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4选材多元:构建多维视域融合的阅读体系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4选材多元:构建多维视域融合的阅读体系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4选材多元:构建多维视域融合的阅读体系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4选材多元:构建多维视域融合的阅读体系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4选材多元:构建多维视域融合的阅读体系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4选材多元:构建多维视域融合的阅读体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①。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②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盘庚敩③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以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
    材料二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征焉。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周东迁失计》)
    注①刘:杀害。②矧(shěn):况且。③敩(xià):教导,使觉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齐迁A临菑B晋迁C于绛D皆其E盛时F非G有所H畏也
    答案:BDF
    解析:“齐迁临菑”与“晋迁于绛”句子结构相似,构成并列关系,中间需断开,故B处断开;“皆”作副词,“皆其盛时”是对“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的陈述,“皆”与“绛”之间需断开,故D处断开;“非有所畏也”从反面加以陈述,“非”与“盛时”之间需断开,F处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意思相同。
    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思不同。
    C.果,文中指最终的意思,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的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A项,正确。B项,“罔知天之断命”中的“断”是“决定”的意思,“自可断来信”中的“断”是“回绝”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C项,“乃不果迁”,最终没有迁都,“果”是“最终”的意思。“未果,寻病终”中的“果”是“实现”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项,“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中的“微”表示“衰弱”,“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表示“如果没有”,二者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百姓对迁都于殷的抱怨,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众人听从了盘庚规劝,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
    B.在盘庚看来,由于国民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商朝国都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盘庚还认为,要想继承先王的伟业,就必须继承古代传统。
    C.贾反对因发生叛乱而想迁都到阪高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楚国人能到阪高,贼寇也能去;后来楚国依靠秦人、巴人灭掉庸国,最终得以强大。
    D.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和考烈王都是因为害怕对手才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而这样的迁都不仅没有让国家强大,反而让国家有了灭亡的征兆。
    答案:A
    解析:A项,“众人……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一“王命众,悉至于庭”可知,是大王命令众人都来到朝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4分)
    (2)不然,虽乐土为墟矣。(4分)
    参考答案:(1)即使没有立即灭亡,也没有能够重新振兴的。(“虽”“振”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和平安乐的美好地方也会变成一片废墟了。(“不”“墟”各1分,句意2分)
    5.苏轼反对盘庚迁都于殷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①如果盘庚不迁都于殷,②而是收拢故都丰、镐的遗民,学习遵循先王的治国之道,③诸侯强国就不敢背叛。(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盘庚迁都到殷以后,百姓对新居不满意,(盘庚于是)召来那些贵戚一起出去,(向百姓)直言说:“我称王以来,把大家带到新都生活,是以我百姓为重,不至于使百姓被杀害。假如大家不能互相救助而求得生存,就是研究了占卜的结果,又将如何呢?先王定下了法规制度,要虔敬地遵从天命,因此不长久地居住在一地。由于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现在如果不继承古代传统,不明白上天的意旨,还谈什么继承先王的伟业呢?就像树木被砍倒在地,树根仍会重新萌发新枝,上天要我们在此新邑永葆民族生命,继续复兴先王的伟业,安定四方部族。”盘庚开导百姓,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从旧制,端正法度,说:“不论是谁都不要隐瞒我对百姓的规劝。”王命令众人,全都集中到王庭中来。
    材料二 盘庚迁都,是为了恢复殷的旧貌。古公迁都到岐,在那时,周人和狄人一样,追随水草而居,哪里有什么困难呢?卫文公东迁渡过黄河,依靠齐国而使国家得以保全。齐国迁都临菑,晋国迁都到绛,都是在他们强盛的时候,并不是有所畏惧。其他(的国家)因躲避贼寇而迁都的,没有不灭亡的;即使没有立即灭亡,也没有能够重新振兴的。
    春秋时期楚国发生了大饥荒,各个蛮族都反叛了,申、息的北门无法打开。楚国人商议迁都到阪高,贾说:“不行。我们能够前去(阪高),贼寇也能前去。”于是依靠秦人、巴人灭掉了庸,而楚国才得以强大。(东晋)苏峻叛乱的时候,晋朝几乎灭亡了,宗庙宫室全部成为灰烬。温峤想迁都到豫章,三吴的豪族想迁都到会稽,(大家)正要跟从他们,只有王导不同意,说:“金陵,是王者之都。王者不能因为丰俭而迁移都城。如果弘卫戴着用粗帛缝制的帽子,那又有什么不相合呢?(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和平安乐的美好地方也会变成一片废墟了。况且北方的敌人正强大,一旦示弱,逃窜到蛮越之地,(国家的)威望和实力就都失去了。”于是最终没有迁都,而晋室又得以安定。王导是个贤人啊,可以说能定夺大事啊!唉,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假使周平王有一个王导(这样的国相),定下不迁都的计策,收拢故都丰、镐的遗民,学习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治国之道,凭借这样的形势面对东方的诸侯,齐国、晋国虽然强大,也不敢有背叛之心,而秦国凭什么敢称霸呢?
