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新高考通用,选必1第1章~第2章)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展开(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章-第2章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难度系数:0.8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48′S,63°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
2.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答案】1.A 2.D
【解析】1.图中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为日出或日落时分。由图可知,图片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19:16,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别德马经度为63°W,两地经度相差183°,时差是12小时12分钟,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别德马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12分钟,别德马日出时间(地方时)为7时左右。此地纬度为40°30′S,位于南半球,日出地方时晚于6时,说明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的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故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东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北京位于40°N,别德马(40°30′S)与其纬度相当,但半球相反,故两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大致相反,即别德马的夜长等于北京的昼长。该日别德马7时左右日出,昼长为(12-7)*2=10小时左右,夜长为14小时左右,故北京的昼长为14小时左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某同学在学习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时,绘制了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入射房屋内高度示意图(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位于( )
A.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B.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C.北回归线以北地区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4.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 )
A.北半球昼长夜短B.赤道上日出正东方
C.该地昼长达最大值D.该地日落西南方向
【答案】3.B 4.D
【解析】3.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图可知,春秋分、夏至时,正午太阳位于该地的北方,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冬至时,太阳位于该地的南方,说明该地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太阳直射此地,此地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A错误;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错误,D正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该地昼长达最大值,C错误;故选D。
地质构造能够反映地壳运动过程,下图为朝鲜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甲处地貌( )
A.由火山喷发形成B.差异侵蚀作用显著
C.地质构造为向斜山D.由断层上升形成
6.该地最后经历的地质作用是( )
A.沉积作用B.岩浆活动C.褶皱作用D.断层作用
【答案】5.B 6.D
【解析】5.火山喷发通常会形成火山锥或火山口等地貌,而甲处为山地地貌,并未直接显示火山喷发的特征,A错误;差异侵蚀作用显著通常会导致不同岩石类型或地层的侵蚀速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甲处为向斜,岩石较为坚硬,不易受侵蚀,久之形成山地,B正确;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山为构造地貌,C错误;甲为向斜山,断层上升一般形成断块山,D错误。故选B。
6.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存在明显的断层构造,且断层切割了多个沉积岩层,这表明断层作用是该地最后经历的地质作用,D正确;褶皱发生于断层之前,C错误;断层形成之后,没有新的沉积岩形成,A错误;图中没有岩浆岩分布,没有体现岩浆活动,B错误。故选D。
广东省石根山风景区,有无数奇形怪状的岩石,景色优美。调查发现,石根山风景区岩石多由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下面为石根山风景区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外力作用B.②——岩浆活动
C.③——变质作用D.④——重熔再生
8.材料中的“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和构成石根山风景区的主体岩石分别对应图中的( )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9.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C.岩浆喷出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答案】7.A 8.B 9.A
【解析】7.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表示侵入型岩浆岩,乙表示喷出型岩浆岩,丙表示沉积岩,丁表示变质岩。①是岩浆岩受外力作用变成沉积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A正确;②环节是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B错误;③是岩石的熔融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④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D错误。故选A。
8.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表示侵入型岩浆岩,乙表示喷出型岩浆岩,丙表示沉积岩,丁表示变质岩。由所学知识可知“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应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多为花岗岩类岩石。此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即分别对应甲和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景观是由侵入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因此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后形成侵入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岩石裸露,不断遭受风化侵蚀,形成如今的地貌景观,故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形成奇形怪状的岩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沙洲的发育及位置变化对河道形态产生影响,间接影响江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下游镇扬江河段不同时期沙洲分布变化较大。图中a、b两图分别示意1779-1843年、1868年长江镇扬段支流入江口外沙洲发育及并岸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0.与1779-1843年相比,1868年该河段形态的变化是( )
