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已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汉紫。埃及蓝的成分主要是钙铜硅酸盐,汉紫的成分是钡铜硅酸盐,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硅酸铜钡(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作者的这本书讲了太多西方艺术史的故事。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会是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五彩缤纷的故事。
    (摘编自闻白《《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不一样的颜色故事》)
    材料二:
    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国却从未游历过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马俑。它们毫无疑问是我一直想参观的。
    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
    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相当复杂,可用来制备多种药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况同样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种极受推崇的颜色,今人称为埃及蓝,它可能是制备玻璃时衍生出来的。这是一种蓝色硅酸盐材料,其色调来自铜元素。中国在秦汉两朝,以及时间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未使用埃及蓝,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蓝色,今人称为汉代蓝,也称为中国蓝。
    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有了好用、稳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紫包含两个铜原子,由一个化学键连接,从而成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谓“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
    我虽未亲见过兵马俑,多年前却在瑞士拜访过苏黎世大学的海因茨·贝尔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给我一块中国蓝的颜色样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成的。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这块样品就在我的面前。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
    到这里,读者大概能够看出,为何我对《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
    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
    (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色是艺术家的通用语言,能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内涵受到历史传统、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B. 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绘画中广泛使用,于是成为红色之王,文艺复兴时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C. 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青铜器及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紫色颜料。
    D. 汉紫这一色料的制备,需要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篇书评,材料一并没有面面俱到评述原著,而是围绕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展开论述。
    B. 材料一在介绍汉紫的发明时,使用“较为”“也许”“已经”“偶然”等词语,增强了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C. 作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较多笔墨写中国的颜料,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的遗憾。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况对举、相互关联的方法,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 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鲍尔用到一部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著作中的一项是( )
    A. 烟炱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色材料之一,它是从烟囱壁分离出来的烟团,将烟炱与胶融合,便生成墨这种颜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
    B. “青出于蓝”中的“蓝”是指蓝草,其叶子含有一种色素,在水浸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氧化就生成“蓝靛”。
    C. 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传统牡丹画常用的颜色,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
    D. 铅白自汉代以来就被用于壁画以及建筑物墙壁的粉饰,它的制作一般是让可溶性醋酸铅与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反应产生碳酸铅沉淀。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国紫”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请简要分析其意图。
    5. 鲍尔把一部有关颜料发明史的著作取名为“明亮的泥土”,书名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C
    3. C 4. ①突出“中国紫”的发明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彰显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绩。
    ②突出“中国紫”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5. ①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这一事实。
    ②凸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
    ③暗含着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与泥土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菲利普·鲍尔的作品《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进行评述,引导读者关注颜料在中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性。材料一主要聚焦颜料的历史发展及其对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对早期人工合成颜料的探索,强调中西方在此领域的交汇。材料二则以序言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颜料发明特色的欣赏与期待,不仅展现了颜料化学的复杂性,也突显了中西文化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自发现以来就在绘画中广泛使用,于是成为红色之王”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五段“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可知,朱砂成为红色之王是在“中世纪”,选项缺少这个前提。
