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南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浪漫唯美的杭州亚运会将“中国式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受此启发,学校计划开设“寻中国式浪漫,扬青春风采”网页论坛,请你参与设计制作。
    1.【任务一:补全论坛栏目导语】
    中国式的浪漫,藏在古诗文里。它是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①_______”的深秋晚景,是王湾“②________?归雁洛阳边”的乡思乡愁,是李商隐“③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归之情,是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④____”的豪情乐观,是谭嗣同“河流大野犹嫌束,⑤________”的勇往直前,是君子面对富贵时采取“不义而富且贵,⑥________”的正直淡泊,是陆游借风雨梦境抒写“⑦________,⑧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爱国之志,是李白思念友人时抒发“⑨________,⑩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寄月情怀。让我们阅读古诗文,探寻中国式浪漫,感受那份抹不去的浪漫情怀!
    【答案】①小桥流水人家 ②乡书何处达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便引诗情到碧霄 ⑤山入潼关不解平 ⑥于我如浮云 ⑦夜阑卧听风吹雨 ⑧铁马冰河入梦来
    ⑨我寄愁心与明月 ⑩随君直到夜郎西
    2.【任务二:补全杭州亚运会火炬设计说明】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味深长 创造 闪动
    B.意蕴深远 创意 闪耀
    C.意蕴深远 创意 闪动
    D.意味深长 创造 闪耀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答案】(1)①郁 ②mài ③芒
    (2)B
    (3)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而且向世界展示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语序不当)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浓郁,nóng yù,意思是指(花草等的香气)浓重。
    水脉,shuǐ mài,水流。
    光芒,guāng máng,像针状四射的强烈光线。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意味深长:形容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意蕴深远:事物的内容或意义深刻而长远。写造型,选“意蕴深远”。
    创造: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创意: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想法。写设计,选“创意”。
    闪动:不稳定地抖动。闪耀:指耀眼、闪烁的意思。写光芒,选“闪耀”。
    (3)本题考查病句。语序不当,由古至今,应为: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3.【任务三:论坛跟帖发表观点】
    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栏目组将《朝花夕拾》《西游记》两部名著,发布在专题论坛上,同学们纷纷跟帖回应。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内容。
    【答案】(1)①②④⑧
    (2)示例一: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第一次借到假扇;第二次得来的真扇却被牛魔王骗回;第三次在众仙的帮助下战胜牛魔王,终于得到真扇,师徒四人顺利通过火焰山。它启发我们:为了实现理想,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示例二: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幻化为人形,孙悟空为保唐僧安全,顶住重重压力,与白骨精斗争到底。它启发我们:面对黑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②《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③《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④《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⑤《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⑥《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⑦《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⑧《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⑨《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⑩《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结合右侧目录可知,对鲁迅童年有所提及的是:①②④⑧。
    (2)本题考查对《西游记》的识记。结合故事情节谈启发即可。
    示例:五行山下定心猿: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在这里,孙悟空失去了自由,但也磨炼了心性。后来菩萨到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让孙悟空护送唐僧,他欣然答应。启示:磨难可以使人收敛心性,懂得自律才能自强。
    二、阅读(6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军”指军营,“九日”指重阳节,标题交代了地点、时间等。
    B.“登高”紧扣题中的“九日”,“强”则表现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次句化用陶渊明典故,反其意,强调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助兴。
    D.这首五言绝句,从表面上看平直朴素,实则构思精巧,情韵无限。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4.C
    5.寄托着诗人对故园长安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对和平(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C.“强调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助兴”理解有误。“无人送酒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遥怜故园菊”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句首一个“遥”字,正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则是诗人设想“故园菊花”盛开于战场。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
    9.两则故事分别表现了谢道韫和陈元方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6.(1)急 (2)同“否” (3)离开
    7.D
    8.(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9.①谢道韫:聪明机智,富有才华。②陈元方:为人有原则,明白事理,有礼有节,落落大方,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1)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骤:急。
    (2)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假字,同“否”。
    (3)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日中不至”“对子骂父”是两种行为,“则是无信”“则是无礼”是两种看法,据此可断句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翻译。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
    (1)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2)惭:感到惭愧。引: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句等来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甲文中,结合“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运用比喻的修辞,因为春天柳絮原本就漫天飞舞,既有颜色上的相似,也有形态动感上的相似。既写出了雪花轻盈的姿态,飞舞的神韵,还给人暖意融融春天将至的感觉,有着丰富的意韵和优美的意象。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机智,富有才华。
    乙文中,元方用“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全面批驳了友人无信、无礼的行为,表现元方明白事理、能言善辩、有礼有节的性格。“元方入门不顾”写他为人有原则。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12分)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②“人都到那里去了?!”
