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整本书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园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②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整体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③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④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我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⑤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⑥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写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材料二:
    ①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体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②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③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将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④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印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之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景观,宜静观盘桓。
    ⑤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⑥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摘编自陈从周《梓翁说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为了追求“诗情画意”的特质,人们会将各种艺术方式进行融合,打破界域,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B.中国园林不拘于法,在发展成熟后成为独特的审美对象,能够满足人们对诗意生活的想象,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
    C.中国园林中往往会在大园中套小园、大湖中包小湖,从而使园林呈现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值得细细品味。
    D.中国园林通过各种景物的巧妙安排,形成画面众多、层次丰富的效果,给人留下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的感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引用曾丰作品中的内容,有力地证明了“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造园栖居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的观点。
    B.材料二中所举谐趣园、静心斋、揖峰轩等例子,是为了说明将园外景物组合到园内,可起到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效果。
    C.两则材料中都涉及园林中的“山水”因素,但材料一重点分析了“山水”与园林、诗画的关系,材料二侧重“山水”在园林构造中的作用。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表达了“在中国园林建造中人工改造自然的重要性”的观点。
    3.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建筑”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借景”特点的一项是( )
    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序》)
    B.渌净堂前湖水绿,归时正复有荷花。(王安石《送僧惠思归钱塘》)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⑤段的论述特点。
    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指出“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请结合材料一说一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词汇”与“文法”。
    【答案】1.B 2.B 3.C
    4.①采用总分结构;
    ②先总说中国园林用人工力量来建造天然景色的特点,再具体谈为达到这种效果而采用的“用精炼概括手法重现”、“利用画稿诗词”、“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
    ③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5.中国古典园林的“词汇”:建筑、山水、诗画。中国古典园林的“文法”:基于三者共有的“山水”内涵,园林参悟于诗、画艺术,与诗画同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能够满足”错误,原文是“成为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将园外景物组合到园内,可起到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效果”错误,“谐趣园、静心斋、揖峰轩”是“大园套小园”的代表,不是“借景”的代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是登高,没有建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知,先总说中国园林用人工力量来建造天然景色的特点;
    由“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可知,具体谈为达到这种效果而采用的“用精炼概括手法重现”、“利用画稿诗词”、“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
    由此,可知本段采用总分结构。
    由“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知,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可知,中国古典园林的“词汇”:建筑、山水、诗画。
    由“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整体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可知,中国古典园林的“文法”:基于三者共有的“山水”内涵,园林参悟于诗、画艺术,与诗画同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锦衣(节选)
    莫言
    [秦兴邦上。]
    秦兴邦 (唱)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但愿得大功告成天遂人愿。
    [王婆、王豹上。]
    秦兴邦 大哥大嫂借光了。
    王婆 哎,骂人哪?(指王豹)这是我娘家亲侄子,我是他亲姑姑。
    秦兴邦 (抱拳作揖)恕小人眼拙,得罪了。
    [王豹警觉地打量着秦兴邦。]
    王豹 我说这位先生,您风尘仆仆,一口外县口音,您到俺这穷乡僻壤,一定有重要的公干。
    秦兴邦 小人是烟台人,受朋友之托,来高密东北乡找一家顺发盐铺。
    王豹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秦兴邦 鄙姓秦,名兴邦。
    王婆 我问你去那盐铺干什么?
    秦兴邦 (唱)贵乡的扑灰年画美名远扬,东北三省有市场。兴邦原本是贩画的客,进货结账常来往。
    王豹 (唱)看您辫子粗又长,看您两眼放蓝光,看您唇红齿不黄,看您手指细又长,哪里像个画子客,分明是个读书郎。
    秦兴邦 (唱)兴邦确是画子客。
    王婆 你这人,的确也不像个画子客。他们当衙役的,都是鹰眼狗鼻子。
    王豹 老姑,您少说几句吧。我说那秦什么邦,既然俺老姑点明了俺的身份,你就把那些偷梁换柱、弄奸耍鬼的小把戏儿,找块尿布儿,裹吧裹吧放起来吧!(往前一步,一把拽下了秦兴邦的假辫子)说!你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
    秦兴邦 (惊慌地)大爷,小人黔驴小技,瞒不过您的火眼金睛。
    王豹 说吧,到底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秦兴邦 小人确实叫秦兴邦,烟台玉皇山人士。
    王豹 (摇动着手中假辫子)是从日本潜回来的革命党吧?
