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共21页。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3年5月30日,“神州十六号”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图为“天体系统层级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序号所示的天体系统不包含“神州十六号”的是()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 天体系统③中,最高等级的天体属于()
A. 彗星B. 卫星C. 恒星D. 行星
【答案】1. D2. C
【解析】
【1题详解】
总星系包括银河系(①)和河外星系(②),银河系(①)包括太阳系(③)和其他恒星系(④),太阳系(③)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神州十六号”位于地月系,在太阳系(③)和银河系(①)中,并不在河外星系(②)和其他恒星系(④),②④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从上题可知,天体系统③是太阳系,最高等级的天体是太阳,太阳属于恒星,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目前而言我们所知的最高级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分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还可以再细分,其有太阳系和其他的恒星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下图为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650KW光伏屋顶电站的景观图,通过光伏发电将清洁的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电能输入到学校的电网系统中,可满足该校茶山校区日常用电需求量的8.5%,节能、环保效益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波段是( )
A. 红外线B. 可见光C. 紫外线D. X射线
4.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地球上水循环和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③为生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光和热④造成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3. B4. 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量分布在三个光区、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紫外区波长最短,能量分布最少;可见光区波长居中,能量占太阳辐射能的50%左右,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红外区波长较长,能量较可见光区少,较紫外区大。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③为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符合题意;②④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2022年中国大陆科研人员在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生存于早白垩纪渤海舞龙化石。该恐龙是肉食性恐龙,体长约0.5米,其四肢均保存有羽毛痕迹,尾部末端长有两条长尾羽。下图是渤海舞—龙化石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渤海舞龙生活在(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6. 渤海舞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
A. 海生藻类繁盛B.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C.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D. 重要的煤炭成矿期
【答案】5. C6. D
【解析】
【5题详解】
渤海舞龙化石生存于早白垩纪,白垩纪是中生代中的最后一个纪,故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6题详解】
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故排除A;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类种子植物,可能起源于约3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晚期,故B排除;在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开始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这导致了地壳运动的剧烈变化,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地貌。故C排除;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故D正确;故选择D。
【点睛】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已经完全占据了地球的统治地位。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著名的孔子鸟产生。剑龙在早白垩世就灭绝了,而在晚白垩世,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却迅速发展,特别是角龙,晚白垩世才在地球上出现,却在短时间就进化出了丰富的种类。
下图为某学校学生制作的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用该装置可观测到太阳活动类型是( )
A. 日珥B. 太阳风
C. 太阳耀斑D. 太阳黑子
8. 正确使用该装置观测太阳活动( )
A. 只能正午时刻观测B. 可直接用肉眼观测
C. 必须戴护目镜观测D. 可在阴天天气观测
【答案】7. D8. B
【解析】
7题详解】
日珥,比太阳圆面暗弱得多,在一般情况下被日晕(即地球大气所散射的太阳光)淹没,不能直接看到。因此必须使用太阳分光仪、单色光观测镜等仪器,才能观测到。A错误。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辐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用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是看不见的,B错误。太阳耀斑一般通过白光是不能观测到的,只有通过Hα线和电离钙的H、K线才能观测到。C错误。太阳黑子可以被该装置观测,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活动中我们并不是将太阳的图像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而是投射到纸板上。光线从纸板上被反射时,会向不同的方向散射,这样光线的强度就会比直接观察太阳看到的光线要弱得多。因此,这样观察太阳的方法是比较安全的。可以直接肉眼观测。B正确,C错误。该装置可在晴朗的白天任何时刻观测,AD错误。故选B。
【点睛】只有光球层能用肉眼看到,而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仪器才能看到。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1日18时52分左右,北海道日高地区发生5.4级地震,最大烈度为4,震源深度约50km。地震发生时,北海道渔场大量渔船正在海上作业。完成下面小题。
