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通常都有“以已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已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已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材料二
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已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诗人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说得好:“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已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
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
(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1.下列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常常把自己对外物的感觉投射到外物本身上去,物从而具有了人的属性,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移情作用”。
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将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时,“美感经验”就能够产生。
C.移情作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与美感经验不尽相同,“移情作用”是由己及彼,“美感经验”则是己彼交互影响。
D.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A.所谓的美感经验指在人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过程中,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也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B.艺术和宗教借助“移情作用”,既能够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又能够缩小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
C.在《舟还长沙》这首诗中,诗人随着观赏地理位置改变,与日常生活有了一定距离,从远处看,家融入自然美的形象中。
D.我们不能把握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是因为自身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只有保持了一定距离才可以发现美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述的“宇宙人情化”的一项是(3分)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我垂泪到天明。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请运用材料一中“移情作用”相关理论,任选下面其中一句进行分析。(4分)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5.发现深度的美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我的脑袋突然开始疼,果然,一群鸽子从南边兜着圈子飞过来,鸽哨声如十一面铜锣在远处敲响。我在出租屋的房顶上喊:
“它们来了!”
行健和米箩一边伸着棉袄袖子一边往屋顶上爬,嘴里各叼一只弹弓。不到一个月,他们俩已经打下五只鸽子。
①我不讨厌鸽子,讨厌的是鸽哨那种陈旧的变成昏黄色的明晃晃的声音,一圈一圈地绕着我脑袋转,越转越快,越转越紧,像紧箍咒直往我脑仁里扎。这时候能止住头疼的最好办法,除了吃药就是跑步。
我跑了至少一刻钟,然后身后出现了一个晨跑者,那个白净瘦小的年轻人像个初中生。此人和我同一步调,我快他快,我慢他也慢,我们之间保持着一个恒定不变的距离,八米左右。他的路线和我也高度一致。
行健和米箩又打下两只鸽子。
再次见到那个初中生,他不是跟在我后头,而是堵在我眼前。“你看见我的鸽子了吗?”他攥着拳头,说南方咬着舌头的普通话。看得出来,他很想把自己弄得凶狠一点儿。
“你的鸽子?”我明白了。我往天上指,那群鸽子快把我吵死了。
“我的鸽子又少了两只!”
“要是我的头疼好不了,我把它们追到越南去!”
“我的鸽子又少了两只。”
“你养鸽子?”
“我放鸽子。”他说,“你要没看见——那我先走了。”
走了好,要不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跟他说少了的七只鸽子。七只,我想象我们三个人又吃又喝打着饱嗝,的确不是个小数目。
接下来的几天,在屋顶上看见鸽群飞来,我不再叫醒行健和米箩;我追着鸽群跑步时,身后也不再有人尾随。我知道我辜负了他的信任,因为不安,反倒不那么反感鸽哨的声音了。
有一天经过中关村大街,我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鸽子群里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顿进了大衣领子里。
我走到他面前,说:
“一袋鸽粮。”
②“是你呀!”他站起来,大衣扣子挂掉了四袋鸽粮。
“鸽子越来越少了。”他说,又把脖子往大衣里顿了顿。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结束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是,一人一年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到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经常忘记往暖气炉子加块煤。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完全是出于同情,我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我和慧聪在门外重新给鸽子们搭窝。很简单,一排铺了枯草和棉花的木盒子,鸽子们像我们一样住集体宿舍,三四只鸽子一间屋。
我告诉他,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我知道你们干这个,昼伏夜出。”慧聪不觉得这职业有什么不妥,“我一直想到你们的屋顶上,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
我跟他说,其实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跟咱们屁关系没有。我还跟他说,穿行在远处那些楼群丛林里时,我感觉像走在老家的运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不露头,踩着水晕晕乎乎往前走。
“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说话时慧聪辅以宏伟的手势,基本上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了。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让我动用一下想象力,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此刻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将是银装素裹无始无终,将是均贫富等贵贱,将是高楼不再高、平房不再低,高和低只表示雪堆积得厚薄不同而已——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饱满、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
雪还没有下,鸽子依然继续丢。这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已经知道了这情况,拉下一张公事公办的脸,警告他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能让我来得及看见一场大雪就行。”
慧聪为了保护鸽子几近寝食难安,行健和米箩都看不下去了,夜里起来撒尿也会帮他留一下心。他们劝慧聪想开点儿,不就几只鸽子嘛,让你二叔收回去吧,没路走跟我们混,哪里黄土不埋人。只要在北京,机会迟早会撞到你怀里。
慧聪说:“你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们;我从南方以南来。”
终于,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二叔两手插在大衣兜里,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他都快哭了。
“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
慧聪看看天,对他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我们等到凌晨,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③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
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对此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④“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在北京的青年打工者。通过“我”的视角,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群体。
B.文章比较详细地交代了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从他不合逻辑的写作中,可以窥见这个少年执着的性格。
