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寒假知识点衔接讲义(统编版)
专题07 修辞手法-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寒假知识点衔接讲义(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修辞手法-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寒假知识点衔接讲义(统编版),共3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就是研究怎样把话或文章说得或写得清楚明白,使语言准确、鲜明、形象、具体、生动,以提高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法。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二、比喻
1.定义: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比喻的构成: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的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3.比喻词: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例句: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比喻的作用:
①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并使语言生动形象。
③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三、拟人
1.定义:拟人修辞方法,就是将物当成人来写,主要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作用:
①可以使情景交融。
②可以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③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
3.好处: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4.种类:
①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天空中的火烧云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走了”。(《火烧云》)
这里就把火烧云拟人化了,使无生命的火烧云活跃起来,使语言更加的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②把生物拟人化。例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把有生命的动植物当作人描写,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③把抽象定义拟人化。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老舍《济南的冬天》)
将老城的山水和春风拟人化,说山水“睡着”,言春风能”唤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水安详宁静的状态和春风温柔吹拂的情状,使句子更有感染力。
四、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也叫夸饰或铺张。
形式: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注意事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排比
定义: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设问
设问的定义: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注意事项:
一.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
二.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三.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形式:
1.自问自答:这是设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②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③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2.问而不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反问
定义: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作用:作用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种类:
1.问而无答的反问
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①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2.问而有答的反问
例如:敢于这样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修辞效果:
反问往往充满激情,因而常用于反驳、责难、质问,目的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如: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
这一句反问使用得恰到好处,这也正是作者于整篇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不能平的”、“白白”,这种强烈的反问表达出他是多么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由隐含到明朗地表达出自己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没有采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下列句子不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一项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B.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C.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D.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3.与“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B.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C.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D.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4.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B.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C.一群一群的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D.我们的学校,青瓦白墙的学校,远远望去,像绽开的花,扬帆的船。
5.下面没有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一项是( )
A.稻谷笑弯了腰。B.柳条像小姑娘的辫子在风中飘。
C.小鸟在枝头唱歌。D.花儿高兴地向我点头。
6.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你难道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
(2)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3)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
A.反问 比喻 拟人B.设问 比喻 比喻
C.反问 拟人 比喻D.反问 拟人 夸张
7.下列哪一项没有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
A.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B.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
C.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D.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8.以下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那棵大枫树好像一把又高又大的绿色太阳伞。
B.大象用两根竹竿把他扇子似的的大耳朵撑起来。
C.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
D.你好像长胖了,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紧了。
9.下面句子中,与“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的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
A.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飘落下来。
C.他手上的那本字典好像是我丢失的那一本。
D.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10.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冬理了个小平头,跟他爸爸太像了。(比喻)
B.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拟人)
C.谁也没有看见过风,当红领巾吹起的时候,我知道风来了。(排比)
11.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水在下雨时喜欢玩打击乐器。
B.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C.贝光寂寞地躺在沙滩上。
D.遥远的夜空中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12.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
A.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B.春天,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头来。
C.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13.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是( )
A.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B.这双小雨靴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C.他们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14.下列这此有新鲜感的句子中,哪一句的写法和其他三句不一样?( )
A.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
B.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C.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D.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15.下列哪一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B.贝壳寂寞地躺在沙滩上,静静听着远处孩子的欢笑声。
C.我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
D.秋天的雨,是把钥匙。
16.下面哪个句子与“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
A.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
B.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
C.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
D.今天太冷了,我感觉自己要冻僵了。
1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B.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C.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D.蜜蜂在花丛间跳着优美的舞蹈。
18.下列句子与“顽皮的雨滴在跳舞。”表达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吗?B.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C.月亮一露面,漫天的星星都惊散了。D.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
19.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是( )
A.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B.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C.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D.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20下列句子是排比句的一项是( )
A.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B.小虾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C.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21.读句子,注意加点词,下面句子特点不一样的一句是( )
A.树枝在林中互相触碰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B.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C.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22.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
B.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C.秋天的雨,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D.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
2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梧桐树倒映在水中,鱼儿在倒影间游玩。
C.一只花猫在巷子里懒洋洋地散步。
D.天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2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B.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C.他好像很高兴的样子。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B.“天灰蒙蒙的,好像快要下雨了”这句话不是一个比喻句。
C.“五月葫芦大街卖,六月黄瓜弯似弓”这句谚语没错.
