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578059/0-1735651921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578059/0-17356519219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578059/0-17356519220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左图为二分二至日中某日以极点为中心的昼夜分布图,其中阴影区域为黑夜,非阴影区域为白天,MON为晨昏线。右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23年国庆期间,地球公转的位置位于图中的( )
A. a→b区间B. b-→c区间
C. c→d区间D. d-→a区间
2. 根据材料可知,图示( )
A. 此时北京时间为17时B. 该日应为春分日
C. ON曲线段为昏线D. 该半球为南半球
3. 该日过后三个月内( )
A.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B. 长沙市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C.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D. 海南三亚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可知,a为春分,b为夏至,c为秋分,d为冬至,由此可知国庆期间,地球公转位置位于c→d区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度分布可知,此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此时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故应为夏至日,按照地球自转方向来看,NO为晨线,MO为昏线;M地与昏线相交,且位于赤道,故M点135°E地方时应为18:00,此时北京时间应为17:0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此时为夏至日6月22日,再过3个月为12月22日,在7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A错误;此时为北半球昼长最长的一天,过了该日后北半球的长沙市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B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C错误;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三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直射点在该日后会向三亚移动,到达三亚后继续向南移动,故此时该地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故选B。
某校一个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该小组绘制了某时段等压面与等温线图,以便研究山谷风(谷风指空气从谷地流向山坡,山风指空气从山坡流向谷地)的特点。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③此时吹谷风 ④此时吹山风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5. 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气流呈上升运动
B.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低,气流呈下沉运动
C. 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气流呈上升运动
D.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答案】4. A 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值线,气温等值线向下凹,说明谷地气温低,气压等值线向上凸,说明谷地气压高。山坡气温高,气压低。图示吹谷风,时间是白天,①对,②错。此时吹谷风,③对,④错。A对,B、C、D错。
【5题详解】
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最可能的原因是夜晚谷地降温比山坡慢,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气流呈上升运动,A对。B、D错。夜晚的气温都是低于白天,C错。
读图a和图b,完成下列小题。
6. 关于甲乙两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岛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 乙岛南北跨度大约55千米
C. 乙岛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D. 甲岛河流呈向心状水系
7. 图示信息表明( )
A. 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南方向
B. 图a的比例尺比图b小
C. 城市均分布在河口三角洲
D. 公路走向多受河流影响
【答案】6. B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可判断,甲岛位于东经178°附近,南纬17-18°附近,地处南半球、西半球,A错误;乙岛南北跨0.5个纬度左右,在经线上每隔一个纬度约111千米,故乙岛南北跨度大约55千米,B正确;乙岛北部地处东北信风迎风坡,且暖流增温增湿,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C错误;甲岛河流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流动,呈放射状水系,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甲岛位于东经178°附近,乙岛位于西经66度附近,甲在乙的西部,A错误;图a和图b经度跨度相差不大,但图a跨纬度是1°,图b跨纬度0.5°,图a实地面积大,但图幅小,故图a比例尺小于图b,B正确;由图可看出,两岛城市均分布在岛屿的沿海地区,沿公路分布,C错误;公路环岛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受地形影响明显,D错误。故选B。
