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332088/0-17307688175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332088/0-17307688176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332088/0-173076881766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332088/1-17307688270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332088/1-17307688270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332088/1-17307688271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知识建构·考法探究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考点突破
题型精研
►考向01 生活生产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考向03 工艺流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考向04 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考向05 燃烧与灭火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考点突破
题型精研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考向02 性质与变化的判断
►考向03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考向03 催化剂的概念及性质
考点三 化学反应的分类
考点突破
题型精研
►考向01 判断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考向02 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04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易混易错
1.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指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化学变化中一定有伴随现象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3.灭火的原理中,强调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而着火点本身无法降低或升高。
►考向01 生活生产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1 【新考向】(2024•武进区一模)下列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石油分馏B.煤的干馏
C.勾兑消毒酒精D.海水晒盐
举一反三
1、【新考向】(2024•姑苏区校级二模)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
2、【新考法】(2024•徐州一模)下列是徐州博物馆的藏品,其制作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新石器时烧制的“彩陶钵”
B.东汉时雕刻的“庖厨图画像石”
C.西汉时缝制的“金缕玉衣”
D.西周时铸造的“青铜飞鸟盖壶”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2 【新考向】(2024•成武县一模)古诗词中也常常蕴含科学道理。下列诗句描述的变化与和其他不同的是( )
A.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举一反三
1、【新素材】(2024•银川一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考向03 工艺流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3 【新考向】(2024•丹阳市一模)《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豆腐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浸泡豆子B.磨制豆浆C.分离豆渣D.烧煮豆浆
举一反三
1、【新素材】(2024•仪征市一模)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传统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玉石雕刻B.楠木造船C.粮食酿酒D.机杼织布
2、【新素材】(2024•锡山区三模)“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让人感受到冬日里的酒香和朋友的情谊。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蒸煮大米B.米酒酿制C.天空下雪D.火炉烧炭
►考向04 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例4 【新考向】(2024•武进区一模)下列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石油分馏B.煤的干馏
C.勾兑消毒酒精D.海水晒盐
举一反三
1、【新考向】(2024•柳州三模)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2、【新考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
D.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考向05 燃烧与灭火
例5 【新考向】(2023秋•邗江区校级期中)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O2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举一反三
1、【新考向】(2024•连云港一模)用如图1所示实验Ⅰ、Ⅱ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Ⅱ中所需氧气可用如图2所示装置来制取
B.实验Ⅰ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Ⅱ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C.实验Ⅰ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实验Ⅰ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2、【新素材】(2024•宿迁三模)火折子被誉为古代的“打火机”,如图,其制作与使用方法如下:将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将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压实、捆紧成条状,点燃后装入竹筒,竹筒盖子上有小孔,使用时取下盖子,吹一下就能复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和棉都属于可燃物
B.装在竹筒内的条状物仍在缓慢燃烧
C.盖子留有小孔是为了提供少量氧气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降低了着火点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如:挥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的,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和密度等。
2、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变化。
4、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5、掌握初中常见化学物质基本用途(这一点将在各个专题中逐个积累)。
6、催化剂的概念及性质。
易混易错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
1.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方面,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2.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动性、还原性、毒性等。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3.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点”,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4.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加快也可减慢,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例1 【新考向】(2023•玄武区一模)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气味B.密度、硬度
C.氧化性、可燃性D.熔点、沸点
举一反三
1、【新素材】(2023•山西模拟)山西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或制作过程,主要与物质化学性质有关的一项是( )
A.高台花鼓表演B.木版年画印刷
C.民居砖雕雕刻D.山西陈醋酿制
2、【新素材】(2024•金坛区模拟)丙二醇有以下资料:①化学式C3H8O2 ②无色粘稠状的透明液体 ③无味 ④易燃 ⑤沸点245℃⑥熔点6.5℃⑦无腐蚀性⑧可用做水果催熟剂等,其中属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质的是( )
A.①③⑥⑦B.②③⑤⑥C.③④⑦⑧D.②④⑥⑧
►考向02 性质与变化的判断
例2 【新考向】(2023年陕西省中考三模)“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下列有关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红磷是暗红色的,具有可燃性 B. 酒精属于易燃物,露置于空气中易挥发
C. 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能吸附色素 D. 二氧化碳制成干冰,也可用于灭火
1、【新考法】(2023年扬州中考)下列对生产生活中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用冰块给饮料降温——升华吸热
B.食品包装中充氮气——氮气化学性质活泼
C.汽车轮胎上做成凹凸不平的花纹——减小摩擦
D.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考向03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例3 【新考向】(2024•兴化市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氮气用作保护气B.干冰人工降雨
C.稀盐酸除铁锈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1、【新考法】(2024•盐城二模)如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活性炭净水 B. 金属做导线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富氧炼钢
2、【新考向】(2024•太谷区四模)空心玻璃微珠是一种粒度为10~250微米,壁厚为1~2微米的空心球体,在深海、深空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用作飞船返回舱隔热材料,最主要利用的性质是( )
A.质量轻B.低导热C.高强度D.耐腐蚀
►考向04 催化剂的概念与性质
例4 【新考向】(2024秋•海门区月考)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a和b两等份,只向b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另一份不作处理。则生成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 )
A.B.
