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四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解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四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解析)第1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四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解析)第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四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四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四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解析),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讲 文言文断句
    【知识精讲】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形式。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Ⅱ卷(海南)均专门设断句题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
    1.方法
    要特别注意,单选题四个选项对句子的切分,孤立地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联系前后文的语境分析,才能确定只有一项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无论是用“/”断句的主观题,还是判断命题者给出的几种断句选项的客观题,都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进行解答。不过,对待单选题,可以先确定四个选项切分的不同点,从而将“不同点”作为思考的重心。以下一些方法,对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有一定的帮助。
    (1)寻名词 (代词)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句中“关”“财物”“妇女” “此” “吾”“气” “龙虎” “五采”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2)找虚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的提示来完成断句。
    (3)察对话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再结合前面所讲的依据名词或代词断句,其他位置也可断开。
    (4)依结构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晏子春秋》)“冠足以修敬”与“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饰”与“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与“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这段话就是由三组结构形式对称的语句组成的,很容易断句。
    (5)据修辞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使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6)辨句式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断开其他语句。
    2.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检验译文,通顺合理。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对点精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德用,字元辅。父超为怀州防御使,补衙内都指挥使。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德用曰:“归师迫险必乱。”乃领兵距夏州五十里,绝其归路,下令曰:“乱行者斩!”一军肃然,超亦为之按辔。继迁蹑其后,左右望见队伍甚严整,莫敢近。超抚其背曰:“王氏有子矣。”
    (节选自《宋史·王德用传》)
    A.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B.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C.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D.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注]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帝谋西收嚣兵,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歙袭略阳,因保其城。
    A.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B.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C.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D.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颂登功,乞降敕奖劳。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
    A.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B.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C.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D.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A.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B.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C.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D.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文言文阅读专题
    第四讲 文言文断句
    【知识精讲】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形式。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Ⅱ卷(海南)均专门设断句题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
    1.方法
    要特别注意,单选题四个选项对句子的切分,孤立地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联系前后文的语境分析,才能确定只有一项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无论是用“/”断句的主观题,还是判断命题者给出的几种断句选项的客观题,都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进行解答。不过,对待单选题,可以先确定四个选项切分的不同点,从而将“不同点”作为思考的重心。以下一些方法,对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有一定的帮助。
    (1)寻名词 (代词)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句中“关”“财物”“妇女” “此” “吾”“气” “龙虎” “五采”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2)找虚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的提示来完成断句。
    (3)察对话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再结合前面所讲的依据名词或代词断句,其他位置也可断开。
    (4)依结构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晏子春秋》)“冠足以修敬”与“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饰”与“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与“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这段话就是由三组结构形式对称的语句组成的,很容易断句。
    (5)据修辞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使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6)辨句式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断开其他语句。
    2.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检验译文,通顺合理。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对点精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1.A【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段中的“不胜”不是“没有获胜”的意思,而应当为“经受不住”,“不胜考掠之惨”意为“经受不住残酷的拷打”,其间不应断开,故排除B、D两项。“出民”“抵吏罪”是王安中对此案件的两个处理结果,“出民”和“抵吏罪”都是动宾结构,其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A。原文加上标点为: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他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之人纷纷说有祥瑞出现,朝廷大臣就都上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笺表之后,(高兴地)称赞他是一个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下令出了三道制诏让他草拟,王安中立刻写完,皇上(看后)就在卷上批道:“他适合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便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开封府巡逻的士兵夜里追查盗贼,贼人逃脱离去,被惊吓而出来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士兵就把他们当作盗贼给捆绑了起来。被抓的百姓在官府里争辩,经受不住残酷的拷打,于是承认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访得知了这件事情,仔细调查后了解到其中的冤情,于是立刻释放了那些百姓,让那些涉事官吏抵罪。当时皇上正在信奉神仙之道,蔡京引荐了一个擅长妖道之术的方士王仔昔朝见徽宗,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并与他勾结在一起。王安中向皇上上书进言请求从现在开始如果要招揽山林道术之士,就应当让招引的人为之负责;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
    2.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解析】解答本题,应初步理解语句大意,根据标志性词语和结构特点,将能断开的先断开;最后再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断难点。本题中,可以先根据文言虚词来断句,“呜呼”前后皆应断开;“如公者”一句中,“者”表句中停顿,其后可断可不断;“读书”“读执事之文”“思之”“揽其变”都是动宾结构,其后皆应断开;“以”在句中为表目的的连词,其前应断开。原文加上标点为: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参考译文】