    秦兴邦 小的没参加革命党。
    王豹 这辫子是怎么回事?
    秦兴邦 这辫子是被革命党强剪了去的。刚一长长,又被他们剪了去。小的回乡心切,只好买了根假辫子戴上。
    王豹 你到顺发盐铺干什么?那季星官是不是也潜回来了?
    秦兴邦 (唱)我与那季星官投缘对脾,在船上结成了异姓兄弟。
    王豹 他参加了革命党?
    秦兴邦 (唱)我们是大清朝的忠顺子民,在日本也发誓要效忠皇帝。
    王婆 日本国也有皇帝?
    秦兴邦 (唱)只可恨革命党不讲道理,强按脖子剪去俺头上辫子。原承想买假辫结伴回国,星官兄染急症一命归西。
    王豹 死了?
    秦兴邦 死了。
    王婆 我这还要给他去说媳妇呢!这不断我的财路吗?
    秦兴邦 (唱)忍悲痛将季兄烧化成灰,背骨殖回故里落叶归根。
    [秦兴邦将肩上的包袱卸下来,捧给王豹。]
    王婆 我还以为你背着一大包银子呢,没想到背着一盒子骨灰!呸!晦气!
    王豹 (从腰里抽出一根铁链子,往秦兴邦脖子上一搭)编得还挺圆话儿,走吧,跟我去县衙见太爷去。
    秦兴邦 (作揖)大爷,您高抬贵手,放了我吧。
    王豹 我放了你?我放了你容易,可太爷明儿问我,王豹,让你捉的革命党呢?我说,被我高抬贵手给放了。太爷会怎么着?赏我二两银子,还是赏我两耳刮子?
    秦兴邦 大哥,我真的不是革命党,我爷爷是大清朝的举人,我怎么能去当革命党呢?
    王婆 还是书香门第?
    王豹 我不管你是书香门第还是庄户人家,我一大早出来,茶没唱一碗,饭没吃一口,这会儿饿得前胸贴着后背,渴得嗓子眼里往外冒烟。我还跟你废话什么?(一扽铁链)走,跟我见太爷去。
    秦兴邦 (摸出一块银子,递给王豹)大爷去喝杯茶吧。
    王婆 我说大侄子,你可不敢徇私枉法,犯法株连九族,老姑我也要跟着你遭殃!
    秦兴邦 (又摸出一块银子递给王婆)老姑,您也喝杯茶去。
    王婆 嗨,这孩子懂事儿。
    秦兴邦 我真不是革命党。
    王豹 (晃晃手中的辫子)革命党脸上又没贴个记号。
    秦兴邦 (摘下怀表送给王豹)大爷高抬贵手。
    [王豹欣赏着怀表。]
    王婆 大侄子哎,老姑给你提个醒儿,私放革命党满门抄斩啊!
    秦兴邦 (摘下脖子上一个银锁)老姑,这是小侄的护身符,送给您表表小侄的孝心。
    王豹 按理说呢,我得把你浑身上下这么细细地搜上两遍,可你到底也算个读书人,这点面子我还是给你留着吧。
    秦兴邦 多谢大爷宽谅。
    王豹 算你运气,要是你今天碰上我那些伙计,怎么着也得把你这件袍子剥下来。
    秦兴邦 (脱下袍子,递给王豹)只要大爷不嫌脏……
    王豹 (接过袍子,把假辫子扔给秦兴邦)把辫子戴上,倒也不像革命党。
    秦兴邦 小的将季兄的骨灰送到顺发盐铺,立即打道回乡。
    王豹 把那季星官的骨灰交给我吧,大爷我替你代劳了。怎么,还信不过我?