    ③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④“读书!”
    ⑤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⑥“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⑧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学生在园中寻到的乐趣。
    B.“不常用”“也不常用”“总不过”写出“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
    C.学生读书声渐低,老师大声朗读,两相对比,突出老师所读文章之好。
    D.选文选取三味书屋生活的几个片段,再现了作者幼年学习生活的情景。
    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赏析加点词)
    (2)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2.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0.C
    11.(1)“人声鼎沸”是指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或:写出人声喧闹),生动地描写了孩子们读书的热闹场面。
    (2)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其中一种即可),写出寿镜吾先生读书时投入专注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和敬慕之情。(意对即可)
    12.表达了作者对《荡寇志》《西游记》绣像的珍惜以及丢失的遗憾,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意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学生读书声渐低,老师大声朗读,两相对比,一是表现文章内容的难度,二是侧面描写老师的认真。不是“突出老师所读文章之好”,因为学生对老师所读内容不感兴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人声鼎沸”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喧闹。在这句话中,它被用来生动地描写孩子们读书的热闹场面,表现出孩子们读书时的热情和活力。
    (2)这句话从动作和神态两个角度描写了寿镜吾先生读书时的情景。他微笑着,仰起头,摇着,身体向后面拗过去,再次拗过去,展现出他读书时的专注和投入。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先生的赞赏和敬慕之情,认为先生读书时的姿态非常优美,令人敬佩。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
    这句话“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表达了作者对于已经丢失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深深怀念和遗憾。这里的“这东西”指的是他之前用心描画并珍藏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这些绣像不仅代表了作者儿时的努力和成果,也承载了他对那段生活的美好回忆。然而,现在这些绣像已经不在了,作者用“早已没有了罢”这样的语气词,表达了他对丢失绣像的遗憾,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儿时生活的深深怀念。这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了作者对过去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本的美好
    ①“你文字中的美好,不是这世界的本质。想写出水平,你得写人生的苦痛、现实的无情……”朋友对我文字提出如此的批评忠告。
    ②人生的苦痛、现实的无情,我都曾经历。我曾因生活的烦恼,独自彷徨在冬夜;曾因钱包的被偷,无助恨怨;也曾因贫病的缠身,困苦无奈……它们是丑陋的毒树,是扎人的荆棘。
    ③人生的原野上,除了丑陋的毒树,苦痛的荆棘,也有良善的嘉木,还有更多草本的美好。那些草本的美好,经过时悦目赏心,回忆时无数次再见,我仍愿下马驻足,甚至俯下身来,近乎贪婪地呼吸它们诚善清雅的气息。
    ④同城的才女妹妹,秀雅若兰。她在拥挤的路上开车徐行。一个老太太,在来往不息的车流边,几次试试探探,颤巍巍欲迈步过马路,却又止步。妹妹停车挡住后面的车流,开了窗大声朝老人喊:“您先过去!我给您拦着车呢!”老人颤巍巍迈出一两步,又怯怯止步。妹妹索性下车,搀扶老太太过了马路。她说,希望自己的母亲将来老得不敢过马路时,也能有人停下车或者搀扶一把。
    ⑤乡村一位大姐,丈夫患重病,幼儿读书,她因腿伤几近瘫痪,一度失去了劳动能力。她家陷入困境时,我只帮过寥寥几次,不过是尽些微薄之力。大姐加了我微信,她几乎不在朋友圈发消息,她的红花头像,却跟着我发朋友圈的消息一路开放到今天。没什么文化的大姐,每每留言评论,她会把“真”写成“直”,把“往”写成“网”,“的”“地”“得”更是分不清。我深夜发消息,她会提醒“妹妹别熬夜,保重身体”……深秋,我去大连参加笔会,火车上,收到大姐发来的微信:“那边冷,妹妹多加衣!”
