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宅中学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宅中学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陶瓷烧制B.火药使用C.棉线织布D.粮食酿酒
2.(2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最目标之一。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 )
A.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B.使用一次性碗筷,方便快捷
C.下班时关闭用电器,减少能源损耗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3.(2分)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下面关于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用作燃料B.液态为无色
C.能供给呼吸D.能与所有物质反应
4.(2分)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验氢气纯度B.过滤粗盐水
C.加热试管里的液体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5.(2分)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关于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g
C.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
D.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6.(2分)黑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可用下式表示:2KNO3+3C+S K2S+N2↑+3X↑,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COB.CO2C.NOD.SO2
7.(2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的条件下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并生成氯化钠,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上(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CCl4中C的化合价是+2
C.这个反应是分解反应
D.这个反应的条件是高温
8.(2分)“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性质:都能溶于水,且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冶金工业
D.危害:CO2水溶液呈酸性会造成“酸雨”;CO有毒会造成空气污染
9.(2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从化学视角对下列诗词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说明石灰石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D.“釜底抽薪”和“钻木取火”都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0.(2分)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生成物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11.(2分)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8g碳和8g氧气充分反应能生成16g二氧化碳
B.镁条燃烧后,生成的固体质量应比燃烧前增加
C.5g食盐全部溶解到20g水中,能得到25g食盐水
D.甲物质燃烧有水生成,则甲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
12.(2分)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
B.物质的构成模型
C.燃烧条件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13.(3分)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
A.镁条和稀盐酸
B.大理石和稀盐酸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生石灰和水
(多选)14.(3分)用纯净的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2CuO2Cu+CO2↑,C+2CuOCu+CO↑。某同学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先通入N2的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B.本实验能证明含氧元素的证据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硬质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可以证明氧化铜含有氧元素
D.本实验的不足是没有处理尾气
15.(3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 )
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16.(3分)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值为12
B.丁属于化合物
C.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
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52分)
17.(6分)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A)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 。
(2)6个氯原子 。
(3)6个氢分子 。
(4)5个铵根离子 。
(5)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①“2CO2”中后面“2”表示 。
②“S2﹣”中“2﹣”表示 。
18.(7分)水是人及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些知识。
(1)水是由 组成的。
(2)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 区分软水和硬水,可以通过 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自来水厂净化时常用的絮凝剂是 ,其作用 。
(4)电解水时电极产生气泡,正极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此实验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向水中添加 (填化学式)。
19.(9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的使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初中化学教材中曾多次出现与燃烧有关的实验,完成了对燃烧这一化学变化的进阶式学习。
(1)如图1中利用红磷燃烧完成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时的现象为 ;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如若实验结果偏大,原因 (答出一条即可)。
(2)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通过对比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认识到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铁丝在空气中只能保持红热,如图2在氧气燃烧的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如图3为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为 。
20.(10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物质、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①a的化学式是 (举一例),b、c粒子的名称依次是 。
②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填粒子符号)。
(2)图乙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乙中D若为原子,则X= ,其属于 (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
②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 相同。
③由A、B形成的化合物中,A、B元素的原子数目比为 。
(3)图丙是工业上生产尿素[化学式:CO(NH2)2]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图示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字母)。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11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 。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下同)。
(3)若用F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应在 (填“d”或“e”)端连接量筒。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B装置制取氢气的优点是 ,制取时应将锌粒放在 (填“b”或“c”)。
(4)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是 ,理由 。
22.(9分)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分别按下表中实验方案实验,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 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甲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填序号)。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的各物质的质最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1)化学反应前后 ,所以质量守恒。
(2)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 (填元素名称)。
三、计算题(本大题包括两个小题,共12分)
23.(4分)位于吉林东北部的长白山区,因盛产晚熟蓝每鲜果而远近闻名,具有全国其他地区不可取代的优势。蓝莓中含有的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具有缓解眼睛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请计算:
(1)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28.7g花青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g。
24.(8分)为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石灰石样品,逐渐加入稀盐酸(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g。
