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半坡遗址的墓葬中,发现有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子和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子分别合葬在一起的墓穴。在一个 年龄只有三四岁的女孩墓中,还发现了丰富而精美的随葬品。半坡遗址( )
A. 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B. 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 阶级分化已经产生 D. 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该女孩墓中 发现了丰富而精美的随葬品,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D 项正确;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排除A 项;半坡原始居民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排除B 项;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排除C 项。故选D 项。
2.《礼记 ·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 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 启。这表明
A 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 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 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 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禹把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早有预谋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正确答案。
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 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 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 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 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周代的统治
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 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故A 正确。
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 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 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 慧的反映,故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 项错误;中国古 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 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 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 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 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 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 级利益考虑。
6.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着大量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 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产的发展 B. 井田制度的推广
C. 分封制度的强化 D. 土地兼并的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 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A 正 确;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并田制逐步瓦解,BC 排除;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 法不符合史实,D 排除。故选A。
7.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 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 、与题干无关,C 、 为儒家思想,所以A、 B 、C 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8.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 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概念的出现( )
A. 表明兼并战争趋于缓和 B.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 适应了尊王攘夷需要 D.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说明华 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所以九州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D 项正确; 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没有趋于缓和,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一些 封国仍旧存在,排除B 项;九州的概念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扩张,原来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也受到华夏文 化的影响,与尊王攘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8000多枚秦简其中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 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
文书。这些秦简可用于证明秦朝
A. 县级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 B.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 地方权力过大妨碍中央集权 D. 对农村基层自治进行了尝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出土的官方文书种类可知,当时县级政府管理地方的经济、军事、司法、教育、社会 保障等一系列事务,可见县级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皇帝制度,排除B 项;秦朝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基层自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 项。
10.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 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A.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社会观念的变化 D.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选项B 正确;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 项排除;社会观念的差异, 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故C 项排除;与秦朝的小农经济相比,奴隶社会是井田制,应该更 有利于集中劳动力从事大型工程,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 项。
1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 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由朝臣决定 B. 表明皇权与相权分权制衡
C. 有效地监督和限制了皇权 D. 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朝议制度下,君臣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便 于皇帝在决策时集思广益,D 项正确;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 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排除A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材料涉及的朝议制 度主要与决策有关,排除B 项;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排除C 项。故选D 项。
12.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 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 调 ( )
A. 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 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 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却遭到东方各 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着一定危机,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的缺陷问题,不符合题 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 比秦国的二十等爵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越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 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 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4.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 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 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 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 项 ;D 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 除。
15.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下令度田,命令州郡官吏核检豪强地主控制的耕地和隐匿的人口。此举遭到刺史 太守和豪强地主的抵制和对抗,刘秀下令停止度田。刘秀对豪强地主的让步
A. 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B. 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 为政治危机理下了祸患 D. 致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面对刺史太守和豪强地主的抵制,刘秀下令停止度田,此举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使 得地方势力发展,为之后的地方割据埋下了祸患,故选C; 刘秀对豪强地主的让步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 不会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 刘秀的举措暂时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暂时避免了分裂, 维护了东汉政权的稳定,排除B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 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 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 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 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 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 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 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 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 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 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 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 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答 出三点即可)
(2)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 程。(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可 得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根据“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 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可得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根据“良渚文化 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 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可得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根据“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 要来源”可得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根据“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 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 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可得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 别;根据“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可得已具备文明社 会特征。
(2)意义:根据“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 社会”可得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根据“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 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可得丰富了中华文明的 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1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 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 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 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 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
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保存相对完整;设计、修建科学合理。
(2)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依据“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 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可以得出设计、修建科学合理;依据“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 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得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依据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 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可以得出保存相对完整
(2)依据材料“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
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得出灵渠的开凿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依据开拓了南北水运 通道,“溉田万顷”可以得出灌溉农田;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有利于促进中原地区与岭南 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灵渠(课标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 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 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 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
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葳、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夏侯)胜曰:“武帝 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 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引自《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
(2)功过:汉武帝在位期间打击了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兵攻打匈奴,防 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扩大了统治疆域,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财力衰竭。
汉武帝是西汉杰出政治家,功大于过,应全面看待汉武帝功过。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得出是社会 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根据“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 东一线”得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
(2)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汉宣帝对汉武帝主要是褒奖性评价,夏侯胜对汉武帝的评价多是负面评价。所 以对汉武帝的功过应该从不同角度来看。积极的一面来说,汉武帝在位期间打击了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兵攻打匈奴,防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扩大了统治疆域,巩固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消极的一面来说则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财力衰竭。汉武帝是西 汉杰出的政治家,功大于过,应全面看待汉武帝功过。
19.【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 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 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 之例”归纳。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回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历史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pdf、历史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