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0分)默写。
    (1)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配偶的诗句是“ , ”;《蒹葭》中描绘成语“秋水伊人”意境的句子是“ ,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勉励友人收起眼泪,趁青春年少 , ”。
    (2)古代诗歌有许多描绘水的诗文,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承相》中借“ , ”两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小石潭记》中的“ , ”借鱼儿自由游弋来侧面表现水的清澈见底。
    2.(13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dǎi,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yuán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私塾
    ②囫囵 吞枣
    ③作好作dǎi
    ④yuán 故
    (2)下列词语中与“背诵”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领域
    B.美丽
    C.大约
    D.撺掇
    (3)以上文段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四书”第七》,“四书”指的是《 》《中庸》《论语》《 》。
    (4)《“四书”第七》中提到,《论语》中蕴含着“君子”“仁”“时习”“择善”等可以让读者终身受用的学习做人或做学问的道理。请结合《论语》中的一个句子,谈谈你对其中蕴含的做学问或做人的道理的体会。
    3.(12分)学校举办“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综合实践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加。
    (1)调查组的同学在校内外发放1000份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和行为”的调查问卷,制作了下面的结果统计图。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因为……所以……”句式
    (2)文学组的同学搜集到下面一则材料,请完成相关问题。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六老汉”治沙。38年前,宁夏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个老汉,三代治沙人接力治沙,在祖国大西北广袤的大地上,演绎着三代“愚公”矢志不移的治沙传奇。他们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使不毛之地焕发出盎然生机。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
    ①下面是根据材料写的一副对联。依次在下面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缚住,铭刻峥嵘岁月
    下联:铺开绿锦,六老汉书写
    ②材料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3)志愿组的同学深入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方法。郭小轩同学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准备把两只废旧电池投入可回收垃圾箱,赶忙上前,并告诉她垃圾分类的方法,请将郭小轩同学要说的话写下来。
    二、阅读(55分)
    4.(2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井
    刘强
    ①旅居异乡,常常怀念故乡,尤其是老井。每次返乡,那是故乡水汪汪的眼睛。
    ②故乡仅存的两口老井已经严重淤塞,残破不堪,就像两只伤残的眼睛,曾经明亮的眸子已经凹陷、干瘪、浑浊,甚至即将失明。
    ③这两口老井何时挖掘的,只有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才能大致说出它的身世。我们只知道它像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一生都在为全村的父老乡亲奉献深沉的爱,用之不竭。那些一层一层砌起的青砖,长满绿苔,这是哪个时代的青砖,未有考证。井沿井栏是方块条石,仿佛是古往今来的时光刻度,是寒暑交替的年轮印迹。
    ④童年里的老井是全村的恩人,无私地哺育着全村居民。每天清晨,彻夜未眠的老井已经为各家各户准备好了甘甜的清液,你来我往,每家的水缸很快就被蓄满,粥饭溢香。
    ⑤夏天,它提供清凉沁脾的甘泉,让荷锄归来、挥汗如雨的村民,顿时暑气全消,疲劳减退。冬天,秉持着不变的体温对抗严寒,吐着白气,老井还承担着浇灌庄稼的职责,解救干渴的土地。
    ⑥记得那一年夏天,重病在床的父亲忽然吩咐我去打一罐井水。当我把新鲜清凉的井水打回来后,父亲捧起竹罐,把我狠狠骂了一顿,因为那时候的父亲已经病危,根本不能喝生冷的井水。多年以后,我似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在弥留之际还想喝一口老井水
    ⑦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压水并进入了村民们的庭院,这种吸取式抽水机让人们吃水用水足不出户,自来水连通了千家万户,只要拧一下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水,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而那几口老井,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失去了过去的灵气。有的甚至被废弃填埋,永远深藏于故乡的黄土地。
    ⑧这次归乡,我分别来到仅存的两口老井前,它还是静默地嵌在村子边缘,水面漂浮着各种杂物,它黯然的瞳孔已映射不出一个游子归来的面容。我趴下对它喊了声“喂”,像是沉重的呻吟。我抚摸着斑驳的井沿,那深浅不一的勒痕,它们病了,再也没有那深邃、明亮的眼神。
    ⑨我站起身,瞥了一下村子,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只能将一泓浑浊的泪水深藏。或许,老井知道它们已完成了使命,最终有一天它们会失明,直至安然地闭上眼睛。
    (选自《商丘日报》2022年12月9日)
    (1)下面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语言质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中插入病危的父亲不忘喝一口老井水的情节,体现父亲对家乡的眷念。
    C.而今的老井树竹斜插、杂物漂浮,暗示村民们抛弃老井时的绝情。
    D.“老井”这个题目,既点明写作对象,又成了全文的线索。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3)作者说:“童年里的老井是全村的恩人。”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我趴下对它喊了声“喂”,它只能短促地回应我,像是沉重的呻吟。
    (5)文章以“老井”为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充满现代气息的水龙头和楼房?