C.二叔对丢失鸽子的事情非常不满意,想要把慧聪赶回家,作者希望借此形象批判都市人群的冷漠无情。
D.鸽子在文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元素,更是连接情节、人物与主题的重要纽带,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通感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鸽哨声给“我”带来的压抑窒息的痛苦感受。
B.句子②中的“呀”字,直观地展现了林慧聪对于再次见到“我”的意外与些许不悦之感。
C.句子③通过简洁而富有层次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雪之大,又隐含了人物心理上的期待。
D.句子④使用反复的句式强化了林慧聪对雪的独特情感,也引发了读者对雪的无限遐想。
8.文章标题“如果大雪封门”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鲁迅文学奖评价本文“冷峻而又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此其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
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何也?夫古之人以朝夕专其业于天下国家之事,而犹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又有甚害者。先王之时,士之所学者,文武之道也。今之学者,以为文武异事,吾知治文事而已,至于边疆宿卫之任,则推而属之于卒伍,往往天下奸悍无赖之人。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
昔晋武帝趋过目前,而不为子孙长远之谋,当时在位亦皆偷合苟容,而风俗荡然,弃礼义,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为非。有识固知其将必乱矣,而其后果海内大扰,中国列于夷狄者二百馀年。伏惟三庙祖宗神灵所以付属陛下,固将为万世血食【注】,而大庇元元于无穷也。
然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彼其意,非一切利害,则以为当世所不能行者。至于大伦大法,礼义之际,先王之所力学而守者,盖不及也。一有及此,则群聚而笑之,以为迂阔。则夫所谓迂阔而熟烂者,惟陛下亦可以少留神而察之矣。
(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书》)
【注】血食:古代有以牲畜之血祭祀的礼仪,此处指祭祀或用于祭祀的食物。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盖今之教者A非B特不能C成D人之才而已E又从而困F苦G毁坏之H何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指托付,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不同。
B.日,指每日,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日”意思相同。
C.往往,指常常,与《项脊轩志》中“往往而是”中的“往往”意思相同。
D.少,指稍微,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少”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观察认为,仁宗之为君可谓德才兼备,且又为政勤勉,天下之所以未能大治,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足。
B.文章尖锐地指出,章句课试之学对治国理政帮助不大,即使士人穷经皓首,当面对实际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
C.作者认为晋武帝如果能够认真对待宗庙祭祀事务,就可以使国家万代流传,实现长久庇佑黎民百姓的政治愿景。
D.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崇尚的价值观念不为当时的流俗所认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事事都从利害出发。
13.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此其故何也?(4分)
(2)弃礼义,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为非。(4分)
14. 作者认为“陶冶非其道”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当时朝政日坏。②尚平:汉代隐士,子女婚嫁后他便不理家事,出游名山大川。③蛩:蟋蟀。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虽以“早秋山中作”为题,却并未从山中秋景写起,而是以人生境遇开篇。
B.诗人认为自己因无才而拖累了圣明时代,这是自谦之辞,亦暗含心中不满之意。
C.诗歌对比了尚平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嫌”字表明诗人对尚平的选择更加认同。
D.草丛间蟋蟀急促的叫声,日暮时秋蝉的悲鸣,营造了早秋山中静谧、凄清的氛围。
16. 中国古代诗歌常以“白云”入诗,如本诗中的“空林独与白云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白云一片去悠悠”。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句诗中的“白云”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丰富错杂的颜色,更赋予山峰以人的形态,形象生动。
(2)《论语·为政》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同样认为不能靠严刑峻法威慑百姓,否则会造成“ , ”的不良后果。
(3)古人常用镜子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捂秋冻”是一句民间预防疾病的谚语,是指在初春时天气逐渐转暖,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捂”一点;在初秋时,也不要刚有点冷就穿太多,适当“冻”一点,这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当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变大,我们应如何科学“秋冻”呢?
首先,“秋冻”不是盲目挨冻,( 甲 )。初秋暑热未消,早晚人体能感受到一些凉气,此时不要着急添加过厚衣物;仲秋前后,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在早晚可以适当增添衣物;晚秋时,早晚温差大,当早晚气温降低到10摄氏度时,( 乙 ),应增加厚衣物以保暖。特别是秋冬交接之际,常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此时若再强求“秋冻”,便是与健康目标 A ,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秋冻”也要 B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适合“秋冻”,这些人对环境温度变化非常敏感,一不小心会加重病情,应注意保暖。另外,平素怕冷、手脚冰凉、容易腹泻等气虚、阳虚体质的人群也不太适合“秋冻”,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御寒能力弱,应注意随着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18.下列句子中的“交接”与文中加点的“交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碧莲峰一角矗立于漓江之畔,山水交接之处以淡墨渲染。
B.北京和平昌在闭幕式上完成奥运会会旗交接,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C.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是一个从容淡静的人,不喜交接俗人。
D.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于冬日去了辽河口采风,彼时苇甸上一望无际的芦花让我感到震撼,那层层芦花穿过春夏,在寒风中摇曳,挥手,是为了等待有缘人。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却奈何不了芦花。没有一枝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八年过去了,三株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它们未被浮尘所染,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这灰尘不侵芦花,也是被芦花的性格所感动了,不是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棉花糖”比喻芦花,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落叶”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3分)
2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机会来临时还没有准备好,等到准备好的时候机会却已经溜走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docx、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答案pdf、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试题pdf、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答案pdf、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