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二部分 古诗文72篇 选修文言文(12篇)
展开61 《老子》八章
原文呈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名句默写
1.《老子》第八章中写最高境界的善行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句子是“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2.《老子》第十二章中用排比句写多种色、音、味给人带来坏处的句子是“ 五色令人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令人口爽 ”。
3.《老子》第十五章中用“ 涣兮若冰之将释 , 敦兮其若朴 ”写善为士的人,像河冰消解般和蔼可亲,像未经雕凿的原木般朴质。
4.《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一组排比句写自我显露、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的人结果都不会好:“ 自见者不明 , 自是者不彰 , 自伐者无功 , 自矜者不长 。”
5.《老子》第八十一章中和“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 ”。
62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原文呈现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名句默写
1.《季氏将伐颛臾》中,面对弟子的推诿之词,孔子以古代史官之言“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为论据,又以形象的比喻批驳了弟子,指出典守者难辞其咎的句子是:“ 且尔言过矣 , 虎兕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中 , 是谁之过与 ?”
2.《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主张治理国家要处理好分配不均的问题,否则会影响社会安定,原句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贫而患不安 ”。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认为对待臣服归顺的百姓应做到“ 既来之 , 则安之 ”。
4.《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预示季孙之忧不在国外,而在国内的句子是“ 吾恐季孙之忧 , 不在颛臾 , 而在萧墙之内也 ”。
63 大学(节选) 《礼记》
原文呈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名句默写
1.《大学》(节选)中论述了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2.《大学》(节选)中论述天子和普通人都需要修身的句子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64 中庸(节选) 《礼记》
原文呈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第二十章)
名句默写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喜怒哀乐之未发 ”,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 发而皆中节 ”。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达到了“中和”的境地,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状态:“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3.《中庸》(节选)中论述为学的五个层次的总要求的排比句是“ 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提出了“ 有弗学 , 学之弗能 , 弗措也 ”的具体要求。
5.《中庸》(节选)中写人应该勤奋不懈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人一能之 , 己百之 ; 人十能之 , 己千之 ”。
65 《孟子》一则
原文呈现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名句默写
1.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孟子》中所说的浩然之气的特点是“ 至大至刚 ”。
2.《孟子》中“ 是集义所生者 , 非义袭而取之也 ”两句,说明浩然之气必须要通过日积月累的正义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66 逍遥游(节选) 《庄子》
阅读文本见第584页文本21
[注:《逍遥游(节选)》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内容与教材上的《五石之瓠》一样]
67 谏逐客书 李斯
阅读文本见第569页文本10
6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阅读文本见第598页文本29
69 滕王阁序 王勃
原文呈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名句默写
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时间已是深秋的句子是“ 时维九月 , 序属三秋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潦水尽而寒潭清 , 烟光凝而暮山紫 ”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一浓一淡,动静结合,展现了秋日的山容水态。
4.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 渔舟唱晚 , 响穷彭蠡之滨 ”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渔舟在晚霞中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5.在《滕王阁序》中,描写了宴会时雨过天晴、阳光朗照的好天气的句子是“ 云销雨霁 , 彩彻区明 ”。
6.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 雁阵惊寒 , 声断衡阳之浦 。”
70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原文呈现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名句默写
1.《黄冈竹楼记》中,作者开篇提到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且竹子十分粗大的句子是“ 黄冈之地多竹 , 大者如椽 ”。
2.《黄冈竹楼记》中,“ 雉堞圮毁 , 蓁莽荒秽 ”两句写出了子城西北角残破荒凉的特点。
3.《黄冈竹楼记》中,“ 远吞山光 , 平挹江濑 ”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远一近,把竹楼与远山、近江的关系写活了。
4.《黄冈竹楼记》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夏冬在竹楼的见闻,其中描写冬季见闻的句子是“ 冬宜密雪 , 有碎玉声 ”。
5.《黄冈竹楼记》中,“ 送夕阳 , 迎素月 ”两句把作者在竹楼里的谪居生活描写得十分有诗意,一“送”一“迎”暗含了时光的流逝。
6.《黄冈竹楼记》的结尾处说“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申明不怕竹楼容易败坏。这其实是愤激之语,表露了作者对宦海浮沉、世事无凭的哀伤。
71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原文呈现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名句默写
1.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就“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 气可以养而致 ”。
2.《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描写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表现追往怀古、苍凉慷慨情怀的句子是“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 北顾黄河之奔流 ,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
3.《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毅然离开家乡,是为了“ 求天下奇闻壮观 , 以知天地之广大 ”。
4.《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认为司马迁的文章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洒脱,是因为“太史公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
72 古代文论选段
原文呈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锺嵘《诗品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燮《题画》)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名句默写
1.《典论·论文》中,曹丕从有利于国家功业和自身名传后世两个角度评价文章两大功能的句子是“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 不朽之盛事 ”。
2.《诗品序》中,作者用“ 嘉会寄诗以亲 , 离群托诗以怨 ”两个对偶句充分说明诗歌可以很好地表达人们的悲欢离合之情。
3.《诗品序》中,作者在列举了一系列悲欢离合的事例之后,说明诗歌的作用的句子是:“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
4.《题画》中,郑燮举“成竹在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 意在笔先者 , 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 , 化机也 ”这一观点。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二种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二部分 古诗文72篇 文言文(20篇):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二部分 古诗文72篇 文言文(20篇),共3页。
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二部分 古诗文72篇 诗词曲(40首):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二部分 古诗文72篇 诗词曲(40首),共22页。
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积累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语文精品教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积累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共10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考场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