(2)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宅中学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1~12题每小题2分,13~16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2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陶瓷烧制B.火药使用C.棉线织布D.粮食酿酒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陶瓷烧制,属于化学变化;
B、火药使用,属于化学变化;
C、棉线织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故选项正确;
D、粮食酿酒,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最目标之一。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 )
A.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B.使用一次性碗筷,方便快捷
C.下班时关闭用电器,减少能源损耗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积极植树造林,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不合题意;
B、使用一次性碗筷会浪费资源,不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符合题意;
C、下班时关闭用电器,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不合题意;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加强对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分)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下面关于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用作燃料B.液态为无色
C.能供给呼吸D.能与所有物质反应
【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解答】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但不能用作燃料;
B、氧气气态时为无色,故B错误;
C、氧气可供给动植物呼吸;
D、氧气可以与大多数物质发生反应,例如:金不能与氧气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4.(2分)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验氢气纯度B.过滤粗盐水
C.加热试管里的液体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分析】A、根据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松开拇指点火,表明氢气不纯,再检验,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
B、过滤液体时、二低,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所示装置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2分)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关于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g
C.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
D.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分析】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铟带“钅”字旁,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不是“克”。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9,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
D、原子中,49=2+X+18+18+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黑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可用下式表示:2KNO3+3C+S K2S+N2↑+3X↑,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COB.CO2C.NOD.SO2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解答】解:在2KNO3+6C+SK2S+N2+8X中,反应前共有2个K原子、6个O原子、7个S原子、2个N原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可得出3X中应共有8个C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CO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学生应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解答,巧妙利用原子守恒来推断X的化学式.
7.(2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的条件下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并生成氯化钠,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上(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CCl4中C的化合价是+2
C.这个反应是分解反应
D.这个反应的条件是高温
【分析】根据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同时生成氯化钠,反应中C、Na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钠为还原剂,CCl4为氧化剂进行分析。
【解答】解:反应的方程式为4Na+CCl4C+5NaCl,
A、金刚石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CCl4中氯元素显﹣1价,所以C的化合价是+8;
C、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的过程是钠单质置换出碳单质的过程,故C错误;
D、这个反应的条件是高温。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中基本概念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2分)“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性质:都能溶于水,且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冶金工业
D.危害:CO2水溶液呈酸性会造成“酸雨”;CO有毒会造成空气污染
【分析】根据CO2与CO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说法不正确;
C、固体CO2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可用于冶金工业;
D、CO2水溶液呈酸性,但不会造成“酸雨,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CO2与CO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只是即可分析解答。
9.(2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从化学视角对下列诗词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说明石灰石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D.“釜底抽薪”和“钻木取火”都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的化学性质稳定进行分析判断。
D、“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迟日江山丽,是因为花草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使人们闻到花草香。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说明石灰石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美人首饰侯王印,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D、“釜底抽薪”,清除了可燃物;“钻木取火”,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温度升高,木头就燃烧起来;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燃烧的条件、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分)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生成物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CH2O+O2CO7+H2O。
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故A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故B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因此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均属于氧化物;
D、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根据微观示意图解题,重在读图,从图中获取解答题目需要的信息。
11.(2分)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8g碳和8g氧气充分反应能生成16g二氧化碳
B.镁条燃烧后,生成的固体质量应比燃烧前增加
C.5g食盐全部溶解到20g水中,能得到25g食盐水
D.甲物质燃烧有水生成,则甲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所以我们可用其来解释一些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故A错误;
B、镁条燃烧后,应比燃烧前增加;
C、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
D、甲物质燃烧有水生成,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B。
【点评】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该定律用于解释化学反应中质量问题,了解实质找到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2.(2分)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
B.物质的构成模型
C.燃烧条件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分析】A.根据原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解: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模型错误;
B.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又分成原子、原子,物质由元素组成;
C.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故模型错误;
D.按体积计算空气由78%N2和21%O2,还有2%其他成分组成,模型描述与事实不相符。
故选:B。
【点评】本题在解答时,根据物质的构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
