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雾敛寒江
    朱良志
    中国书法中上有永字八法之说。有的说出自王羲之,有的说出自唐代智永和尚,有的说出自张旭。一般以为此法出自智永。八法主要是以“永”字的八笔为例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其中也反映出一种美学原则。元代书画家赵子昂在一幅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中。”他将绘画的用笔和书法联系起来,其中就涉及这个八法。
    其法称点为“侧”,须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将横称为“勒”,其要求是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应顺锋平过。以一竖为“努”(或为“弩”),须于直中见曲势,不宜过直,这是对竖的要求,因为过于挺直就显得直露而无蕴藏。将一仰横称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如自由策马而行。将钩称为“趄”所谓驻笔提锋,突然跃起。将捺称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而慢行,至末收锋,将力蕴其中。将长撇称为“掠”,像猛禽掠过,起笔如直画,出锋时稍肥,用力送出。将短撇称为“啄”像鸟啄木一样,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既见飞动之势,又不落漂移之弊。
    在我理解,这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
    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意思是:没有一横是不回来的,没有一竖是不收缩的,一点之中一定会藏着暗锋,一捺之中含有很多折转。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的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通过形式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体会这种势,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的。
    如这个“君”字取自汉《张迁碑》。在结体和笔画的处理上,就体现出这种“势”来。此碑方笔运笔,从结体上看,上面“尹”的部分大,而下面“口”的部分很小,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如同高山压顶。由此构成内在的冲荡。但正是这小小的“口”,抵住高山,力拨千钧,给人强烈的力感。此字结体平正,平平地写来,似乎有些呆板,用笔涩迟,似乎有些僵滞。但就在这近于凝固的画面中,突有左边的一掠,右边的一挑,注入了活泼之势。
    中国书法家认为,大自然中就充满了这种势,大自然中有无所不在的运动:流水的冲刷,遇到阻力,激起了漩涡,怀素从中悟出了书法的道理;鹅的脖子在水中,在空中宛转摇动,王羲之观之,得到了深深的启发;枯藤爬树,盘旋向上,吴昌硕通过它悟出了石鼓文的妙处。
    宋代有一位画家叫郭熙,也是一位著名的理论家,他的《林泉高致》不仅对绘画有影响,也对中国书道产生影响。他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意思是:你画山,要画出山的高峻,并不是在画面上一直向高处延伸,这样你是表现不出山的高峻来的。你在山腰画一片云缥缈,挡住山体,山显示出欲露还藏的特点,这样高峻的样子就出来了。你画水,蜿蜒向前流淌,但画面是有限的,你要在有限的画面将水一直向前画去,这是不行的,你画一丛树林挡住了流水,使人感到余味无穷,水有尽而意无尽。
    书法将这样的道理,概括为两个字:“藏”和“忍”。有的人说,懂得这两个字,也就懂得书法的奥秘了。孙过庭的《书谱》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就是说,在一画之中,通过笔势的变化、笔锋的运转、墨的干湿,体现出丰富的变化,所以说,在一画之中有起伏,在一点之内,要表现出转折回旋的力感来。这就是“藏”的妙处。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处世上要忍,在书法上也要忍。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这叫作蓄势,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中国书法用笔强调裹锋,起笔要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了;落笔要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了。
    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没有去了一笔是不回的,没有一垂是不缩的,没有一点是没有隐藏的锋芒的,没有一捺是没有内在折转的。细细体会其中的妙韵,是掌握书法用笔之法的入手处。
    中国美学将这一重要原则称为含蓄。不把话说绝,不把意思表达尽,一切都在调动鉴赏者的主动性,艺术不仅仅是现成的作品,它是有待于鉴赏者来填补的空间。比如园林的借景。清李渔谈到此时说:“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纯露空明,勿使有纤毫障臀。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居、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且又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非特舟行之际,摇一橹,变一像,撑一篱,换一景,即系缆时,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之。”(《闲情偶寄·居室部》)景虽可借,要在人心,心灵不活,再好的“便面”也是虚设。
    所以中国美学强调,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这让你去联想,让你去补充。从创造的角度看,创造者将艺术视为沟通自己和鉴赏者对象的通道;从鉴赏的角度看,鉴赏者在创造者有意的设计中,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会有更深刻的审美感受。
    (编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所谓的“势”,是一种与自然有密切关系的内在张力。
    B. 学习书法,懂得了“藏”和“忍”,就能够懂得书法的全部奥秘。
    C. 在艺术上,书画相通,从文中引用的赵子昂的诗歌可以看出来。
    D. 含蓄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原则,强调意在言外,需要我们去联想和补充。
    2. 下列句子中,最不够体现“含蓄”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
    A.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
    B.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C.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D.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哪一个“君”字更符合原文所述( )
    A.
    B.
    C.
    D.
    4. 根据材料,为“永字八法”下一个定义.