    ⑥初冬,大姐微信留言,她为我磨了新鲜的玉米面、玉米糁,问如何给我。我婉拒,大姐却执意给我。她先是几次去村口问了公共汽车司机,想托司机师傅给我捎到城里;后来又要自己坐车送来。我三番五次阻拦,她只好委托乡里一位认识我的老师,开车把两个沉甸甸的袋子送到我家门前。那时,大姐双腿尚未明显好转,她是如何拄着双拐,在坑洼不平的村路上,一次次往返于家和磨坊、家和村口之间?她又是如何运送那两个沉甸甸的袋子的?
    ⑦端午,大姐又托那老师给我送来一大袋儿亲手包的粽子。彼时,她刚刚办理了残疾证。
    ⑧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远远超越了我那微薄之力的价值。
    ⑨许多年,喜欢读某位作家的文字。他的文字里,住着清风流云溪水鸟鸣,蕴着温情雅趣大智大慧。近两年,才知他是做语文老师的。不进作协,不入圈子,工作时安心教书,以语言文字育人,工作外爱贤妻,静读书,品茶悟道,乐享一粥一饭的生活意趣,勤于创作化润灵魂。
    ⑩骨子里爱花的我,最爱那一丛丛草本花卉,兰花、芍药、凤仙花……这些草本的花儿,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亲密无间,就像同城的妹妹和我用温暖的善意、乡村大姐用感恩的真诚、作家朋友用安静低调的才情滋养出的小美好,既接地气,又清香脱俗。草本花儿般的美好,让我们即使在苦痛无情的荆棘前,眉眼间依然有亮自心底的希望曙光。
    (文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朋友对“我”文字提出的批评忠告,与下文叙述的几件事形成对比。
    B.“同城的才女妹妹,秀雅若兰”,运用比喻,突出她兰花般的美好品质。
    C.第⑤段写乡村大姐留言评论写错字,目的是表现没文化给她带来的影响。
    D.文章语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人物形象鲜明美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4.文章写了哪些如草本花儿般美好的事情?请填写下图。
    15.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它们是丑陋的毒树,是扎人的荆棘。(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近乎贪婪地呼吸它们诚善清雅的气息。(赏析加点词)
    16.文章为何花许多笔墨写乡村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请简要分析。
    17.请分析文末画线句的作用。
    【答案】13.C
    14.①同城的妹妹拦车并搀扶老太太过马路;④乡村大姐托人给“我”送新鲜的玉米面、玉米糁;⑤乡村大姐托人给“我”送亲手包的粽子。(意对即可)
    15.(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经历不幸的事比作“丑陋的毒树”“扎人的荆棘”,写出人生不幸的事带给我的痛苦表达了“我”对世间丑陋一面的恨怨、厌恶。(意对即可)
    (2)“贪婪”是贪心、不知足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突出人间的善良美好让人内心愉悦,表达了“我”对人间善良美好的渴望。
    16.这是为了体现乡村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之多,与“我”的微薄之力形成对比,突出乡村大姐感恩图报的真诚之心(或突出人性的美好)。
    17.结构上:篇末点题(与标题相呼应),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朋友对“我”文字提出的批评忠告;内容上:升华主题,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总会在我们的心底燃起希望之光,给予前行的力量。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第⑤段写乡村大姐留言评论写错字,目的是表现乡村大姐感恩的真诚。选项“表现没文化给她带来的影响”表述不正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结合图片内容可知,这里要概括出文中体现美好的事件。
    ①空:结合第④段“同城的才女妹妹,秀雅若兰。她在拥挤的路上开车徐行。一个老太太,在来往不息的车流边,几次试试探探,颤巍巍欲迈步过马路,却又止步。妹妹停车挡住后面的车流,开了窗大声朝老人喊:‘您先过去!我给您拦着车呢!’老人颤巍巍迈出一两步,又怯怯止步。妹妹索性下车,搀扶老太太过了马路”可概括为:同城的妹妹拦车并搀扶老太太过马路;
    ④空:结合第⑥段“初冬,大姐微信留言,她为我磨了新鲜的玉米面、玉米糁,问如何给我。我婉拒,大姐却执意给我。她先是几次去村口问了公共汽车司机,想托司机师傅给我捎到城里;后来又要自己坐车送来。我三番五次阻拦,她只好委托乡里一位认识我的老师,开车把两个沉甸甸的袋子送到我家门前”可概括为:乡村大姐托人给“我”送新鲜的玉米面、玉米糁;
    ⑤空:结合第⑦段“端午,大姐又托那老师给我送来一大袋儿亲手包的粽子。彼时,她刚刚办理了残疾证”可概括为:乡村大姐托人给“我”送亲手包的粽子。
    【15题详解】
    (1)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结合第②段“人生的苦痛、现实的无情,我都曾经历。我曾因生活的烦恼,独自彷徨在冬夜;曾因钱包的被偷,无助恨怨;也曾因贫病的缠身,困苦无奈……它们是丑陋的毒树,是扎人的荆棘”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经历人生的苦痛、现实的无情等不幸的事比作“丑陋的毒树”“扎人的荆棘”,体现了“我”所经历的不幸的事对“我”产生的负面影响之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事件的厌恶和恨怨。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词。