13.(3分)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
A.镁条和稀盐酸
B.大理石和稀盐酸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生石灰和水
【分析】倾斜装置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说明药品接触生成了气体或放出了大量的热;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说明是药品接触放出热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一段时间后,但是大于原体积,故选项错误。
B、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一段时间后,故选项错误。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一段时间后,故选项错误。
D、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观察到气球鼓起,温度恢复至常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气球恢复原状具备的条件(药品接触放出热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14.(3分)用纯净的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2CuO2Cu+CO2↑,C+2CuOCu+CO↑。某同学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先通入N2的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B.本实验能证明含氧元素的证据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硬质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可以证明氧化铜含有氧元素
D.本实验的不足是没有处理尾气
【分析】A、根据硬质玻璃管中含有空气,空气中含有氧元素,对氧化铜中的氧元素造成干扰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D、根据本实验可能生出CO,CO有毒来分析;
【解答】A、硬质玻璃管内含有空气2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氧气对证明氧化铜中的氧元素造成干扰,符合题意;
B、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B正确;
C、硬质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不可以证明氧化铜含有氧元素,符合题意;
D、实验中可能生成CO,会污染空气,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结合图示正确分析实验中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5.(3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 )
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分析】A、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化氢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酸不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盐酸具有挥发性,甲中逸出的气体不是只含CO2,还含有氯化氢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氢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证明CO2能与水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是因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的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D、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欲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盐酸具有挥发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3分)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值为12
B.丁属于化合物
C.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
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前乙,反应后生成8g甲,生成了一定质量的乙,a=10+2=12;
B、丁分解生成甲和乙,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过程中、甲的质量比是10g:4g:8g=5:5:4,即丁反应了5g,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0g+6g=11g;
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6g:(10g﹣8.5g)=4:2。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52分)
17.(6分)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A)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 Al 。
(2)6个氯原子 6Cl 。
(3)6个氢分子 6H2 。
(4)5个铵根离子 5 。
(5)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①“2CO2”中后面“2”表示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
②“S2﹣”中“2﹣”表示 一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铝元素的符号为Al;
(2)6个氯原子就是在氯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6,表示为2Cl;
(3)6个氢分子就是在氢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6,表示为6H2;
(4)一个铵根离子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4个铵根离子就是在铵根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5;
(5)①“3CO2”中后面“2”表示5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②“S2﹣”中“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故答案为:(1)①Al;
②2Cl;
③6H2;
④3;
(2)①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8.(7分)水是人及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些知识。
(1)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2)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 肥皂水 区分软水和硬水,可以通过 煮沸 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自来水厂净化时常用的絮凝剂是 明矾 ,其作用 吸附杂质,使其沉淀 。
(4)电解水时电极产生气泡,正极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1:2 ,此实验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向水中添加 NaOH或Na2SO4 (填化学式)。
【分析】(1)根据水的组成进行分析;
(2)根据硬水、软水的鉴别、硬水软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絮凝剂的作用进行分析;
(4)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2)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其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
(3)常见的絮凝剂为明矾,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
(4)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且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4SO4。
故答案为:(1)氢元素和氧元素;
(2)肥皂水;煮沸;
(3)明矾;吸附杂质;
(4)1:4;NaOH或Na2SO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的知识,理解常见的净水方法、硬软水的鉴别及转化、电解水的知识,从而解答这类题。
19.(9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的使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初中化学教材中曾多次出现与燃烧有关的实验,完成了对燃烧这一化学变化的进阶式学习。
(1)如图1中利用红磷燃烧完成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时的现象为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如若实验结果偏大,原因 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太慢(或弹簧夹没夹紧) (答出一条即可)。
(2)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通过对比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认识到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氧气浓度 有关。铁丝在空气中只能保持红热,如图2在氧气燃烧的现象为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2O2Fe3O4 。
(3)如图3为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与氧气接触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为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产生误差的原因来分析;
(2)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3)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1)图1中利用红磷燃烧完成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时的现象为产生大量的白烟;得出的实验结论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原因为点燃红磷后,则气体会受热逸出,开始时装置中的压强变大;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太慢(或弹簧夹没夹紧);
故答案为:产生大量的白烟,放热;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太慢(或弹簧夹没夹紧);
(2)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通过对比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铁丝在空气中只能保持红热,火星四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6O2 Fe3O8;