    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铲除叛逆,攻灭他国。到了仁宗临朝,天下大体上安定下来,不使用兵戈,休养生息,一天天地趋向富贵繁盛之邦。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的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才开始写作古文,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夏商周)三代(的文章),并且继承孟子、韩愈之文风,来成就(他)一家的学说,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加高洁,文风经过淬炼洗濯而更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修在这时,实际掌握着重心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出自欧阳修门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修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得比欧阳修晚,(但在道德方面)坚定而不动摇,这是欧阳修也有所敬佩的,(以至于)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还要思考,广泛寻求访问,以便每天探究它的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的是天下文人的典范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3.B【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处理”,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听从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原文加上标点为: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正赶上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准备)向东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商鞅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还不满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4.C【“在位之人”作“才”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久以天幸为常”结构完整,与“无一旦之忧”是对比关系,故“久”后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参考译文】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辩驳以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贫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症结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也就必然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C【通读文段,厘清大意。“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D两项。“每扬言事由己发”为“承宪妻”的行为,目的是“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故“用以”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考中进士。万历十六年六月(陈登云)就因为发生灾异上书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怀有祸心,包藏奸计,窥视觊觎太子之位,并且广泛结交术士之流。以前陛下严厉惩罚科场假冒籍贯,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这事是由自己发动的,用此来恐吓功臣权贵,以巧言来迷惑朝廷大臣。”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德用,字元辅。父超为怀州防御使,补衙内都指挥使。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德用曰:“归师迫险必乱。”乃领兵距夏州五十里,绝其归路,下令曰:“乱行者斩!”一军肃然,超亦为之按辔。继迁蹑其后,左右望见队伍甚严整,莫敢近。超抚其背曰:“王氏有子矣。”
    (节选自《宋史·王德用传》)
    A.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B.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C.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D.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6.B【要断句的片段,是写王德用“进师”中的有勇有谋。比较几处断开的异同,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他将多失道不至”一句有两个谓语,即“失道”“不至”,所叙的事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虏锐甚”语意完整,且从后文看,“超”是人名,作后句的主语,故可排除D项。故选B。原文加上标点为: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参考译文】
    王德用,字元辅。父亲王超任怀州防御使,他被补任衙内都指挥使。至道二年,(宋军)分五路出兵攻打李继迁,德用当时17岁,担任先锋,率领万人在铁门关一带作战,他杀了13个敌人,俘获的畜产有好几万。进军乌白池,其他的将领大多迷失道路没能按时到达,敌人的气焰很嚣张。王超让军队停止不进。德用请求找机会攻击敌军,得到5000名精兵,转战三天,使敌军的气势消退。德用说:“回撤的军队面临危险一定会混乱。”就带领部队距离夏州五十里,横拦在回撤的路上,下令说:“乱跑的人,斩!”全军都整饬有序,王超也因此手压马缰绳(按次序行进)。李继迁紧跟在宋军的后面,他的手下远远望见宋军队伍十分严整,没有人敢接近。王超用手抚摸着他的背说:“王家有(有出息的)孩子了。”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注]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帝谋西收嚣兵,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歙袭略阳,因保其城。
    A.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B.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C.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D.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7.C【分析四个选项,找出断点存疑处。A.存疑点“及往来”,很明显语意未完,可排除,同理可排除含此错误点的D项。再看B项和C项不同存疑处,“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的意思是“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尊重他”,语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项。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参考译文】
    来歙字君叔,是南阳新野人。归附光武帝,被任命为太中大夫。这时光武帝正担忧陇、蜀地区,来歙于是主动请命说:“我希望能奉您的命令,用光明显著的道理来开导他,隗嚣一定会束手来降,这样公孙述成灭亡之势,不足为虑。”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建武三年,来歙才出使隗嚣。建武五年,又带诏书给隗嚣。回来之后,又去劝说隗嚣。隗嚣于是派儿子隗恂跟随来歙入朝做人质。光武帝任命来歙做中郎将。光武帝谋划向西收取隗嚣的士兵,又派来歙去告诉隗嚣自己的意旨。隗嚣的部将王元劝说隗嚣,隗嚣犹豫不决。来歙一向刚强果决,于是愤怒地斥责隗嚣。想要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进入内室,集合士兵,要杀死来歙,来歙不慌不忙地拿着符节走到车旁登车离去。隗嚣更加恼怒,王元劝隗嚣杀来歙。来歙为人讲信义,言行一致,以致往返劝说,都可核实,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敬重他,许多人替他说情,所以得以脱身回到东方。来歙攻击略阳,于是据守略阳城。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颂登功,乞降敕奖劳。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8.C【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结合关键词“故”“及”、定语后置句式以及词语间的搭配关系等判断。综上所述,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参考译文】
    郭登,字元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从小聪颖敏捷。等到长大成人,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欢谈论兵法。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为据点,所以屡次来进攻。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有的一营中几十人不能生还。敌势被震慑住,才开始有归还上皇之意。上皇返回后,代王朱仕赞颂郭登功劳,请求颁发敕书奖赏慰劳。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
    A.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B.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C.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D.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9.C【解此题要善于利用标志词,比如名词、动词等来断句。本句中禄山是“陷”“杀”“遣”三个动词的主语,动词“增”和“浚”的宾语分别是“陴”(城上女墙)和“隍”(城壕)。另外“料才壮”和“储廪”是并列结构。综上所述,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郡临沂县人。安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假托久遭阴雨,修补城墙疏通城壕,挑选丁壮,充实府库。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级到河北示众。 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A.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B.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C.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D.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10.C【“同心勠力”固定搭配,“二相当同心勠力”句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句中“以副陛下恢复之志”的意思是“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语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D两项。“和战”是两种意见,所以“惟和战两言”其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参考译文】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写成好几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考中乡试,再考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高兴。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况且靖康以来只有和与战两种意见,留下无穷的祸害,必须先制定自治之策来对付现在的形势。”皇上赞扬了他。适逢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人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

    相关学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七讲筛选整合信息(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七讲筛选整合信息(原卷版+解析),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六讲文言文翻译(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六讲文言文翻译(原卷版+解析),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五讲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五讲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