    5.(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明显,出现了多个‘最’。”中国气象局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气温方面,肖潺介绍,2022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6.4天);全国平均气温10.5C,较常年偏高约0.6C(区)的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
    据介绍,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全国有11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吉林降水量(偏多35%)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偏多39%)为第三多;有20个省(区、市)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1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帮助广大农民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有近40年气象工作经历的詹丰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服务的提案》。
    农业与气象自古密不可分,农民常说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在詹丰兴看来,“收成的好坏不只‘事在天’,其中科技助力是关键。”他建议,补齐精细化气象服务这块短板,有效提升气象助力粮食生产能力。
    对农民来说,产量是硬指标。如何提升产量?“过去靠‘口口相传’的经验,而现在可运用科技让农民按照‘标准’来种地。”詹丰兴向记者介绍了他所就职的省气象局主导研发的早稻早播技术,在室内试验、大田试验和多点示范跟踪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气象服务指标和业务规范
    去年春耕春播期间,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83个县93个示范点开展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示范点平均亩产较正常播期田块增产6.4%,每亩可增收88.8元。”詹丰兴告诉记者,现场测产显示,增产增效明显。
    (选自“人民政协网”2023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就是气象灾害来临前最重要的警示灯。
    有哪些气象灾害预警?我们从何处获取预警信息?今天,我们带您探秘气象灾害预警及其背后的故事。
    目前,中央气象台根据中国气象局授权发布有14类气象灾害预警。近五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平均每年发布19.5万条气象预警信息,并不断修订完善,从2007年到2018年气象灾害预警类型多次更新。
    公众如何获取预警信息?便捷、高效、广覆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早行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数据显示,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或智能终端,都是公众获取预警信息的便捷渠道。在多渠道发布手段的配合下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强化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24小时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为89%,“十四五”目标为提升至92%,提升至45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气象灾害预警将着力提升暴雨、局地突发强对流预警准确率提前量和精细化水平。
    (选自“新华社新媒体”2022年3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全国平均气温也达到了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
    B.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但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有11个省(区、市)
    C.利用精细化气象服务,可以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助力粮食增产
    D.我国正在强化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2)材料一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三,说说我国“气象灾害预警”有哪些特点。
    (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针对2022年我国气温、降水异常等现象,为我国的气象工作者提两条应对建议。
    6.(16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通人
    ②便要还家
    ③无论魏晋
    ④问余何意栖碧山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桃花源记》(节选)和《山中问答》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美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三、写作(55分)
    7.(55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戏》中一群小伙伴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天,《安塞腰鼓》里敲响的腰鼓是震撼的一天……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又是如何铭记的。”
    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请以“一天”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1)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配偶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蒹葭》中描绘成语“秋水伊人”意境的句子是“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勉励友人收起眼泪,趁青春年少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2)古代诗歌有许多描绘水的诗文,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承相》中借“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两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小石潭记》中的“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借鱼儿自由游弋来侧面表现水的清澈见底。