    “贪婪”的意思是贪心、不知足,含贬义。结合第③段“那些草本的美好,经过时悦目赏心,回忆时无数次再见,我仍愿下马驻足,甚至俯下身来,近乎贪婪地呼吸它们诚善清雅的气息”可知,“贪婪”用在这里是贬义词用作褒义,体现了那些草本的美好让“我”吸引着“我”,让“我”留恋,结合第⑩段“既接地气,又清香脱俗。草本花儿般的美好,让我们即使在苦痛无情的荆棘前,眉眼间依然有亮自心底的希望曙光”可知,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间善良美好的渴望。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第⑧段“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远远超越了我那微薄之力的价值”可知,这里花许多笔墨写乡村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是因为在“我”看来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远远超越了我那微薄之力的价值,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之多正如美好的草本,能带来诚善清雅的气息。文中主的中心就是要突出草本的美好,因此文中花许多笔墨写乡村大姐对“我”的关切和给予也是为了突出中心。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结合文末画线句“草本花儿般的美好,让我们即使在苦痛无情的荆棘前,眉眼间依然有亮自心底的希望曙光”可知,这里内容上写出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给我们带来希望之光,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以此为结尾,总结了全文,与标题“草本的美好”和开头“你文字中的美好,不是这世界的本质。想写出水平,你得写人生的苦痛、现实的无情”相照应。
    (五)(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省各地掀起了学习朱子文化的热潮。在福州,各地各校纷纷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电子屏、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景观等作为朱子文化的宣传阵地,在校内走廊、墙壁等醒目位置粘贴朱熹语录、家训来营造学习氛围。许多学校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手抄报和主题黑板报比赛,让朱子文化走进班级。在漳州,闽南日报社联合多所学校举办朱子文化图片展进校园巡展活动,为广大学生献上漳州朱子文化盛宴。在三明,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举行朱熹像揭幕仪式,通过表谢亲师、击鼓明志、破笔开蒙等活动,感受朱子文化魅力,推动朱子文化进校园。
    【材料二】
    【材料三】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南平是朱熹故里,南平市教育局注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展读本进校园活动,将朱子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习了解《朱子家训》、朱子诗词等,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美德。
    市教育局鼓励各中小学在校园建设上融入朱子文化。作为“朱子文化进校园”基点校,武夷山市朱子学校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校园内处处都弥漫着朱子文化气息:大门口镌刻着朱子手迹校训“活源毓秀,继往开来”,校园中央矗立着朱子雕像,校内专门辟有朱子文化园,名篇隽语相伴左右。老师和孩子们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
    目前,我市正编制完善南平市研学旅行规划,规划武夷山五夫和建阳考亭两条朱子文化研学旅行路线。此外,在南平市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在建)已规划建设160平方米左右的朱子文化展厅,作为今后全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教学的主题展馆。待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后,组织全市学生开展朱子文化研学实践课程。
    18.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学习朱子文化在我省掀起了热潮,部分学校开展了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
    B.电子屏幕、校园广播、校内走廊、班级黑板报等都适合学校宣传朱子文化。
    C.武夷山市朱子学校营造的朱子文化氛围,让师生感受到了浓厚的书香气息。
    D.目前,我市已编制完善武夷山五夫和建阳考亭两条朱子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19.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结论。