A.河道北汊出现明显萎缩B.河道南汊出现明显扩宽
C.河道由弯曲向笔直发展D.河道北汊将与长江合并
11.图示河段南岸未来极易出现崩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整治汊道②护岸加固③修建水库④浅滩植树种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0.A 11.B
【解析】10.读图可知,与1779-1843年相比,1868年该河段沙洲面积扩大,河道北汊变为沙洲,河道出现明显萎缩,A正确;1868年河道南汊沙洲增多,河道变窄,B错误;由图可知,沙洲增多,受沙洲阻挡,河道更加弯曲,C错误;1868年河道北汊变为沙洲,不会与长江合并,D错误;故选A。
11.由图可知,北汊沙洲多,河流水多往南汊流,且南汊河道窄,流速快,流水不断侵蚀南岸,南岸有崩塌风险。整治汊道有利于水流下泄,降低水位,减少崩塌现象发生,①正确;护岸加固增加河岸抗侵蚀能力,有利于降低崩塌发生的可能性,②正确;修建水库主要是为应对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对减少崩塌的作用不大,③错误;浅滩植树种草可以保持水土,减轻流水对河岸的冲刷,减少崩塌现象的发生,④正确;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滦河源于燕山,自北向南流出喜峰口,注入渤海。地质历史时期,滦河冲积扇与三角洲合二为一,形成独特的入海扇三角洲。全新世以来,滦河冲积扇与三角洲逐步分离。下图示意滦河中下游水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滦河过喜峰口流出燕山时,未发育典型山前冲积扇,主要受制于( )
A.地形格局B.降水强度C.径流规模D.基岩性质
13.滦河冲积扇与三角洲逐步分离主要是因为( )
A.海平面上升B.喜峰口沉降C.水土流失加剧D.径流总量下降
【答案】12.A 13.C
【解析】12.滦河流出喜峰口后,受南侧山地阻挡,缺乏发育冲积扇的空间,导致冲积扇被约束在更下游的位置,A正确;降水强度、径流规模、基岩性质不是主要限制因素,BCD错误;故选A。
13.随着海平面上升或陆地的沉降,能发育扇三角洲的空间更小,AB错误;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移,堆积地貌发育空间增大,三角洲前移,冲积扇和三角洲逐渐分离,C正确;径流总量下降不利于堆积地貌的发育,D错误。故选C。
甲地(30°N,120°E)的小明同学在大气稳定且晴朗的M、N两日(M、N两日为同一年内,且M日早于N日)在自己家中菜园测篱笆正午日影长度,篱笆垂直高度为1米,其中M日测得篱笆正午日影长度为1米,N日测得篱笆正午日影长度为0.58米。下图示意篱笆日影(注:≈0.58)。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M日出现极夜的最大范围是( )
A.75°N以北B.70°N以北C.75°S以南D.70°S以南
15.M、N两日时间差可能为( )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8个月
16.甲地N日正午时( )
A.伦敦华灯初上B.甲地日气温最高C.拉萨日影朝向西北D.哈尔滨日影最短
【答案】14.A 15.D 16.C
【解析】14.篱笆垂直高度为1米,其中M日测得篱笆正午日影长度为1米,据此可知该日M正午太阳高度为45°。M地位于3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H=90°-纬度差,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15°S,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因此M日出现极夜的最大范围是75°N以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篱笆垂直高度为1米,N日测得篱笆正午日影长度为0.58米,tan30°=√3/3=0.58,因此该日正午太阳高度60°,太阳直射赤道,可能为春分或者秋分。因此与M日相比,太阳直射点移动了1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约为8°/月,则M、N两日的时间差约为2个月或8个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甲地N日正午时,伦敦位于中时区,比东八区晚8小时,因此伦敦此时为凌晨4点,不可能华灯初上,A错误。甲地N日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达到最高值通常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而非正午,B错误。拉萨位于经度大致在90°E,甲地N日正午时,拉萨的地方时应在12:00以前,因此太阳在东南方,则日影朝向西北,C正确。N日太阳直射赤道,其正午太阳高度并非最大,因此日影也不是最短,D错误。故选C。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读云南省西部某地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简述云南省西部山高谷深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2)分别指出甲地地质构造与地貌,并说明其形成现今谷地地貌的原因。(8分)
(3)该地油气资源匮乏,试从地质构造角度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导致地壳抬升,形成高大山地;山地河流发育,河流不断向源头和向下侵蚀,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4分)
(2)地质构造:背斜;地貌:谷地。原因:岩层受到挤压变形,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现今谷地地貌。(8分)
(3)地处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储油构造易被破坏;有断层分布,油气易散失;多花岗岩,缺乏沉积岩类储油气岩层等。(6分)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西部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交界处附近,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两大板块发生碰撞,导致地壳抬升,形成了高大的山地;这些山地在抬升过程中,河流系统逐渐发育,河流不断向源头侵蚀,同时向下切割地表,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地貌特征。在此过程中,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地壳的抬升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云南省西部独特的山高谷深地貌。
(2)依据图文材料可知,甲地位于云南省西部某地地质构造图中的一个地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所在位置的岩层呈现出向上拱起的形态,这是背斜地质构造的特征。背斜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作用,使得岩层受到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上拱起的形态。在甲地的背斜构造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破碎,呈裂隙发育,使得该地区的岩石容易被流水等外力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隙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的谷地地貌。
(3)由1小问可知,该地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这使得油气储藏的构造容易被破坏,从而影响油气资源的形成;该地区存在断层分布,油气资源容易沿着断层散失掉,从而影响油气资源的保存;该地地下岩石以花岗岩为主,以岩浆岩为主,缺乏沉积岩类储油的气岩层,缺乏沉积环境。因此,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该地油气资源匮乏。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世界不同地区的四个学校的学生对一年中的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了观察,绘制了10月某日某时刻全球的晨昏线示意图(下图),其中甲点为晨昏线与80°纬线的切点。a、b、c、d表示不同地点的四个学校。
