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页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2页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3页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4页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5页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页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7页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contents,内力作用与地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相向运动相离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热点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01 内力作用与地貌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地壳运动 知识点2 岩浆活动 知识点3 变质作用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0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知识点2 板块运动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03 地质构造与地貌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褶皱 知识点2 断层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1 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实践意义 考点2 地质图的判读 热点应用 01 泥火山 02 熔岩地貌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挤压——褶皱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如:华山陡崖、庐山、泰山、台湾海峡等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直线距离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相连起来的曲线。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地表下岩层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由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组成。岩浆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青藏高原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高原抬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缓慢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考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3·重庆卷)美国夏威夷地区瓦胡岛(21°30'N,157°50'W)大范围连续性降水少,但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    )A.生物风化较弱B.降水侵蚀强烈C.海水侵蚀较弱D.内力作用剧烈
    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受板块运动影响,内力作用强烈形成的,而外力作用(如生物风化较弱、降水侵蚀强烈、海水侵蚀较弱)均不是其山体高大的原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图示信息:岩层弯曲变形
    丹霞地貌是在红色沉积地层的基础上侵蚀形成的地貌。陕北丹霞地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如多发育在风成红色地层、有黄土覆盖等,其形成过程及景观如下表、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陕北红色地层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A.砂岩 B.页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解析】1.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丹霞地貌是在红色沉积地层的基础上侵蚀形成的地貌,陕北早白垩纪时期堆积形成红色地层,因此红色底层属沉积岩,主要是砂岩或砾岩,A正确。页岩是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的岩石,多呈黑色、灰色等,B错误。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D错误。石灰岩由镁石灰岩与碳酸钙复合构成,其质地细密纯白,C错误。故选A。
    2.早白垩纪—新近纪,陕北构造运动的大背景是(    )A.先持续性抬升,后坳陷B.先坳陷,后间歇性抬升C.先间歇性抬升,后坳陷D.先坳陷,后持续性抬升
    【解析】2.砂岩属河湖相沉积,以及根据表格“早白垩纪堆积形成红色地层”可知,这一时期陕北地区发生坳陷。晚白垩纪到新近纪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可推测这期时期地壳间歇性抬升,因此早白垩纪—新近纪,陕北构造运动的大背景是先坳陷,后间歇性抬升,ACD错误,B正确。故选B。
    “魔鬼塔”耸立在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平原上。研究表明,5000万年前,怀俄明州还位于海平面下,岩浆活动形成火山颈,后经过一系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如今的模样。图1为“魔鬼塔”的形成示意图,图2为“魔鬼塔”实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魔鬼塔”的形成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海底沉积—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侵蚀B.海底沉积——岩浆侵入——外力侵蚀——地壳抬升C.岩浆侵入——海底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海底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解析】3.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岩浆侵入海底沉积岩形成火山颈,后地壳抬升海底沉积岩出露地表,外力侵蚀上覆沉积岩,由于岩浆岩比沉积岩抗侵蚀能力强,出露地表。故选D。
    4.“魔鬼塔”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而塔基及周边地区草木繁茂的原因是(    )A.塔身及顶部裂隙多,土壤发育好B.塔身及顶部侵蚀强,土壤发育好C.塔基及周边土层厚,水分条件好D.塔基及周边岩层厚,水分条件好