    C.“发现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紫色颜料”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七段“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可知,紫色颜料是“还未发现”不是“不存在”。
    D.“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错,材料二第四段“ 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可知,“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属于无中生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C.“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的遗憾”错,结合材料二第六段“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可知,“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是作者的遗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BD都谈到了颜料的发明,分别是烟炱、蓝靛、铅白。
    C.“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讲“赤红之色”的象征义;“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是对“赤红之色”的创新用法;“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是对“赤红之色”使用效果的评价。和颜料发明无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可知,材料一是对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实践进行介绍。结合材料一第七段“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已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和第八段“硅酸铜钡(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和材料二第四段“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可知,中国紫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工合成的色料,制备条件苛刻,是“颜料合成”的典型代表。结合材料二第五段“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可知,中国紫凸显了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绩。
    ②注意材料二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可知材料二的读者是中国人。结合材料一第六段“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和材料二第三段“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可知,中国紫是工业社会以前三种人造蓝紫色之一,且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吸引中国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激发读者阅读原著《明亮的泥土》的兴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意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第四段“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可知,书名中的“泥土”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书名交代了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的事实。
    ②结合材料一第四段“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可知,“明亮”是因为天然矿物被“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且天然矿物“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书名突出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
    ③结合材料一第四段“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可知,这些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外形上和泥土相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舢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嘀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篱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①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篱、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②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③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表明路途的艰难以及任务的艰巨,从而暗示出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性。
    B. 在遭遇敌人的严密封锁时,发富发贵受到茶花启发,着手开辟新交通线,期间经历的失败说明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 茶花、桂花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一样,既有传统劳动妇女贤惠体贴的一面,同时又勇敢无畏,深明大义。
    D. 小说结尾“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描写了白头滩的自然环境,也蕴含着人物完成任务以后内心情绪的变化。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爷爷的警告与下文写洞中遇险形成了呼应。
    B. 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的场景,“不知跪了多久”这句话既表明他祈求态度的虔诚,也暗示发贵此时内心的无助。
    C. “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兄弟俩出洞后对刚刚遭遇到的劫难的蔑视。
    D. 小说叙事有波澜,情节一波三折,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能够引人入胜,又彰显了主题。
    8. 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凝重”心态。
    9. 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答案】6. A 7. C
    8. ①第一处表现了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从而尽快找到出口的忧虑;
    ②第二处既表达出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也表达了他们继续执行任务的坚毅;
    ③第三处表现了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也暗含发贵放下个人情感完成革命事业的信念。
    9. ①通过溶洞阴冷、巨蟒盘旋、暗流涌动等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紧张的氛围。
    ②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
    ③通过“凝重”“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
    【解析】
    【导语】小说《白头滩》通过叙述发富、发贵兄弟在敌人封锁下开辟新交通线的故事,刻画了勇敢机智的革命者形象。小说以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危险重重的任务背景,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展现了革命年代物资运输的艰难与革命者的果敢、机智。此外,女性角色茶花和桂花的表现,增添了故事的感人力量,强调了革命事业中无畏的精神与牺牲的奉献。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B.“斗争经验不足”错误,面对复杂的地形和被封锁的主干道,寻找新通道的任务艰巨,但是他们勇敢机智,不畏牺牲,最终凭借经验找到了新通道,可见他们富有斗争经验,选项曲解文意。
