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2-【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2-【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第1页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2-【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第2页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2-【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2-【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2-【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玛丝洛娃的绝望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万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走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韭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阿姨!【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楼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11“阿姨,我们回家去。”
    12“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13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14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连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留杂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跟男人谈谈爱受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信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疗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其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3.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第13段写的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石炭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
    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好多了。”“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
    B.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
    C.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
    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说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隐喻了坚持不懈的力量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秃鹫和鬣狗象征着死亡,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
    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
    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
    7.请简要分析哈里这一人物形象。
    8.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撕·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伴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指的是父亲的小船。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状态。“河的第三条岸”既隐喻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主义特征。
    B.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
    C.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父亲”为什么需要“我”?一是“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二是“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D.“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中的“困境”,指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漂荡,也不愿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尽情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
    10.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11.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小说中,“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必考点05外国小说阅读2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万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走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韭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阿姨!【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楼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11“阿姨,我们回家去。”
    12“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13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14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连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留杂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跟男人谈谈爱受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信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答案】D
    【解析】D项“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的说法无中生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疗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其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答案】C
    【解析】C项,“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
    3.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②怨恨,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玛丝洛娃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解析】解析本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因此需要对文本内容梳理之后才能按时间顺序概括出答案。通过“她满心希望他回来”“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等语句可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但当她发现聂赫留朵夫抛弃了她的时候,她想到要以死报复他,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等句可见她对他情感的转变。根据“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可见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
    4.第13段写的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矛盾。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后来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她失去了对美好人性的信任与追求,这时孩子就成了累赘;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人物的独特经历。(答“矛盾”也可,结合文本,答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解析可结合语境分析玛丝洛娃的不同心理。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不矛盾,从玛丝洛娃的经历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矛盾,从玛丝洛娃本身的善良角度考虑,虽然生活的打击让她灰心、失望,但人的内心美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石炭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
    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好多了。”“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
    B.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
    C.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
    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答案】D
    【解析】D幻想被抬上飞机,不是真实情境。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说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隐喻了坚持不懈的力量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秃鹫和鬣狗象征着死亡,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
    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
    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
    【答案】A
    【解析】A“反衬”错。
    7.请简要分析哈里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哈里是一个与自我抗争的悲剧式英雄。有过热血与激情;一度堕落与迷惘;想要改变自己,寻求新生;最终得到灵魂的净化与超越。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抓住人物内心、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及情节的发展等角度去分析,然后归纳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即可。
    8.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实线: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进程,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虚线: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
    【解析】虚线,实线指的是小说和散文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所有的材料串联起来,组成有机的整体,有的作品中却有两条线索;或明线暗线交织,或虚线实线并进,构思极为巧妙,又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如鲁迅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和儿子病死是明线(正面描写),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而惨遭杀害是暗线(侧面描写)。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撕·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伴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指的是父亲的小船。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状态。“河的第三条岸”既隐喻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主义特征。
    B.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
    C.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父亲”为什么需要“我”?一是“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二是“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D.“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中的“困境”,指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漂荡,也不愿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尽情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
    【答案】B
    【解析】B项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无中生有。
    10.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母亲”是一个严厉苛刻、忍辱负重、情感深挚的家庭主妇。①她严厉苛刻,性格烦躁。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②她忍辱负重,性格坚毅。母亲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第九段写父亲出走之后,“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依然辛苦维持全家人的生活。③她感情深挚,拙于表达。母亲对家人怀有感情,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抓住人物内心、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及情节的发展等角度去分析,然后归纳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即可。作答时应简要结合文中内容,要点+分析。
    11.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小说中,“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①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③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生的,理清情节的发展,逐一归纳即可。

    相关试卷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3-【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3-【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1-【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5 外国小说阅读1-【变式题】高中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