    【解析】4.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塔身坡度陡,不利于土壤形成,顶部土壤外力侵蚀强,土壤发育较差,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植被生长发育;而塔底周围坡度较缓,土壤发育较好,土层深厚,水分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生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水平运动:挤压——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张裂——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如华山陡崖、庐山、青藏高原、泰山、台湾海峡等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如柱状裂隙喷发,形成火山;线状裂隙喷发,形成熔岩高原(东非高原)。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地震: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地表下岩层断裂、错动引起震动。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证据:①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合②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生物相似性③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生物的相似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6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板块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地幔物质从地壳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洋壳,把原洋壳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扩张洋壳遇陆壳时,俯冲至陆壳之下,逐渐熔化消亡。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且板块之间还有小板块。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特别注意: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岛弧链)。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产生巨大能量,易发生地震;岩层消亡(岩石年龄老)。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挤压:陆地一侧形成褶皱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海洋一侧形成深切的海沟,阿留申海沟,中亚美利加海沟,智利海沟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形成高大褶皱山系——阿尔卑斯山;地中海、黑海海域面积变小
    板块张裂形成的生长边界,易出现海洋、裂谷、海岭等。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形成红海、死海,未来面积增加或加深。非洲板块内部小板块张裂形成大裂谷,东非大裂谷,裂谷积水成湖,形成断裂构造湖,如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
    如果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洋上,由于洋壳较薄,岩浆会从海底涌出,冷却后形成海岭,又称“海底山脉”或“大洋中脊”。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相离运动,地壳张裂发育为海洋,即大西洋,形成海岭,即大西洋“S”形大洋中脊。 冰岛领土属于火山岛,由大西洋中脊裂谷溢出的岩浆堆积而成(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地壳薄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易形成火山,形成新的岩石)
    陆上:裂谷、断层海上:海洋、海岭
    ——Wrld cean ridge
    大洋中脊又称为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中洋脊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活动。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古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4.识记典型板块边界地貌
    5.板块边界的判断技巧
    (1)陆壳和陆壳之间,也就是陆地上的消亡边界。将形成高大的山脉,如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在阿尔卑斯一带,是一个著名的造山带。还有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喜马拉雅山系。(2)如果是大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那么在大洋的一侧将形成海沟。陆地板块的一侧如果是在海洋就形成岛弧,在陆地上就形成山脉。如亚洲东部的一系列岛弧和贯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3)大洋中脊(海底山脉)都是生长(张裂)边界;六大板块的生长边界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脊上。
    (1)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不正确。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不正确。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3)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不正确。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但红海和死海的形成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正确;
    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
    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
    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
    2.与海沟相伴而生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
    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综合起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热点是指地球地壳或地球内部特定区域的高热流区域,其热流量远超过周围地区。雷克雅内斯洋中脊是北大西洋洋中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其北部冰岛热点的影响。下图为雷克雅内斯洋中脊及其邻区的水深图(图中Ma表示距今百万年)。完成下面小题。