地质图上,构造等高线是指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下图示意南半球某区域的白垩纪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地形等高线的等高距是50米,山峰最高点海拔为681米,甲乙丙丁为地表四地点。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图中681米的山峰成因是( )
A. 为背斜成山B. 为向斜成山
C. 为背斜成谷,后两翼经侵蚀成山D. 为向斜成谷,后两翼经侵蚀成山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坡面径流流向东北B. 乙处海拔约为580米
C. 丙地可以看到681米的山峰D. 丁处河谷东侧河岸陡峭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图中显示构造等高线在681米的山峰附近向高处凸出,说明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质构造,AC错误;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如果没有经过外力作用,向斜形成的是谷地,而非现在的山地,B错误;该地岩层向下弯曲,先形成谷地,后两翼被侵蚀,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残留成山,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图中有一个“→”指向标的指向为北方,而坡面径流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在等高线地图中表现为垂直于等压线,所以甲坡面径流流向为西北方向,A错误;图中地形等高线的等高距是50米,根据图中550m等高线分布可知,由此推断乙处海拔600~650米之间,B错误;从丙地到山峰,等高线的变化特征为先稀疏后密集,说明坡度先缓后陡,无遮挡物,故丙地可以看到681米的山峰,C正确;丁处河谷东侧河岸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丁处河谷西侧河岸陡峭,D错误。故选C。
中国最美桌山——瓦屋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顶坦荡平阔,森林覆盖率96.1%,有野生植物3500余种,被子植物种类约占世界现存总科数的60%,被誉为“世界被子植物的摇篮和分化中心”,它是全国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下图为“手绘瓦屋山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有关瓦屋山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玄武岩覆盖堆积在石灰岩上方,不易侵蚀
B. 地壳水平张裂,断裂抬升
C. 玄武岩松散不够坚硬,易被侵蚀形成平顶
D. 植被覆盖率高,泥沙易被拦截堆积成山
11. 有关瓦屋山自然地理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B. 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
C.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
D. 山顶气温低,有终年积雪分布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据图可知,坚硬的玄武岩层像一顶安全帽,保护下方的岩层免受侵蚀,维持了较高的地势,形成了瓦屋山,A正确;根据图中岩层发生弯曲来看,该地的地壳应该是受水平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力,形成断裂抬升,B错误;据图可知,玄武岩能保留到现在,表明玄武岩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C错误;瓦屋山的主要成因为内力作用,不是外力作用,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瓦屋山海拔2800米,“四面壁立千仞”,表明地势起伏大,受水热条件影响,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A正确;图中显示当地岩层中石灰岩广布,受流水溶蚀作用,容易发育喀斯特地貌,B正确;根据瓦屋山的经纬度可知,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C正确;瓦屋山海拔2800米,与山麓的温差为16.8℃,夏季时,山顶上没有积雪,D不正确。根据题意,本题选D。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与其他三地不同的是( )
A. 甲地B. 乙地
C. 丙地D. 丁地
13. 图示时刻( )
A. ①地的风力小于②地B. ②地的气温低于③地
C. ①地的降水区域大于④地D. ④地的大气逆辐射强于③地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丙、丁 都受高压控制,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以下沉为主;乙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以上升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①地等压线较②地更密集,其风力要大于②地,A错误;②地位于冷锋锋前,③地位于暖锋锋后,都受暖气团影响,但②地的纬度要远低于③地,所以②地的气温要高于③地,B错误;①地位于冷锋锋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相对而言,冷锋锋后的雨区范围更小,C错误;④地位于暖锋锋前,为阴雨天气,③地位于暖锋锋后,天气晴朗,故④地的大气逆辐射强度大于③地,D正确。故选D。
下图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桑干河流域某地层剖面,T₁、T₂、T₃、T₄为不同时期形成的河流阶地,T₁阶地由粉砂和黏土组成,T₂、T₃阶地由砂砾组成,T₄阶地上覆盖黄土。桑干河南岸两处T₄阶地海拔差异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导致桑干河南岸两处 T₄阶地海拔不同的因素是( )
A. 岩性组成B. 沉积物厚度
C. 形成年代D. 构造运动
15. 从阶地组成物质推断,和 T₁相比,T₂形成时河流( )
A. 流量小B. 含沙量高
C. 流速快D. 汛期长
16. 该地沉积物由湖泊沉积到黄土沉积的变化表明该地( )
A. 气候变干B. 湖泊扩张
C. 流水侵蚀加剧D. 地壳运动活跃