    秦兴邦 多谢大爷,小的求之不得。
    王豹 那就麻溜地走吧。大爷这会儿心软放了你,待会儿大爷心硬起来……
    [秦兴邦将包袱交给王豹,深揖,匆匆下。]
    (有删改)
    文本二:
    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为我们呈现了清朝末期的这样一方图景:粗砺、质朴、封闭而又暗流涌动的古老土地上,人们容忍着愚昧、戕害,也在滋生着坚韧、抗争;承受着苦难、贫穷,也创造着希望、传奇;魑魅魍魉与蝇营狗苟当道,民间智慧与欲望情感张扬,恰似一幅拷问世道人心的世俗画卷。这幅画卷在莫言以往的小说创作中,熟悉而又真实,但对于其戏剧创作而言,却是陌生亦复新奇的。尽管中国的传统戏曲以民间为底色,然而真正从民间智趣、民间文化、民众接受的层面,回归文体本真、打捞民间记忆、雕琢人物性格的戏曲作品,却凤毛麟角。
    “一朵芙蓉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果然是个英雄汉,一唱千门万户开。”在民间传统里,“锦衣”往往成为公鸡的象征和隐喻,它的外表华彩艳丽,它的性格桀骜不驯,顽强、好斗,烈性十足。“锦衣”报晓,驱走邪恶,迎来光明,寄托着生命的光泽、吉祥的期盼。莫言用“锦衣”这一极富传统意义的民间符号和“人鸡幻化”的民间传说,为“晚清”的世态人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唤醒了戏剧舞台上沉睡的民间,而且让生命回归大地,赋予民间以野性和真实,让这部历史传奇文本真正变成了观照当下的“警世文本”。
    (《锦衣——剧作家的“野心”与“匠心”》节选 徐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豹一眼识破秦兴邦的假身份和假辫子,正如王婆所说的“他们当衙役的,都是鹰眼狗鼻子”,心思敏感,眼光毒辣。
    B.在“姑侄联手”中,王豹拿了秦兴邦的茶钱,还不满足,直到拿了秦兴邦的怀表,剥了秦兴邦的袍子,才勉强收手。对他来说没有永远的主子,只有永远的利益。
    C.王婆听闻自己准备说媒的对象季星官死了之后,非但没有同情心,竟还惦记着她的财路,她的贪得无厌比起王豹有过之而无不及。
    D.当王豹正欣赏从秦兴邦身上敲诈来怀表时,王婆适时提醒王豹,不要因为私放革命党而遭满门抄斩,表现了她对侄子王豹的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中人物形象鲜明。王豹和王婆都是奸诈与贪婪的恶势力代表,秦兴邦和季星官都是不惧越洋之苦,回来报效祖国留学生代表。
    B.选文舞台说明具有鲜明的戏剧特点,如王豹“往前一步,一把拽下了秦兴邦的假辫子”,表现了王豹的蛮横,同时展现了戏剧的矛盾冲突。
    C.剧中人物台词具有话外之音。王豹说“一大早出来,茶没唱一碗,饭没吃一口”实则暗示秦兴邦赶紧拿钱出来请他吃喝享乐。
    D.剧本中唱词讲究押韵。如:“看您辫子粗又长,看您两眼放光,看您唇红齿黄,看您手指细又长,哪里像个画客,分明是个读书郎。”富于音乐节奏感,为精彩的故事情节锦上添花。
    8.高尔基说:“在有鲜明人物性格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戏剧冲突。”请结合选文的矛盾冲突分析秦兴邦的人物形象。
    9.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说说你认为莫言创作的《锦衣》有哪些“唤醒”作用。
    【答案】6.D 7.A
    8.①秦兴邦与王豹的矛盾冲突,面对王豹穷追不舍的盘查,秦兴邦反复与他周旋,体现他的沉稳、勇敢、临危不乱;
    ②秦兴邦与王婆的矛盾冲突,面对王婆明里暗里的煽风点火,秦兴邦随机应变、利用对方贪小便宜的弱点,从容应对;
    ③革命党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以秦兴邦为代表的革命党,举义旗杀狗官,剪辫子闹革命,却面临着敌人的疯狂抓捕、残酷迫害,表现他充满理想、敢于奋斗、殒身不恤、执着不悔的形象。
    9.①唤醒大众看清晚清的黑暗。秦兴邦受到王豹的盘查、勒索,遭到王婆的百般习难,可见社会环境的黑暗,穷苦民众在压迫下求生存异常艰难。
    ②唤醒大众对真实民间的认识。广大的民间容忍着愚昧、戕害,也在滋生着坚韧、抗争;承受着苦难、贫穷,也创造着希望、传奇。
    ③唤醒戏剧创作融历史、传奇、民间于一体的创作方向。将历史与传奇,融入民间土壤,成为观照当下的“警世文本”。
    ④唤醒民族的斗争精神。民族存亡危难之际,只有顽强、善斗,不惧生死,才能驱除邪恶,迎接光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王婆适时提醒王豹,不要因为私放革命党而遭满门抄折,表现了她对侄子王豹的爱”错误。王婆的提醒其实是姑侄联手敲诈勒索的伎俩,表现出她的阴险狡诈。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王豹和王婆都是奸诈与贪婪的恶势力代表”错误。她的确是个可憎人物,属于底层穷苦民众中的败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秦兴邦与王豹的矛盾冲突:
    由“(唱)看您辫子粗又长,看您两眼放蓝光,看您唇红齿不黄,看您手指细又长,哪里像个画子客,分明是个读书郎”“(往前一步,一把拽下了秦兴邦的假辫子)说!你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惊慌地)大爷,小人黔驴小技,瞒不过您的火眼金睛”“ 这辫子是被革命党强剪了去的。刚一长长,又被他们剪了去。小的回乡心切,只好买了根假辫子戴上”等可知,面对王豹穷追不舍的盘查,秦兴邦反复与他周旋,体现他的沉稳、勇敢、临危不乱。
    秦兴邦与王婆的矛盾冲突:
    由“大侄子哎,老姑给你提个醒儿,私放革命党满门抄斩啊!”“(摘下脖子上一个银锁)老姑,这是小侄的护身符,送给您表表小侄的孝心”等可知,面对王婆明里暗里的煽风点火,秦兴邦随机应变、利用对方贪小便宜的弱点,从容应对。
    革命党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由“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但愿得大功告成天遂人愿”“这辫子是被革命党强剪了去的。刚一长长,又被他们剪了去。小的回乡心切,只好买了根假辫子戴上”等可知,以秦兴邦为代表的革命党,举义旗杀狗官,剪辫子闹革命,却面临着敌人的疯狂抓捕、残酷迫害,表现他充满理想、敢于奋斗、殒身不恤、执着不悔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唤醒大众看清晚清黑暗。由“王婆 你这人,的确也不像个画子客。他们当衙役的,都是鹰眼狗鼻子”“(摇动着手中假辫子)是从日本潜回来的革命党吧?”“王婆 我这还要给他去说媳妇呢!这不断我的财路吗?”“王豹 我放了你?我放了你容易,可太爷明儿问我,王豹,让你捉的革命党呢?我说,被我高抬贵手给放了。太爷会怎么着?赏我二两银子,还是赏我两耳刮子?”可知,秦兴邦受到王豹的盘查、勒索,遭到王婆的百般习难,可见社会环境的黑暗,穷苦民众在压迫下求生存异常艰难。