26.下列句子与“顽皮的雨滴在跳舞。”表达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吗?
B.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C.月亮一露面,漫天的星星都惊散了。
D.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
2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B.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C.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D.蜜蜂在花丛间跳着优美的舞蹈。
28.下列句子不是拟人句的是( )
A.大冬瓜穿着黑色礼服,挺着大肚子,大摇大摆地站在地上。
B.落叶跟着秋风的节奏沙沙作响,跳起优美的舞蹈。
C.夜晚,天上的星星就像一群顽皮可爱的孩子。
D.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29.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终点。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C.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D.美丽的小彩灯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
30.下列哪一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B.贝壳寂寞地躺在沙滩上,静静听着远处孩子的欢笑声。
C.我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
D.秋天的雨,是把钥匙。
31.下列这此有新鲜感的句子中,哪一句的写法和其他三句不一样?( )
A.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
B.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C.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D.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3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B.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C.他好像很高兴的样子。
3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水在下雨时喜欢玩打击乐器。
B.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C.贝光寂寞地躺在沙滩上。
D.遥远的夜空中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3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
(2)一早起来,我看到弯弯的月亮挂在空中,真像一条小船。
(3)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A.拟人 比喻 反问B.比喻 反问 拟人C.反问 拟人 比喻
35.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冬理了个小平头,跟他爸爸太像了。(比喻)
B.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拟人)
C.谁也没有看见过风,当红领巾吹起的时候,我知道风来了。(排比)
二、填空题
1.下面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写出来。
(1)海底岩石上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2)夜空的星星仿佛俏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4)圆椒好似小灯笼,有红的,有青的,还有半红半青的。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小同学纵身一跃,用力抓住竹竿,像敏捷的猴子,迅速地爬了上去。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
(2)太阳像一个燃烧的大火球。( )
(3)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 )
(4)小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 )
3.写出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
(1)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 )
(2)关爱是一个眼神,给灾区人民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灾区人民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灾区人民心田的滋润。( )
(3)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 )
(4)他家的房子真小,只有豆腐干那么大。 ( )
4.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2)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
(3)他们一家就住在巴掌大的房屋里。( )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5)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在后面括号里。
1.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
2.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
3.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
6.读下列生活中的广告语,照样子,填一填。
例:纯净、柔和、全新呵护,恰似妈妈的温柔。(某儿童护肤广告)
这句广告语把“儿童护肤品”比作妈妈。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爱护你的眼睛。(某眼镜店广告)
这句广告语把“眼睛”比作____。
(2)电话就是你的高速公路。(电话广告)
这句广告语把“电话”比作____。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
(2)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
(3)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8.写出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
(1)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 )
(2)关爱是一个眼神,给灾区人民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灾区人民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灾区人民心田的滋润。( )
(3)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 )
(4)他家的房子真小,只有豆腐干那么大。 ( )
9.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
(2)七点,睡莲从睡梦中醒来。 ( )
(3)我们怎么能轻易认输呢? ( )
10.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在后面括号里。
(1)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
(2)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
(3)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
11.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1)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
(2)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3)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
12.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填入括号内。
(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
13.读句子,完成填空。
(1)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2)像柳絮般的雪,像芦花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4)丰收时节,果园里的梨树上挂满了金黄的灯笼。
这句话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在括号里。
(1)这场决赛,难道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吗?( )
(2)山风梳理着他那蓬乱的头发。( )
(3)葛洲坝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15.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
(1)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
(2)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
(3)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
(4)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5)地窖里一向干燥得很,水究竟从哪里来的?原来是刺猬撒的尿。( )
(6)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
1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
(2)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3)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
(4)秋天到了,一片片叶子如同一只只蝴蝶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 )
1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
(2)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听的叫声吗?( )
(3)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
(4)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
18.写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