9. 地震来临时,正在北海道渔场乘船捕鱼的船员()
A. 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再感受到上下颠簸
B. 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左右摇晃
C. 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 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10. 地震来临时,该地作业渔船上的船员应当()
A. 迅速将渔船驶向港口避难
B. 就近躲避在舱角
C. 控制渔船缓慢向外海方向航行
D. 有序乘小艇逃生
【答案】9. D10. B
【解析】
【9题详解】
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无法在海水中传播,故地震来临时,正在北海道渔场乘船捕鱼的船员只感受到上下颠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由于地震发生时持续时间短,驶向港口、驶向外海时间花费较长,故不是合理的方法,AC错误;小艇抵御颠簸的能力更差,且从时间角度来说,乘小艇逃生也来不及,D错误;舱角相对稳固,可作为就近紧急避险地之一,B正确。故选B。
【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近年来,位于新疆沙雅县的塔里木油田,突破国外垄断,采用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工具进行油气生产。2023年2月,果勒3C钻井钻至9360米,为该油田目前最深钻井。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果勒3C钻井最深处,位于( )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
12. 该地油气资源丰富,据此可推断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曾经( )
A. 高温少雨B. 温暖湿润C. 寒冷干燥D. 多沙尘暴
【答案】11. A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由地表到地心分别分布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所以该钻井最深处(9360米)位于地壳,A正确;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位于地壳之下,钻井深度无法达到,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该地油气资源丰富,说明生物繁盛,推测出该地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适宜生物生存,气候温暖湿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一河流某季节示意图及从甲地到乙地流水堆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信息显示出( )
A. 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B. 西部丘陵山地更适合人类居住
C. 乙河段该季节有结冰期
D. 河道a处河床坡度比b处的缓
14. 近年甲地河流堆积物颗粒粒径减小,可能是该区域( )
A. 耕地面积扩大B. 降水量有所增加
C. 植被覆盖率提高D. 大力开发旅游业
【答案】13. D14. C
【解析】
【13题详解】
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甲到乙的平均粒径在增大,说明河流是从乙流向甲,因为粒径大的沉积物先沉积。A错误。丘陵山地海拔较高,气温比平行的其他地区较低,不适合人类居住,B错误;从河流处1月份0℃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可以看出,河流处等温线向北凸出,冬季河谷处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说明该区域的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所以说甲到乙河段的气温在1月份高于0℃,因此其没有结冰期, C错误;由图可知,b处在河流弯道处,该地的冲刷作用比较大,所以其河床坡度比a处陡,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减小,说明地表表层的大颗粒物质很少被带入河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了水流的冲刷能力,C正确;耕地面积过大,降水量增加,以及大力开发旅游业,都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会使得河流堆积物颗粒粒径增加,排除ABD。故选C。
【点睛】河底沉积是指泥沙随河流流速减小而逐渐沉降到河底形成的河床沉积。沉积物有直径大小不等的砾石、砂粒及黏粒等。河流运动的速度越大,沉积在河底的物质越粗;反之,沉积物越细。一般河流的上游段河床比降较大,沉积物较粗;河流中下游段比降较小,水流趋于平缓,沉积物较细。河底沉积过多影响航运,需要不断地进行疏浚。
浅水三角洲是指在水体较浅、地形较平缓的沉积区形成的以分流河道砂体及分流砂坝砂体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在我国的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大型古湖盆中十分典型。下图示意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不同沉积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b→e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
A. 流水作用相对强度增大B. 形成过程中气候均长期严重干旱
C. 湖平面升降幅度在变大D. 沉积物总厚度越来越薄
16. 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中的沉积层( )
A. 泥砂颗粒前缘粗后缘细B. 泥砂的分选性较差
C. 沉积物的磨圆度较差D. 砂质少、泥质多
17. 长期以来地质学家高度重视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勘探,其原因可能是该地( )
A. 地下水质优良B. 油气藏量丰富C. 土壤肥沃深厚D. 地质构造稳定
【答案】15. A16. D17. B
【解析】
【15题详解】
浅水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古地形河流作用等。读图可知,b→e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中沉积距离距河口越来越远、沉积范围越来越大,导致沉积物总体越来越厚,说明b→e气候湿润度增强、河流流水作用的相对强度增大,A正确,BD错误;湖平面升降幅度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C选项。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浅水三角洲多形成于古地质时期的大型湖盆沿岸,其沉积范围大,砂质沉积物少、泥质沉积物多,D正确;随着地形变平缓,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浅水三角洲中的沉积层泥砂颗粒前缘细后缘粗,泥砂的分选性较好,AB错误;受到较为充分的流水搬运作用影响,沉积物的磨圆度较好,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物细密,密闭性较好,利于油气储藏,常成为油气藏的储层体,因此,也成为历来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油气藏研究勘探场所,B正确;地下水的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鄂尔多斯重工业相对发达,地下水质未必优良,A错误;土壤在地表附近,不需要地质学家进行勘探,C错误;地质构造是否稳定不是长期以来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原因,D错误。故选B。