    唤醒大众对真实民间的认识。由“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为我们呈现了清朝末期的这样一方图景:粗砺、质朴、封闭而又暗流涌动的古老土地上,人们容忍着愚昧、戕害,也在滋生着坚韧、抗争;承受着苦难、贫穷,也创造着希望、传奇;魑魅魍魉与蝇营狗苟当道,民间智慧与欲望情感张扬,恰似一幅拷问世道人心的世俗画卷”可知,广大的民间容忍着愚昧、戕害,也在滋生着坚韧、抗争;承受着苦难、贫穷,也创造着希望、传奇。
    唤醒戏剧创作融历史、传奇、民间于一体的创作方向。由“莫言用‘锦衣’这一极富传统意义的民间符号和‘人鸡幻化’的民间传说,为‘晚清’的世态人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唤醒了戏剧舞台上沉睡的民间,而且让生命回归大地,赋予民间以野性和真实,让这部历史传奇文本真正变成了观照当下的‘警世文本’”可知,将历史与传奇,融入民间土壤,成为观照当下的“警世文本”。
    唤醒民族的斗争精神。由“在民间传统里,‘锦衣’往往成为公鸡的象征和隐喻,它的外表华彩艳丽,它的性格桀骜不驯,顽强、好斗,烈性十足。‘锦衣’报晓,驱走邪恶,迎来光明,寄托着生命的光泽、吉祥的期盼”可知,民族存亡危难之际,只有顽强、善斗,不惧生死,才能驱除邪恶,迎接光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之以饥馑(因此)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
    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敢以烦执事(自言冒昧的谦辞)
    B.王披帷西向立(分开)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友善)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待)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舍瑟而作(起身、站起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牛羊何择焉(选择)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散落、卸落)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A.因,接续。句意: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B.遇,接触。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D.择,区别。句意: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B.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C.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D.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卯:癸卯为干支之一,前一位为壬寅,后一位是甲辰。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即为纪日。
    B.版筑:两种筑土墙的工具,文中指修筑防御工事,此处语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意思相同。
    C.垂拱:垂衣拱手。一般有以下几个含意:①不亲自理事;②形容置身事外;③表恭敬。文中指的是第二个意思。
    D.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舍分传舍、幸舍、代舍,泛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何指出九江王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地位相等,可九江王却面北向楚王称臣,猜测九江王认为楚国强大,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
    B.在项王攻打齐国和汉王攻入彭城时,九江王都没有出动一兵一卒支援楚军,随何认为九江王并非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楚,而是表面依附楚国。
    C.随何通过对楚汉作战策略的对比——汉军固守,楚军远攻,导致楚军陷入进不能攻,退无法脱身的境地,得出楚国的形势不如汉国,楚国是不足依赖的结论。
    D.楚国使者未能及时把握住事态的变化,正加紧督促九江王发兵援楚。随何故意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迫使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起兵攻楚。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
    (2)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15.随何用了哪些理由说服九江王?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1.D 12.B 13.B
    14.(1)面向北侍奉他人的臣子,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2)(九江王)暗中许诺随何背叛楚与汉结交,只是还不敢走露风声。
    15.①点明九江王的野心。
    ②讲明楚汉形势。(项羽众叛亲离,外强中干,天下大势在汉不在楚)
    ③保证九江王能获得丰厚利益。(归汉后,仍为九江王,自保淮南地,还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封赏。)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各诸侯便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这么一来楚军的强盛,倒恰好招致天下的军队都来与它抗衡了。所以楚国不如汉国,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
    “使楚胜汉”,“汉”作“胜”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C;
    “夫楚之强”,“夫”句首发语词,其前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力。
    B.“意思相同”错误。此处指筑墙的工具,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表现其破釜沉舟之决心;《烛之武退秦师》中指的是修筑防御工事。句意: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在项王攻打齐国和汉王攻入彭城时,九江王都没有出动一兵一卒支援楚军”错。原文是“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在项王攻打齐国时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军。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北面”,面向北;“臣”,像臣子一样;“固”,本来。
