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 (2份,原卷版+解析版)
- (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1 名句默写(记忆与理解)3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2 诗歌鉴赏(期 中好题与模拟)13首(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4 记叙文阅读(必考题型梳理)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说明文阅读(必考题型梳理)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6 作文(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三大题型)优选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三大题型)优选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三大题型优选50题原卷版doc、上海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三大题型优选5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经典常考题
【课内阅读】
(2023下·上海·八年级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上文选自 (朝代) (人名)的《 》(篇名)。
2.解释加点字:
(1)便要还家(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3.翻译句子(补出省略部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含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1. 东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2. 同“邀”,邀请 值得 3.(1)(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4.B
【解析】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文本选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便要还家”的句意是: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2)“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句意是: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要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句子省略的“桃源人”。
(2)句中的“为(向)、具(详细)、言(说)、皆(全)、叹惋(感叹惋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由此可知,选项“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对比阅读】
(2022下·上海黄浦·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⑤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⑤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5.【乙】文中的五柳先生指 (人名),我们现在常用 这一成语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描绘了作者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均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8.【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5. 陶渊明 世外桃源 6.(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关键词“黄发”指老人,“重髫”指小孩)
(2)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关键词:“会意”“欣然”) 7.C 8.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及成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来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2)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甲】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虚构“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表来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而【乙】文则以自传似的口吻讲述了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的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二是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陶渊明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本文为写实的文章,内容并非虚构;“【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描绘了作者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表述有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再联系第三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平和、安居乐业、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2023下·上海·八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文
右溪记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唐·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营水。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9.甲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姓名),他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众多山水游记的佳作,被称为“ ”。
10.(1)解释下列加点字。
伐竹取道 潭中鱼可百许头
悉皆怪石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
(2)下列加点词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B.斗折蛇行 (北斗星)
C.凄神寒骨(使……凄凉)
D.心乐之(以……为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认真读甲文,梳理游踪,仿照示例填空。
发现小石潭 欣赏潭中景物 记录同游者
13.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14.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描写小石潭之景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始终无法排遣的 之情。《右溪记》也是借景物抒发情感,作者描绘了右溪的清幽秀美的景色并称此景为“ ”,作者借其“ ”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答案】9. 唐 柳宗元 永州八记 10. 砍伐 表约数,上下,光景 全,都 如果 B 11.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12. 探望小潭源头 感受潭上气氛 13.C 14. 孤寂、忧伤、凄苦 “胜境” “无人赏爱”
【解析】9.本题考查文章作者。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进行填写。
由所学知识可知,《小石潭记》的主要创作背景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故而,空中填写的是“唐朝”;“柳宗元”;“永州八记”。
10.(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伐竹取道:句义为“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伐:砍伐;
潭中鱼可百许头:句义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许:表约数,上下,光景;
悉皆怪石:句义为“两岸全是一些奇石”;悉:全,都;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句义为“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若:如果。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含义。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向西;
B.斗折蛇行: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C.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凄凉;
D.心乐之: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互相交错。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由“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这是“探望小潭源头”;