    1.雷克雅内斯洋中脊演化过程中(    )A.热点的活动不会形成海洋台地B.北部地形隆起且地壳比较厚C.南部海域分布形成的岛屿较多D.南部洋中脊的演化完整性较好
    【解析】1.由图可知,10Ma和0Ma热点均位于冰岛,说明其活动会形成海洋台地,A错误。北部有岩浆喷出,熔岩流产生了光滑表面且加厚了地壳,B正确。据图可知,北部有岛屿分布且面积较大,而南部很少,C错误。南部洋中脊处有断层和断裂带出现,说明演化中有局部分异,D错误。故选B。
    2.图中热点位置变动及断层走向表明(    )A.洋中脊的位置变动具有稳定的周期性B.40Ma前未出现过大规模的火山活动C.曾经有分段扩张,导致扩张速度下降D.海域扩展方向与洋中脊延伸方向平行
    【解析】2.相邻两热点间,距离相差较大,说明无稳定的周期性,A错误。40Ma热点与30Ma热点相距较远,表明岩浆活动强烈,会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活动,B错误。洋中脊被断层破坏,南部区域扩张受热点影响减少,整体扩张速度下降,C正确。海域扩展方向与洋中脊延伸方向大致垂直,D错误。故选C。
    3.雷克雅内斯洋中脊北部热点移动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A.0—10Ma B.10Ma—20MaC.20Ma—30Ma D.30Ma—40Ma
    【解析】3.由图可知,30Ma—40Ma的距离最远,说明30Ma—40Ma热点移动速度最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①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②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③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④赤道穿过六大板块(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⑤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岛弧、海沟,如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和海沟的形成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红海、大西洋等形成和扩张
    含义: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岩层形态。分类: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两种地质构造。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类型: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逆地形)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②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向斜成山)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②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断裂+位移)。分类:水平断层和垂直断层水平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的断层垂直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的断层
    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称为平移断层,也叫做走滑断层。平移断层一般只出现在挤压作用下。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新构造地貌。
    圣安德列斯走滑断裂位于美国西部沿岸地区,走向呈NW向,延伸长度约1300km,地表特征异常清晰,地表标志物明显被错断。1906年在旧金山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引发了对圣安德列斯断层的极大关注,圣安德列斯断层的现代轨迹在5~7Ma前开始形成,有关圣安德列斯断层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垂直向上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垒 垂直向下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堑两断层之间相对上升为地垒,常形成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两断层之间相对下降处为地堑,常形成构造盆地、谷地或低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线附近: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眼、湖泊。
    内力作用,两侧岩层断裂,形成断裂陷落带
    断层两侧的岩体为断盘,从运动方向来说,可以分为上升盘和下降盘。从与断层面的关系来说,可以分成上盘和下盘。如果断层面倾斜,位于断层面上面的断盘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面的断盘为下盘。根据上盘和下盘的运动方向,可以把断层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而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就称为正断层。一般在张力的作用下,上盘沿着断层面下滑形成,常出现在板块的生长边界。逆断层:如果是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一般在挤压作用下产生,由于岩层受到挤压,所以在逆断层中经常会有褶皱同时出现。
    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
    从外观上看:最大的差异是山坡的陡缓;从地质构造上看:褶皱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块山的岩层是不连续的褶皱形成连绵不断山体,而断层陡峻的块状山地、形成陡崖、峡谷;褶皱是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断层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1.向斜、背斜的判读方法
    ①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岩层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思考:判断ABC沿线的构造地质?
    岩层的海拔=地面海拔-埋藏深度
    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
    考点1 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实践意义
    2.依据地貌特征判读断层
