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5:散文阅读(练习要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析版).docx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原卷版)第1页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原卷版)第2页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原卷版)第3页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析版)第1页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析版)第2页
    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5:散文阅读(练习要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散文阅读(练习要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文件包含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原卷版docx、专题05散文阅读复习要点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综观2020年至2024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出现散文与小说并重的趋势。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主观题的反套路倾向越来越明显,题目指向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视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相对小说来看,散文理解难度更大,考点更加分散,更易失分。回顾近几年的散文选材:
    ①作家作品上,选材以当代散文为主,文学大家与文学新秀的作品并重。
    ②散文类型上,北京卷更倾向选择游记类散文,全国卷更多选写人记事散文。
    ③文章主题上,选文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风俗特色,注重场景描绘;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关注人的精神力量,关注自我的成长等主题。例如:2024年全国甲卷《霜降夜》,阅读这篇散文既要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体认(如二十四节气一一霜降),又要深刻体悟自由散文笔法描绘的东北辽阔草原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淳朴的主旨意蕴,把握作者在自然景象的描写中渗透的独特生命感受,以及特定自然空间内的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反映这些主题不仅是散文文体本质的表征,也是所有纯文学作品阅读的方向。
    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
    一是内容理解。要求学生理解散文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等具体内容,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景色的描写,可能会考查学生对作者所绘景色特点的把握。
    二是主题思想。考查学生能否领会散文的中心思想,比如通过对散文中情感脉络的梳理,理解作者是在表达思乡之情、对生活的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等。
    三是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比喻手法,会考查学生对这种手法的判断和作用的理解;还包括表现手法,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这是托物言志手法的体现。
    四是语言赏析。考查对散文语言风格(华丽、质朴、简洁等)的把握,以及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如某些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在内容上是情感的升华点。
    2.散文常见题型
    (一)含意理解类试题
    1.考查对重要概念或词语含义的理解。
    2.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3.考查对标题含意的理解。
    【答题思路或要点】
    ①结合上下文甚至全文解释概念或词语、句子、标题的含意(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③说明作用。(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思考。)
    (二)线索作用类试题
    1.考查散文线索的辨认。
    2.考查线索的作用。
    【答题思路或要点】
    ①指出散文的行文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情感线索、物件意象线索)。
    ②分析线索的作用。(从具体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三)要点概括类试题
    1.考查信息内容的归纳与整合。
    2.考查信息的作用。
    【答题思路或要点】
    ①定位筛选→概括整合→分点表述。
    ②常见信息或句段的作用。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四)技巧(手法)赏析类试题
    考查各种表达技巧或手法。
    【答题思路或要点】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及作用;描写(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特点与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②从选材、组材的角度思考。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看主次详略;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深化主题、点明题旨等。
    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看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以及运用它们所起的作用;了解一些常用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人称的作用。
    ④从结构安排的角度思考。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制造了波澜;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思考。文中或指定内容运用何种修辞手法,在人(物)描写、意境创造、情感表达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五)语言品味类试题
    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分析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3.命题趋势
    1.从选材来看,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名家作品为主,以小说(包括纪实文学作品)和散文(包括随笔、书信)为主,选择视野趋向开阔,灵活多变,不拘泥,不呆板。以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
    2.从价值观念来看。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将文本和试题放在语文情境中,实现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在理想信念精神品格、道德修养、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得到强化和提升。
    3.从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因文设题、因境设题的命题思路,基础性和开放性的命题方式,反套路化和反模式化的命题趋势愈加清晰。
    4.从考查要求来看。对语文必备知识和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并重的,一道试题、一个选项考查的往往是多个知识和多种素养,对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散文专题复习指导
    1.找“要素”
    阅读叙事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
    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是情节发展的脉络。一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把握散文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散文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
    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散文阅读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重要知识点】
    一、认识散文