C.D.
举一反三
1、【新考法】(2021秋•鼓楼区校级月考)将100mL双氧水均分成甲、乙两份,仅向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a线表示甲溶液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
B.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C.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D.甲、乙两份溶液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二氧化锰无关
2、【新考法】(2023·泰州)纳米高性能Fe3O4可以实现高效催化分解水,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中 能转化为化学能。
(2)分解水前后Fe3O4的 和化学性质不变。
(3)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新素材】(2024秋•镇江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1)可以通过比较 ,来比较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2)通过如图2能得出的结论是:① ;②催化剂 (填“能”或“不能”或“可能”)改变生成氧气的量。
(3)由氧化铜作催化剂的反应,t1﹣t2时间段反应速率逐渐变慢的原因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继续探究。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加上等质量、等浓度的FeCl3溶液,分别用气压传感器测定两试管中气体压力变化曲线。如图3、4所示。分析如图4曲线可知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FeCl3溶液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B.FeCl3溶液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C.FeCl3溶液对浓度大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促进效果更好
考点三 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2、其他反应类型
(1)中和反应: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 发生的反应。
例如:S+O2eq \\ac(\s\up7(点燃),\(===,====))SO2(硫(或S)被氧化)。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例如:CuO+H2eq \\ac(\s\up6(△),\(==,===))Cu+H2O( H2 具有还原性)。
易混易错
1、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质换单质,不是某元素被置换出来,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2、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复分解反应。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考向01 判断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例1 【新考向】(2017•高新区一模)我们可以利用如图所示的三种关系对某些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和碱溶液:包含关系
B.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并列关系
C.氧化物和化合物:交叉关系
D.化学肥料和复合肥料:并列关系
举一反三
1、【新考向】(2023·江苏无锡)下列概念之间存在图所示关系的是
2、【新考向】(2022年安徽宿州)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这三种关系,以下关系界定正确的是
A.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B.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属于包含关系
C.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属于包含关系D.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考向02 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1 【新考向】(2020•吴江区校级模拟)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①NH3+CO2+H2O═NH4HCO3
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
③2NaHCO3Na2CO3+H2O+CO2↑在上述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举一反三
1、【新考向】(2024•南乐县三模)一定条件下,实现CO→CO2→H2CO3→CaCO3→CaO的各步转化中,不涉及的反应类型是( )
A.复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D.置换反应
2、【新素材】(2024•天祝县三模)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化成硅(Si):SiO2+2CSi+2CO↑,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碳表现出了还原性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点火起航B.箭器分离C.月背着陆D.采集月壤
2.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下列课外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
B.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果汁、水等自制汽水
C.用铅笔芯做导电实验
D.用淬火后的缝衣针做鱼钩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B.用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C.用铜制作电线电缆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5.《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这说明古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合金知识。下列有关合金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能够导电B.具有金属光泽
C.有延展性D.抗腐蚀性能好
6.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向粘有蜡烛的烧杯中加入水并点燃蜡烛,装置如图。蜡烛燃烧至水面处时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
A.蜡烛与氧气隔绝B.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C.蜡烛没有可燃性D.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7.陆游的笔记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勿用铜盏”是因为铜比较昂贵、用瓷盏比较便宜
B.夹瓷盏的照明过程中,主要可燃物是棉绳
C.省油灯用嘴吹灭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及时添加水的目的是通过降温降低油的着火点
8.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100 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 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磷燃烧时产生白色烟雾B.实验过程中气球始终不胀大
C.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弹簧夹D.实验结束后,注射器中还剩约5 mL水
9.如图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Ⅱ】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价的原因是电子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变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得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 Cu+H2O化学变化中,H2发生了 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的化合价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
(3)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乙是
反应。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B.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C.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D.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己是悬崖百丈冰B. 白玉为堂金作马