    【解答】答案: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重点字:窈窕)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重点字: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13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dǎi,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yuán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私塾 shú
    ②囫囵 lún 吞枣
    ③作好作dǎi 歹
    ④yuán 缘 故
    (2)下列词语中与“背诵”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D
    A.领域
    B.美丽
    C.大约
    D.撺掇
    (3)以上文段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四书”第七》,“四书”指的是《 大学 》《中庸》《论语》《 孟子 》。
    (4)《“四书”第七》中提到,《论语》中蕴含着“君子”“仁”“时习”“择善”等可以让读者终身受用的学习做人或做学问的道理。请结合《论语》中的一个句子,谈谈你对其中蕴含的做学问或做人的道理的体会。
    【解答】答案:
    (1)①shú②lún ④缘
    (2)D
    (3)大学孟子
    (4)示例: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蕴含着“择善而从“的道理,虚心向别人请教,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12分)学校举办“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综合实践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加。
    (1)调查组的同学在校内外发放1000份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和行为”的调查问卷,制作了下面的结果统计图。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因为……所以……”句式
    (2)文学组的同学搜集到下面一则材料,请完成相关问题。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六老汉”治沙。38年前,宁夏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个老汉,三代治沙人接力治沙,在祖国大西北广袤的大地上,演绎着三代“愚公”矢志不移的治沙传奇。他们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使不毛之地焕发出盎然生机。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
    ①下面是根据材料写的一副对联。依次在下面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上联:缚住,铭刻峥嵘岁月
    下联:铺开绿锦,六老汉书写
    ②材料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3)志愿组的同学深入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方法。郭小轩同学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准备把两只废旧电池投入可回收垃圾箱,赶忙上前,并告诉她垃圾分类的方法,请将郭小轩同学要说的话写下来。
    【解答】答案:
    (1)示例1:因为在低碳生活习惯方面,初中学生的比例大大低于做工人员和退休老人。
    示例2:因为在低碳理念方面,退休老人的比例大大低于初中学生和做工人员。
    示例8:因为在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初中学生的比例低于做工人员和退休老人。
    (2)B
    (3)示例:奶奶,您好,不能投到可回收垃圾箱,金属、瓶罐,应投到可回收垃圾箱、剩饭、果皮等属于不可回收物;电池、油棉纱,应投到危险废弃物箱子里,您知道了吗?
    二、阅读(55分)
    4.(2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井
    刘强
    ①旅居异乡,常常怀念故乡,尤其是老井。每次返乡,那是故乡水汪汪的眼睛。
    ②故乡仅存的两口老井已经严重淤塞,残破不堪,就像两只伤残的眼睛,曾经明亮的眸子已经凹陷、干瘪、浑浊,甚至即将失明。
    ③这两口老井何时挖掘的,只有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才能大致说出它的身世。我们只知道它像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一生都在为全村的父老乡亲奉献深沉的爱,用之不竭。那些一层一层砌起的青砖,长满绿苔,这是哪个时代的青砖,未有考证。井沿井栏是方块条石,仿佛是古往今来的时光刻度,是寒暑交替的年轮印迹。
    ④童年里的老井是全村的恩人,无私地哺育着全村居民。每天清晨,彻夜未眠的老井已经为各家各户准备好了甘甜的清液,你来我往,每家的水缸很快就被蓄满,粥饭溢香。
    ⑤夏天,它提供清凉沁脾的甘泉,让荷锄归来、挥汗如雨的村民,顿时暑气全消,疲劳减退。冬天,秉持着不变的体温对抗严寒,吐着白气,老井还承担着浇灌庄稼的职责,解救干渴的土地。
    ⑥记得那一年夏天,重病在床的父亲忽然吩咐我去打一罐井水。当我把新鲜清凉的井水打回来后,父亲捧起竹罐,把我狠狠骂了一顿,因为那时候的父亲已经病危,根本不能喝生冷的井水。多年以后,我似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在弥留之际还想喝一口老井水
    ⑦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压水并进入了村民们的庭院,这种吸取式抽水机让人们吃水用水足不出户,自来水连通了千家万户,只要拧一下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水,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而那几口老井,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失去了过去的灵气。有的甚至被废弃填埋,永远深藏于故乡的黄土地。
    ⑧这次归乡,我分别来到仅存的两口老井前,它还是静默地嵌在村子边缘,水面漂浮着各种杂物,它黯然的瞳孔已映射不出一个游子归来的面容。我趴下对它喊了声“喂”,像是沉重的呻吟。我抚摸着斑驳的井沿,那深浅不一的勒痕,它们病了,再也没有那深邃、明亮的眼神。
    ⑨我站起身,瞥了一下村子,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只能将一泓浑浊的泪水深藏。或许,老井知道它们已完成了使命,最终有一天它们会失明,直至安然地闭上眼睛。
    (选自《商丘日报》2022年12月9日)
    (1)下面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语言质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中插入病危的父亲不忘喝一口老井水的情节,体现父亲对家乡的眷念。
    C.而今的老井树竹斜插、杂物漂浮,暗示村民们抛弃老井时的绝情。
    D.“老井”这个题目,既点明写作对象,又成了全文的线索。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3)作者说:“童年里的老井是全村的恩人。”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我趴下对它喊了声“喂”,它只能短促地回应我,像是沉重的呻吟。