    从广义讲,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现代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是一种融记叙、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样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优美散体文句,以及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达,诗性地表现了人的个体生存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陈剑晖《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
    狭义散文以抒情为侧重,融合形象的叙事与精辟的议论。(林非《林非论散文》)
    林非和陈剑晖的概括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即抒情、叙事(记叙)、议论,根据这三种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三类:写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二、散文体裁特征
    现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1.“形散”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2.“神聚”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的约束。
    3.情感与意蕴
    散文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4.结构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语言
    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语言更具文学特色,风格更具多样性,内涵更为丰富蕴藉。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
    三、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从情节来看。两者都要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但小说的故事性更强,散文的叙事情节则相对简约。
    2.从人物来看。两者都可以写“我”,但是“我”的含义不同。小说中的“我”不能当作作者本人,不管这个“我”有没有作者的影子。而散文中的“我”必须完全是作者本人,通过“我”的经历见闻,进行叙事与抒情。
    3.从主题来看。两者都必须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但是对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小说的主题要通过人物故事本身自然地流露出来,通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来,让读者去体会感悟到,一般不能用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把主题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散文根据需要,其主题(思想感情)既可以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直接地表达,也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还可以只客观生动地叙事而不表达,让读者自己去感知。
    四、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散文所表达的内容总是会按照特定的顺序展开,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可采用以下技巧:
    1.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2.划分层次,概括要点。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五、分析文章标题、首段、中间段、结尾段的作用
    散文标题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
    局部段落的作用:散文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设题。
    开头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补充说明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六、分析线索作用题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找线索要注意:
    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二是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三是揭示主题和情感。
    七、归纳概括作品内容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2.合并法。
    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3.舍取法。
    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噩噩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B. 作者“不远千里”赶来北平,是因为这里的秋天景色优美。
    C. 江南之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色淡、多雨少风。
    D. 作者认为领略秋需要全身心投入,而不是似懂非懂的状态。
    2. 关于文段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秋比作名花美酒,生动形象。
    B. 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气势与感染力。
    C. 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对比,鲜明地表现出两者的差异,更好地衬托出北国之秋的特色。
    3. 请简要概括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4.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句话的理解。
    1.答案:B。解析:作者“不远千里”赶来北平,是因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独特韵味,并非仅仅因为景色优美。文中明确提到“我的不远千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强调的是对秋味的追求。
    2.D. 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秋以人的情感与姿态。
    答案:C。解析:文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与江南之秋的“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独特性。A 选项中虽有提及秋与名花美酒,但并非比喻手法的典型运用;B 选项未运用排比手法;D 选项未运用拟人手法。
    3.答案: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江南之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色淡、多雨少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表达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与喜爱之情,强调北国之秋更能让人深刻地领略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将北国之秋那种浓郁深沉的秋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为后文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写做铺垫。
    4.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明秋不同于名花的娇艳和美酒的香醇使人处于一种朦胧享受的状态。作者认为领略秋需要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去感受,要深入体会秋的内涵、韵味与独特气质,不能只是浅尝辄止、似懂非懂。北国之秋那种“清”“静”“悲凉”的特质需要人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才能真正饱尝秋味,体现出作者对秋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深度感受秋意的执着追求。
    二、阅读下面《合欢树》中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1.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岁时,“我”与母亲的冲突体现了孩子的好胜心和母亲的争强好胜。
    B. 二十岁时,母亲为“我”治病和支持“我”写作,展现了母爱的执着与无私。
    C. 文段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的事件,突出了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D. 母亲对“我”写作的支持,是因为她年轻时也有过未实现的写作梦想。
