦分别置司录及录事参军等,简称“参军”。宋有司户参军等,为地方官府低级官员。明初各王府所属参军府亦置,旋改称“长史”。
名篇品读四:桓公问管仲
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②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他: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③而蔽恶于君,内间④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选自《韩非子》)
[注]①社鼠:社庙中的老鼠。比喻有所依恃的坏人。②涂:泥,这里指用泥做神像。③比周:结党营私,紧密勾结。④间:窥测,刺探。
[微言大义]管仲将国君身边的小人比喻成社鼠,运用比喻巧妙说理,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国君身边的小人如社鼠一般胡作非为,危害国家,破坏力很大,但人们又奈何不得,因为它已成了当权者庇护的对象,难怪管仲会毫不犹豫地说社鼠是国家最大的祸患。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最患社鼠矣( )
(2)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树木而涂之”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乃使其从者衣褐
D.众妙齐备
3翻译下列句子。
(1)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
(2)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最患社鼠”。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呢?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解释。
[文言方舟]
“左右”的释义
①身边侍候的人,近臣。如本文中“今人君之左右”。②反正,横竖。如《水浒传》中“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③附近,两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
[国学广角]
老马识途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说:“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找到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名篇品读五: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令尹(yi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微言大义]本文讲述的是孙叔敖刚刚担任令尹的时候,一位老者前来劝诫孙叔敖的事,表现了孙叔敖的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也让人们懂得了“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再额外索取财物”的道理。
【一试身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冠白冠,后来吊(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2)禄已厚而不足者患处之
3.读完此文,你认为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末老父所讲三点,从现实角度看,有哪些借鉴意义?
[文言方舟]
词类活用
文中“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中的第一个“衣”和第一个“冠”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穿(衣服)”“戴(帽子)”的意思。又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腰白玉之环”,“腰”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的意思。
[国学广角]
孙叔敖斩蛇
相传孙叔教年少时,有一次出去游玩,看到了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他听说见到这种蛇的人一定会死,就把它杀死并且埋了。回到家中他就哭了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泣,他说:“我听说看见长两个头的蛇的人必定会死,刚才我看见了,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他的母亲问:“蛇现在在哪儿?”孙叔教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教)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名篇品读六:徙木偾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①民徙②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③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债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侦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募:招募。②徙:搬迁。③偾(fèn)表:放倒标帜。
[微言大义]“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取信于民的道理。对此,王安石曾有诗评,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
【一试身手】
1.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5.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
[文言方舟]
“令”的释义
①命令。如本文中“乃下令”。②使。如《活板》中“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③善,美。如“令郎”是敬称对方之子;“令爱”是敬称对方之女;“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④时令,时节。如《芙蕖》中“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⑤县官。如《陈涉世家》中“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国学广角]
商鞅变法
在公元前 356 年和公元前 350年,商鞍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与垦荒,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他的这些举措,使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名篇品读七:慎终如始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②。故其垂拱岩廊③,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 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 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 ;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 。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以败俗,其何故哉?岂不以居万乘④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已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选自魏徵《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受图定鼎:建立王朝,统治天下。②贻厥孙谋:贻,遗留;厥,其,他的;孙谋,指谋及自己的孙辈。这句指(把天下)传留给子孙后代。③垂拱岩廊:垂拱,指垂手和拱手(敛手),即由于任人得当,官员都称职,做天子的可以悠闲地垂手或抱手,不必过问。岩廊,即今之游廊。整句是说:在游廊上悠闲地散步。④万乘:乘,车乘。周制,天子出兵时车万乘,故以万乘称天子。
[微言大义]文中魏徽劝谏唐太宗要克终俭约,善始善终,始终保持贞观之初的优良作风。同时也启发我们:办事情应按其规律,言行一致,始终如一,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一试身手】