    (5)文章以“老井”为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充满现代气息的水龙头和楼房?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老井是时代的产物,老井慢慢退出了时代的舞台,而选项中说老井的残破,过于武断。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筛选能力。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老井和眼前的老井在特点上是相对的。结合“这次归乡,它还是静默地嵌在村子边缘”;结合“故乡仅存的两口老井已经严重淤塞,就像两只伤残的眼睛、清澈”、清澈,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失去了过去的灵气”。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相关的语句,为村民准备好甘甜的清液,为辛劳的村民消暑气;冬天;干旱年月、解渴土地。
    (4)本题考查语句欣赏。“短促地回应”将老井拟人化,“像是沉重的呻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落寂。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充满现代气息的水龙头、生活方式有明显的反差,同时也意在强调老井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被遗忘而变得落寞,但它曾经为村民无私奉献,让其发自内心地敬佩,我们或许还有一丝忧虑、为人们奉献过的事物,这里作者也在呼吁人们要保护它们。
    答案:
    (1)C
    (2)①静默;②明净;③几乎被遗忘
    (3)每天清晨,为村民准备好甘甜的清液,为辛劳的村民消暑气;冬天;干旱年月、解渴土地。
    (4)运用拟人、比喻修辞、落寂、无奈。
    (5)用水龙头、楼房反衬出老井代表一种古朴的生活方式,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落寞、无怨无悔;引发了作者的深思。
    5.(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明显,出现了多个‘最’。”中国气象局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气温方面,肖潺介绍,2022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6.4天);全国平均气温10.5C,较常年偏高约0.6C(区)的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
    据介绍,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全国有11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吉林降水量(偏多35%)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偏多39%)为第三多;有20个省(区、市)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1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帮助广大农民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有近40年气象工作经历的詹丰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服务的提案》。
    农业与气象自古密不可分,农民常说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在詹丰兴看来,“收成的好坏不只‘事在天’,其中科技助力是关键。”他建议,补齐精细化气象服务这块短板,有效提升气象助力粮食生产能力。
    对农民来说,产量是硬指标。如何提升产量?“过去靠‘口口相传’的经验,而现在可运用科技让农民按照‘标准’来种地。”詹丰兴向记者介绍了他所就职的省气象局主导研发的早稻早播技术,在室内试验、大田试验和多点示范跟踪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气象服务指标和业务规范
    去年春耕春播期间,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83个县93个示范点开展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示范点平均亩产较正常播期田块增产6.4%,每亩可增收88.8元。”詹丰兴告诉记者,现场测产显示,增产增效明显。
    (选自“人民政协网”2023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就是气象灾害来临前最重要的警示灯。
    有哪些气象灾害预警?我们从何处获取预警信息?今天,我们带您探秘气象灾害预警及其背后的故事。
    目前,中央气象台根据中国气象局授权发布有14类气象灾害预警。近五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平均每年发布19.5万条气象预警信息,并不断修订完善,从2007年到2018年气象灾害预警类型多次更新。
    公众如何获取预警信息?便捷、高效、广覆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早行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数据显示,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或智能终端,都是公众获取预警信息的便捷渠道。在多渠道发布手段的配合下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强化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24小时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为89%,“十四五”目标为提升至92%,提升至45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气象灾害预警将着力提升暴雨、局地突发强对流预警准确率提前量和精细化水平。
    (选自“新华社新媒体”2022年3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2022年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全国平均气温也达到了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
    B.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但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有11个省(区、市)
    C.利用精细化气象服务,可以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助力粮食增产
    D.我国正在强化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2)材料一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三,说说我国“气象灾害预警”有哪些特点。
    (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针对2022年我国气温、降水异常等现象,为我国的气象工作者提两条应对建议。