    ①处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如甲图中B。②处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宁夏平原、汾河谷地),如甲图中A。③处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常形成图中的断移河,如乙图。
    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
    (2024·北京卷)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由图可知,①岩石所在岩层为石灰岩,其上覆岩层包括泥岩、砂岩等沉积岩,而安山岩位于侵蚀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测①岩石早于安山岩形成,①错误;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B错误;
    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岩早于断层形成,断层线两侧侵蚀面连续,说明断层发生之后地表受侵蚀形成了侵蚀面,故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C正确;
    断层两侧石灰岩、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层均倾斜,说明岩层受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局部岩层断裂错开形成了断层,且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故断层是在挤压作用下形成,D错误。故选C。
    2.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D.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于古生代温暖的海水中,①岩石为石灰岩,故A正确;
    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是同一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
    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中才可能发现化石,C错误;
    ④岩石所在岩层位于①岩石所在岩层之下,新生代处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岩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D错误。故选A。
    考点2 地质图的判读
    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同一年代底层含有相同或者相似化石
    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总结:岩层的新老判断我们依据“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的规律。
    ①看沉积岩:正常的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Ⅱ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②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③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Ⅲ岩层和Ⅱ岩层。④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⑤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遭侵蚀后又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⑥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倾覆,说明岩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若出现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⑦推测岩层的形成环境判断沉积环境:岩层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地曾经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石灰岩层反映出该地曾经是浅海。有红色岩层反映出该地曾经气候湿热。岩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如图)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
    海拔:直接根据数值判断类型
    埋藏深度:不能直接判断类型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某种岩层缺失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地层水平面(俯视)图的判读方法
    ① 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图中为向斜)。② 看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图中构造为向斜,地形为山地,可知该地先受内力作用,后受外力作用,为地形倒置。③ 看岩层的走向:岩层分布以及走向可以明确水平受力方向,一般情况下,褶皱岩层的走向与水平挤压力垂直(图中受力方向为东南-西北向)。④ 看岩层是否有断层及断层两侧岩层的位置和宽窄变化:从断层两侧岩层的错位情况可以判定水平移动方向,从断层两侧同一岩层的宽窄变化可以判定垂直移动方向。
    (2023·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岩浆岩(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通过读图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老翼新,为背斜构造
    图中岩浆岩分布范围贯穿整个岩层(背斜构造)
    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故②正确,③错误
    岩浆岩沿断层F侵入,故①正确
    岩浆岩晚于寒武纪形成,故④错误
    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层状岩层,说明为沉积岩,固结成岩是其形成的前提
    岩层形成了背斜构造,而背斜构造是岩层形成后经过褶皱隆升形成的
    断层贯穿各岩层、背斜构造,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背斜构造
    固结成岩早于褶皱隆升,褶皱隆升早于断层错位
    题型01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字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甲、乙两地构造地貌类型分别是(    )A.背斜山向斜山脊 B.背斜山向斜山谷C.向斜山背斜山谷 D.向斜山背斜山脊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奥陶纪到石炭纪距今年代越来越小,即岩层年龄越来越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处地层年代是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乙处地层为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甲处山地,故甲为向斜山,乙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脊,故乙处为背斜山脊,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丙断层(    )A.形成在泥盆纪之后B.两侧地层宽度差异大C.东侧地层相对南移D.大致呈东—西走向