1.上面文言文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忠良 淳朴 珍奇 俭约
B.淳朴 忠良 俭约 珍奇
C.淳朴 珍奇 忠良 俭约
D.珍奇 俭约 忠良 淳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3.下面的语言材料,与上文中画线句的句意不相关的一项是( )
A.《诗经》中说“如临深渊,如薄冰”,是说地位越高,责任越大,就越要谨慎。
B.身居高位者更应牢记《中庸》里讲到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时刻提醒自己修身处事应谨慎小心。
C.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称霸天下,担心从此没有臣下敢于指出他的缺点,于是发布“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的命令。
D.《左传》中写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告诫执政者要言行一致。
[文言方舟]
“贻”的释义
①遗留。如本文中“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又如成语“贻害无穷”“贻人口实”“贻笑大方”等②赠送。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又如《诗经》中“贻我形管”。
[国学广角]
古代的车马
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称一车所驾之四马或驾四马之车为“驷”。乘:古称一车四马为“乘”,后引申为表车量词,如“天子万乘”。骑:古代一人一马为一骑。
名篇品读八: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③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②饷馈:军粮。③范增:项羽的谋士。
[微言大义]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大胜、项羽大败结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刘邦善于用人。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经验和项羽失败的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一试身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安置,安排)
B.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赐予)
C.连百万之军(关联)
D.镇国家,抚百姓(平定)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和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得天下的原因是: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
4.文中刘邦在对话中用了三个“吾不如”,这说明了刘邦的一个什么特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文言方舟]
“所以”的释义
“所以”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①“以”作“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本文中“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又如《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以”作“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表示手段、方法等。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国学广角]
皇帝自称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朕”,在古代为皇帝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渐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允许用的。
名篇品读九:理政之道
上①问房玄龄、萧瑀②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③,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④。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⑤,虽有愆⑥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房玄龄、萧瑀:唐朝初年宰相。③日昃(zè):太阳偏西,约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④察:苛求,抓小缺点。⑤成:定。⑥愆(qiān):罪过,过失。
[微言大义]正因为唐太宗的知人善用、虚心纳谏、赏罚分明,才成就了辉煌千古的“贞观之治”。本文对我们尤其是对那些掌握着某种权利的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一试身手】
1.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两处)
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五品已上,引坐论事( )
(2)群臣既知主意( )
(3)朕则不然( )
(4)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2)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4.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文中李世民的“贞”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5.如果把“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句末的“也”字去掉,与原句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文言方舟]
“修”的释义
①履行。如本文中“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②身高。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③修建。如《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④修明。如《隆中对》中“内修政理”。④培养。如《大道之行也》中“讲信修睦”。
[国学广角]
房玄龄
唐初大臣。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助之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房玄龄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微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专题 治国理政
参考答案:
一、 治国犹栽树
1.[解析](1)联系“水波不兴”(《核舟记》)中的“兴”的意思,可推知此处“兴”的意思是“兴起,产生”。(2)联系'是亦不可以已平”(《鱼我所欲也》)中的“已”的意思,可推知此处“已”的意思是“停止”
[答案](1)兴起,产生。(2)停止。
2.(1)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2)治理国家就如同栽树。
3.隋朝灭亡的原因:(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
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原因: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4.「解析]此题为信息筛选题。就是找出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意思相同的句子。
[答案]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参考译文]