(2)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3)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4)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 )
19.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
(2)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
(3)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
(4)松柏穿上厚厚的衣裳。( )
(5)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
20.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你难道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 )
(2)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
(3)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 )
21.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一群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
(2)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
22.读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①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这句话把太阳比作_______________。
②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③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2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少先队员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 )
(2)微风吹来,银杏树的叶子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 )
(3)我们能改掉自己的毛病吗?显然是能的。 ( )
(4)荷叶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 )
(5)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 ( )
24.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亲爱的姐姐,你难道不会疲劳?( )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
(3)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 )
(4)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
(5)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
25.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宣。( )
(2)作为中国人怎能不为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而歌唱?( )
(3)天下了几天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
(4)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详解】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修辞手法的掌握。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意思是: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诗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霜叶”与“二月花”的对比,描写出了霜叶的红火,抒发了诗人对枫林晚景的热爱与欣赏。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诗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枯萎的“荷花、荷叶”与开败了的“菊花”相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表达了诗人乡愁满怀的心境。由此可知本项诗句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 D
【详解】本题考查拟人句的辨析。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是拟人的修辞,拟人句是让被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某些性格、情感、动作、神态等,把它人格化了。
本题中A、B、C三项中的句子赋予东风、花、树枝、绿叶、雷云以人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花孩子愉快的心情。这三句话非常符合拟人句的特征,所以A、B、C三项中的句子是拟人句。
D.把先生学生的念书比喻成唱歌,是比喻句。
3. 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这句话中“青蛙的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不相同。把“榕树”比作“大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相同。“风演奏手风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不相同。把“父亲”比作“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不相同。把“梧桐树的落叶”比作“小巴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综上所述,答案选B。
4. 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
A.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点头”是人的动作,将菊花赋予人的生命形态,是拟人句。
B.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走”“吹”是人的动作,将东风赋予人的生命形态,是拟人句。
C.一群一群的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跳舞”、“狂欢”是人的动作,将花赋予人的生命形态,是拟人句。
D.我们的学校,青瓦白墙的学校,远远望去,像绽开的花,扬帆的船。把学校比作绽开的花,扬帆的船,写出学校的美与朝气蓬勃,是比喻句。
故选D。
5. B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其中考查了拟人修辞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就是拟人,从“笑弯了腰、唱歌、点头”几个词语可以看出选项ACD的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选项B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柳条”比作了“小姑娘的辫子”。故本题选B。
6. 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1)句中的“难道”是反问词,句尾有语气词“吗”和“?”,故使用的修辞手法为“反问”。
(2)“小雨滴”是不会“唱歌”的,这里将“小雨滴”当成人来写,故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
(3)“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中间有比喻词“似”,这里将“叶子”比喻成“大蒲扇”,故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
故答案选C。
7. 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是拟人句,判定是否为拟人句即可。
A.拟人,把松鼠、山狸拟人化。
B.拟人,把树枝拟人化。
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拟人,把花朵拟人化。
故选C。
8. 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将大枫树比作太阳伞,它们的相似之处是外形,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将大耳朵比作扇子,它们的相似之处是形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将月亮比作眉毛,它们的相似之处是形状都是弯弯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没有使用修辞手法,虽然有“好像”这个词,但是没有喻体,只是写出了对人外形的一种判断。
因此,D与其他三项不同,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9. 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A.结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知,句中把“黄河”比作了“民族的摇篮”,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B.结合“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飘落下来”可知,句中把“火红的枫叶”比作“火花”,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结合“他手上的那本字典好像是我丢失的那一本”可知,此句没有采用修辞手法。
D.结合“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可知,句中把“春雨”比作了“纺出的线”,故使用比喻的手法。
结合“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可知,句中把“池水”比作“一面镜子”,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故选:C。
10. 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没有喻体,错误。
B.从“敲敲打打”可知是拟人句。
C.没有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不是排比句。
故选B。
11. D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句子把雨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B.句子把风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C.句子把贝壳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D.和其他两句不是同一种修辞,上半句最后一个词“弯弯的月亮”是下半句的开头,使用了顶针的修辞。
1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
A.是比喻句,将苹果比作灯笼。