【答案】14. D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据图可知,桑干河南岸两处T4阶地的岩性组成、形成年代相同,沉积物厚度基本一样,A、B、C错误;从两处地层特征可知,该处存在断层,岩体的相对升降差异引起阶地海拔不同,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由文字材料可知,和T1相比,T2阶地组成物质粒径更大,由于河流搬运物质的大小与流速呈正相关,因此T2形成时河流流速更快,C正确;河流的流量和含沙量与沉积物的厚度呈正相关,与粒径关联不大,A、B错误;汛期长短主要取决于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及其变化特征,与沉积物的粒径关联不大,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湖相沉积地貌反映以流水作用为主导的地理环境,一般较湿润;黄土沉积反映以风力作用为主导的地理环境,一般较干旱。从湖相沉积到黄土沉积的变化可知,当地气候由湿变干,湖泊萎缩,流水侵蚀减弱,A正确,B、C错误。由剖面图可知,从湖相沉积到黄土沉积的变化期间,地层保持水平,说明地壳运动较弱,D错误。故选A。
天山西段某宽阔平地内季节性积雪厚度大,云杉林覆盖度高。下图为在该区域云杉树下积雪观测站连续观测,获得的积雪厚度与融雪径流量之间关系的资料。根据积雪厚度的变化可将观测期分为4个时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Ⅱ时段后期积雪厚度下降但未出现融雪径流,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风力大,积雪吹散B. 质量大,积雪压实
C. 积雪厚,融水下渗D. 树木密,融水滞留
18. Ⅲ时段积雪厚度下降的同时,时常出现短暂增厚的现象,其雪量主要直接来源于( )
A. 树冠落雪B. 大气降雪
C. 风力搬运D. 融水搬运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Ⅱ时段气温逐渐回升,积雪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融雪逐渐增加,并非风力或积雪压实的影响,AB错误;气温回升,融雪增加,但由于积雪较厚,融雪下渗,所以难以形成融雪径流,C正确;融雪过程是在地表,树木的林冠层对雨水滞留作用较强,对坡面的融雪径流滞留作用较弱,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Ⅲ时段气温显著上升,出现大气降雪导致积雪厚度增厚的现象的可能性不大,而该地云杉林广布,林冠层在冬季积累大量积雪,随着气温回升,树冠落雪增加,从而积雪厚度出现短暂增厚的现象,A正确,B错误;林内风力较小,融水不能搬运积雪,积雪增厚与风力搬运和融水搬运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世界气象组织2022年8月31日预测,拉尼娜现象将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拉尼娜现象始于2020年9月前后。该预测意味着北半球将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下图为拉尼娜现象海温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 )
A. 东南信风势力减弱B. 南赤道暖流增强
C. 秘鲁寒流减弱D. 热带地区西部表层海水普遍降温
20. 有关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延缓全球变暖B. 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C. 秘鲁沿岸渔业减产D. 登陆我国台风的次数较常年偏多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东南信风势力增强,A错误。随着东南信风的增强,南赤道暖流也增强,B正确。随着东南信风增强,离岸风加强,造成深层海水上泛,秘鲁寒流加强,C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海水异常变冷的是中东部,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在减少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不能延缓全球变暖,A错误。有拉尼娜现象的年份,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加强,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森林火险等级下降,B错误。有拉尼娜现象的年份,随着东南信风增强,离岸风加强,造成深层海水上泛,营养物质增加,秘鲁沿岸渔业可能增产,C错误。有拉尼娜现象的年份,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因此登陆我国台风的次数较常年偏多,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大陆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以下为该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记录的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法有误的是( )
A. 甲湖泊对丁河流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B. 乙湖泊属于咸水湖
C. 丙河流在该地冬季时流量最大D. 丁河流下游无结冰期
22. 以下为该小组对图示海域的洋流及其影响的推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该海域的洋流属于风海流B. 与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航运
C. 该处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D. 造成图示海岸处形成沙漠气候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中地形和河流分布可知,丙处河流大致由西北向东南流,由丙处河流的剖面图,可知河流东岸受侵蚀,西岸堆积作用强,河流东岸为左岸,河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左偏对左岸侵蚀严重,故可推测该区域为南半球,丁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动,丁河流下游处于30°-40°S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最低月均温在0°C以上,河流无结冰期,D正确,不符合题意;甲湖泊对丁河流的湖泊以下河段的流量起调节作用,A正确,不符合题意;乙湖泊为丙河流的尾闾湖,河流为湖泊带去盐分,但盐分无出口,乙湖泊属于咸水湖,B正确,不符合题意;丙河流发源于高山地区,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水量大,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22题详解】
