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1 教方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01 教方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第1页
    01 教方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第2页
    01 教方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1 教方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1 教方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12页。
    文言文方法点拨
    文体知识
    表: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中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记: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包括山川、景物、人事杂记、历史掌故、琐闻逸事、文艺随笔等
    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篇幅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序:古代送别互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序”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称为后序。
    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汉魏六朝的“书”重在实用;唐宋以后,“书”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诏:皇帝对臣下的书信。奏议和诏令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
    答题方法
    高频考点1:翻译文言句子
    【设问形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思路梳理】
    第一步,结合语境,初步理解句子大意;
    第二步,找出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准确把握其意思;
    第三步,翻译句子,将翻译后的内容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答题公式
    翻译文言句子=字字落实(关键词)十调整句式(特殊句式)十串联词义十理顺句意
    【必备知识】
    1,翻译文言句子的要求:信、达、雅。
    信,即要忠于原文;达,即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雅,即要翻译得优美一些,能表现原文的
    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2,翻译文言句子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以原文为本,将其用现代汉语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甚至在形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方法指引】
    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一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一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一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一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教材典例】
    提问:(《〈孟子〉三章》)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届。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点拨:1,关键点:“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
    关键点:“怒”,发怒,生气;“惧”,害怕,恐惧;“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关键点:“淫”,惑乱,迷惑;“移”,改变,动摇;“屈”,屈服;这三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关键点:“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5,关键点:“人”,指在国内;“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匹敌、相当。
    高频考点2:理解文言词语(实词)
    【设问形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根据语境推敲加点词的意思。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思路梳理】
    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第二步,根据句意或知识积累(如课内所学、成语等)推断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填空题)写出词义,(选择题)判断选项正误,得出答案。
    答题公式
    理解文言词语(实词)=理解句意十运用方法(宇形分析法、成语助解法、迁移推断法、结合语境法、代入检验法、查阅词典法)十推断词义(十判断正误)
    【必备知识】
    文言实词是考试的重点,理解其含义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1,古今异义
    (1)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现在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2)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主要指黄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现在指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3)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义表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是一个中性词;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如:“去”,古义指离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今义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一词多义
    通过对词的本义进行比喻、假借等,词语便引申出了新的含义。因此,理解一词多义时应该从词的本义人手。如“刑”,本义是“刑罚”,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体罚,后来由这个基本义发展出“惩处”之意,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3,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的“奔”,原本是动词,意为“急走,跑”,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飞奔的马”。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无鲜肥滋昧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新鲜肥美的东西”。
    (3)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中的“客”,原本是名词,意为“客人”,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客居”。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后面跟着宾语“秦”,故在实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苦于(秦的统治)”。
    (5)方位名词作状语。如“北定中原”《出师表》中的“北”,是“向北”的意思。
    (6)使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原本是动词,意为“听到”,因其后带宾语“寡人之耳”,所以意为“使……听到”,为使动用法。
    (7)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原本为形容词,其后连接宾语“我”,意为“认为……美”。
    4,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同“嘱”,意为“嘱托”。
    【方法指引】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大多数,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探求实词的含义。
    成语助解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助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推断出答案。
    迁移推断法: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以推断题中的实词词义。
    结合语境法:如果无法直接推断出词义,可以先初步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恰当而无障碍之处的即正确答案。
    【教材典例】
    提问:(《送东阳马生序》)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色愈恭,礼愈至
    3,媵人持汤沃灌
    4,主人日再食
    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点拨:1,运用成语助解法,联系成语“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可推知,“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2,运用结合语境法,回忆《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寻师叩问的内容可知,这里写的是他对老师的态度,句子是说宋濂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因此“至”是“周到”的意思。
    运用迁移推断法,联系《两小儿辩日》中的“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中午就像把手伸到热水里去)可知,“汤”是“热水”的意思。
    运用代人检验法,当“再”意为“两次”时,句子可翻译为“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语句通顺。
    5,运用成语助解法,联系成语“遗大投艰”(赋予重大艰难的任务)可推知,“遗”是“给予,赠送”的意思。
    高频考点3: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设问形式】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XXX的原因。
    文章是怎样写XXX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思路梳理】
    第一步,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步,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答案。
    答题公式
    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关键语句十分析内涵
    【必备知识】
    “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方法指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根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在答题时,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认识。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如回答对《答谢中书书》中所包含的志趣的理解,就应抓住关键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赏景之乐”。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标题、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材典例】
    提问:(《《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点拨:《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描写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告诚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概括能体现陈元方“方正”的内容,可通过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的方法作答,如从元方说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能看出元方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性;从元方与来客的辩论中,能看出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态度落落大方;从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中,能看出元方有力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高频考点4:断句
    【设问形式】
    请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X处)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思路梳理】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知句意;
    第二步,依据句子内容、结构或关键词进行断句。
    答题公式
    断句=分析句意十抓标志词或句式
    【必备知识】
    【方法指引】
    1,要结合语境,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句中能断的部分先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要根据句意、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高频考点5:分析人物形象
    【设问形式】
    文中的XXX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文中的“XXX"表现了XX怎样的形象特点?