C. 沉舟侧畔千帆过D. 山寺桃花始盛开
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3.三效催化剂(TWC)能使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较快地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CO2、N2和水蒸气(H2O),其结构和作用如图。TWC通常是以贵金属铂、铑、钯为活性组分,它们是TWC中起催化作用的主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B.该催化剂能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C.该催化剂中的贵金属在反应后质量减少,需不断添加
D.使用具有同等催化能力的铁、锰等金属代替铂和钯,可降低研制成本
4.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H2在空气中遇到铂催化会起火,研制出如图中甲所示的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打火机,乙图为该打火机的结构简图。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筒中冲出的被点燃;开关关闭堵住喷嘴,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氢气遇到铂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打开开关时内筒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小
C.关闭开关后内筒内立即不再产生氢气
D.使用一次后,喷嘴处的铂不需要更换
5.铭铭同学想通过实验来证明四氧化三铁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个命题。
(1)请你帮助铭铭同学完成下列表格所示的探究实验:
(2)小强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他还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才完成了对该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步骤二”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继续实验。
(3)小强在进行实验时候发现试管内有许多水雾,由此推断过氧化氢分解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在步骤二的装置中,利用图甲装置做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难复燃,小强加装了一个U型管后(如图乙装置),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乙装置中冰水的作用是 。
(4)铭铭由此还想到了一个问题: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一定是纯氧气吗?
设计的实验如下:如丙图所示,按下表所示比例,用排水法收集部分氧气,分别得到五瓶空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进行木条复燃的实验。请你帮他将下表实验现象填写完全。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根据表格信息,铭铭还能够粗略得出,氧气体积分数达到 %时一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考查频次
命题预测
物质的变化
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0年8考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及用途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的判断、化学性质的判断、物理性质的判断、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的判断,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古诗词、成语、实验等以文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
物质的性质
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可以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
近10年连续考查
化学反应类型
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及简单应用
仅2023年未考
催化剂
知道催化剂的概念,认识催化剂的作用,会探究催化剂的特性,感受催化剂的实际应用
近5年连续考查
催化剂相关内容常以实验题或科学探究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判断某物质是否为催化剂、探究不同物质的催化效果、影响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因素。
燃烧与灭火
掌握燃烧的定义与条件、理解灭火的原理、掌握常见的灭火方法
近5年连续考查
燃烧与灭火相关内容常以选择题或课内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场景,考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或是灭火方法的辨别。
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①没有生成新物质
②有新物质生成
现象
多表现为状态、形状、大小等的变化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判断
依据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微粒间隔变化。
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分子。
宏观
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化学变化。
举例
外形变化
破碎、弯曲、榨汁、切成段压成片
燃烧类
火灾、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等
状态变化
熔化(融化)、蒸发、升华、液化、凝华、凝固、挥发等
变质类
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
实验操作类
蒸馏、过滤、溶解、稀释、海水晒盐等
锈蚀类
铁生锈、铜绿生成等
其他
吸附、灯泡通电发光等
其他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反应类型
定义
反应特征
例子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
一种 物质的反应
A+B+……→C
(多变一)
3Fe+2O2Fe3O4
分解反应
由 _ 一种 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C+……(一变多)
2KMnO4eq \\ac(\s\up6(△),\(==,===)) K2MnO4+MnO2+O2↑
置换反应
一种 _ 单质 与一种化合物 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B+AC
Zn+CuSO4===ZnSO4+Cu
复分解
反应
_两种化合物 _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
(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
Ca(OH)2+H2SO4===CaSO4+2H2O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单质
氧化反应
碱溶液
中和反应
Y
化合物
化合反应
碱性溶液
分解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步骤一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①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速率很慢
四氧化三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步骤二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② ,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③ ,
木条复燃
四氧化三铁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实验编号
空气体积分数
排水体积分数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情况
1
85%
15%
火星稍变亮,不复燃
2
80%
20%
火星明亮,时燃时不燃
3
75%
25%
复燃
4
70%
30%
复燃
5
50%
50%
复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原卷版),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01期)(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专题0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原卷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