故答案为:氧气浓度;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2 Fe3O8;
(3)图3为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为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未燃烧;
故答案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10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物质、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①a的化学式是 H2O (举一例),b、c粒子的名称依次是 原子、离子 。
②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Na+和Cl﹣ (填粒子符号)。
(2)图乙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乙中D若为原子,则X= 18 ,其属于 稀有气体元素 (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
②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 质子数 相同。
③由A、B形成的化合物中,A、B元素的原子数目比为 2:1 。
(3)图丙是工业上生产尿素[化学式:CO(NH2)2]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图示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B、D (填字母)。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CO2CO(NH2)2+H2O 。
【分析】(1)①根据微粒的构成、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分析回答。
②根据离子符号的写法分析回答。
(2)①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分析x的值,根据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②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分析。
③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3)①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②根据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很多,例如水等2O;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了离子、c粒子的名称依次是原子。
②氯化钠是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和Cl﹣。
(2)①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则X=2+3+8=18,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②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
③由于A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的阴离子,易失去8个电子形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阳离子形成的化合物不显电性、B形成的化合物中,A。
(3)①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B,都属于氧化物。
②由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CO5CO(NH2)2+H5O。
故答案为:(1)①H2O;原子。
②Na+和Cl﹣。
(2)①18;稀有气体元素。
②质子数。
③2:6。
(3)①B、D。
②2NH3+CO7CO(NH2)2+H5O。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11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BE或BF (填序号,下同)。
(3)若用F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应在 d (填“d”或“e”)端连接量筒。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 ,用B装置制取氢气的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制取时应将锌粒放在 b (填“b”或“c”)。
(4)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是 C ,理由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分析】(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
(2)根据A装置是固体加热装置,试管口有一团棉花,说明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分析解答;根据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来分析解答;
(3)根据要测量产生氧气体积,要从短管进气,长管出水来分析解答;根据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来分析解答;根据装置B的特点来分析解答;
(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可知,a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A装置是固体加热装置,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成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则发生装置选B,可用排水法收集,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BE或BF;
(3)要测量产生氧气体积,要从短管进气,更利于水的排出,则应在d端连接量筒,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2SO4=ZnSO2+H2↑,装置B中将固体放在多孔塑料板上,原理是打开弹簧夹,反应发生,生成的气体无法导出,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反应停止;
(4)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则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是C。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2KMnO3 K2MnO4+MnO2+O2↑;BE或BF;
(3)d;Zn+H2SO3═ZnSO4+H2↑;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
(4)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键是明确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22.(9分)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分别按下表中实验方案实验,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 密封装置 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甲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B (填序号)。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参加反应 的各物质的质最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1)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种类、质量和个数都不变 ,所以质量守恒。
(2)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 氧元素、铜元素、氢元素、碳元素 (填元素名称)。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实验探究]
故答案为:析出红色固体;Fe+CuSO4═FeSO5+Cu。
[反思评价]
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故答案为:密封装置。
[优化装置]
同学们对甲组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甲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B,能够防止瓶塞飞出。
故答案为:B。
[得出结论]
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参加反应。
[解释应用]
(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质量和个数都不变。
故答案为:原子种类、质量和个数都不变。
(2)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则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氢元素。
故答案为:氧元素、铜元素、碳元素。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三、计算题(本大题包括两个小题,共12分)
23.(4分)位于吉林东北部的长白山区,因盛产晚熟蓝每鲜果而远近闻名,具有全国其他地区不可取代的优势。蓝莓中含有的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具有缓解眼睛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请计算:
(1)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80:11:96 ;
(2)28.7g花青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18 g。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解答】解:(1)花青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1):(16×6)=180:11:96;
(2)28.7g花青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28.7g×=18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8分)为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石灰石样品,逐渐加入稀盐酸(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2.0 g。
(2)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根据图可知剩余的0.5g为杂质,所以可求碳酸钙的质量,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剩余0.5g为杂质
设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7+2HCl═CaCl2+H5O+CO2↑
100
2.8 g x
=
x=3.88 g
答:(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2.0g。
(2)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88 g。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析出红色固体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苗场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