    【解答】(1)A.有误,根据原文“全国平均气温10.5C,为1961年以来仅次于2021年的历史次高”可知。“达到了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2)画线句子“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2.0%,并与常年相比较、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降水异常。
    (3)根据“目前,中央气象台根据中国气象局授权发布有14类气象灾害预警”“从2007年到2018年气象灾害预警类型多次更新”“便捷、广覆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早行动’的前提条件之一”“预警的公众综合覆盖率可达到92.7%”“要强化气象灾害全天候,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
    (4)根据“补齐精细化气象服务这块短板,用好覆盖乡镇的气象观测站网,就是气象灾害来临前最重要的警示灯”等内容。
    答案:
    (1)A
    (2)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与常年相比较,降水异常。
    (3)①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多类型全。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渠道便捷、覆盖广,气象灾害预见期逐渐延长。
    (4)示例:①补齐精细化气象服务这块短板,用好覆盖乡镇的气象观测站网。②大力发展“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6.(16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通人 仅仅,只
    ②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③无论魏晋 不必说,更不用说
    ④问余何意栖碧山 居住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桃花源记》(节选)和《山中问答》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美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句意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②句意为: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
    ③句意为: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无论:不必说。
    ④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栖:居住。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①重要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都可以互相听到。
    ②重要词语有:率,带领,妻子儿女,乡邻,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由“土地平旷,有良田、桑竹之属,鸡犬相闻,男女衣着。黄发垂髫,《桃花源记》(节选)描写了平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等景物。由“桃花流水窅然去,《山中问答》写花随溪水,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表达对其的喜爱之情。
    答案:
    (1)①只、仅仅,邀请,更不用说。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都可以互相听到。
    ②带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源记》(节选)描写了平阔的土地、安居乐业的人们,用意是暗示桃花源生活的美好,忽然远逝的景色,用意是赞美山中的美景。
    三、写作(55分)
    7.(55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戏》中一群小伙伴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天,《安塞腰鼓》里敲响的腰鼓是震撼的一天……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又是如何铭记的。”
    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请以“一天”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不少于600字。
    【解答】
    一天
    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欢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前方有个人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爷爷。
    “老爷爷,你一个人在这里干嘛呢?”“我出来找我的老伴儿。但我走了很长时间,小姑娘?”“好。
    我带着老爷爷走了将近半小时的路程,都没有发现老爷爷所说的老伴,我发现事情不大对劲:看着老爷爷的动作神情。老爷爷的嘴中一直传出“找老伴儿”的声音,这可怎么办呀。我想拿出来看。还说这是我老伴儿留给我的。过一会儿,我很疑惑,我只好带着他去。
    到了医院,只见老爷爷走进一间病房。怀里抱着那束茉莉花,我来了,你回来看看我好不好。”老爷爷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我鼻子不禁一酸,我看到那张掉落的卡片,才发现到老爷爷的确是一个老年痴呆患者,那人来了之后,那卡片上的是老爷爷儿子的电话。
    他儿子告诉我:“半个月前我母亲因病去世,我爸爸因过度悲伤患了老年痴呆,那张床也是我母亲住院时的床,是你帮助我找到了父亲。”
    这是美好的一天,这次我帮助老爷爷的事情真的是让我难忘,难忘老奶奶对老爷爷的真情、随生命的流逝而消失。
    认识和行为数据不同人群
    认同低碳理念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习惯
    初中学生
    85%
    65%
    50%
    上班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A.苍龙
    古浪县
    璀璨人生
    B.黄龙
    八步沙
    璀璨人生
    C.黄龙
    古浪县
    愚公精神
    D.苍龙
    八步沙
    愚公精神
    特点
    作用或命运
    童年的老井
    热闹(络绎不绝)

    恩泽村民(作用)
    眼前的老井

    干瘪、浑浊
    ③ (命运)
    认识和行为数据不同人群
    认同低碳理念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习惯
    初中学生
    85%
    65%
    50%
    上班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A.苍龙
    古浪县
    璀璨人生
    B.黄龙
    八步沙
    璀璨人生
    C.黄龙
    古浪县
    愚公精神
    D.苍龙
    八步沙
    愚公精神
    特点
    作用或命运
    童年的老井
    热闹(络绎不绝)
    ② 明净、清澈
    恩泽村民(作用)
    眼前的老井
    ① 静默
    干瘪、浑浊
    ③ 几乎被遗忘 (命运)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八语pdf、8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