    5. 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运用本文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了叶三这位鉴赏家的身份是“卖果子”的,用卖果子的日常经营表现他生活的辛劳,也表现出小城人情亲和。
    B.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情节,只是平静地叙述生活,这是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缅怀与致敬。
    C. 划线句写出了卖果子不仅是叶三的生意,也是他和季陶民之间的纽带,透着两人非同一般的情义,为后文引出潇洒率真的季陶民作铺垫。
    D. 季陶民对叶三另眼相看,是因为叶三的评价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是从心底里对画家的尊重和欣赏,也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感悟。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对叶三所卖的果子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既按时间顺序写出了果子的种类繁多,又使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B. 文章补叙了季陶民死后叶三虽不卖果,但仍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情节,揭示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C. 本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记述凡人小事,或选用确切字眼直接叙述,或描写细节突出特征,平易近人,真切动人。
    D. 本文叙事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详写叶三评画的两件事,足见鉴赏家名副其实;略写季陶民死后的情况,无关主旨,迅速收尾。
    8. 《鉴赏家》显示出一种自然纯朴的特质,纯朴中蕴含着生活中丰富的美,请结合原文谈谈文中体现的“风物美、人性美和人情美”。
    9. 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何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魏武,老而弥笃,此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苟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乘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材料二: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骛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节选自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材料三: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竟,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热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战!
    (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愤A不启B不悱C不发D举一隅E不以F三隅G反H则不复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砺,文中指磨炼,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一句中“砺”字的意思相同。
    B. 耻,文中指以……为耻,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一句中“耻”字用法相同。
    C. 而,文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D. 所以,文中指……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一句中“所以”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士族子弟不务学业、无所事事的现象,文章指出不同行业的人都应做到业有所专,这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说法有一定的相似性。
    B. 曹操从少到老学习不倦,是“学不可以已”的写照;曾子、荀子的学习经历和最终成就表明,只要有向学之心,年长发愤也可以有为。
    C. 王安石引用孔子的名言,先给出错误的揣测,孔子吝于施教,随后作出正确的解读,从而论证了如何学才能更有效。
    D. 朱熹认为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因而学子不必过于遵守规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2)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14. 三则材料都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小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①。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龙荒:荒原。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 其三“日暮云沙古战场”,日暮时分,如云的风沙吹过,暗示枯骨暴露,有不少战士在战斗中为国捐躯。
    C. 其四,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D. 其四,“穿金甲”暗示着将士身经百战,建立功勋后,获得“金甲”奖赏,荣归故里。
    16.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生活,从内容情感上简要概括有何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在沉郁悲凉的意境中融入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宋代罗大经曾说“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含有八层意思,甚为精妙。
    (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典故,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为患”之嫌。
    (3)《归园田居》善于写景,技法多样,如“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写静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村居图。
    (4)《并序》中琵琶女自叙时光流转,容颜老去,以致“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5)《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虽然整形失败的案例 ① ,但丝毫不影响整形业的火爆。整形业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年轻人整形潮流,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从传统文化推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今天强调“我的身体我做主”,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个体价值、个人风格的追求。社会心态的转变,审美的变化,带来了全社会对整形包容度的提升。
    一些年轻人热衷于整形,也离不开一些市场因素的 ② 。一方面,伴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的兴起,颜值的作用在镜头前被放大。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医美市场体量较大,但市场渗透率较弱。这一片充满想象力的市场蓝海,吸引了诸多资本方和创业团队入局,促使一些商家不遗余力地宣介整形的好处,推出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折促销活动。
    需要看到的是,快速发展的医疗美容行业也暴露出资质不足、假药泛滥、经营无审批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市场“成长的烦恼”,更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因整形产生的失败案例和医疗纠纷不在少数。市场野蛮生长,给年轻人求美之路布下陷阱。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成长的烦恼”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
    B.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老师目睹了钟扬在收学生时的不少“奇葩”事儿。
    C. 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有人问他:“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过不顺心的事吗?”
    D. 如果要想学好古诗文,那么就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只要把空箱子放在地上或者书柜上,猫都会迅速地躺进去、占有它。 ① ?行为生物学家给出了一些有趣的解释。
    首先,对于常常处于压力环境中的猫而言,在密闭的空间里它们会感到舒适和安全。在荷兰的一家动物收容所中,温克教授把猫分成两组,给其中的一组提供了箱子,另外一组则没有。结果发现两组猫咪的心理压力水平出现了显著差异——有箱子的猫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更喜欢与人类交流。
    其次,科学家们认为,猫咪们似乎并没有发展出像其他群居动物一样的化解冲突的策略,因此它们可能会通过回避对方或减少活动 ② ,当一只猫遇到麻烦的时候,或许,它就会想找一个箱子吧。
    细心的观察者还发现: ③ ,还喜欢蜷在洗手池、鞋子、购物袋等狭小的空间里。家猫最适应的温度是30到36摄氏度,在这一范围内猫会感到舒适。纸板通常是很好的保温材料,狭窄的空间使猫不得不蜷成一团,反过来有助于它保存热量,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许多猫喜欢蜷在狭小的空间内。
    21. 下列句子中“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室外天色突然变暗,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空中的燕子也飞得很低,像要下雨一样。
    B. 优美的古诗词就像中华文化的明珠,蕴含着我们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C. 今年刚满九岁的台球神童刘禹乐,打起球来像久经职场的老手,既稳重又有条理。
    D. 像校史陈列馆,巴蜀文创,食堂冒菜、校园学长猫等,都是独属于巴蜀人的记忆。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材料二:当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有优势的理论时,受到了权威学者及公众的否定和质疑。面对这些质疑,袁隆平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努力,最终证明了杂交水稻的优势,并成功推广至全球多个国家,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两则材料对当代青年有着很好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以“质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