    【解析】2.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断层切断了S1地层、S2地层、S3地层、O3地层,但是缺少切断D层,因此可以判断断层形成于前四个地层形成之后,D层(泥盆纪)之前,故A错误;根据图中岩层的位置关系和剖面方向可知,此处岩层以南北方向的水平错动的断层为主,所以两侧高度和侵蚀程度相差不大,故而两侧宽度差异不大,故B、D错误,根据断层两侧同层岩层看出,东侧向南,西侧向北移动,C正确。故选C。
    3.图中丁处构造(    )A.是良好储水构造 B.可能发育河流C.受地壳抬升而成 D.可能含有煤层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处等高线凸向高值,值变低为谷,而断层所在位置比丁处高,断层处会有地下水流出,加之谷地易集水,所以丁处可能发育河流,故B正确;根据前题分析可知,丁和乙所在区为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并不是地壳抬升,且背斜不易储水,故A、C错误;虽然该地岩石为沉积岩为主,但是丁所处岩层为晚奥陶纪,不属于成煤地质时期,故D错误。故选B。
    题型02 地质图判读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该区域曾发生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南侧盘块有明显的沉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最老和最新的岩石分别是(    )A.砂岩玄武岩 B.玄武岩砾岩C.砂岩侵入岩 D.侵入岩砾岩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玄武岩将其它的岩层打断或者覆盖,说明玄武岩形成的时间最晚,为最新的岩层,根据材料信息“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南侧盘块有明显的沉降”和图示信息可知,砂岩位于褶皱的核部,且沉降盘岩层变窄,说明该地是背斜,砂岩位于背斜的核部,岩层在该地最老,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5.该区域的褶皱类型及判定依据分别为(    )A.背斜背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宽B.向斜向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宽C.背斜背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窄D.向斜向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窄
    【解析】5.读图可明显看出,该地地质构造为褶皱,断层垂直于地层延伸方向,断层两侧岩层主要为上升或下沉,可结合向斜或背斜构造上升或者下降的宽度变化进行判断。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断层南侧盘块沉降,盘核为砂岩,岩层变窄,断层北侧盘块上升,盘核为砂岩,岩层变宽,所以该褶皱类型应为背斜,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6.关于该区域的判定,正确的是(    )A.河流流向和断层有关B.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前C.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D.曾受到东西向水平挤压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流流向与断层走向几乎无关,A错误;断层将褶皱切断,说明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B错误;河流大致流向为自南向北流,地势南高北低,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褶皱岩层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说明受到东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力,D正确。所以选D。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岩层形态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中老翼新;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
    向斜: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向斜中新翼老;一般情况下向斜成谷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地垒: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发育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相对于两侧岩块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泥火山,是指泥浆(主要由黏土、岩屑、盐粉等泥土构成)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后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我国大深度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采用声纳探测,在水深5448米至6668米区域发现了多处泥火山,这是首次在俯冲板块交界处发现来自洋壳表层被侵蚀的泥质物质(或泥浆)喷发释放现象。图为马里亚纳海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蛟龙”号下潜过程中可能遭遇“海中断崖”,下列导致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B.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升高C.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D.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
    【解析】1.“海中断崖”是潜水器在下潜过程中浮力忽然变小,急速下沉失速的事故,根据浮力公式F=ρ液gV排可知,浮力大小与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水的盐度、温度无关,是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导致的,ABC错,D对。故选D。
    2.马里亚纳海沟泥火山的形成过程是(    )①泥质物质沿板块交界处喷出②大量碎屑物质形成③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挤压④洋壳上部岩石被外力侵蚀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④②③①D.②③①④