    C.“勇敢无畏”错误,由“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可知,桂花并非无畏,陪着丈夫去寻找出口是因为心疼丈夫。
    D.“既描写了白头滩的自然环境”错误,白头滩的自然环境没有变化,它是否“狰狞”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现兄弟俩出洞后对刚刚遭遇到的劫难的蔑视”错误,原文信息是“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只是生动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也含兄弟俩劫后余生后紧张的心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第一处,桂花说大雨时可以顺着鱼的来路找新的通道,但是大雨什么时候会来却是未知数发贵因为无计可施而感到焦虑和沉重,对开辟新路的现实困难的严肃而慎重的态度,表现出任务的艰巨和现实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②第二处,从桂花落水到哥俩下水救人无果,期间他们经历了恐惧、绝望和悲伤至极,发富、发贵因桂花遇难而痛惜,凝重的神色里有悲痛,但“慢慢向前滑”的行为动作中又传递出继续执行任务的坚忍和顽强,是失去亲人痛苦和任务紧迫性下形成的双重压力。
    ③第三处,任务完成了,但是桂花牺牲了,发贵在埋葬桂花后,心情沉重,但“他没再流泪”,在经历丧亲之痛后,心灵的煎熬与化悲痛为力量的内心转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由“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可知,环境描写充满紧张的氛围。阴冷的无人踏足的溶洞,洞里暗流涌动,甚至还有巨蟒,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②由“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可知,小说的情节叙述紧张。一开始的同志被绑,预示着敌人强大,任务艰巨。后面寻找新出口的曲折和不确定也营造了小说悬念迭出的紧张。高潮是岩洞里的巨蟒,桂花落水不知所踪都为小说设置了惊险的情节,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
    ③由“他们一脸凝重”“发呆的哥仨”“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他赶紧屏住呼吸”等人物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绘,让小说充满紧张刺激的感觉。人物四次表现出“凝重”的神态,每次都推动小说情节深入发展,紧张的程度不断加深,读者好像也跟随主人公们经历了紧张的故事,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代入感强烈。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
    材料二: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使人让乐毅。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大A而燕小B赖诸侯之助C以破其军D宜及时攻取E其边城以自益F此长久G之利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的“之”用法不同。
    B. 北,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北”意思相同。
    C. 让,责备,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不同。
    D. 具,指准备,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具”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率领多国联军讨伐齐国,在济水以西战败齐国军队后,他命秦、韩两国的军队回师,并派魏国军队攻打宋地,派赵国军队攻打河间地区。
    B. 乐毅认为若不趁齐王昏聩暴虐之机深入齐国,则齐王一旦改过,机会可能丧失,于是率军深入,取得大胜,并将齐国的宝物、祭器等送回燕国。
    C. 燕惠王即位之后,中了齐人反间计,另派将领代乐毅统兵,乐毅因此出走赵国,燕王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敝的时候派遣军队攻打燕国。
    D. 乐毅在给燕惠王的复信中,首先委婉解说了投奔赵国的原因,然后陈述自己成功派使者联合赵国,终以多国联军大败齐国,实现先王愿望的往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2)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14.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毅能够帮助燕王破齐复仇原因。
    【答案】10. BDF
    11. C 12. D
    13. (1)如果趁机追击齐军,齐国百姓必然反叛,灾祸变乱在内部发生,那么齐国就可以谋取了。
    (2)我对齐国有很深的仇恨,不考虑国家力量的轻微和弱小,而想把齐国作为军事征讨对象。
    14. ①先王信任,坚定支持。②团结多国,得到援助。③知己知彼,正确决策。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描绘了乐毅作为燕国将领,在伐齐战役中的卓越才能与忠诚。第一则材料展现他以智慧和策略联合多国力量,抓住齐国内部动乱的契机,实现对齐国的重大胜利,表明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第二则材料呈现了乐毅的忠诚与正直,他在遭遇猜忌后,通过信件表达自己被迫出走的无奈,同时重申其为燕国立下的赫赫战功,强调先王的支持与战略正确性,突出其对国家的忠诚与策略的远见。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大而燕国小,依靠诸侯的帮助才打败齐军,应该及时地攻取齐国边境的城池来充实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的利益。
    “齐大”和“燕小”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主谓短语,由“而”连接,A处不必断开,这是客观条件,独立成句,B处断开;
    “赖诸侯之助”是“破其军”的条件、凭借,由“以”连接,C不必断开,宾语“其军”后D处断开;
    “其边城”作“攻取”的宾语,E处不断开,“以自益”是目的,“此长久之利也”是判断句,独立断开,F处断开;
    “此长久之利也”是判断句,独立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齐湣王集中国内全部兵力。/我年轻时。
    B.正确。句意:长驱直入追逐(齐国的)败军。/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
    C.错误。都是责备。句意: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责备。
    D.正确。动词,准备;/形容词,详细。句意:准备符节。/所以现在我要详细地说说变法的缘由。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派使者联合赵国,终以多国联军大败齐国”错,由“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可知,不是派使者出使赵国,而是乐毅自己出使赵国。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因”“乘”,趁机;“内”,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内部;“图”,图谋。
    (2)“于齐”作“积怨深怒”的状语,状语后置句;“量”,考虑;“轻弱”,(国家)力量的轻微和弱小;“事”,指军事行动;“以……为”,把……作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可知燕王认可乐毅的谋划,并派其出使,又担任军队主帅。说明原因在于:先王信任并的坚定支持。
    ②由“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可知乐毅出使盟约赵国,又联合秦、魏、韩等国的军队,一起攻打齐国。说明原因在于:团结多国,得到援助。