    【思路梳理】
    第一步,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
    第二步,抓住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对人物言谈举止的描写和他人评价性语句进行分析;
    第三步,分条概括作答。
    答题公式
    分析人物形象=关键内容(正/侧面描写、事件/情节、人物身份、作者评价/态度等)十形象特点(能力/性格/品质)
    【方法指引】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确定人物的职业、地位、经历。
    2,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抓住主要事件,结合人物的角色、做事的动机、处事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
    4,从文中找出能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进行分析归纳。
    5,理解文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评价。
    【教材典例】
    提问:(《周亚夫军细柳》)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交流。
    点拨:解答本题要熟悉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人物言谈举止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第一问,在匈奴大举入侵的背景下,汉文帝亲自到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慰问军士。在霸上和棘门,汉文帝可以纵马奔驰,军营将士也极为恭敬;而在细柳营,汉文帝则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无将军之令不开营门;军中不能驱驰,只能徐行;君臣见面也要遵守军礼。汉文帝出营门后称赞了周亚夫。
    第二问,细柳营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周亚夫治军有方,军队训练有素。汉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人”“上至,又不得人”,直至汉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官开壁门”;汉文帝进人军营后也要邀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而面对天子,周亚夫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
    高频考点6:拓展运用(谈感悟/启示)
    【设问形式】
    阅读文章,你从中能得到哪些道理和启示?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思路梳理】
    第一步,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文章的主旨;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作答。
    答题公式
    拓展运用(谈感悟/启示)=分析内容、主旨十感悟/启示
    【必备知识】
    拓展运用类包括谈启示、谈感悟、谈看法、谈评价等。以上都属于联系实际、个性理解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作品深入理解后进行创意解读。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领悟作品的内涵,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所获得的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启示;②对作品的思想活动、人物形象等进行评价或说出自己的感想;③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情节的感受。
    【方法指引】
    解答此类题,要做到如下几点:
    1,紧扣要求,寻找依据
    审清题意,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依据原文,了解情感
    了解作者的情感态皮,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答启示、感悟类试题的基础。
    3,注意答题层次
    先对故事情节、文章主旨或人物行为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或启示。
    【教材典例】
    提问:(《寓官四则》)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点拨:解答这类题,要紧扣要求,寻找依据;依据原文,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还要注意答题层次。《穿井得一人>主要讲述了有家姓丁的人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要有一个人去打水,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外人听到这话却以为是“丁家从井里打出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不要引起歧义,也不可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传闻;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高频考点7:理解文言词语(虚词)
    【设问形式】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思路梳理】
    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第二步,根据句意或知识积累(如课内所学、成语等),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步,(填空题)写出词义,(选择题)判断正误,得出答案。
    答题公式
    理解文言词语(虚词)=理解句意十运用方法(综合归纳法、语境推断法、代入筛选法、句意分析法等)十推断词义、用法(十判断正误)
    【必备知识】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虚词,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而”“则”“乃”;第四类是作语气助词用的虚词,如“也”“乎”“夫”“焉”。其中经常考查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方法指引】
    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综合归纳法:综合归纳课本中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绘制成图表,加强记忆。
    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思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也可根据词语的上下文进行推断。
    代入筛选法:当在具体语境中很难推断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可以将熟记的知识逐一代入筛选,代入之后文从字顺的即正确答案。
    词位判定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内外联动法:利用课内文言句子辨析课外文言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材典例】
