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沧州八县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及答案(九科)
2025沧州八县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沧州八县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极昼又称为永昼或午夜太阳,是指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一天之内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图为北半球某纬度(小于90°)在19°W附近一天中的太阳运动轨迹示意图,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17°N,甲位置时太阳高度最大(3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日我国( )
A. 日出西北B. 日出东北C. 日落西南D. 日落东南
2. 该地纬度是( )
A 0°B. 66°34'NC. 75°ND. 85°N
3. 当太阳位于甲位置时( )
A. 北京街道灯火通明B. 当地物体日影最长
C. 伦敦正值上午时段D. 纽约马上迎来日出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17°N,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日太阳最大高度为3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17°│=32°可知,当地纬度为75°N,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读图联系材料可知,该地位于19°W附近,当太阳位于甲处时,太阳高度最大,即19°W地方时12时,物体日影最短,B错误;当19°W地方时为12时,即西一区区时(15°W地方时)为12:16时,北京时间(东8区比西1区早9小时)大约是21:16时,为夜晚时分,街道上灯火通明,A正确;伦敦位于零时区,大约为13:16时、已过上午时段,C错误;纽约位于西五区,此时当地时间过8时(12:16-4)=8:16,早已日出,D错误。故选A。
【点睛】昼长=昼弧所跨的经度÷15°/h=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地方时-12)×2=(12-日出地方时)×2。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经度间隔15°,时间差1小时;经度间隔1°,时间差4分钟)(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
下图分别为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变化示意图(M、N、P表示日期)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最接近 P日的节气是( )
A. 大暑B. 小暑C. 大寒D. 小寒
5. 若MN两日地球公转速度相同,则( )
A. M日到P日日地之间距离减小
B. 北京M日与N日昼夜长短相反
C. 北京P日到N日气温逐渐升高
D. M日到N日地球可能绕日一周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P日公转速度最慢,该日应为7月初。读右图联系已学可知,二十四节气中以两至两分日为参照,两个节气之间大约相差半个月,小暑在夏至后半个月,约为7月6—8日,最接近P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读图可知,P日应为7月初,M日和N日公转速度相等,且公转速度大,且公转速度相等,这两天关于P日对称,对应的日期可能为一月初,则M日到N日地球可能绕日一周,D正确; M日到P日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距远日点越来越近,日地之间距离逐渐增大,A错误;M和N日公转速度相同,日期应关于7月初对称,北京昼夜长短可能相同,但不相反,B错误;P日到N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北京气温应降低,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1月初为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为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相同的日期关于近日点和远日点对称。
河南省云台山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境内发育有众多深切峡谷地貌,峡谷两侧岩石分层明显,且不时有水流渗出。云台山分布有残丘孤峰,大多孤峰表面土层浅薄。图1为云台山峡谷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丁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1中岩石类型主要为图2中的( )
A. 甲B. 乙C. 丙D. 丁
7. 形成云台山孤峰表面土层浅薄的主要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B. 流水作用C. 地壳运动D. 冰川作用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组成该地貌的主要岩石分层明显,而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所以该岩石为沉积岩。图2中,乙岩石只由丙转化而来,因此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则甲和丁应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材料信息表明,丁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因此丁为变质岩,甲为沉积岩,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7题详解】
孤峰容易受到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易被侵蚀搬运,导致土壤浅薄,并不是风化作用直接导致土壤浅薄,A错误;当地夏季降水多,受流水侵蚀作用当地孤峰表面土层浅薄,B正确;土壤浅薄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与地壳运动关系不大,C错误;河南省云台山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发育,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三类岩石均能形成岩浆,所以三进一出是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一进三出是岩浆岩。二进二出的是变质岩和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沉积物、风化物、碎屑物、含有化石、外力作用、层理构造等对应的是沉积岩。
同一水平面的地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受力发生弯曲变形,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地区( )
A. 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B. 甲处岩石形成早于断层
C. 沉积岩中可能富含油气D. 岩层②较①形成时间晚
9. a处地形形成的原因是( )
A. 地壳断裂凹陷B. 岩体破碎侵蚀C. 地表搬运堆积D. 地壳挤压抬升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A错;甲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没有被断层错断,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早于甲处花岗岩,B错;油气为生物能转化而成,沉积物中可能有古生物,故沉积岩中可能富含油气,C对;岩层①②呈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岩层②位于①下部,说明岩层②较①形成时间早,D错。故选C。
【9题详解】
读图可知,a处较周边地势低,为谷地。a处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体受张力作用而破碎,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B正确;a处没有断裂线,故没有发生壳断裂凹陷,A错;堆积作用不会形成凹地,C错误;地壳挤压抬升形成凸地而非谷地,D错误。故选B。
【点睛】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一般先形成的沉积层在下、后形成的沉积层在上。