    ③由“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可知乐毅见识卓越,能避开剧辛“取边城自益”的利益诱惑,认识到齐国弊端,坚定进军深入。说明原因在于:知己知彼,正确决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王发动全部兵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国尉斯离率军队与韩、赵、魏联军都来会合。赵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大军来讨伐齐国。齐湣王集中国内全部兵力进行抵御,在济水西岸大战,齐军大败。乐毅归还了秦国、韩国军队,分出魏国的军队来进攻宋国(旧地),部署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长驱直入追逐(齐国的)败军。剧辛道:“齐国大而燕国小,依靠诸侯的帮助才打败齐军,应该及时地攻取齐国边境的城池来充实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的利益。现在经过边境城池而不攻占,一味深入,这样既对齐国没有损害,也对燕国没有益处,”会结下深仇大恨,日后一定会后悔。”乐毅说:“齐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与下属商议,又罢黜贤良人士,专门信任谄谀小人,政令贪虐暴戾,百姓怨恨。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内部发生动乱,那么齐国就可以图谋了。如果不乘胜进击,等到齐王后悔以前的错误,改掉过错体贴臣下而抚恤百姓,就难以图谋了。”于是进军深入齐国。齐国果然大乱,失去常度,齐王出逃。乐毅率军进入齐都临淄,夺取宝物和祭祀重器,运送它们到燕国。燕王亲自到济水岸边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下(继续)攻略齐国没有攻克的城邑。
    材料二:
    燕惠王继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他。乐毅逃到赵国。燕王后悔了,又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攻燕,便派人去责备乐毅。乐毅便派人进献书信,回答惠王说:“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遗命,顺从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的英明,又毁坏您对(臣下)的恩,只得投奔赵国。先王命令臣,说:‘我跟齐国积累了深仇大恨,哪怕国小力微,也想报齐国之仇。’臣回答说:‘齐国本有霸主的传统,又有打过多次胜仗的往事,熟悉军事,长于攻战。大王如果要伐齐,那必须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它。要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它,最好是先同赵国结盟。还有淮北,本是宋国的土地,(被齐国独吞了)楚魏两国都想得一份。赵如果许诺盟约,楚魏宋竭尽全力,以四国的力‘进攻,就可大破齐国了。’先王说:‘好!’臣便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很快回国复命,发兵随即攻齐。顺应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声威,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都随着先王在济水旁边举兵而为燕国所有了,济水上的燕军,奉令出击,大获胜利。士卒轻装,武器锐利,长驱直入,攻占齐都。齐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归燕国所有。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酉乱①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②,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①己酉乱:指郭药师降金,导致宋北部防线崩溃。②拱:拱手,意即按兵不动。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草草”与“悠悠”相对,表现出官军渡江时与敌军周旋的状貌。
    B. 颔联借用卧薪尝胆和女娲补天的典故,暗指国难深重,隐含作者的期待。
    C. 尾联化用杜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诗句,强调了时局的严峻。
    D. 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涌动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16. 本诗精于炼字,请赏析颈联“忍”的表达效果。
    【答案】15. A 16. ①“忍”是“忍受”的意思,表现出百姓遭受战乱折磨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②与上句的“争”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强化了诗歌的批判意味。
    【解析】
    【导语】本诗通过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忧虑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诗中运用典故,表现出未雨绸缪、逆势图强的愿望。“争”和“忍”的对比谴责了将领无所作为,同情百姓苦难。充满抗争与拯救的迫切,表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尽显官军渡江时与敌军周旋的从容”错误。“草草”是慌乱的意思,“草草官军渡”描绘的是官军渡江时的慌乱仓促,而不是“与敌军周旋的从容”;“悠悠敌骑旋”则写出敌军的趾高气扬,来去自如。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苍生忍倒悬”中的“忍 字,是“忍受”的意思,写出百姓无奈忍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痛苦,深刻地表现出百姓遭受战乱折磨的悲惨境遇,体现了诗人对苍生的深切同情。
    ②“争”和“忍”相互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客观描述了诸将拥兵自重的情形和人民忍受着痛苦,又同时表达了诗人谴责与同情的两种态度;这种对比还凸显出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强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和批判意味,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将人生短暂与长江无穷进行对比后,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人生永恒的追求。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等圣贤著书经历,是为了证明“________”的观点;“________”则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
    (3)“门”是诗赋常用意象,其“开”与“关”往往寄寓了作者不同的心境。杜甫《客至》中,“________”写出迎接客人来访的欣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写出诗人隐逸幽居的淡然。
    【答案】 ①. 挟飞仙以遨游 ②. 抱明月而长终 ③.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④.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⑤. 蓬门今始为君开 ⑥. 门虽设而常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挟、遨、唯、倜傥、焉、蓬,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面提到过,贾母跟张道士说的那番话,林黛玉和贾宝玉就误解了。就在这一回末尾,写到宝玉、黛玉因误会又闹起来,而且这一次闹得最厉害。曹雪芹特别写到贾母对“二玉”闹气的强烈反应:“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业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话说的,( ),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你两个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生不咽这口气。”面对这样明确的描写, A 很显然,这回的情节发展,已经伏脉千里,就是贾母在生前一直为二玉的婚事保驾护航,后来她生命之烛熄灭,王夫人、薛姨妈面前再无障碍,黛玉又寿终正寝,宝玉、宝钗才得以能够成婚。
    有一位年轻的读者来问我:你说贾母不同意二宝的婚事,又说贾母与王氏姐妹有矛盾,可是书里写了那么多贾母喜欢赞扬宝钗的细节,又有那么多贾母与王夫人、薛姨妈说说笑笑的温馨场景,这又怎么解释呢?鉴于人性的复杂,以及利益相左各方会在某些时段暂无冲突,因此互相所表现出的亲和,又往往确实是真诚的。 B ,可以帮助我们去体味、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人性。
    18. 在文中括号内填写俗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打不相识B. 打断骨头连着筋C. 冤有头债有主D. 不是冤家不聚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为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语句,并简述理由。
    A处
    ①我们还能相信高鹗续书里贾母赞同、支持凤姐搞“调包计”,冷酷抛弃林黛玉的那些情节吗?