该海域洋流为由南向北的寒流,为补偿流,A错误;该海域无暖流与寒流交汇,B错误;海洋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向北弯曲,即向低纬度方向弯曲,C正确;结合上题分析,图示海岸为地中海气候,D错误。故选C。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火地岛西部和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这些苔藓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分泌酸性物质。下图为火地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火地岛雪线高度低的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B. 坡向
C. 洋流D. 降水
24. 火地岛西部和南部适合苔藓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
①生长环境潮湿②极地东风,风力强劲③冰川侵蚀,土层薄④地形坡度小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25. 苔藓植物生长使得当地( )
A. 大气杂质减少B. 土壤养分富集
C. 昼夜温差增加D. 冰川面积扩大
【答案】23. D 24. A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热量和降水。火地岛位于55°S附近,纬度高,气温低,加之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沛,雪线高度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题详解】
火地岛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大,生长环境潮湿,①正确,②错误;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火地岛西部和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大,④错误;材料中说:现代冰川发育,因而冰川侵蚀强,土层薄,适合苔藓生长,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苔藓植物具有固氮、固碳作用,吸收的是大气中含氮、碳等气体,不是大气杂质,A错误;苔藓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从较广区域吸收各种无机养分,然后通过新陈代谢把有机和无机养分富集于地表,B正确;地表裸露会增加昼夜温差,有苔藓使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冰川面积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与植被关系 不大,D错误。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0分)
26. 读等高线图,在A处建有水坝,且海拔高在200米以上。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____②____⑥____。
(2)①⑤两地的高差为____米,若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是____千米。
(3)如果把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____(用数字式表示)。
(4)小河干流的流向为____。
(5)有AC和BC两种把水引到C处的方案,应选择____,理由是____。
(6)甲、乙两处相比坡度较陡的是____,原因是____。
(7)若甲、乙、丙三处中选一处修梯田,以____处最好,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鞍部 山谷 陡崖
(2)50—150 6
(3)1:100000
(4)大致自北向南流
(5)AC AC可以顺着地势进行自流。
(6)甲 甲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7)丙 丙处地势平坦,有利于修建梯田 丙处的地势比水库的水位低,有利于引水灌溉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处为两个山峰之间,为鞍部。②处等高线“凸高为低”,判断为山谷;图示⑥处两条等高线重合,判断为陡崖。
【小问2详解】
①地海拔介于250-300米之间,⑤地海拔介于350-400米之间,根据"交叉相减"的法则,故两地的高差为50—150米之间。利用图示的比例尺,图示1cm表示实际距离2km,若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km。
【小问3详解】
比例尺放大到2倍,即1:200000×2=1:100000。
【小问4详解】
根据“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正好相反”来进行判断,结合图示的指向标判断可知小河干流的流向是大致自北向南流。
【小问5详解】
调水线路应从高处调水,则可自流引水。结合图示等高线判断AC线路引水合适,AC虽然引水距离较长,但水从水库引出后顺着地势可以自流,而C处地势比B处高,不便于自流引水,BC引水需要向高处提水,不合适。
【小问6详解】
甲、乙两处相比坡度较陡的是甲,甲处等高线密集,坡较陡,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小问7详解】
开辟梯田,应考虑坡度要平缓,灌溉水源要充足,还要考虑修建水库后可能被淹等条件,甲处等高线密集,坡太陡,不适合修梯田。乙处位于口袋形的山谷里,修建水库后将被淹没,不适合修梯田。丙处坡度平缓,可以从河流中引水灌溉,修建水库后不会被淹,所以应选择丙处。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鲸主要集中于环北冰洋地区,是北极地区人类社会的重要商品,为当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资。白鲸主要在河口附近海面或近海面活动,食物广泛,具有季节迁徙性,但其游行速度缓慢,大致每年夏季携幼鲸从北极迁徙到纬度较高的河口或海湾中,圣劳伦斯湾是白鲸主要迁徙目的地。圣劳伦斯湾表层平均盐度为22‰,冬季完全冰封,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湾岸曲折,多暗礁、浅滩,海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成为加拿大腹地通往大西洋的一条重要水道。左图示意圣劳伦斯湾地理位置及洋流分布状况,右图示意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