下图为非洲维多利亚湖与坦噶尼喀湖地理位置及岩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维多利亚湖与坦噶尼喀湖地处于( )
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B. 非洲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C. 欧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
D.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
11. 坦噶尼喀湖的形成原因是( )
A. 岩层断裂下陷蓄水成湖B. 岩层抬升侵蚀加剧成湖
C. 岩层向上弯曲蓄水成湖D. 岩层断裂海水上涌成湖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结合已学可知,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发育于东非大裂谷附近区域,属于生长边界,湖泊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即维多利亚湖与坦噶尼喀湖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坦噶尼喀湖湖盆较周围岩层低,且岩层发生了断裂和位移,两侧岩层相对上升,即坦噶尼喀湖处岩层断裂下陷,积水成湖,A正确,B错误;读图可知,坦噶尼喀湖处岩层未发生弯曲,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该处海拔较高,海水难以上涌至此形成湖泊,D排除。故选A。
【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观点: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因此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下图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甲、乙表示的风带分别为( )
A.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B. 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C 西北季风带,东北季风带D. 东南季风带,西南季风带
13. 图中因热力因素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
①赤道低压带 ②副热带高压带 ③副极地低压带 ④极地高压带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14. 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 3月B. 6月C. 9月D. 12月
【答案】12. A 13. D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风带分别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南北两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风带分别为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赤道地区常年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旺盛,近地面形成低压,形成赤道低压带;而极地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形成极地高压带,二者都是受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①④正确;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由于动力因素形成,排除②③。故选D。
【14题详解】
气压带一般分布在0°、30°、60°、90°附近,图示气压带位置偏北,说明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图示月份最可能为6~8月,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气压带分别以0°,30°,60°,90°这几条纬线为中心,向南北大体延伸各5-10个纬度。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各1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各1个)和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各1个)。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下图为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季节( )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B. 我国受亚洲低压控制
C.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D. 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风
16. 下列关于①②两个气压中心的中心气流运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 ②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①中心气流的方向为顺时针辐散D. ②中心的气流方向为顺时针辐合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陆地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北半球的冬季,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是在北半球夏季,A错误;我国此时受亚洲高压控制,B错误;受亚洲高压影响,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C正确;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左偏形成西北风,因此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风,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①为亚洲高压,在北半球冬季时势力强盛,其成因是北半球冬半年,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A错误;②为阿留申低压,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致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B错误;①是北半球高压中心,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作用下,中心气流的方向为顺时针辐散,C正确;②是北半球低压中心,中心气流方向为逆时针辐合,D错。故选C。
【点睛】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在西伯利亚上空形成的大型半永久性高压区。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反气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亚洲是世界最大的洲,大陆性气候明显,亚洲东部紧邻太平洋,气流自太平洋流向欧亚大陆,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高压区。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的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读世界局部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表示晨线的线段,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并简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3)计算图示时刻北京(116°E)的地方时,并比较A、B、C、D四点昼长时间的长短。
【答案】(1)线段AB。判断依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夜半球经过线段AB进入昼半球,即线段AB为晨线。