B.“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头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人的动作。
C.“唱起了歌谣”可知采用了拟人,赋予小鸟以人的动作,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13. C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句子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运用比喻的手法。
B.“这双小雨靴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句子把小雨靴比作小鸟,运用比喻的手法。
C.“他们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句子没有本体和喻体,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14. C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写法的辨析。
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灰雀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B.“东风吹着口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本句把“落叶”比作“小巴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15. 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A.句中把“风”比作“音乐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句中赋予“贝壳”人的行为特点“寂寞地躺在沙滩上”、“静静听”,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句中把“落叶”比作“巴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句中把“雨”比作“钥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由此可见B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
故选:B。
16. B
【详解】考查修辞的辨析能力。
结合题干“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扇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银杏叶的形态特点。
A.结合“穿上”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外形特点。
B.结合“泡沫像一堆堆白雪”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泡沫”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颜色特点。
C.结合“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中三个连续的“在每一”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秋天声音的无处不在。
D.结合“我感觉自己要冻僵了”可以看出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单纯写了天冷后“我”的感觉。
17. B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此句把“东风”看作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此句把“彩虹”比作“七彩的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此句把“星星”看作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此句把“蜜蜂”看作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18. A
【详解】考查修辞辨析。
“顽皮的雨滴在跳舞。”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A.“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吗?”是反问句。
B.“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拟人句。
C.“月亮一露面,漫天的星星都惊散了”是拟人句。
D.“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是拟人句。
19. 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析每一选项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A选项是拟人句,通过“告诉”一词,蜻蜓具有人的动作。
B选项是比喻句,将“角”比作“珊瑚”。
C选项是比喻句,将“荷叶”比作“大圆盘”。
D选项是比喻句,将“孩子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蘑菇”。
故答案是A。
20 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修辞手法。
排比句指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B项连用三个“有的”,因此是排比句。
A项比喻句,把“山溪”比作“绿带”。
C项拟人句,“洗澡”一词赋予松树人的行为。
21. A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A项把树林和雷云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这是顶真的修辞手法。
C项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这是顶真的修辞手法。
22.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 句中将“花儿、星星”赋予人的行为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 句中将“美好的品质”比作“阳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 句中将“秋天的雨”赋予人的行为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 句中将“东风”赋予人的行为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选:B。
23. 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选项A此句出自《望洞庭》,全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这一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做白云盘,把山比做青螺。夸张:把洞庭湖和山夸小了。
选项B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游玩”使鱼儿有了人的动作。
选项C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散步”使花猫有了人的动作。
选项D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欣赏”使天鹅有了人的动作。
24. 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这是拟人句,赋予“东风”人的特点。
B.这是拟人句,赋予“松鼠”“山狸”人的特点。
C.这是陈述句。
25. C
【详解】本题考查了句义、修辞、谚语、俗语。
句义的理解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结合的中心意思来理解句子。
A、B正确。C.有误,应为“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出自一首农谚歌谣,具体为: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26. A
【详解】考查修辞辨析。
“顽皮的雨滴在跳舞。”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A.“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吗?”是反问句。
B.“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拟人句。
C.“月亮一露面,漫天的星星都惊散了”是拟人句。
D.“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是拟人句。
27. B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此句把“东风”看作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此句把“彩虹”比作“七彩的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此句把“星星”看作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此句把“蜜蜂”看作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8. 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练习。
A项,把“大冬瓜”拟人化,会穿着黑色礼服等,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把“落叶”拟人化,会跳起优美的舞蹈,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把“星星”比喻为“孩子”,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把“高粱”拟人化,在乐呵呵地演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
29.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识记与理解的能力。比喻是利用与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者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且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以及具体。
A.把“运动员”比作“离弦的箭”,运用了比喻修辞。
B.把“法国梧桐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没有本体和喻体,不是比喻句。
D.把“美丽的小彩灯”比作“天上的星星”,运用了比喻修辞。
30. 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A.句中把“风”比作“音乐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句中赋予“贝壳”人的行为特点“寂寞地躺在沙滩上”、“静静听”,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句中把“落叶”比作“巴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句中把“雨”比作“钥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由此可见B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
