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含解析)
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单元第7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单元第7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含解析),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儒学家,天命论,三教并行,本土化,财政收入,陶渊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_____地位确立,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_____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_______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___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中期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①背景:佛教和_____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②特点: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__和封建纲常来反对_____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的发展(1)东汉末年兴起。(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_____的影响,主张“贵儒”和“_____”。(3)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政策,奉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与挫折(1)两汉之际传入中国。(2)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佛教也吸收___、道的思想,渐趋_______。(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4)反佛灭佛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_________。②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_____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_____及唐朝统治者先后四次灭佛。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特别提示]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_____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_______的田园诗、南朝_____、南北朝_____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概念阐释〕(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如: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庾信《哀江南赋序》)
(3)田园诗歌:以陶渊明为代表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4)北朝民歌:语言质朴,风格豪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唐朝诗歌: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 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_____、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3.书法(1)书法在_____末年成为一种艺术。(2)___________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3)东晋大书法家_______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4)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__气势雄浑的颜体和_______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4.绘画(1)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_______为代表,他提出“_________”,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_________》是其代表作。
(2)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_______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_____、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_______被尊为“画圣”。5.石窟(1)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_____广泛传播的影响。(2)代表:山西大同的_____石窟、河南洛阳的_____石窟、甘肃___________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1.数学:南朝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__________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_____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_____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5.印刷术、火药、天文学(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_____、日历和书籍。(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___________的长度。
6.医药学(1)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_______》。(2)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特别提示]天文与历法天文与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
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向中国的传播及影响(1)表现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_____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东晋的___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的高僧_____,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影响: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_______来长安求法,日本的高僧_____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2)唐朝高僧_____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3.其他方面文化交流(1)唐都城_____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_____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史料一]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佛教、道教传播的原因和影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提示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影响:佛教也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②当时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容易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其中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更是大力提倡道教。
(2)影响①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艺术等得到迅速发展。②使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但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④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
⑤道教一度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武器。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中的部分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史料二]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三国至隋唐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问题2]依据史料二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原因加以说明。[提示2]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拓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方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②体现民族大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③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④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隋唐文化的特点①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②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既有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信心,又有吸收、消化他类文化的能力;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开明态度,唐朝政府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③唐文化有着明显的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3)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①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的统一和稳定,为隋唐时期文化的辉煌奠定了政治基础。②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隋唐时期文化的辉煌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③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互通有无,民族的交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④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使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不断交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⑤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⑥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隋唐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前代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
1.(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解析] 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2.(2020·全国高考Ⅲ卷·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解析] 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据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D项。
3.(2020·全国高考Ⅰ卷·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 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
4.(2020·全国高考Ⅱ卷·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解析] 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历史传承,而不是来自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
5.(2020·海南)如表唐诗(摘录),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解析] 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A项排除;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B项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6.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佛衣质感。菩萨衣着的覆盖面积极大地减少,胸膛、臂膀、手足等无不展现着一种裸露美。材料说明,唐代佛寺塑像(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放B.折射出佛教的主导地位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第16讲 辛亥革命(含解析),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6讲辛亥革命,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预备立宪,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黄花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单元模块总结(含解析),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模块总结,网络构建,阶段特征,拓展深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板块2 第7单元 第21讲 人民解放战争(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民解放战争,主题一,主题二,典题演练,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