    提问:(《鱼我所欲也》)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点拨:1,运用语境推断法,“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意思是“(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于”在句中是介词,相当于“比”;“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思是“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于”在句中是介词,意为“对,对于”。2,运用代人筛选法,我们熟知的“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动词,作,做;②动词,叫作,称为;③介词,替,给;④介词,由于,为了;⑤介词,被。将这些义项代人句中,可以发现当“为”意为“做”时,第一个句子可翻译为“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灾难的,有什么不能做呢”,语句通顺;当“为”意为“为了”时,第二个句子可翻译为“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语句通顺。3,运用词位判定法,“与”在句中一般情况下作连词或动词,在句末一般情况下充当语气词,同“软”,翻译为“吗”。联系语境可知,“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与”在这里是动词,意为“给,给予”;“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意思是“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由此可知,“与”在句末的位置,是语气词,同“软”,翻译为“吗”。
    高频考点8:分析人物情感
    【设问形式】
    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XXX”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情感由XXX变成XXX,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思路梳理】
    第一步,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第二步,根据题干信息,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情感。
    答题公式
    分析人物情感=写作背景十具体内容十情感
    【必备知识】
    分析人物情感:,即分析某词、句及文段表达的某种主题情感,传达的某种思想道理,给人的某种启示。这类题一般都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作答时一定要看清要求,明确要点,准确概括。
    【方法指引】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读懂文章整体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阅读后会从文中得到怎样的启示,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
    史传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会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会对人物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会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理解该事物的形象特征即可把握作者的观点、情感;说理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很多,如标题、开头、结尾和注释等。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
    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解读文言文要义的钥匙。
    【教材典例】
    提问:(《小石潭记》)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点拨:解答本题,可运用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的方法。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写了《小石潭记》,记叙自己游玩的整个过程。在游玩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不断发生变化,由“隔篁竹”听到淙淙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于是作者在这种愉悦之情中欣赏小石潭的景色;由鱼儿“似与游者相乐”,作者感到物我合一,从自然界中得到慰藉;由小石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感到小石潭幽深不可测,眼前的景象也不再是生机勃勃,而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免产生孤寂、凄凉之感。
    断句标志
    解释与举例
    文言实词
    名词
    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主语前、宾语后应断开
    代词
    如“吾”“余”“予”“尔”“汝”“彼”“之”等,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主语前、宾语后应断开
    文言虚词
    句首发语词
    如“夫”“盖”“至若”等,常居句首,其前应该断开
    句首时间词
    如“顷之”“未几”“已而”等,常居句首,其前应该断开
    句末语气词
    如“也”“矣”“焉”“耳”等,常居句末,其后应该断开
    疑问语气词
    如“何”“胡”“安”“孰与”“何如”等,其后一般断开
    句式
    判断句
    ……者……也”“为……”“即……”等
    反问句
    “孰与……乎”“其,,,,乎”“安……,哉”等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等
    其他句式
    “何……之有”“如……何”“可得……与”“无乃……乎”等
    对话(引文)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日”“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省略主语只用“日”“云”等。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确定断句位置
    对称结构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句子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相关试卷

    综合测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综合测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综合测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06 中考真题(文言文)-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6 中考真题(文言文)-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6中考真题文言文-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06中考真题文言文-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04 中考好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4 中考好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古诗 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4中考好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04中考好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名句阅读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