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导语设计
故事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吗?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很少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文化常识——诸子百家。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史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20万,超过《春秋》本文10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经典名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
2.基础知识
一、重点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叛,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3)许
①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瑕……”
②赞同。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约数。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表处所。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微
①卑贱。例:“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②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成语)
③隐蔽,不显露。例:恒公微服而行于民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④如果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敝
①坏,破旧。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例:敝人。
③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例: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驻军,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状语)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四、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
(2)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3)秦伯说 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4)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信息筛选
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师。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
文章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前往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表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也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说退秦师。这是本篇的核心。“夜缒而出”,这一步说明兵临城下之严峻形势,为烛之武的成功作了铺垫。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第一层:(“夜缒而出”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乃还”),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伯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
第4段:迫晋退兵。
第二课时
能力提升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文章的第①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明确:(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撒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分析鉴赏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合作探究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增强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拓展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认错。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确: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明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4.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
明确: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文章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郑国老臣烛之武说服秦伯解除对郑国围攻的过程,表现了烛之武临危受命、顾全大局、捍卫国家主权的崇高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作业设计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 详略得当 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教学重难点,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导学,教学过程,情境·激趣导入,知识链接,基础·清单检查,课文·内容研读,常见形式,破解办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