贞观九年(635),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然而)隋炀帝还是不知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再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使得)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日夜辛勤努力,孜孜不倦,只希望清净寡欲,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不兴徭役,年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如同栽树,树的根部不摇动就能枝叶茂盛。君主能做到清静寡欲,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修身如治国
1.(1)回答。(2)根本,基础。
2.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3.[解析]文中詹何两次回答的话都与“治身”有关,第二次更是说出了“治身”的重要性,找到这一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审清题干中“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要求,用通顺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参考译文]
楚庄王问詹何说:“应该怎样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我知道(如何)修养身心却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能够持守住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次要的事情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三、宋思颜劝君
1.(1)好。(2)做。
2.(1)陛下厉行节俭,真是可以做后世子孙的典范。
(2)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以后不能继续这么做。
3.喜 赐
4.[解析]C 结合文意来看,本文主要是讲太祖节俭,参军宋思颜敢于说出忠言,他担心太祖只是现在能做到节俭,而不能坚持。所以选项C对宋思颜速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
[参考译文]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处理政务,天气很热,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随从交替拿着换洗的衣服进来,(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陛下亲自厉行节俭,真是可以做后世子孙的典范。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租(听后)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考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考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点我以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对我尽忠。”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四、桓公问管仲
1.(1)担忧。 (2)抓获。
2.[解析]C例句中的“树”与℃项中的“衣”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犬”是名词作状语:B项,“忧”是动词,忧虑;D项,“妙”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3.(1)在朝廷外就卖弄权势,从民众那里榨取利益。
(2)(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拥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
4.[解析]从内容上看,“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人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是治国最患社鼠的原因。将句子的意思讲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国之社鼠”以“人君”为保护伞,不但可以逍遥法外,而且可以以办国事为幌子,假公济私,欺上压下,排除异己,打击贤良。
5.(示例一)稷蜂社鼠:谷神庙里的马蜂,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倚势作恶的人。
(示例二)投鼠忌器:指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怕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怕社庙中的老鼠呀!”齐桓公说:“为什么要怕社庙中的老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把木头竖起来,涂上泥巴(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里面,挖个洞藏身在其中。用烟火熏它,却害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害怕涂上的泥巴掉下来:这就是不能抓获社鼠的原因。现在君主身边的近侍,在朝廷外就卖弄权势,从民众那里榨取利益,在朝廷内就结党营私,在国君面前掩饰(他们的)罪恶,在宫内窥探国君的情况,告诉宫外的同党,内外勾结助长权势,一些官僚以此富贵。不诛杀他们,国法就要受到扰乱;诛杀他们,君主就不得安宁。(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拥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
五、孙叔敖为楚令尹
1.[解析](1)“马无故亡而人胡,人皆吊之”(《塞翁失马》)中的“吊”与之同义,是“慰问”的意思。(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中的“恶”与之同义,可以翻译为“厌恶”。
[答案](1)慰问。(2)厌恶(厌弃)。
[解析](1)句是固定句式,“岂……乎”可译为“难道是……吗?”这里的“独”翻译成“唯独,只有”。(2)句中“患”是一个名词,可以译为“祸患”。
[答案](1)只有您来得晚并且是来慰问,难道是有什么要指教的吗?
(2)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要和他相伴了。
3.①在众人恭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头脑清醒;②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诫(忠告)。
4.①位高权重者施政应谨慎小心,杜绝官气;②待遇优厚的为官者更应知足,应戒贪。
[参考译文]
孙叔教担任楚国的令尹,都城的官更和百姓都来祝贺。(只)有一个老者,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教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得晚并且是来慰问,难道是有什么要指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要指教的。当了大官,待人傲慢,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很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要和他相伴了。”孙叔教(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就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额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治理好楚国了。”
徙木偾表
1.[解析]读懂句意,明确该句应划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人物及其职责,第二层讲述人物的想法,第三层讲述人物的做法。注意“谕其信”“于民”不能断开。
[答案]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1)就,便。 (2)拜见,拜访。 (3)认为。
3.[解析]D D项中两个“而”都为连词,表顺承。A项前一个“于”为介词,“在”;后一个“于”为介词,“比”B项,前一个“之”为代词,代“三丈之木”;后一个“之’为动词,“往,到”。℃项,前一个“乃”解释为“于是”;后一个“乃”解释为“竟然”。
4.[解析]句中的“偾表”是“放倒标帜”的意思;“而已”是“罢了”的意思:“何伤”是反问句,意译为“有什么关系呢”。本句翻译需要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