    20.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南平市普及推广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做法。
    【答案】18.D
    19.①南平市中小学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积极性随着学段的升高而降低;②南平市中小学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积极性高;③南平市小学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积极性最高,高中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积极性最低。
    20.①开展朱子文化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活动;②鼓励校园建设融入朱子文化;③开展朱子文化研学活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根据材料三中“目前,我市正编制完善南平市研学旅行规划,规划武夷山五夫和建阳考亭两条朱子文化研学旅行路线”一句可知,“已编制完善”表述有误,应为“正编制完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标题、项目、各种数据等,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数字转化为语言,规范作答。
    南平市中小学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积极性整体较高,但存在明显的学段差异。具体来看,小学生对学习朱子文化的积极性最高,参与率达到了92.8%。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参与率为89.3%,但仍保持了一定的水平。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最低,参与率仅为64.5%。这可能与高中生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和更广泛的兴趣选择有关,导致他们对学习朱子文化的积极性降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开展朱子文化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活动。根据“南平市教育局注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展读本进校园活动,将朱子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习了解《朱子家训》、朱子诗词等,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美德。”可知,南平市不仅将朱子文化作为课外知识来传授,更将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在正式的学习环境中也能接触到朱子文化。
    (2)鼓励校园建设融入朱子文化。根据“市教育局鼓励各中小学在校园建设上融入朱子文化。”“作为‘朱子文化进校园’基点校,武夷山市朱子学校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校园内处处都弥漫着朱子文化气息……”等内容可知,南平市鼓励学校在校园环境、建筑和装饰等方面融入朱子文化元素,从而营造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氛围。
    (3)开展朱子文化研学活动。根据“目前,我市正编制完善南平市研学旅行规划,规划武夷山五夫和建阳考亭两条朱子文化研学旅行路线。”“待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后,组织全市学生开展朱子文化研学实践课程。”可知,南平市正通过组织研学旅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朱子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想飞的姿态/足够世界春暖花开了。
    ——摘自代薇《雀之灵》
    史铁生想好好活着,他从困境中突围,于是灰暗的天空变得鲜妍明媚;海伦·凯勒想拥有光明,她在逆境中奋起,于是整个世界变得花团锦簇;植树的牧羊人想把荒漠变成绿洲,他在孤独中坚守,于是昔日的荒地变得生机勃勃……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你拥有想飞的心、拼搏的姿态,就能抵达心灵的彼岸。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想飞的姿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意;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
    暴风骤雨
    (1)骤:________
    尊君在不
    通假字
    (2)不:________
    太丘舍去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前往;②离开;③距离。
    (3)去:________

    相关试卷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