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文件包含物理试卷及答案高一上月考1docx、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高一物理备课组 校对人:高一物理备课组
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第8--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有关加速度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B.速度变化量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可能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可能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可能加速度越来越小
2、下列实例中的“速度”为瞬时速度的是( )
A.100m短跑中,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速度为16m/s
B.动车在“成都东到天府国际机场”这一路段行驶的速度是170km/h
C.汽车以100km/h的速度通过长江大桥
D.物体在第2秒内运动的速度为100m/s
3、2023年成都马拉松(全程为42.195公里)于10月29日7点30分鸣枪开赛,作为全国唯一一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5000名选手参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题中的“42.195公里”为路程 B.题中的“7点30分”为时间间隔
C.研究运动员跑步的技术动作时,可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D.正在比赛的运动员感觉路旁的树木向后移动,这是以地面为参考系
4、“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在春日乘着小船出游时作的一首诗,此诗与五代词中的“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卧看满天云不动”是因为诗人以山为参考系来观察的
B.“云不动”和“云与我俱东”说明参考系不同物体运动情况也不同
C.“山不动”是因为诗人以山为参考系来观察的
D.研究“船行”的运动规律时不可以将船看作质点
5、“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的尸佼所写的《尸子》中对于宇宙时空的理解,这里的“宇”和“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时间在时间轴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轴上的某一点则代表某一瞬间,也就是时刻,比如古代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午时三刻”。时刻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或位置相对应)。而时间间隔指的则是两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时间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2s内是指时间轴上的C点B.第3s内是指时间轴上AD段
C.前4s内是指时间轴上DE段D.第3s初是指时间轴上的C点
6、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7、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以速度行驶了的路程,接着又以速度行驶完其余的路程,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A.19m/sB.18m/sC.17m/sD.16m/s
8.截止2021年12月5日, 我国全海深潜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共实现了21次万米载人深潜,已有27位科学家通过“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到达过全球海洋最深处。在某次海试中,潜水器做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至零, 则在此过程中,潜水器( )
A.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
B.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位移将继续增大
C.速度逐渐减小, 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D.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9.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10s内由0增加到100m/s;汽车以108km/h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s内停下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s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10m/s B.2.5s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30m/s
C.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的快 D.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
10、某校学生开展无线电定位“搜狐”比赛,甲、乙两人从如图所示地形的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点搜到狐狸,两人的搜狐路径已在图中标出,则( )
A.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B.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甲的平均速率大于乙的平均速率
D.甲的平均速率小于乙的平均速率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每空2分)
11、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_,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_.电源频率是时,它每隔________打一个点.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量的情况如图所示,纸带在段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m/s,C点的瞬时速度约为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长木板水平放置,细绳与长木板平行。图2是打出纸带的一部分,以计数点O为位移测量起点和计时起点,则打计数点B时小车位移大小为_______cm(保留两位小数)。由图3中小车运动的数据点,请在图中根据描出的点作出图象___。
由此图像可判断小车做 运动(填加速、减速、匀速) 。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3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2分)气垫导轨上有很多小孔,气泵送来的压缩空气从小孔喷出,使得滑块与导轨之间有一层薄的空气,两者不会直接触。这样,滑块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为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cm的遮光条如图所示,滑块在倾斜的气垫导轨顶端由静止释放,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计时器记录了遮光条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遮光条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
(1)求滑块经第一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
(2)求滑块的加速度大小。
14(14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到户外进行超声测速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B为超声波发射器,B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脉冲被小车反射后又被B接收,从B发射第一列超声波开始计时,到B接收到第二列超声波的过程中,计算机描绘出超声波运动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求: (1)图乙中t1,x2各是多少(2)被测小车接收第一列超声波与接收第二列超声波之间的时间间隔。
(3)被测小车的车速(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15(12分)如图所示,弹丸和足球的初速度均为,方向水平向右。设它们与木板作用的时间都是,那么:(1)弹丸击穿木板后(木板阻力恒定)速度大小变为,方向不变,求弹丸击穿木板时的加速度大小及方向;
(2)足球与木板作用后反向弹回的速度大小为,求足球与木板碰撞反弹时的加速度大小及方向。
2024级高一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第8--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BD 9答案:BD 10、答案:AC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每空2分)
11、8V;220V;0.02s;0.35;0.53
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的电压约为8V,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220V当电源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则纸带在段的平均速度约为,C点的瞬时速度约为.
12、6.20(6.15~6.25均可) 见图 加速运动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3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2分)【解析】(1)滑块经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大小为
(2)滑块经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大小为
则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
14、(14分)答案:(1)0.05;34(2)5.05(3)3.4
解析:(1)由乙图可知,第一列声波在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则
第二列声波在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2)被测小车接收第一列超声波的时刻为0.05s,接收第二列超声波的时刻为5.1s,则被测小车接收第一列超声波与接收第二列超声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05s。
(3)被测小车接收第一列超声波与接收第二列超声波之间的位移为
则被测小车的车速为
15、(12分)答案:(1),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解析:(1)设弹丸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知弹丸的初速度为
末速度为
根据 解得 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2)设足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知足球的初速度为
末速度为
根据
解得
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及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如皋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_2022学年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月考物理试卷(3月)(含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s2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