    (2)“阴”,暗中;“畔”通“叛”,背叛;“与”,与……交好;“泄”,泄露。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可知,点明九江王的野心。
    由“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可知,讲明楚汉形势。(项羽众叛亲离,外强中干,天下大势在汉不在楚。)
    由“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可知,保证九江王能获得丰厚利益。(归汉后,仍为九江王,自保淮南地,还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封赏。)
    参考译文:
    十一月,癸卯日,汉军使者随何来到九江王(黥布)处,九江的太宰出面接待他,连过三天仍未能见到九江王。于是随何便劝太宰说:“九江王之所以不接见我,必定是由于他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而这正是我此次出使的原因啊。假如能让我见到九江王,若说得有理,就是大王想要听到的;倘若说得不对,就把我们二十人斩首在九江国的街市上,这将足够表明九江王背叛汉王而与楚王相交好了。”太宰便把这些话报告给了九江王。九江王于是召见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敬呈书信给大王您,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惑,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个什么关系。” 九江王道:“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分侍奉他。”随何说:“大王您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地位相等,而您却面北向他称臣,肯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了。但当项王攻打齐国,背负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身先士卒地冲杀时,您本应出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亲自率领他们去为楚军打先锋,可如今却只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军。 面向北侍奉他人的臣子,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汉王攻入彭城时,项王还没离开齐地回师,您理应率领九江国的全部兵力抢渡淮河,奔赴彭城投入与汉军的日夜会战,可您却拥兵万人,而无一人渡过淮河,只是袖手旁观人家的胜负。把江山社稷托付给别人的人,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您这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而想要行独立自主之实,我私下里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您还不背弃楚国,不过是因为您认为汉国弱小罢了。但是,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天下的人却给它背上了不义的恶名,这是由于它既违背盟约又杀害义帝的缘故。 而汉王联合诸侯,率军回守成皋、荥阳,运来蜀和汉中的粮食,深挖壕沟,加固营垒,分兵把守边防要塞。楚军则因反攻荥阳、成皋,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汉军却只坚守不出战。这么一来,楚军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所以说楚军是不足以依赖的。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各诸侯便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这么一来,楚军的强盛,倒恰好招致天下的军队都来与它抗衡了。所以楚国不如汉国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却要把自身托付给将要灭亡的楚国,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认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用来消灭楚军了,而是觉得您如能起兵反叛楚国,项王就必定得留下来,只要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会万无一失了。我请求随您一起提剑归汉,汉王保证会划分一块土地封给您,又何况九江国必定也仍旧归您所有啊。”九江王于是说:“那就遵命了。”即暗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只是一时还不敢走露风声。楚国的使者在九江,住在客舍中,正加紧督促九江王发兵援楚。随何径直闯入客舍,坐到楚使者上面的座位上,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凭什么能来征调他的军队?”黥布听了大吃一惊。 这时楚国使者便起身要走。随何乘势劝黥布说:“事已至此,可以就杀掉楚使者,不要让他回去,而您即火速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黥布道:“就按您指教的办。”于是杀掉了楚国使者,趁机起兵攻打楚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①
    【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②里奏霓裳③,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公元1167年(在宋孝宗乾道三年)张孝祥当时正在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时,遇风受阻,于是写了这首词。②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③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写风尚未起时的洞庭风光。“一船秋色”勾勒出时令特征,“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平静宽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