    2.马里亚纳海沟处的泥火山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外力侵蚀形成黏土、岩屑、盐粉等碎屑物质和板块俯冲导致流体喷出两个过程进行分析。太平洋板块上部岩石长时间被外力侵蚀后变成泥质物质(或泥浆),逐渐形成大量黏土、岩屑、盐粉等碎屑物质;在马里亚纳海沟处,太平洋板块携带着这些物质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后弯曲,引发构造挤压,引发泥质物质沿板块交界处喷出,形成泥火山,故过程应为④②③①,C对,ABD错。故选C。
    泥火山(Mud vlcan),又名假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独特的构造现象,是由泥及其它沉积物构成的周期性或连续性喷出包含水、油气的液态泥浆的具正向地形特征的构造。内部泥浆与气体经由喷发口喷发,并在地表堆积,外型多为锥状小丘,直径在数十米到数千米不等,坡度一般大于5°,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顶部通常能形成类似火山的喷口;也有的泥火山形如饼状,如泥泉、泥池、泥饼等,其两翼坡度小于5°,规模也较小。据文献报道,泥火山固体喷发物的矿物组成多为石英、伊利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等;液体喷发物主要为高度矿化的流体;大部分气体喷发物中烷烃含量最高,主要是以甲烷为主,甲烷是可燃气体,所以有些地方的泥火山附近有“地火”现象产生,此外还有少量乙烷、丙烷等烷烃,同时含有少量氮气和二氧化碳等。
    主要分布地区:在黑海、里海、地中海、墨西哥湾、北美洲西海岸、北阿拉斯加地区、俄罗斯东部、日本南海海槽、非洲的东海岸及西海岸、南美东海岸、密西西比河及尼日尔三角洲、尼罗河深水扇等地区都发现了很多陆地或海底泥火山。我国的新疆北天山、台湾南部、西藏可可西里等地发育有大量陆地泥火山,南海北部海域则有很多海底泥火山分布。一般而言泥火山的喷发需要以下三个条件:①地下有松散的泥岩层分布,提供泥火山喷发的泥浆来源;②有巨大的压力差(一般由天然气聚集而产生),使地下天然气体外涌;③有喷发通道(如断层、背斜轴部等),允许气体与泥浆的喷出。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熔岩台地是岩浆喷出后,溢流冷却形成的平坦高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频繁的火山活动形成了四级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熔岩台地,第一级到第四级台地高程逐渐升高。调查发现,这些台地形成时间总体较短,高程越高其年龄越老,台地年龄和面积呈负相关;该熔岩台地多裂隙发育,生长有多种草本植物,乔木发育少。下图示意该地区熔岩台地分布。
    (1)分析该地区岩浆喷发形成熔岩台地而不是火山地貌的主要原因。
    【详解】(1)由地壳物质循环知识可知,岩浆在强大的内力作用下,会沿岩浆通道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形成大规模熔岩流,流动性很强的玄武岩熔岩覆盖了流经地区的地面,冷却凝固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即熔岩台地。
    【答案】(1)岩浆主要沿着裂隙(狭长线状断裂)喷出地表(中心式喷发往往形成火山地貌);当地喷发出来的岩浆黏性小,温度高,流动性强,大量溢流冷却后形成岩熔台地;该地区地形较平坦。
    (2)分析该地区熔岩台地上乔木发育少的原因。
    【详解】(2)火山熔岩台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很多植物难以在此生存。岩浆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母质形成条件差,因此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层较薄;火山在喷发过程中,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作用较强,原生植被被破坏,土壤的有机质较少,不利于森林植物的生长;还有熔岩台地多发育裂隙、裂缝、降水渗流大,水分易流失等原因也不利于乔木发育。
    【答案】(2)熔岩台地多裂隙,下渗强,加之降水较少,水分易流失;熔岩台地形成时间较短,土层浅薄,养分少,不利于乔木扎根生长;植被演替时间短,乔木发育较少。
    (3)推测第一级台地至第四级台地年龄和面积呈负相关的原因。
    【详解】(3)根据材料可知,熔岩台地是岩浆喷出后,大规模的熔岩溢流覆盖所形成的平坦高地,岩浆喷出后,台地上部老,下部新。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风力侵蚀强劲,存在流水侵蚀,台地岩石在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平坦高地上部的早期岩石首先接受侵蚀,因此台地老岩石面积逐渐变小。
    【答案】(3)该地地壳活动频繁,不同时期的岩浆喷发形成四级台地;早期的台地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风力侵蚀及流水侵蚀作用,面积逐渐变小。
    熔岩地貌指的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代表地形:(1)熔岩台地:指熔岩在地面形成的面积广大,表面比较平坦的地区,是流动性很强的玄武岩质熔岩大量涌出所致。(2)熔岩鼓包:是指熔岩台地上表层熔岩冷凝结壳之后熔岩流前方受阻导致下面的液态熔岩局部上拱而在表面形成高达几米的丘状隆起。因为形成过程中表层熔岩已经结壳,所以表面被撑开而发育多方向的裂缝,如同蒸裂了的馒头,个别情况下还可见下面的熔岩流从表层开裂处涌出。
    (3)熔岩塌陷构造:是指熔岩台地上形态各异的塌陷构造,是熔岩台地表层冷凝结壳后下部熔岩隧道中的液态熔岩流减少而造成的顶板塌陷构造。其中呈近圆形的可以称作熔岩塌陷坑,而呈线状延伸的可称作熔岩塌陷谷。如果塌陷坑内后来保留积水,则可称作熔岩塌陷湖;这些塌陷坑或塌陷谷下方当时存在着熔岩隧道,而隧道内的熔岩流因在下游找到突破口而快速流失便造成熔岩塌陷构造的形成。随着下面的液态熔岩流逐渐排走而减压下降,上方半固结的熔岩结壳层失去液态熔岩的浮力支撑而下陷或垮塌,于是在地表形成了明显的负地形—熔岩塌陷坑或熔岩塌陷谷。其显著特点是:熔岩塌陷坑(或谷)的边缘不完全是固态崩塌,而是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特征,于是保留了原始结壳层表面由坑边缘的近乎水平到逐渐向坑底变陡的弧形表面,这可作为判别熔岩塌陷构造的重要标志。

    相关课件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9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9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提升,随堂巩固训练,放射性元素衰变,断裂带,海陆变迁,喷出地表,高低不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学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学案,文件包含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pptx、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学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学案,文件包含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pptx、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