(2)地理坐标:(23°26'S,15°E)。分布规律:自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23°26'S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北京地方时:18:44。昼长时间:A>D>B>C。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世界局部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为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可知CDA是由昼入夜,为昏线;AB是由夜入昼,为晨线。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故太阳直射点在23°26'S;平分夜半球的中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或24时;由图可知,每两条经线之间相差45°,可知165°W是0时,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且东早西晚;可知12时所在经线是15°E;故太阳直射点坐标是(23°26'S,15°E) ;正午太阳高度在南回归线上达到最大值,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3°26'S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小问3详解】
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且东早西晚,故可知15°E与116°E差101°, 地方时差6小时44分钟,15°E是12时, 故116°E是18时44分;此时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赤道昼夜等长;故昼长由大到小依次是: A>D>B>C。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黄土高原黄土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黄土厚度一般在50~200米,是世界上黄土连续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形成时间最久的黄土区,为我国泥石流高发区之一。下图为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景观图,分别为黄土塬(图a)、黄土峁(图b)和黄土墚地貌(图c),其三者代表了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地貌演化过程。
(1)指出塑造黄土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
(2)说出黄土塬、黄土峁和黄土墚地貌形成顺序,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3)简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1)侵蚀(流水)、搬运、沉积(风力)
(2)形成的先后次序: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多条冲沟切割黄土高原表面形成黄土塬;随着冲沟的加深、加宽,黄土塬切割成平行沟谷的长条形黄土高地即黄土墚;黄土墚再继续受侵蚀、断开形成黄土峁。
(3)地表起伏大、沟谷众多;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黄土地貌的外力作用、黄土塬、黄土峁和黄土垛地貌形成及泥石流的成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高原表面沟壑纵横则主要是流水侵蚀、搬运作用的结果,因此塑造黄土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主要是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小问2详解】
黄土高原风力堆积物形成以后接受主要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再加上黄土土质疏松、遇水崩塌,雨季地表径流形成一道道冲沟,将原黄土堆积物切割成面积较大、边缘陡峭黄土台地,即黄土塬;随着冲沟的下蚀和侧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黄土塬逐渐演变成平行于沟谷的长条形黄土高地,即黄土墚;黄土墚再继续受侵蚀,当黄土墚的中部被冲沟、沟谷断开逐渐形成孤立的黄土丘,即黄土峁。
【小问3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起伏大,多沟谷发育;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崩塌;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区,植被稀疏,雨季极易发生泥石流。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受青藏高原隆升差异的影响,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的格局。清水江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总体自西向东流,其上游河流下切速度大于下游,部分河段不断发生推移。下图为清水江下游某地河段剖面示意图,阶地沉积物多由基岩产生,T1阶地形成晚于T2阶地,施洞镇分布在宽广的T1阶地上。
(1)分析清水江上游河流下切速度大于下游的原因。
(2)说明图中施洞镇所在的T1阶地只有砾石层分布的成因。
(3)图示河岸线不断向北推移,试从河流侵蚀角度解释原因。
【答案】(1)上游地势起伏较下游大,河流向下侵蚀显著;上游地壳抬升速度大于下游,河流落差大,下切侵蚀强;上游受地壳运动影响剧烈,地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河流侵蚀等。
(2) 形成时间晚,受流水等外力作用磨蚀小,颗粒物粒径较大,以砾石层为主;人类活动影响大,表层砂粒沉积物损失殆尽;坡面径流易将粒径小的砂粒冲走,只有砾石层出露等。
(3)南部阶地为河流凸岸,北部阶地为河流凹岸,河流不断向北部侵蚀,导致北岸基岩消失,故河岸线不断向北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清水江下游某地河段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小题,涉及河流地貌的发育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联系材料“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受青藏高原隆升差异的影响,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的格局”可知,云贵高原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与清水江下游相比,清水江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水流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比例高,河流向下侵蚀的动力更强,所以下切速度更快;受青藏高原隆升差异影响,上游地壳抬升速度大于下游,地壳抬升会使河流的落差增大,下切侵蚀能力更强,下切速度也就更快;上游受地壳运动影响剧烈,地表岩石疏松、破碎,破碎的岩石更容易被河流侵蚀搬运,河流下切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小,从而下切速度较快。而下游地壳运动相对较弱,岩石相对完整,河流下切的阻力相对较大,下切速度较慢。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T1阶地形成晚于T2阶地”可知,T1阶地形成时间较晚。在阶地形成后,会受到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影响。由于形成时间短,受到的流水磨蚀等外力作用相对较小,颗粒物粒径较大,所以以砾石层为主;读图可知,施洞镇分布在T1阶地上,人类活动频繁。人类的建设活动、农业生产等可能会破坏阶地的表层结构,将表层的砂粒等细小颗粒搬运走,导致砂粒沉积物损失殆尽,使得只剩下砾石层出露;在降水等因素影响下,坡面径流会对阶地产生冲刷作用。坡面径流的流速相对较快,易将粒径小的砂粒冲走,而砾石由于粒径较大,难以被坡面径流搬运,从而只有砾石层出露。
【小问3详解】
根据河流地貌原理,在弯曲河道处,凹岸和凸岸的水流速度和侵蚀、堆积状况不同。读图可知,南部阶地为河流凸岸,水流速度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北部阶地为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不断向北部侵蚀,导致北岸基岩消失,河岸线不断向北推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图1中岩石类型主要为图2中的,图示地区, a处地形形成的原因是,维多利亚湖与坦噶尼喀湖地处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坑形成的地质构造基础是,该油轮沿印度半岛西海岸航行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沧州七县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