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有关。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经过郑和下西洋船队中航海者的整理,中国航海文献形成了一种
    相对固定的格式,并在明清时期的航海指南中广泛使用。如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后编绘的《郑和航海图》记载:茶山在东北边过,用巽已针,四更,船见大小七山,打水六七托。
    在华盖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针,六十五更,船收葛儿得风,哈甫儿雨。
    其中,“针”代表指向,“巽已”“癸丑”是罗盘上通过八卦、天干和地支标示的不同方位。“更”是计程单位,代表2.4小时的航程,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托”是测深单位,明代的技术可以测出水的深度,进而确定能否下碇停泊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海域。“指”是“过洋牵星”时所使用的单位。所谓“过洋牵星”,就是通过手指度量星星高度,以此计算与陆地的距离远近和方向,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在这几项技术中,罗盘在宋代已广泛使用;计更法来自印度洋地区;测水深的铅锤来自地中海地区;而过洋牵星术则来自阿拉伯地区,是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直接引入中国的。
    下西洋活动不但促进了上述技术及其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还以此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条航路数据。这些航路信息代表着船员们共同的技术成果,并因其属于国家组织行为,具有实地勘测的权威意义,更能促成相关技术与数据的广泛流传,因此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定量航海技术的准确度和安全性,也形成了此后几个世纪里中国实用航海指南和航行技术的基本形态。这一过程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科技的重要影响,也显示了古代航海活动中世界各地技术与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形。
    (取材于陈晓珊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为了使远航顺利进行,郑和根据船队航行需要,全方位选拔水手、医生、翻译等人才,并根据专业分工进行培训。
    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有2万多人,主要官校和水手、通事、医生等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其中就有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反映航海的纪行著作《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西泽番国志》的作者巩珍、《星槎胜览》的作者费信、《华夷胜览》的作者匡愚等,他们以文字、图册形式将自己亲历的航海见闻和西洋风情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船队里还有“番火长”,即雇佣来的外国领航员,他们与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的中国领航员一起工作,为郑和七下西洋贡献了才智。
    团队协作也是航行的重要保障。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重视纪律,每个成员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确保航行过程中的安全和秩序。郑和也注重激励船队成员,以此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力。
    如此,郑和船队才能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远航。
    (取材于杨权斌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的发展相互促进。
    B. 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至少已有7000年的造船史。
    C. 帆、桨、橹、碇等属具的完备,标志着船舶技术的高度完善。
    D. 郑和宝船上的船舵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而且操作更加轻便。
    2. 根据材料二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 )
    A. 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
    B. 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是也。
    C. 由乌沙门开洋,七日即到日本。若由陈钱山,用艮寅针,海程四十八更船至日本。
    D. 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控制船身的长宽比,以降低触礁风险。
    B. 两舷和艉部设长橹,以适应狭窄海域。
    C. 制作特大型铁锚,以探知海水的深度。
    D. 运用过洋牵星术,以防范恶劣的天气。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
    A. 编纂了有重要影响的航海文献《指南广义》。
    B. 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
    C. 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数据。
    D. 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5.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梳理,画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①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字句,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②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韩愈)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③,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④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⑤。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⑥,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⑦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明代袁宗道《论文》)
    【注】①《书》:指《尚书》。②挦扯:摘取,比喻抄袭、剽窃。③指的是韩愈模仿正史传记的写法,给毛笔写传记的文章。④空同:明代文学家,号空同子。⑤令甲:代指第一条法令。⑥《一统志》:指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政区的书。⑦西京:两汉的代称。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有公然持扯古文,奄为己有者 奄:获取
    B 篇篇模拟,亦谓“反正” 反:恢复
    C. 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 厌:满足
    D. 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 贵:崇尚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
    B. 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 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
    C. 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 而近说乃云:……
    D.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 是可谓学古者乎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能如心之所存乎 更何况是要按照人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呢
    B. 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 况且空同子的一些文章,大多是自己的想法
    C. 几不识为何乡贯矣 几乎无法识别籍贯名称变迁原因了
    D. 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 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没什么区别
    9. 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B. 文岂易为哉?今之论者,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C.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D.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李贽《童心说》)
    10. 文章第二段主要反驳了“今人下笔不宜平易”的观点,作者在这一段里是如何展开反驳的?
    11. 阅读下面《论语》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②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③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
    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1)翻译第①句中的画线句。
    (2)分别解释②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孔子对“君子”的认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杜甫。拾遗,杜甫旧职。本篇作于高适任职蜀州刺史之时。
    12.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风尘”意为“在风尘中老去”,此处“风尘”是作者所历的纷扰仕途、颠沛的宦旅。
    B. “龙钟”指潦倒老迈,“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此指身为刺史获得的俸禄。
    C. “一卧”句借谢安东山隐居后再度出任要职的典故,写作者早年隐居经历和心中志向。
    D. “愧尔”句运用借代手法,以“东西南北人”代指全国各地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
    13. 本诗三四句可以理解为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推想友人见景伤怀。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
    A.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C.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D.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 本诗意蕴丰富,情真意切,杜甫读时也“泪洒行间”。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的情感。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沉景象烘托战后士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里“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出无人能与盛时的庄宗李存勖匹敌抗衡。
    (4)《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发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
    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太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平添:自然而然地增添
    B. 更修整得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面目一新
    C. 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稀疏:宽松,不稠密
    D. 总不免有些惴惴然 惴惴:激动不安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杜诗写起,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引出浣花草堂。
    B. 草堂里几重佛殿、四座厅堂,参天的翠柏,小小的土山,环境清幽庄严。
    C. 工部祠里杜甫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能够表现诗人本色。
    D. 文中作者寻访草堂,拜谒诗圣,获得了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新的理解和感悟。
    18.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19. 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分条加以概括。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
    ①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在明清时代进入鼎盛。②明清家具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密,宛若天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③ ?④看其材质,不同材质的价位差别甚大。⑤例如紫檀属植物约有十五种,其中“檀香紫檀”的出材率非常低,只有10%到15%,做成大件家具价位则在10到20万元一吨;其余材种皆归属于“草花梨”种群内,出材率达70%,只要几千元一立方。⑥看其历史年代,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⑦器物本身要有确凿的年代依据,如款识等。⑧看其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⑨“文化感”和“审美感”在明清家具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中得到直接的体现。⑩总之,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而且富有精神内涵。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存在语病,即句子成分残缺。
    B. 第②句“宛若天成”成语使用正确。
    C. 第⑥句“一般来说”不可以删掉。
    D. 第⑩句“既是……而且”关联词使用正确。
    (2)在文段画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 微写作。
    有调查表明,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甚至在正式场合说话会突然“卡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22. 微写作
    高三语文考试中默写丢分的现象较为普遍,你认为导致丢分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针对一个问题,写出具体改进措施。要求:针对性强,切实可行。不超过150字。
    23. 微写作
    请以“初雪”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按要求作文。
    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5. 按要求作文。
    流沙难以握持,光阴从不驻足。但好在,人间还有草木、秋月、真情、佳友,值得我们珍视。
    请把“好在,还有______”补充完整,并以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相关试卷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查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查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