(1)指出白鲸夏季沿陆地边缘南下的有利条件。
(2)比较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的盐度与同纬度大洋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3)海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是加拿大通往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但也是事故高发的危险海域,推测该海域事故高发的原因。
【答案】(1)沿陆地边缘有寒流经过,为白鲸提供冷水环境;白鲸可顺洋流南下,提高游动的速度(节省体力);圣劳伦斯河注入圣劳伦斯湾(河流入海口鱼类丰富),陆地边缘沿岸食物较充足。
(2)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的盐度更低。理由:圣劳伦斯河水量丰富而稳定,注入海湾可稀释表层海水的盐度;圣劳伦斯湾有寒流经过,(海域气温相对较低),表层海水蒸发较弱;该海湾海域较封闭,与外界的海水交换不畅。
(3)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之处,常年多大雾天气,海域能见度低;初冬冻结和春季解冻时,该海域多浮冰(高纬度寒流携带浮冰南下,海上航行风险大);该海域受盛行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阴雨天气;海湾的湾岸曲折,多暗礁、浅滩,不利于海上航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白鲸沿陆地边缘南下需要从环境,水温,食物等角度区分析,依据材料白鲸主要集中于环北冰洋地区,代表白鲸属于冷水生物,适宜在温度较低的水域生存,在夏季北美洲纽芬兰岛附近游向南流动的沿岸寒流,为白鲸南下提供适宜的水温环境;南下的沿岸流也可以让白鲸顺溜而下,节省体力;夏季沿岸地区由于地表径流等因素的影响,饵料丰富,在白鲸南下途中食物充足。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劳伦斯湾表层平均盐度为22‰,在右图中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海水盐度约为34‰,劳伦斯湾海水盐度小于同纬度海域。造成海水盐度小的原因可以从降水、地表径流、蒸发、海域是否封闭等方面进行分析。劳伦斯湾游劳伦斯河注入,大量河水稀释海水,降低了海水盐度;劳伦斯湾在左图众可以看到有寒流流经,寒流能够降低海水温度,减少蒸发,降低流经地区空气湿度,降低海域盐度;劳伦斯湾外侧有纽芬兰岛,海域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劳伦斯湾与其他海域海水交换等原因导致该海域海水盐度低于同纬度地区。
【小问3详解】
劳伦斯湾是事故高发的危险海域,可以从海水水文条件,天气状况,海底暗礁,浮冰等方面加以阐述、解释。该海域纬度较高,南下的寒流携带浮冰南下,对航行船只造成威胁;该海域寒暖流交汇,水温条件复杂,不利于航行;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容易产生大雾天气,影响航行视野,能见度较低;该海域处于盛行西风带,风力强,海浪大,多阴雨天气;该处海域对暗礁、浅滩,容易使船只触礁搁浅,不利于航行安全。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南部,湖泊南北长、东西窄,平均水深270多米,湖岸陡峭。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的降水特点。
(3)推测马拉维湖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4)根据A、B两地的位置差异,推测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B地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2)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3)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地势低洼,积水成湖。理由:南北长,东西窄,水深较深,位于裂谷。
(4)降水差异:B地年降水量较A地多。(或A地年降水量较地B少)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阻挡抬升,降水较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纬度位于10°S-15°S之间,且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判断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成因是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干旱少雨。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南移,A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旺盛,湿润水汽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凝结形成降水,形成对流雨,因此12月降水较多。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南部,湖泊南北长、东西窄,平均水深270多米,湖岸陡峭。结合其地理位置可知,马拉维湖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地区,属于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是地堑构造,地势低洼,积水成湖。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雨季时受纬度位置影响,B地比A地纬度更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的时间更长,年降水总量更多。旱季时从位置关系看,B地位于马拉维湖西侧,且B地西侧有山地,B地位于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经过马拉维湖获得水汽,在B地一侧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条件也比A地优越。所以B地的年降水总量更大,雨季更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高2022级高二地理试题docx、高2022级高二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