【点睛】三角洲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未流入湖泊的内流河称为无尾河,可以没有河口。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
2023年3月21日到22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京等地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沙尘暴天气。完成下面小题。
18. 沙尘暴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影响有()
A. 大量农田被埋B. 主干道交通拥堵C. 气温急剧上升D. 大气能见度升高
19. 遇到沙尘暴天气时应()
A. 高速骑车,远离沙尘B. 室外锻炼,强身健体
C. 关好门窗,正常出行D. 佩戴口罩,做好防护
【答案】18. B19. D
【解析】
【18题详解】
北京中心城区没有大量农田分布,不会造成大量农田被埋,A错误;沙尘暴影响能见度,使交通运输被迫限速,可能造成主干道交通拥堵,B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次沙尘暴为冷空气带来”,因此气温不会急剧上升,C错误;沙尘暴造成能见度降低,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高速骑行易造成事故,沙尘暴规模较大,无法通过高速骑行无法远离沙尘,A错误;沙尘暴发生时空气质量较差,不适宜室外锻炼,B错误;沙尘暴发生时应该关好门窗,减少出行,C错误;沙尘暴天气出行应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工作,D正确。故选D。
【点睛】沙尘暴天气是指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非常混浊,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世界性的气象灾害之一,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世界上有4大沙尘暴天气高发区,分别在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中国西北地区属于中亚沙尘暴高发区的一部分。
新西兰东南部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据研究,圆石的形成原因与珍珠类似,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湖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能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推测摩拉基海滩上圆形巨石的形成过程是( )
A. 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地壳抬升→上覆物质被侵蚀
B. 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潮汐作用→上覆物质被侵蚀
C. 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地壳抬升→海泥沉积
D. 岩浆侵入冷却凝结→地壳拾升→上覆物质被侵蚀
21. 导致圆形巨石表面形成龟甲状花纹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B. 海浪侵蚀C. 风力作用D. 海浪堆积
【答案】20. A21. A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巨石成圆形,其形成原因与珍珠类似,由围绕着核心物质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同时,其形成的时间漫长,要覆盖10~50米后的海泥才能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所以该巨石的形成过程是:受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此时深埋于地下,之后随着地壳抬升,形成的物质出露地表,而上覆物质慢慢被外力侵蚀,从而使得圆形巨石出露,与岩浆活动无关。A 正确,BCD 错。故选 A。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某些巨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由于巨石长期出露水面,受昼夜温差大等外力因素的影响,岩石开裂,形成龟甲状花纹,其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而风力作用可能只是岩石表面开裂的影响因素之一,C选项表述并无A选项准确全面,排除C,A正确。出露水面以上的巨石有龟甲状花纹,所以与海浪侵蚀无关,B错。该岩石的花纹特点的形成与海浪堆积关系不大,D 错。故选 A。
【点睛】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22.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一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四地均属于浅源地震,④地震级里氏5.3级,排除D项;从等深线来看,①地海水深度小于200米,③地海水深度小于1000米,排除A、C两项;②地海水深度大于2000米,且震级高,震源深度浅,因此最易发生海啸,B正确。故选B。
【点睛】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23. 下列图左为我国某地天空观测到的“双星伴月”奇观,图右为太阳系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观测到图左奇观时,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及观测方位( )
A. 1、西南B. 2、西南C. 3、东南D. 4、东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月球位于位置1时,月相为农历上半月的蛾眉月,此时无法观测到图左的双星伴月现象,A错误。月球位于位置2时,月相为农历上半月的盈凸月,此时无法观测到图左的双星伴月现象,且月相与图左的月相不同, B错误。月球位于位置3时,月相为农历下半月的亏凸月,此时月相与图左的月相不同,C错误。月球位于位置4时,月相为农历下半月的蛾眉月,此时在地球上的东方可以观测到该月相和金星、木星,D正确。故选D。
【点睛】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月相)。月相自初一到月末会经历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残月)的变化。
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冰碛垄的形成( )
A. 与侵蚀无关B. 位于地势平缓处C. 沉积物大小均匀D. 与山谷平行
25. 在任一高大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 )
A. 气候逐渐变暖B. 气候逐渐变冷C. 气温反复升降D. 气候持续稳定