    2. 对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如与“我”争论作文之事。
    B. 母亲对“我”的爱执着坚定,为“我”治病、支持“我”写作。
    C. 母亲是个乐观的人,即使面对“我”的病情也从不绝望。
    D. 母亲细心周到,如“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3. 文段中多次提到母亲的“年轻”与“不年轻”,有何作用?
    4.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母亲的认识。
    1.答案:D。解析:母亲支持“我”写作,主要是出于对“我”的爱以及希望“我”能有事情做、有精神寄托,而不单纯是因为她自己未实现的写作梦想,D选项理解过于片面。
    2.答案:C。解析:文中母亲在“我”的病情无法医治时,也有惊惶、绝望等情绪,并非从不绝望,C选项不符合原文。
    答案:多次提到母亲的“年轻”与“不年轻”,一是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岁月的流逝以及母亲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二是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年轻时的母亲有孩子气的一面,会与“我”争强好胜,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我”遭遇不幸,不年轻的母亲则将全部心思放在“我”的治病和成长上,体现了母爱的深沉与无私,更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怀念之情。
    4.答案: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女性。她年轻时争强好胜,会和孩子比试作文,展现出她的活泼与率真。但当“我”二十岁双腿残废后,她变得执着坚定,将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与坚韧。后来发现“我”写小说时,她又全力支持“我”,像曾经为“我”治病一样充满希望,展现了她对“我”梦想的尊重和鼓励。母亲的形象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展现,但都围绕着对“我”的爱展开,她的爱贯穿了“我”的成长历程,令人感动和敬佩,也让“我”对她充满了怀念和感恩之情 。
    三、阅读下面《我的母亲》中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十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辛茹苦,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操持一切。
    1.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的勤俭诚实和良好身体对作者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B. 作者家庭在他出生前经济状况较好,但之后因父亲去世而陷入困境。
    C. 作者的大姐、二姐出嫁后家庭条件优渥,对作者家庭帮助很大。
    D. 母亲虽然终年忙碌,但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充满生机。
    2. 对文段中母亲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是一位勤劳坚韧的女性,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
    B. 母亲做事认真负责,即使面对脏累的活也毫不懈怠。
    C. 母亲重视家庭环境,即便条件艰苦也努力收十整洁。
    D. 母亲性格懦弱,面对家庭困境和姑母的刁难只能默默忍受。
    3. 文中提到“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请分析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对作者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1.答案:C。解析:文中未提及大姐、二姐出嫁后对作者家庭有很大帮助,只是说她们所嫁家庭较为体面,C 选项无中生有。
    2.答案:D。解析:文段中母亲虽然面对诸多困难,但努力操持家庭,并未体现出性格懦弱和默默忍受刁难,她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维持家庭,D 选项错误。
    3.答案: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因为自己的出生伴随着父亲的去世,使得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母亲从此要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作者在回顾往事时,意识到自己的出生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幸,内心满是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
    4.答案:母亲的勤劳、坚韧、认真负责等品质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母亲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努力维持家庭的整洁和生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作者面对生活挫折时的榜样力量,使作者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秉持勤劳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同时母亲的含辛茹苦也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敬爱与感恩,这种情感也会影响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促使他珍惜生活、关爱家人等。
    三、阅读下面《像山那样思考》中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嗥叫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觉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1.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的嗥叫是对世界苦难蔑视情感的迸发,不同的生物对其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B.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等对狼嗥的反应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本能反应。
    C. 文段强调只有山能完全理解狼嗥的深刻含义,因为山具有长久的客观性。
    D. 那些看不到狼踪迹、听不到狼声音的人就不会受到狼嗥的影响。
    2. 关于文段的写作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狼嗥以人的情感和思想。
    B.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了不同生物对狼嗄的不同反应。
    C.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狼嗥象征着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D. 主要是通过描写狼嗥的声音来营造恐怖的氛围。
    3. 请分析文中描写不同生物对狼嗥反应的作用。
    3.答案:通过描写不同生物对狼嗥的反应,从多个角度丰富了狼嗥的内涵。对于鹿、郊狼等生物的描写,展示了狼嗥在自然界生物链中的意义,它关乎着生存与死亡、食物的分配等。而对于牧牛人和猎人的反应描写,则将狼嗥与人类的经济利益、狩猎活动联系起来。这些不同的反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从而突出了狼嗥所蕴含的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声音,更是触动整个生态系统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信号,也为后文探讨山对狼嗥的理解以及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做了铺垫。
    4.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句话的理解。
    1.答案:D。解析:文中提到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听不到狼的声音,狼嗥也是暗含在许多小事件中,依然会对人产生影响,如让人毛骨悚然等,D 选项错误。
    2.答案:B。解析:文段通过描写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等不同生物对狼嗥的不同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狼嗥含义的丰富性,B 选项正确。A 选项“拟人”不准确;C 选项“象征”说法错误;D 选项不只是营造恐怖氛围,重点在阐述狼嗥的意义。
    4.答案:“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意味着山作为一种长久存在且客观的存在,见证了狼在生态系统中的完整角色和意义。山所理解的狼嗥,不是基于某一生物个体的利益或短暂的现象,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狼在山中,既是捕食者,控制着鹿等食草动物的数量,防止植被过度被啃食,又在生态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山深知狼对于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不可或缺性,而这种理解是那些只着眼于自身利益的生物和人类所难以察觉的,它体现了一种超越局部和短期利益的、更为宏观和深邃的生态智慧。

    相关试卷

    专题06:写作指导(练习要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06:写作指导(练习要点)-【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文件包含专题06写作指导复习要点原卷版docx、专题06写作指导复习要点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散文阅读(考题练习)-【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05:散文阅读(考题练习)-【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文件包含专题05散文阅读考题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05散文阅读考题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社科类文本阅读(考题练习)-【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04:社科类文本阅读(考题练习)-【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文件包含专题04社科类文本阅读考题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04社科类文本阅读考题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