[答案](我)试一试去放倒标帜,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5.[解析]两则故事都是讲述施政者通过搬移标帜的做法,来证明自己说到做到,以此取信于民的故事。据此总结出“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的道理。
[答案]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参考译文]
商鞅在泰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招募百姓搬走三丈长的木杆,并(承诺)宽赐给(他)五十金。当有人搬走木杆后,(商马上兑现承诺。)就给予(那个人)五十金,并且颁布了变法政令。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标帜推倒,就让他当长大夫。”百姓(听到后)相互说:"这一定不值得相信。”有一个人说:“(我)试一试去放倒标帜,(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于是那人)就去推倒了标帜,(并)前去拜见吴起,吴起(则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我知道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来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以搬木杆来显示诚信,大概仿效了吴起(的做法),而吴起立木示信的故事却未流传下来。
七、慎终如始
1.[解析]B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运用能力。每一句的“而”均表示转折,因此所填的词语与前面或后面的词语意思应相反。“浮华”与“淳朴”“邪佞”与“忠良”“奢靡”与“俭约”、“谷帛”与“珍奇”,均意思相反,故选 B。
2.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
【解析]D 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拥有天下的富贵,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身居高位的人,别人不敢违背他,不敢指出他的缺点,因而他做事情更要小心谨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意思是"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得很远”。由此可以看出D项与这句话的句意无关。
[参考译文]
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帝王建立王朝,统治天下,都想把天下传留给子孙后代。所以他们能够在游廊上悠闲地散步,在天下施行政教。他们讲述道理,一定把敦厚朴实放在前面而抑制浮华:他们品评人物,一定器重忠臣良将而鄙视奸佞谗邪之徒;说起制度,就要停止奢靡而推崇勤俭节约:说到物质财产,就要重视粮食衣服而轻视珍宝奇物。但是(他们)接受帝位初期,都会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安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拥有天下的富贵,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古人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
八、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1.[解析]℃ “连”是“联合”的意思。
2.(1)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一决胜负。
(2)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3.[解析]刘邦得天下的原因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在原文中体现在:“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答案]知人善任(善于用人) 妒贤嫉能
略(从虚怀若谷、任人唯贤的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高祖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你傲慢而好侮辱人,而项羽仁慈并关爱人才。但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有功的将领,与天下一同受益。项羽却妒忌贤能的人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战争胜利却不给予人奖赏,得到城池却不分给人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其中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取胜,只要攻城一定成功,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
理政之道
1.[解析]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划分。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隋文帝勤于政务,每次上朝处理政务,有时要忙到太阳偏西”,我们根据句意就可以正确划分节奏。
[答案]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
(1)拉。(2)已经。(3)如此,这样。(4)处罚,惩治。
[解析】翻译句(1)时要注意“虽”是“即使”的意思!“劳”“苦”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劳累”"使……受苦”;翻译句(2)时要注意这是一个反问句式。
[答案】(1)即使再使精神劳累,使身体受苦,哪里能(把这么多事务)一一处理得很合理呢!
(2)谁敢不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何必担忧天下得不到治理呢!
4.[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重点概括归纳唐太宗说的话:“择天下贤才,真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泰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答案]不独揽权力(广纳天下英才):知人善用(人其才);虚心纳谏;赏罚分明。
5.原句中的“也”字,充分表达了唐太宗对隋“二世而亡”的感慨和希望大臣们勇于进谏的劝勉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要善于纳谏的警醒。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房玄龄和萧璃说:“隋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房玄龄和萧璃)回答说:“隋文帝勤于政务,每次上朝处理政务,有时要忙到太阳偏西,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拉着他们坐下来谈论国事,连吃饭都要卫士端来才吃;即使算不上仁义开明,那也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不开明却喜欢抓小错误。不开明就容易犯错误,喜欢抓小缺点就会对事情疑心重重,事情都是他自己判断决定,不肯相信手下的官员们。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即使)他日理万机,即使再使精神劳累,使身体受苦,哪里能(把这么多事务)一处理得很合理呢!朝中的大臣都知道这点,只能执行决定好的意见,即使发现错误,(也)不敢指出来,这就是隋朝到了二世就灭亡的原因。我却不这样。(我)广选天下的贤才,把政务交给百官处理,使(他们)都来考虑国家的事情,由宰相把关,审查成熟就可执行,然后汇报给我。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惩罚,谁敢不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何必担忧天下得不到治理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品德修养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25页。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读书治学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处世交友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共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