由“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这是“感受潭上气氛”。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有误,由“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可知这是运用的描写,描写周边的景色,并非是记叙,记叙是需要记叙事件的,所以这里并非“记叙”;“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是记叙,“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错误;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立即和比较阅读。
由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作者表达的是“孤寂、忧伤、凄苦”之情;
由乙文“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可知这是称呼右溪的景色为“胜境”;由乙文“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可知作者借此表达小溪没有人欣赏,正如他拥有才华也无人赏识一样,所以这一空填入的是“无人赏爱”。
【点睛】译文:
甲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2023下·上海浦东新·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桌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5.[甲]属于“风雅颂”中的《 》篇;[乙]文的作者是 (人名)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2)杨谢而从之(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8.从[乙]中的“ ”一句可知“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从[丙]中的“ ”一句可看出杨氏是要定居穴中的。
19.[乙][丙]所描绘的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相同之处是: 。(用自己的话语回答)
20.对上述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写了一个男子思念追求女子的过程,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乙]中是渔人偶然发现了桃花源,[丙]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丙]文中的民众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丙]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答案】15. 风(国风) 陶渊明 16. 值得 感谢 17.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惋惜。 18. “停数日,辞去” “杨谢而从之” 19.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20.D
【解析】1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诗经按照音乐性质可分为风、雅、颂。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属于《风》篇。
乙文根据内容可判断为《桃花源记》,作者为陶渊明。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不值得对外人说。足:值得;
(2)句意:杨氏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谢:感谢。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把握重点实词及语法。注意:
具:详细;所闻:所听到的事情;“皆叹惋”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村中人”。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停数日辞去”,可知,渔人在桃花源呆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没留在桃花源;乙文“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杨谢而从之”可知,杨氏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留在了穴中。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争、社会安定,人人安居乐业。
乙文“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桌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可知,穴中人自给自足,社会公有制,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从社会面貌上来看,二者都社会安定、民风淳朴;从居民生活状态来看,都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有误,根据丙文杨谢而从之,可知,杨氏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乙】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桌(臬,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模拟预测题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
(2)悉如外人( )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4)自恨不如远甚也( )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1)其 中 往 来 种 作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2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21. 隐隐约约 全 正,正在 遗憾 22.A 23.(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24.(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25.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2)句意:都和外面的人一样。悉,全,都。
(3)句意: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方,正,正在。
(4)句意:我遗憾自己远不如它们啊!恨,遗憾。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词缀,……的样子\词缀,……的样子;
B.助词,的\代词,他们;
C.副词,详细\副词,全,都;
故选A。
23.本题考查断句。
(1)句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其中”是句首状语,其后应断开。
(2)句意: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其丈夫”是主语,其后应断开。
2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2)俱,都。耘,耕耘。于,在。
25.本题考查两文段内容的对比。要结合描写社会生活图景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安定和谐,幸福快乐,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
乙文“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写出了旦子冈人们生活的安定和谐,自得其乐。
两文段所展示的社会图景的共同之处: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生活安定富足,幸福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园子中间有豆蓬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自己远不如它们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柳宗元传
①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①。柳人以男女质②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③,视直④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
②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徙柳州刺史:被贬到柳州任刺史。②质:抵押。③庸:雇佣的文书。④直:通“值”,价值、价格。
2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凄神寒骨 寒光照铁衣 B.乃记之而去 面山而居
C.其先盖河东人 盖竹柏影也 D.悉赎归之 悉如外人
27.下面对《小石潭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分别写景物的颜色、形貌、动态,宛如图画。
B.第二段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潭中鱼可百许头”一句从正面表现潭水清澈。
C.第三段写小石潭源流,“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
D.这篇山水游记散文以游踪为序,构思新巧,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2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29.甲文第四段描绘出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0.你觉得柳宗元在“为文”和“为官”这两方面表现如何?综合以上文段简要分析。
【答案】26.D 27.B 28.(1)(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经(柳宗元)指点传授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 29.“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句描绘出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0.“为文”方面: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山水游记散文语言精美,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文章“卓伟精致”,得到同行的推崇;“为官”方面:柳宗元虽为官屡遭贬谪,但仍然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是勤政为民的好官。