(1)说出三个月后学校a与b日出地方时的差异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6分)
(2)说出从该日开始三个月内d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特点。(6分)
(3)画出此时全球不同纬度日出时刻图。(4分)
【答案】
(1)差异:a比b日出时间晚。
原因:a比b纬度高,三个月后为北半球冬季,a黑夜时间更长,日出更晚。(6分)
(2)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12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6分)
(3)
(4分)
【详解】
(1)此时为10月,三个月之后为1月,为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位置越高昼越短夜越长,a比b纬度高,昼长更短,日出地方时更晚。
(2)此时为10月,三个月为10月至1月,d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移动,d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12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之后再减小。
(3)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此时北纬80°出现极夜,日出时间为12时;南纬80°出现极昼,日出时间为0时;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日出时间为6时,从北向南日出时间逐渐减小,如下图所示: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其东北部的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高、最活跃的火山。西西里岛与亚平宁半岛之间隔墨西拿海峡,这里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运输繁忙。下图示意西西里岛地理位置及附近地区地形(单位:米)。
(1)推测西西里岛的形成过程。(6分)
(2)埃特纳火山海拔高达3326米,请分析其高耸的原因。(6分)
(3)有人认为墨西拿海峡正在变窄,也有人认为正在变宽。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6分)
【答案】(1)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后阿尔卑斯山脉的延伸部分发生断裂下陷,海水灌入形成墨西拿海峡,受墨西拿海峡阻隔形成西西里岛。(6分)
(2)埃特纳火山多次岩浆喷发,积累厚度大;岩浆冷却凝固快,流淌性弱;形成时间晚,受外力侵蚀弱。(6分)
(3)观点一:正在变窄。理由:该区域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边界,板块挤压使两侧陆地靠近;两侧地势陡峭,受塌方、泥石流等外力堆积作用,使海岸线前进;重要交通要道,有填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可能。(6分)
或观点二:正在变宽。理由: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峡狭管效应明显)海浪侵蚀作用强,海岸线后退;重要交通要道,有拓宽海峡、拓展航道等人类活动的可能。(6分)
【详解】(1)由材料可知,西西里岛与亚平宁半岛之间隔墨西拿海峡,西西里岛距离亚平宁半岛距离很近;读图可知,西西里岛北部分布有山脉,地势较高,可推测在地质时期,西西里岛是亚平宁半岛的一部分。由所学板块知识可知,亚平宁半岛(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延伸部分。结合所学板块知识和海陆变迁知识可知,在地质时期,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后阿尔卑斯山脉的延伸部分发生断裂下陷,海水灌入形成墨西拿海峡,受墨西拿海峡阻隔形成西西里岛。
(2)可从内力作用(尤其岩浆活动强烈)较强和外力作用较弱的角度展开分析。火山地形高耸说明其形成时间晚,受外力侵蚀作用时间短;火山的形成与岩浆喷发有关,而该火山多次岩浆喷发,且岩浆冷却凝固快,流淌性弱,积累厚度大,导致海拔较高,且地形坡度大。
(3)若答正在变窄,需要从板块作用角度回答,墨西拿海峡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附近,板块挤压使两侧陆地靠近;该地地质活动活跃,多地震,岩石松散,且海峡两侧地势陡峭,受塌方、泥石流等外力堆积作用,使海岸线前进;西西里岛属于意大利,意大利是发达国家,有填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可能,所以墨西拿海峡正在变窄。
若答正在变宽,需要从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且该地海浪侵蚀作用强,所以会导致海岸线后退,海峡变宽;墨西拿海峡周边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重要交通要道上,当地政府有扩宽海峡、拓展航道等人类活动的可能。
新高考通用高中地理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02(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通用高中地理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02(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2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2考试版A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2考试版A3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2参考答案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2答题卡新高考通用A4版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通用高中地理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01(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通用高中地理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01(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考试版A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考试版A3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章第2章第1节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参考答案新高考通用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答题卡新高考通用A4版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01(第1章~第2章第1节)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01(第1章~第2章第1节)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考试版A4测试范围第1章第2章第1节人教版2019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考试版A3测试范围第1章第2章第1节人教版2019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答题卡A4版人教版2019docx、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01参考答案人教版2019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