    魏惠王惧怕秦国,把都城迁到大梁;楚昭王惧怕吴国,把都城迁到鄀;顷襄王惧怕秦国,把都城迁到陈;考烈王惧怕秦国,把都城迁到寿春。他们都不能让国家再一次振兴,从此有了灭亡的征兆。东汉末年,董卓劫持汉献帝,把都城迁到长安,汉朝于是灭亡。近世李景把都城迁到豫章,(国家)也是灭亡。所以说:周朝的失策,没有像东迁这样错误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李斯问孙卿子①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②,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懍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节选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秋纪》)
    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杀戮无A时B臣下C懍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师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I用其民
    答案:BEH
    解析:“杀戮无时”为主谓短语,句意完整,应该在B处断开。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臣下”;“然而”为转折连词,一般放在分句句首,应该在E处断开。“乎”为介词,其后不能断开;“不能用其民”语意完整,因此应该在H处断开。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
    B.极,达到极点,与《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极”意思不同。
    C.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
    D.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C项,“偃仰啸歌”中的“偃”是“仰卧”的意思,用的是本义。A项,“四海一”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B项,“治辨之极也”中的“极”是“顶点”的意思,引申为“最高准则”;“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极”是副词活用作动词,“穷尽”的意思。D项,“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指动作的意义偏重于一方。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
    B.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认为李斯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国家强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乱。
    C.材料二以炎黄二帝、共工、五帝、蚩尤等都曾发动战争为例,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
    D.材料二用家庭中废除责打就会出现过错、诸侯国中缺少刑罚就会引发侵夺等事例类比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案:C
    解析:C项,“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错误,炎黄二帝、共工、五帝的例子证明了战争的由来很早,无法禁止;蚩尤的例子是说明兵器的发明比蚩尤还久远。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4分)
    (2)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4分)
    参考答案:(1)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修”“轻”各1分,大意2分)
    (2)没有蚩尤的时候,人类已经砍削林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固”“长”各1分,大意2分)
    10.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1)同:都强调战争的必要性。(2)异:①材料一认为礼为根本,战争为末节;②材料二认为应主张正义的战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问荀卿说:“秦国四代都能取得胜利,兵力在海内最强大,威震诸侯,并不是靠实行仁义取得的,只是便利行事罢了。”
    荀卿说:“这并不是你能了解的。你所说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是最大便利的便利。仁义,是用来把政事治理好的。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所以说:‘凡事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秦四代都能取得胜利,还经常提心吊胆地害怕天下联合起来打败自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末世之兵,没有掌握仁义这一根本。所以汤流放夏桀,并不只是在鸣条追逐他时;武王诛杀商纣,并不只是在甲子的早晨之后才战胜他,这都是靠以前的行为和平时的治理,这就叫作仁义的军队。现在你不探寻根本,却索求末节,这就是世道混乱的原因。
    “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使国家强大的根本,是威力盛行天下的途径,是建立功名的纲要。天子诸侯遵循它,就能得到天下;不遵循它,就会毁掉社稷。所以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不足以取得胜利,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坚不可破,严厉的法令和繁多的刑罚不足以威吓人民。遵循礼义之道就通行,不遵循礼义之道就失败。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制造了炮烙的酷刑,任意杀戮,臣下战战兢兢,不知是否能保住性命,然而周朝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就无法在下面施行,就不能调动他的百姓。这难道是法令不严酷、刑罚不繁多的缘故吗?是由于他们统治自己的国家不遵循礼的途径啊。”
    材料二 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黄帝、炎帝已经用水火争战了,共工氏已经恣意发难了,五帝之间已经互相争斗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兴起、灭亡,胜利者统治天下。人们说“蚩尤创造了兵器”,其实,蚩尤并非创造了兵器,他只不过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锋利罢了。没有蚩尤的时候,人类已经砍削林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只有首领还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天子。天子的设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君主的设置是在有首领的基础上产生的,首领的设置是在有争斗的基础上产生的。争斗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不可禁止,不可平息。所以古代的贤王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从未废止战争。
    家中如果没有训斥责打,那么童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国中如果没有刑罚,那么百姓互相侵夺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天下如果没有征伐,那么诸侯互相侵犯的事就会立刻出现。所以,家中训斥责打不可废止,国中刑罚不可废止,天下征伐不可废止,只不过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罢了。所以古代的圣王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从未废止战争。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6融通命题:整本书阅读或单元活动“渗透”考查: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6融通命题:整本书阅读或单元活动“渗透”考查,共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2小说阅读的非常规化命题: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2小说阅读的非常规化命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练23多维审视理解鉴赏宋词(附解析):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练23多维审视理解鉴赏宋词(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