【解析】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清冷;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C.大概/原来;
D.都是“全部,都”的意思;
故选D。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潭中鱼可百许头”是从侧面表现潭水清澈,而不是正面;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2)指授:指点传授;为:写;皆:都;法:章法。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小石潭记》第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其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描绘了小石潭凄情、幽静的之景,渲染了寂寞、凄寒气氛,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悲凉凄怆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内心忧伤抑郁的心情。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为文方面:结合文学常识可知,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横溢,文思巧妙,结合甲文第①段“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知,文章语言整句和散句相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又通过四个动词“蒙”“络”“摇”“缀”,写出岸边林木的清幽秀美,山水散文语言写得精美;以及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运用侧面描写,写出水的清澈,还有表现出鱼儿的活泼灵动,让人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诗情画意;结合乙文“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可知,他的文章“卓伟精致”,得到同行的推崇;
为官方面:结合乙文“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可知,柳宗元虽然被贬到柳州,可是他并未消极堕落,而是看到柳州一些人质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就想方设法将这些人赎回,可见他爱民如子,为百姓着想,是勤政为民的好官。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文: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约是河东人。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写的文章卓绝精巧,当时文坛同辈都推崇他。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任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
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经(柳宗元)指点传授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柳宗元当时号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点石成金
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吕祖①。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赤贫②,不胜悯③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④。俄顷⑤,粲然⑥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⑦,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其人曰:“不然,吾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⑧不见。
【注释】①虔奉:真诚地信奉。吕祖,指传说中的仙人吕洞宾。②赤贫:极端的贫穷。③悯:同情。④磐石:厚而大的石头。⑤俄顷:一会儿。⑥粲(càn)然:金光闪闪的样子。⑦再拜:拜了两次。 ⑧倏(shū):极快地,忽然。
3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因伸一指
②粲然化为黄金
3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如果能像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B.你确实是这样想的,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你成仙的真道。
C.你如果能像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你大的方法。
D.你确实是这样想的,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你大的方法。
33.根据文意,请用原文词句,梳理吕祖的心理变化过程。
感其诚—— —— ——大失所望
【答案】331.①于是;②成为。
32.A
33.悯之 大喜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于是伸出一根手指。因:于是。
②句意:片刻间,石头便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为:成为。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作答时应注意文中的划线句重点词语及其意思:
子:你。诚:如果。如此:像这样。授:传授。大道:成仙的真道。即划线句可翻译为:你如果能像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①空:结合“见其赤贫,不胜悯之”,意思是“看见他家十分贫穷,不禁怜悯他”,可见其心理是“悯之”;
②空:结合“吕祖大喜”,意思是“吕洞宾非常高兴”,可见其心理是“大喜”。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真诚地信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是道教全真道派的祖师。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降临到他家,看见他非常贫穷,不禁同情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一会儿,石头变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说:“你想要它吗?”那个人拜了两次,说:“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那个人说:“不是这样,我是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吕洞宾忽然不见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卧薪尝胆
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③,折节下贤人④,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②喟然:感叹的样子。③重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④折节下贤人:放下架子屈身结交有才德的人。
34.请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越王勾践反国B.置胆于坐
C.坐卧即仰胆D.女忘会稽之耻邪
3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吴既赦越 既出,得其船
B.与百姓同其劳 遂与外人间隔
C.乃苦身焦思 见渔人,乃大惊
D.坐卧即仰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37.以下对勾践返国后一系列举动的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牢记国耻B.为了惩罚自己C.为了磨砺心志D.为了聚拢人心
【答案】34.C 35.D 36.(越王勾践)热情款待宾客,救济穷人,慰问死者家属,和百姓共同劳动。 37.B
【解析】34.A.句意: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反:同“返”,返回;
B.句意:在座位前放着苦胆。坐:同“座”,座位;
C.句意: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坐卧即仰胆”中无通假字;
D.句意:你忘记了会稽的耻辱了吗?女:同“汝”,你。邪:同“耶”,语气词;
故选C。
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译为“已经”;
B.都译为“和”;
C.于是,就/竟然;
D.都译为“就”;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遇,对待;赈,赈济、扶助;吊,哀悼;与,和。
3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可知,吴王夫差战胜越王勾践,越王勾践为了不忘国耻(牢记国耻)、实现复国大业而“卧薪尝胆”,品尝胆的苦味来让自己不忘记耻辱;并非是为了惩罚自己;