【答案】24. B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冰碛垄是由冰川侵蚀砂石,而后携带砂石,最后沉积而成的地貌,因此A错误;地势平坦有利于冰川携带物质堆积,故冰碛垄位于地势平缓处,B正确;冰川作用分选作用小,沉积物大小不均匀,C错误;冰碛垄的形成主要与冰川堆积有关,分布在冰川末端,且平坦的地势有利于其堆积,其形成不一定与山谷平行,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一个高大冰碛垄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该时期内冰川在同一区域融化后冰碛物大致在同一位置堆积而成,因此形成过程中气候持续稳定,D正确;而气候变化则会使冰川的融化量变得不稳定,造成堆积物位置不稳定,不利于形成高大冰碛垄,ABC错误。故选D。
【点睛】高山地区的冰川随地势下滑,会携带一些大小颗粒都有的物质下来,并且侵蚀山川河谷等,所以有些山区有被冰川侵蚀过的痕迹。冰川把这些物质携带下来之后又融化了,水分流走,只留下了携带物质就是冰川堆积物。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提高了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研究能力。下图是“羲和号”卫星运行轨道示意图,轨道高度约517千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与地面观测相比,“羲和号”卫星观测太阳的优点有( )
A. 距离太阳近B. 流星威胁少C. 大气影响小D. 能源供应足
27. 太阳活动对“羲和号”卫星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A极光改变运行轨道B. 日珥缩短使用寿命
C. 黑子影响无线电通讯D. 太阳风影响电子设备
【答案】26. C27. D
【解析】
【26题详解】
羲和号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与地面相比,二者的距离对于太阳观测的影响不大,A错误;流星现象出现在地球的大气层,流星体经与地球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对地球影响小,而羲和号是人造天体,没有大气层,遭遇流星体很可能会被直接撞毁,受流星体威胁大,B错误、C正确;地面的能源供应更充足,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极光并不会改变卫星的运行轨迹,A错误;日珥是在太阳表面发生的现象,不会到达地球附近,B错误;黑子不会影响无线电通讯,C错误;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其会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D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活动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等。
灌丛沙堆是风沙流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拦截形成的风积地貌,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某地灌丛沙堆是典型的第四纪季风运移聚沙形成,下表是该灌丛沙堆第四纪岩层的剖面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推测我国东南地区第四纪季风风力最大的时段距今( )
A. 1.5万年左右B. 3万年左右C. 5万年左右D. 7.7万年左右
29. 从距今7.7万年至距今5.7万年,该地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气候趋于冷干B. 生物多样性增加C. 气候趋于暖湿D. 河川径流量增加
30. 根据灌丛沙堆的形成过程,推测下列关于灌丛沙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迎风坡坡度较缓、沙粒粒径较小B. 背风坡坡度较陡、沙粒粒径较小
C. 迎风坡坡度较陡、沙粒粒径较大D. 背风坡坡度较缓、沙粒粒径较大
【答案】28. B29. A30. C
【解析】
【28题详解】
风力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堆积的沙粒平均粒径越大。据此推测,平均粒径最大的沙丘砂粒的形成时期,风力最大。据表可知,该沙丘砂的年龄为距今3万年左右时,沙粒平均粒径3.6mm(最大),因此我国东南地区第四纪季风风力最大的时段距今3万年左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从表中数据看出,距今7.7万年至距今5.7万年间,土壤含水量减小、沙粒平均粒径增大,说明气候变干旱、风力增强,可推测为气候冷干化趋势明显,A正确,C错误;气候变干,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河川径流量减少,B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它是由于风力搬运作用,风中挟带的沙物质受到植物阻挡,沙在植物下风向沉积下来,背风坡堆积作用强,沙堆发育,坡度较缓;迎风坡风力较大,风力搬运能力强,堆积的沙粒粒径较大。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灌丛沙丘主要是由于植株增加了地表粗糙度从而削弱风力,降低风力的搬运能力,导致沙粒沉积,在植株附近形成了沙丘。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31. 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 风化B. 侵蚀C. 搬运D. 沉积
32. 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A. 空气稀薄B. 风沙强劲C. 气候极度干旱D. 滑坡分布广
【答案】31. AB32. BC
【解析】
【3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是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AB正确;沉积、搬运不是导致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CD错误。故选AB。
【32题详解】
该雅丹地貌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大气不是很稀薄,A错误;该地地表以沙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B正确;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C正确;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D错误。故选BC。
【点睛】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被河流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据此完成下题。
33. 河漫滩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凸岸④河流凹岸
A. ①B. ②C. ③D. ④
34. 下列河段河漫滩平原发育较好是( )
A. 横断山区的怒江段B. 松嫩平原的松花江段
C. 江南丘陵的湘江段D. 长江的荆江河段
【答案】33. BC34. BD
【解析】
【33题详解】
河漫滩由水下泥沙堆积体发育形成,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堆积作用较弱,难以发育河漫滩,①错误;河流下游水流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容易形成河漫滩,②正确;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容易形成河漫滩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BC正确,故选BC。
【34题详解】