    B.“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写的是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以幽默的口吻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C.“明日风回更好”句,写他期待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句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无可奈何,流露出他改官离任的惆怅。
    D.“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听到阵阵波涛声,龙宫歌舞的奇特想象油然而生。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17.本词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6.C
    17.①融情于景,起笔两句便借开阔美好的景象烘托内心欣悦之情。
    ②拟人,将水拟人化。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作者却说是“波神”有意留人,特地布景。
    ③反问,“何妨”句以反问突出作者在不得已“露宿”时的泰然旷达。
    ④想象/虚写,由耳边涛声想象龙宫奏乐之景,猜想明日定是好天气。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流露出他改官离任的惆怅”错误,“何妨”二字表现出旷达。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这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一船秋色”、“十里湖光”,美景堪收、旅怀足慰,诗人融情于景,借开阔美好的景象烘托内心欣悦之情。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诗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况。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定风波》词中所写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何妨”句以反问突出作者在不得已“露宿”时的泰然旷达。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由耳边涛声想象龙宫奏乐之景,猜想明日定是好天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人工智能使得计算机功能更强大,与甲骨学结合的领域更多样化, ① 。比如,利用计算机缀合甲骨。再比如识读甲骨文,现在有些小程序利用手机拍照功能,便让普通大众也能认出一些甲骨文。除此以外,甲骨图像校重、甲骨材质分类、甲骨文字体辨识、甲骨文残辞预测等等,这些过去只有甲骨学家才能涉足的领域, ② 。
    ③ ,其中有更深的学科发展背景。放眼世界,“人工智能+古文字”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以色列发现的“死海古卷”曾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人工智能通过“虚拟拼图”帮助残卷复原,又通过辨析古卷上的笔迹类型,推测出“死海古卷”的撰写人数。著名的人工智能团队Deepmind与古希腊文专家合作,不仅使得古希腊文字的修复准确率不断提高,而且还确定了这些文字的书写时期。所以,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也正是这一波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9.①涌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
    ②现在也可以看到计算机的影子
    ③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
    20.比喻。将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的效果比作“浪花”,把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效果表达得形象可感。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后文“比如,利用计算机缀合甲骨。再比如识读甲骨文,现在有些小程序利用手机拍照功能,便让普通大众也能认出一些甲骨文。除此以外……”可知,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后涌现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故可填写“涌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本段主要阐述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的作用和意义,结合“甲骨图像校重、甲骨材质分类、甲骨文字体辨识、甲骨文残辞预测等等,这些过去只有甲骨学家才能涉足的领域”可知,过去只有甲骨学家才能涉足的领域也有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故可填写“现在也可以看到计算机的影子”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结合“放眼世界,‘人工智能+古文字’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等可知,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有更深的学科发展背景,故可填写“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之类的句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也正是这一波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比作“一朵浪花”,意在强调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在“人工智能+古文字”的浪潮中的表现,把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效果表达得形象可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典音乐并不是小众艺术,而是一直被看做高雅音乐、严肃音乐,因此令人 。于是我为音乐讲座拟了一个标题,叫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 )。平时听古典音乐会,我们都是穿上晚礼服,穿越大半个城市,到音乐厅里面 。当然这种仪式感是很必要的,尤其在新年音乐会的时候,我们非常需要一些仪式感,与逝去的时间道珍重再见。在西方,因为古典音乐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所以遗留下不少仪式,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遗产的热爱与敬仰。可是,仪式一多,时间一长,古典音乐的庄严就变了味道,就像西方贵族礼仪的 ,慢慢变得虚荣乏味,就像我们习惯淹没在很多规则中,度过自以为安稳踏实其实麻木的一生。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望而却步 不苟言笑 连篇累牍