联系“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越王勾践亲自参与田间劳动,简朴的生活,礼贤下士,关心百姓,可见越王勾践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心智,重视有贤德的人,重视百姓,为了聚拢人心;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勾践被困在会稽的时候,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里了结一生吗?”……吴王夫差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放下架子屈身结交有才德的人,热情款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共同劳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银山县有温泉,注①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山上周回②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民田种于山上。昔永嘉乱③,土人登此避贼,守之经年④,食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缘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回,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节选自袁山松(晋)《宜都山川记》]
【注】①注:流入。②周回:环绕,回环。③永嘉乱:指西晋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④经年:经过一年。
3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B.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C.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D.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4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
(2)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
41.选文中写到“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的内容,《桃花源记》中也写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内容,请分别说说两文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38.(1)道路 (2)大约 (3)于是,就 (4)向西北 39.A 40.(1)拿池中的鱼扔下去给贼人,来表示山上的食物吃不完。
(2)峡中的猿猴鸣叫声极其凄清,山谷传来它们的回声,泠泠地响个不停。 41.选文为了交代下鱼城名称的来历,突出了山上资源丰富的特点;《桃花源记》一文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
【解析】38.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道听途说:从路上听来的话,就在路上传播给别人,指没有根据的传闻。道:道路。参考此成语意思解释,“唯两道可上”的意思是:只有两条道路可以上去。道:道路。
(2)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由此可知“山上周回可二十里”的意思是:山上回环曲折,大约二十里。可:大约。
(3)贼遂退散:贼人于是撤退散去了。遂:于是,就。应该选③于是,就。
(4)自西陵缘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从西陵沿着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进入西陵峡。西北: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39.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意思是上面常常有雾气缭绕,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来到这里后大多痊愈了。“雾气”为名词,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入”为动词,作谓语,“入”前断句。据此断句为: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4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取:拿;池鱼:池中的鱼;掷:扔;以:来;穷:尽,完。
(2)鸣:鸣叫声;至:极;清:凄清;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绝:停。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选文中“守之经年,食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可知,作者写“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目的是交代下鱼城名称的来历,突出了山上有温泉,资源丰富的特点;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点睛】参考译文:银山县有温泉,流入大溪,夏天刚刚有点热,到了冬天就非常热。(温泉)上面常常有雾气缭绕,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来到这里后大多痊愈了。
县东六十里外有座山,名叫下鱼城,四面是绝壁悬崖,只有两条道路可以上去,都极险。山上回环曲折,大约二十里,有树木和池水,农民的田种在山上。从前永嘉之乱,当地的居民登上这里来躲避乱贼,守在这里一年,食物都吃光了,就拿池中的鱼扔下去给贼人,来表示山上的食物吃不完。贼人于是撤退散去了。于是就把这里命名为下鱼城。
峡中的猿猴鸣叫声极其凄清,山谷传来它们的回声,泠泠地响个不停。赶路的人这样唱道:“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从西陵沿着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进入西陵峡。在山间迂回前行,高山掩映,好像阻断了通道,但是又通了。高山好像屏障一样,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仙游记
顾况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之属,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②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注释】①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有象为之耕;禹葬会稽,有雁为之耘。后用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袁晁:袁晁农民起义发生于公元762年,次年被评定,到这位老者问话时已过去8年。
4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入山斫树 砍B.有好田泉竹果药之属 类
C.人舍中唯祭得杀 舍弃D.不可寻省 探寻
4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
(2)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
44.钱锺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钱锺书作此评价的原因。
【答案】42.C 43.(1)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外地人,也非常惊讶诧异。问他们从什么地方来。
(2)李庭把实情详细告诉了他。李庭于是问:我们愿意来这里居住,行吗? 44.①两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②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④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解析】42.C.句意: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舍:房屋,在此指“家中”;
故选C。
4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乍:突然;亦:也;甚:很、非常;惊异:惊讶诧异;
(2)具:详细;实:实情;因:于是。
4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两文的内容找到其共同点即可。
两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相似,《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写“发现桃花源——(处处志之)辞别桃花源——再也找寻不到桃花源”;本文以温州李庭等人的行踪为线索,写“发现隐秘美好的村落——(斫树记道)辞别——再也找寻不到隐秘村落”;可见两文都有“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的情节;
根据《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根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根据本文“有好田泉竹果药之属,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可知,温州李庭等人所见村落资源丰富、环境美好,民风古朴,百姓守礼节;可见描绘的处所是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写老人询问战乱是否平定,询问国家的形式;侧面反映这里的人们是为了拥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避世于此;暗示外面的世界是动乱的,暗示外面社会的黑暗和动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温州李庭等人,在大历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见了涤水(瀑布)。傺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涤。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村落)大约坐落在温州与福建的中间,天地之间有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之类的,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亦称“八哥”),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生,杀生就会发生地震。有一个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后,也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现在国家形势如何,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李庭)于是说:“愿意来此居住,可以不可以?”(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老人招待他们吃饭,其间被当作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砍树做记号。回到家,(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 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4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