丘陵、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堆积作用弱,不利于河漫滩平原发育,因此江南丘陵的湘江河段和横断山区的怒江河段河漫滩平原发育程度低,AC错误;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水流缓慢,有利于河漫滩平原发育,B正确;长江的荆江河段流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水流缓慢,利于河漫滩平原发育,D正确,故选BD。
【点睛】河漫滩为流水沉积的地貌,是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在洪水期携带大量泥沙,流速降低后沉积形成。平原地区的河流与山区河流相比,在水位季节变化都比较大的情况下,平原河流由于河床坡度较小,流速较慢,沉积作用更强。因而,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河漫滩发育较好。
35. 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台风影响大②河流众多,流速快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地形多山,相对高度大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西南地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质条件复杂,地形破碎,所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③④正确;西南地区受台风影响小,①错误;河流众多,流速快不是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②错误。故选D。
【点睛】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的第二大河流。图1为南美洲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2日21时25分在南美洲西部丙地附近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1)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三个主要圈层中的____,地震最易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____、____。
(2)该地南部海岸曲折破碎,主要受____、____等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明显。
(3)图中甲、乙两地年太阳辐射量较多的是____地,简析其原因____
(4)简析拉普拉塔河入海口没有形成大面积三角洲的原因。
【答案】(1) ①. 地壳 ②. 滑坡 ③. 泥石流等
(2) ①. 冰川 ②. 海浪
(3) ①. 乙 ②. 盛行(西)风受山脉阻挡,背风坡,降水少,光照强,年太阳辐射多。
(4)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流经沼泽地区,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海水侵蚀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拉那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外力作用,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南美洲西部丙地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主要位于地球内部中的地壳。当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地区,南美洲南部地区海岸线曲折破碎,主要是受到冰川作用和海浪侵蚀作用明显,使得海岸线破碎。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地对比,太阳辐射量较多的为乙地。主要原因在于乙地位于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天气多晴朗,因此,光照较强,年太阳辐射量较多。
【小问4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拉普拉塔河入海口并未形成三角洲主要原因于该河流流经沼泽地区,流速较慢,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同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少,河流含沙量较低;同时海水侵蚀作用较强,使得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少,未形成三角洲。
37. 某校地理小组同学赴张家界索溪河流域进行考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张家界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主要分布于索溪河上游地区。索溪河中下游地区发育有一系列岩溶洞穴和河流阶地,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美学欣赏价值。下图为索溪河流域峰林、溶洞(黄龙洞)及河流阶地地貌示意图和景观图。
任务一:上游赏峰林奇景
(1)说明索溪上游峰林地貌景观特征:层状结构、____、____、____。
任务二:中游探黄龙洞
同学们在黄龙洞内地面上发现了约60厘米厚且磨圆和分选较好的砾石层,砾石的成分为石英砂岩。
(2)推测黄龙洞中砾石层的形成过程。
任务三:下游析阶地与人类活动
同学们考察索溪下游地区后绘制了河流北岸阶地景观素描图(下图)。
(3)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阶地的成因:____、____、____,简析图中T1阶地成为耕地的原因____。
【答案】(1) ①. 石柱林立 ②. 崖陡谷深/山高谷深/落差大 ③. 沟壑纵横/地形崎岖
(2)地表的石英砂岩经风化、侵蚀后;由河流搬运到地下暗河,水流速度减慢,逐渐堆积形成砾石层。
(3) ①. 流水堆积 ②. 地壳抬升 ③. 流水下蚀 ④.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解析】
【分析】本试题以张家界的索溪河风景区为情境材料,考查了地貌特征的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土地的利用类型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文可知:索溪上游阶地发育,地貌呈层状阶地结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广布,流水侵蚀作用强,地表沟壑纵横,地形崎岖,石柱林立,崖陡谷深。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黄龙洞内地面上发现了约60厘米厚且磨圆和分选较好的砾石层,砾石的成分为石英砂岩;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主要分布于索溪河上游地区,故黄龙洞内磨圆和分选较好的砾石层是由风化作用和流水的侵蚀、搬运,并经长时间磨蚀后,由河流搬运到地下暗河,水流速度减慢,逐渐堆积形成砾石层。
【小问3详解】
岩层性质
埋深/m
年龄/距今万年
平均粒径/mm
含水量/%
沙丘砂
—
1.5
2.8
5.9
砂质古土壤
1.7
3.0
3.6
7.4
砂质古土壤
2.6
3.7
3.3
3.4
沙丘砂
3.4
5.0
2.4
3.7
砂质古土壤
4.2
5.7
2.8
6.2
沙丘砂
5.7
7.7
1.7
8.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空气储能电站的运行, 为了缩小长三角沪苏浙皖四省, 甲、乙、丙所对应板块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我国能够观测到极光的期间, 洋流, 受图示洋流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