    ②我们不应相信高鹗续书里贾母赞同、支持凤姐搞“调包计”,冷酷抛弃林黛玉的那些情节了。
    B处
    ①《红楼梦》除了认知功能,还有审美功能
    ②《红楼梦》除了审美功能,还有认知功能
    【答案】18. D 19. 后来她生命之烛熄灭,王夫人、薛姨妈面前再无障碍,黛玉又去世(亡故),宝玉、宝钗才得以成婚。
    20. A处选①。理由:第一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更能强调作者坚信高鹗续书中关于二宝成婚的情节的不合理。
    B处选②。理由:下文“可以帮助我们去体味、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人性”说的是认知功能,故将“认知功能”放在递进关系的第二分句确保上下文的逻辑连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又是一种和好的妥协。文中只是因为误会闹起来,二人本就是相识相知的关系,不合语境。
    B.打断骨头连着筋:有血缘关系的人,即便是发生了矛盾,也还是一家人,还是会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比喻亲人之间虽然出现了矛盾,亲情总是割不断的,不合语境。
    C.冤有头债有主:指冤枉的事情一定会有真凶出现,债务一定会有责任人负责,不合语境。
    D.依据“写到二玉因误会又闹起来,而且这一次闹得最厉害”“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业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可知,语境强调二玉就像前世的仇人,见面就闹矛盾,因此可填写: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仇人;聚头:聚会。形容人会碰在一起发生矛盾、纠纷或情感的问题,都是缘分注定好的。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表述不当的问题:
    (1)不合逻辑,“寿终正寝”,指的是年老时在家安然而死。原指老死在家里,‌现在比喻事物的自然消失或灭亡。《红楼梦》中林黛玉属于夭折,即因病未成年而死。改为“去世”或“病死”。
    (2)成分赘余,“得以”就是能够的意思,“得以能够”意思重复,去掉“能够”或“得以”,简化表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①两句表达的意思一致,第①句“我们还能……吗?”是反问句,表达的否定语气更强烈,强调作者坚信高鹗续书中关于二宝成婚的情节的不合理。第②句是陈述句,“我们不应相信……”只是客观陈述一个事实或者明确说话人的看法。根据前后语境“面对这样明确的描写”“很显然”,A处语气强烈,选第①句。
    ②依据前后文可知作者是在赏析《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去体味、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人性”说的是认知功能,根据语句间的递进关系可知应将“审美功能”放在第一分句,“认知功能”放在第二分句。因此B处选第②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根据下面的图形,完成下面小题。
    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21. 中国有很多海内外闻名的博物院,比如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院、广东博物院、甘肃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下面两幅图是其中两个博物院的徽标,请根据图片内容,将正确的名称填写到相应的图片序号后面。
    22. 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
    【答案】21. 图1:四川博物院;
    图2:南京博物院 22. 构图要素:
    ①都能提示博物院名称:图1是“四川”两字变体,图2是南京的“南”字的变体。
    ②整体都构成古代器物的图形:图1是鼎,图2是印章(或江南园林的窗格)。
    寓意:彰显博物院典藏历史、沉淀文化的特点。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之辨别徽标的能力。
    需要仔细观察两个徽标的形状、图案特点等,并与所给的各个博物院名称相对应。一般来说,博物院徽标会在设计上融入与该地区或博物院特色相关的元素,通过识别这些元素来判断所属博物院。
    图1,从其图形可以看出是“四川”两字经过艺术变形后组成的图案,且整体形状类似鼎,“四川”字样变体和鼎的形象符合其特征,所以可判断为四川博物院。
    图2,图形是“南”字的变体,整体造型可以看作是印章,“南”字变体以及印章或窗格的造型能很好地体现南京的特色,所以判断为南京博物院。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之分析徽标的能力。
    构图要素:
    ①在观察两个徽标时,能明显发现它们都通过对文字进行艺术变形来暗示博物院所在地区。图1是将“四川”两字巧妙变形构成图案的主要部分,图2则是把“南”字进行变体设计,这是二者在构图要素上的一个重要相同点。
    ②它们都是古代器物的图形。图1的整体形状是鼎,鼎在中国古代象征着权力、尊贵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图2整体看上去像一枚印章,印章在古代具有权威性和文化性,又像江南园林的窗格。