⑵自谓名不下人( )
46.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47.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 ”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答案】45. (1)是 (2)名声、名望 46.A 47. 欲以折服之 当时被贬岭南, 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 嘉其才气
【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解释。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翻译为: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为”解释为“是”的意思;(2)“自谓名不下人”翻译为: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名”解释为“名声”。
4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乃复问东坡所从来”,“乃”是“于是”的意思,“复”是“又”“再”的意思,根据前文,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故选A。
4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可以看出“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所以第一个空填“欲以折服之”;“时东坡谪岭南”可以看出苏轼当时被贬岭南,当时的苏轼名气很高,但是他只回答“罪人苏轼”可以看出他在抑制刘弇的傲气,最后“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可以看出苏轼的大气洒脱。
【点睛】参考译文:
刘伟明字弇,年少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才学自负,经过考核,成绩优秀,高中词科,意气风发,怡然自得,看不起同辈。绍圣初,游览一禅刹,当时东坡被贬岭南,路过庐陵,也来游玩,恰好遇到刘伟明,互相问了爵位故乡姓氏。刘伟明突然回答说:“庐陵刘弇。” 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苏轼慢慢的回答说:“罪人苏轼。”伟明便大惊,看了又看,致敬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东坡也赞赏他的才气,跟他痛快的相谈然后离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寻访无隐庵
沈复①
晨,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闸也。”
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年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如欲往游,请为前导。”
度岭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
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
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再西折北,由斜廊蹑级而登,客堂三楹紧对大石。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
折而西十余级,忽略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②更畅。
(摘自《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①沈复自粤东归馆青浦之际,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烂邀其同游苏州西山小静室,翌日,访无隐庵。②阁:指寻访无隐庵前所见的飞云阁。
48.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位置。
4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
(2)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
50.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无隐庵的特点。
【答案】48.(1)B (2)A (3)C (4)C 49.(1)无隐庵的周围都是山,这个地方十分偏僻,连僧人都不能长久地居住下来。
(2)好像就在这里,但山路已经不能分辨了,怎么办呢? 50.偏僻隐蔽(“四面皆山,其地甚偏”,“僧不能久居”);人迹罕至(“经满绿茵,已无人迹”);历史悠久(或破败不堪)(“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答出两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为:不要说没有去过。无论:不要说,故选B。
(2)句意为:现今还能依稀记得。识:记得,故选A。
(3)句意为:高二丈左右。许:表示大约的数量,故选C。
(4)句意为:估计这个地方。度:估计,推测,故选C。
4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要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替、换”,在翻译句子时也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掌握了这些要点以后,翻译时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再根据“抓关键词连整句”的方法去翻译整个句子。注意重点词句:
(1)皆:都;僻:偏僻;居:居住。
(2)似:好像;径:路径,道路;奈何:怎么办。
5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提炼。
结合文言第②段“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可知,无隐庵偏僻隐蔽;结合第③段“度岭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可见,无隐庵人迹罕至;结合第⑥段“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可知,无隐庵历史悠久,破败不堪。
【点睛】参考译文:
早晨,云客对大家说:“这里有座无隐庵,极为幽僻,你们有谁去过吗?”我们都答:“不仅没有去过,连听都没听说过。”
竹逸和尚说:“无隐庵四面都是山,地方非常偏僻,僧人都不能长住。以前我曾去过一次,当时已经坍塌,自从尺木的彭居士重修后,我没再前往,现今还能依稀记得。如果你们想去一游,我愿意作向导。”
向南行一里多路,渐渐觉得竹林树林杂乱丛生,四围大山环绕,小路长满荒草,杳无人烟。竹逸和尚左右徘徊四下里张望,说:“好像就在此地,然而道路认不得了,怎么办?”
我于是蹲下身子细细打量,发现千竿修竹中隐隐有乱石屋墙,径直拨开竹丛,横穿竹林往里寻找,发现一扇门,上写着“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人高兴地说:“若不是你,这里就成了无人问津的桃花源啦!”
山门一开,我们就看到了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着,庭院台阶的石基上青苔厚厚的就像绣毯,大殿后面台阶像高墙,有石栏杆围着它。顺着台阶向西,有一块形状像馒头的大石头,高二丈左右,脚下有细竹环绕。再由西转向北,沿斜廊登级而上,有客堂三间,紧对着大石头。石头下凿有一个小小的月牙池,一脉清泉涌出,水草荇藻交错。客堂东面即是正殿,正殿的左边向西是僧房厨房,大殿后临峭壁,树多荫浓,抬头看不见日光。
转向西,登了十多级台阶,忽然豁然开朗,平坦如台。打量这个地方,已经在殿后峭辟的上面,残砖旧基还在,应该是从前宫殿的地基。环望周围群山,比飞云阁更为开阔。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⑴唯两道可上
参考成语:道听途说
道:
⑵山上周回可二十里
课内迁移: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可:
⑶贼遂退散
查阅字典:①顺,如意;②成功,实现;③于是,就。
遂:
⑷自西陵缘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
词类活用
西北:
加点词
《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义
选项
(1)无论未到
A.不管 B.不要说 C.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今犹依稀识之
A.记得 B.知识 C.辨别
(3)高二丈许
A.应允,认可 B.赞同 C.表示大约的数量
(4)度其地
A.度过 B.计划 C.估计,推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1 基础知识综合(多题型)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1基础知识综合多题型50题原卷版doc、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1基础知识综合多题型5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9 小说阅读(必考题型全梳理)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9小说阅读必考题型全梳理50题原卷版doc、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9小说阅读必考题型全梳理5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原卷版doc、江苏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