    B.望而却步 正襟危坐 繁文缛节
    C.望洋兴叹 不苟言笑 繁文缛节
    D.望洋兴叹 正襟危坐 连篇累牍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因为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小众的一面。
    B.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因为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
    C.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
    D.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小众的一面,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
    【答案】21.B 22.C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望而却步,指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不敢前行。望洋兴叹,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根据语境“古典音乐并不是小众艺术,而是一直被看做高雅音乐、严肃音乐,因此令人……”要表达是古典音乐让人“望而却步”。
    第二空,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穿上晚礼服,穿越大半个城市”,可知听古典音乐很正式,所以选“正襟危坐”。
    第三空,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根据语境“就像西方贵族礼仪的……慢慢变得虚荣乏味”,修饰的是“礼仪”,选“繁文缛节”合适。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古典音乐对于一般人的感受,根据语境“穿T恤听古典音乐”,是和后文的“穿上晚礼服听古典音乐”相比较而言的,是为了说明听古典音乐也可以变的很平常。所以比较四个选项,并不是为了说明“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小众的一面”,所以排除AD。
    比较BC两项,主要是因果关系的位置。应该是“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所以“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这样的因果关系符合逻辑。
    故选C。
    四、整本书阅读
    23.文中描写的场景发生于小说哪个重大事件中?表现出探春哪些特点?请写出两点并加以分析。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答案】①事件:抄检大观园;
    ②特点:有政治家般的远见和忧患意识,观察事物敏锐深刻,意识到抄检是昏聩之举,是家族日渐败落的征兆;有胆魄,敢于公开批评、反抗昏聩的家长意志;有强烈自尊,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尊严,义正词严地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尊严;有辩才,表达立场时有理有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鉴赏名著中人物特点的能力。
    材料中明确说明“《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可见选段出自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再结合“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可知,这一场景反映的是《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
    面对抄检,探春说“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不许搜自己的丫鬟,维护身边人的尊严,表现出强烈的自尊。
    由眼前的抄检想到家族的问题,认为“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意识到抄检是家族败落的征兆,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具有忧患意识;
    抄检大观园一事是王夫人要求的,王夫人是探春嫡母,面对嫡母的命令,探春说“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并且认为这一行为是昏眼之举,敢于公开批评家长的行为,表现出过人的胆魄;
    由“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甄家为例,又引古人之语佐证,有理有据,可见有辩才。
    五、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化时代,我们似乎可以与世界无缝对接。一方面,世界一下子被推到我们面前,巨细无遗,让人目不暇接;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很轻易地将自己放到世界面前,成为被他人关注的焦点。
    在“看世界”与“被世界看”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乐在其中,有时也深受其累。
    青少年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应该怎样更好地“看世界”或“被世界看”?你有怎样的体验、认识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语文】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共6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