故选:B。
31. C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写法的辨析。
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灰雀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B.“东风吹着口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本句把“落叶”比作“小巴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2 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这是拟人句,赋予“东风”人的特点。
B.这是拟人句,赋予“松鼠”“山狸”人的特点。
C.这是陈述句。
33. D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句子把雨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B.句子把风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C.句子把贝壳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D.和其他两句不是同一种修辞,上半句最后一个词“弯弯的月亮”是下半句的开头,使用了顶针的修辞。
34. 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
(1)“欢唱”赋予“小鸟”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把“月亮”比作“小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所以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35. 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没有喻体,错误。
B.从“敲敲打打”可知是拟人句。
C.没有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不是排比句。
故选B。
二、填空题
1.珊瑚 盛开的花朵 星星 俏皮的孩子 浪头 小山 圆椒 小灯笼 小同学 敏捷的猴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句的掌握。
比喻句,要找出本体和喻体。
(1)“海底岩石上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句子把珊瑚比作盛开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珊瑚的美丽。
(2)“夜空的星星仿佛俏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句子把星星比作俏皮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星星的调皮。
(3)“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句子把浪头比作小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头的凶猛。
(4)“圆椒好似小灯笼,有红的,有青的,还有半红半青的。”句子把圆椒比作小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圆椒的色彩丰富。
(5)“一个小同学纵身一跃,用力抓住竹竿,像敏捷的猴子,迅速地爬了上去。”句子把小同学比作敏捷的猴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同学的活泼可爱。
2.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和判断。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1)燕子的尾巴和剪刀形状很相似,因此便把燕子的尾巴比作剪刀。尾巴是本体,剪刀是喻体。
(2)太阳和火球温度都很高,形状都是圆的,因此把太阳比作火球。太阳是本体,火球是喻体。
拟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
(3)天上的星星没有生命,但是它亮晶晶的闪着光。本句中就赋予了星星人的感情,说它在眨着眼睛,使星星人格化了。
(4)小鸟只是在鸣叫,但想象它具有了人的情感,就赋予了小鸟“歌唱”这种人类才有的行为,把小鸟人格化了。
3.拟人 排比 比喻 夸张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1)句中“窃窃私语”往往用来写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星星,把物拟人化,生动形象。所以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2)句中“关爱是……关爱是……关爱是……”构成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所以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3)句中“小河”是本体,“彩带”是喻体,“像”是喻词。所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4)句中把“房子”比作“豆腐干”,是形象地写出来“小”并不是真的那么小。所以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4. 夸张 排比 夸张 比喻 反问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1)出自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手可摘星辰。”使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山寺之高。
(2)“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使用了“有……有……”,构成了排比,使用了排比的修辞。
(3)“巴掌大的房屋”,夸小了他们住的房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4)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露似真珠月似弓。”把“露水”比作“珍珠”,将“月儿”比作“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5)“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无疑而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5.比喻 拟人 反问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1.这句话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手掌”,因此是比喻句。
2.这句话赋予杨梅树以人的动作吮吸和情态贪婪。因此是拟人句。
3.这句话是以“难道”引起的反问句。
6.窗户 高速公路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比喻句,把“眼睛”比作“窗户”;
(2)“电话就是你的高速公路”是比喻句,把“电话”比作“高速公路”。
7. 拟人 比喻 夸张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判断。
(1)“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从“躺”字一词可知,赋予了贝壳人的行为,可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2)“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可知,将盛开的凤凰花比作了“红云”,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3)“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可知夸大了西沙群岛里鱼多的特点,可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8.拟人 排比 比喻 夸张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1)句中“窃窃私语”往往用来写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星星,把物拟人化,生动形象。所以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2)句中“关爱是……关爱是……关爱是……”构成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所以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3)句中“小河”是本体,“彩带”是喻体,“像”是喻词。所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4)句中把“房子”比作“豆腐干”,是形象地写出来“小”并不是真的那么小。所以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9. 比喻 拟人 反问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1)“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把荷叶比作大圆盘,运用比喻的手法。
(2)“七点,睡莲从睡梦中醒来。”把睡莲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
(3)“我们怎么能轻易认输呢? ”反问的语气,运用反问的手法。
10.比喻 拟人 反问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1.这句话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手掌”,因此是比喻句。
2.这句话赋予杨梅树以人的动作吮吸和情态贪婪。因此是拟人句。
3.这句话是以“难道”引起的反问句。
11.拟人 夸张 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你挤我碰”把橘子、柿子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3)本句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12.拟人 排比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1)结合句中的“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可知,是把花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结合句中的“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可知,句子用了“在……在……在……在……”句式,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13.草地 图画 雪 柳絮 芦花 风 音乐家 梨 灯笼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1.本句话中从“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得出把“草地”比作“图画”。
2.本句话中从“像柳絮般的雪”和“像芦花般的雪”,可以得出把雪比作柳絮和芦花。
3.本句话中从“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可以得出把“风”比作“音乐家”。
4.本句话中从“果园里的梨树上挂满了金黄的灯笼”,可以得出把“梨”比作“灯笼”。