    寓意:博物院作为收藏、展示和研究历史文物的机构,其徽标寓意往往与典藏历史、沉淀文化相关。这两个徽标通过将文字变体与古代器物图形相结合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承之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做了一份题为“会和父母从事相同职业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2%的受访者表示“会”,其余88.8%的受访者均表示“不会”。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围绕“会和父母从事相同职业吗”的问卷调查结果展开。从表面上看,仅有11.2%的受访者表示“会”,反映出当代人与父母职业选择的巨大差异。深入探究,这背后蕴含着时代发展、社会观念变迁以及个人价值追求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影响。现代社会的快速演进呈现出两大鲜明特征。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堪称翻天覆地,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不仅催生出众多前所未有的新兴职业,像数据挖掘师、基因编辑工程师等,而且对传统职业进行了深度重塑。例如,传统零售业在电商冲击下,催生出电商运营、物流配送优化等新职业需求;制造业因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从传统工人岗位向智能制造工程师、工业机器人维护师等新型岗位转变。这种职业生态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扩充了青少年职业选择的外延,使其与父母所处职业环境形成鲜明反差。另一方面,社会观念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下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家族职业传承观念逐渐式微,现代社会倡导个体的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和普及,让青少年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体系和多元文化,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与思维边界。他们不再将职业选择局限于家族内部的既有模式,而是更多地考量个人兴趣爱好、天赋潜能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比如,许多年轻人因热爱艺术、文化创意,投身于动漫设计、新媒体运营等新兴文化产业,而这些职业在父母一代可能鲜为人知或不被视为正规职业。职业选择更多地被视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社会对多元职业选择也给予了更多的尊重和包容。现代青少年渴望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梦想来选择职业,追求个性化、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活,而父母的职业可能因时代局限无法满足子女对职业的新诉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父母职业的价值,其中蕴含的诸如勤劳、敬业等职业精神依然值得传承。
    写作时可以通过引用材料中的调查数据,自然地引出关于职业选择在当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主题。接着,深入分析时代变革如何从科技与社会观念两个核心维度重塑职业选择格局,阐述新兴职业与传统职业的消长关系,以及个人价值追求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详细阐述过去家族职业传承模式与现代职业选择模式的差异与优劣。例如,对比传统手工艺家族传承中技艺的精湛传承与现代年轻人因追求多元创新而面临的学艺不精的风险;同时也要指出现代职业选择自由所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与传统职业传承中稳定的职业保障和家族荣誉之间的不同。随后,进一步探讨在这种复杂的职业选择情境下,青少年应如何理性对待父母职业。可以列举一些正面事例,如某些成功人士巧妙地将父母职业中的优秀品质融入到自己全新的职业领域,实现了创新发展;也可以列举反面事例,如一些年轻人盲目跟风新兴职业,忽视自身条件与基础,最终一事无成。从而得出青少年既要尊重时代赋予的职业选择自由,勇敢追求个人兴趣与梦想,又要善于从父母职业中汲取有益养分,保持理性与审慎的职业选择态度。结尾部分,可对全文进行总结升华,强调职业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幸福,更与家庭、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每个人都应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做出既符合自身发展又能为家庭增光、为社会贡献的职业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立意:
    1.突破父母职业框架,开拓全新职业天地。
    2.汲取父母职业经验,融入新兴职业理念,实现职业创新。
    3.个人兴趣乃职业选择的首要准则。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pdf、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pdf、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