14.反问 拟人 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1)本题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使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意思是:这场决赛,不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
(2)本题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风当作人来写,会梳理自己的头发。
(3)本题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葛洲坝”比作仙女的脖子,将葛洲坝上的事物比作项链、珍珠和宝石。
15. 比喻 比喻、拟人 反问 夸张 设问 排比
【详解】考查对修辞的辨析能力。
1.结合“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来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形象比成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当时的样子。
2.结合“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来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同时“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中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比喻成“音乐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声音。
3.结合“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可以看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我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从而进行太突出和强调。
4.结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中可以看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而强调西沙群岛水和鱼的多。
5.结合“水究竟从哪里来的?原来是刺猬撒的尿。”可以看出进行了自问自答,属于设问修辞。
6.结合“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修辞,强调秋的声音无处不在。
16. 拟人 夸张 反问比喻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1)“你挤我碰”把橘子、柿子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夸张的说法,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怎么”是反问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4)把“叶子”比作“蝴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7. 拟人 反问 比喻 排比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歌唱”是人的行为,本句“灰雀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这是反问句,意思是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听的叫声,运用反问的修辞。
3.本句把“水泥道”比作“绿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4.本句连用四个“有的……”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18. 排比 夸张 比喻 反问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1.观察句子结构,“在……在……在……在……”,可以看出属于排比句。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2.句子为了突出西沙群岛海里鱼很多,用了“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夸张的语句刻意夸大,属于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可以看出把叶子比作了扇子,属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句子的意思是你知道狗是会叫的。属于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19. 比喻 拟人 比喻 拟人 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1)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
(2)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中“频频点头”是将菊花人格化。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把“田野”比作“海洋”。
(4)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松柏穿上厚厚的衣裳。”中“穿上厚厚的衣裳”是将松柏人格化。
(5)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把“叶子”比作“小扇子”。
20. 反问 拟人 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所以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本题“唱着歌”赋予小雨滴人的动作,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本句把“棕榈树的叶子”比作“大蒲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 拟人 比喻 排比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1)“跑”“跳舞”“狂欢”赋予小草人的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2)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追上”“撒下”“掠过”“送来”句式相仿,形成排比的句式。
22. 忠实的向导 北极星 指路灯 露水 珍珠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喻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一句把太阳比作向导。“北极星是盏指路灯。”一句把北极星比作路灯。“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一句把露水比作珍珠。
23.反问 拟人 设问 比喻 排比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1)分析句子可以转为:少先队员不能向困难低头。确定为反问句。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2)分析句子“叶子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可知将“银杏树叶”赋予了人的行为可以舞蹈,因此确定为拟人句。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3)分析句子,有问有答,可知是设问句。
(4)分析句子,将“荷叶”比喻成“大圆盘”可知是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5)分析句子,连续出现了“有的像……”相同句式三个,可知是排比句。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24. 反问 比喻 比喻 设问 排比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1)从“亲爱的姐姐,你难道不会疲劳?”来看带有问句的特点且没有回答所以属于反问修辞。
(2)从“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来看把“溪水”比成了“镜子”属于比喻的修辞。
(3)从“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来看把“小水滴”比成了“珍珠”属于比喻的修辞。
(4)从“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来由有问有答但并未出现提示语,属于设问修辞。
(5)从“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来看连续使用了四个“那么”,属于排比修辞。
25.比喻 反问 比喻 拟人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学生需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再根据句子的具体情况去分析。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意思是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这句诗以绝色美人西施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所以其中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
2.“作为中国人怎能不为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而歌唱?”这句话有反问的意味,意思就是作为中国人一定会为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而歌唱。所以这句话运用的是反问修辞手法。
3.句中“轻纱似的薄雾”将“薄雾”比作“轻纱”,写出了雾的清和薄。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
4.小鹿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从“欣赏”一词可知,作者将“小鹿”当作人来写,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13 课外阅读-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寒假知识点衔接讲义(统编版),共4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方法,答题技巧,解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课内阅读-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寒假知识点衔接讲义(统编版),共3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方法,答题技巧,解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口语交际-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寒假知识点衔接讲义(统编版),共3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的知识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