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期中]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

    [语文][期中]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期中]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期中]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中]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边城》的牧歌图式指向一个文化隐喻时,诗意的中国形象诞生了。我在这里使用“形象”一词,因其作用重大,特作一些说明。我们知道,一般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形象分析倾向于个别的典型人物,而在5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形象学兴起后,“形象”一词的使用被泛化了,它与特定国家、民族,或某类人等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名词联属,形成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如“美国形象”“俄国形象”“英国形象”等。这一形象的范围不限于人,它还可以包括风物、景物描述,甚至观念和言词,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关涉民族与国家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形象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和它必然伴生的自我民族形象,以及形象背后隐涵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相互间的曲解、夸饰和想象是必然的,恒常的,因此,形象服从的不是写实定律,而是民族想象的有效性和合乎逻辑性。我们在《边城》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把牧歌的文化隐喻置于中国被动现代化,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生成的背景中来考察。
    像所有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样,“中国形象”也是一个极具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的看法的具象表达。《边城》的牧歌属性充分展示了乡土与传统的诗意,以最为贴切和概括性的形式,将30年代的中国想象——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苦难,它的文化优势——凝聚成可感的艺术造型。这形象是崭新的,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边城》应运而生。
    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化隐喻被提升到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上,除艺术品质的精湛外,高度的概括性和相当的容量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现代文学中,能当如此评价的作品十分罕见,而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文化隐喻又完全相反的两部。我们不应该将两部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指认为一个毋须求证的事实,而应该意识到民族形象的建构性和被阐释性,它依附于不同的知识体系。鲁迅的《阿Q正传》是启蒙话语的杰作,沈从文的《边城》的文化隐喻则要放到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去理解。
    启蒙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后发国家对被动现代化的两种主要回应模式。按照美国汉学家艾恺所下的定义,“现代化”指“一个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智的运用过程”。现代化进程使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和劳动力,为国力强盛和人民富足开辟道路,因而得到广泛拥护。另一方面,现代化对任何事物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功利性和效率,这使它必定强调结果的评价,也预设了道德的相对性甚至道德真空,人的工具化和物化也就成为必然之事。由于其与人性的目标相悖,与历史所衍生的诸多文化和道德价值相悖,现代化又不断受到激烈的批判。
    在非西方的后发国家,如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于西欧,它是一个被动的、外来的和强加的过程,并伴随着殖民者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同时又与本国传统发生剧烈的冲突。因此,现代化及其衍生的观念在唤起民众空前的皈依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文化上的启蒙主义和守成主义是这种现代化进程在思想上的必然反应,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成了这种反应的重要表现形式。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阿Q正传》将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国民性批判”推到极致,塑造了阿Q形象。由于“国民性”命题的特定指向,加上鲁迅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提炼,阿Q形象成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代名词,它的价值判断是负面的。
    被动现代化,如在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在中国也激起了相反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从辜鸿铭、梁启超,到梁漱溟、学衡派等,众多的知识精英为本土和传统文化张目。他们在强调差异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文化守成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20年代周作人的一部分散文,废名的小说,表达了作家对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眷恋与依赖。进入30年代,一代京派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芦梵、林庚等,更以流派的规模,对传统和乡土作诗意诠释。五四主流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张力在京派作家笔下获得新的阐释和意义,并且得到升华;此外,在“乡愁”的发酵,“古都”的回眸,“原始人性”的塑造,及“古典意象”的挖掘等方面表现新的民族形象的多角度尝试。可以说,1934年初沈从文的颠峰之作《边城》发表前后,一个整合、提升新的中国形象的文学外部环境已然成形。
    (选自《〈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学兴起后,“形象”一词的外延扩大了,在文学理论领域中,它不局限于指个别典型人物。
    B.《边城》的诞生恰逢其时,它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符合民族想象的逻辑性。
    C.作者认为,《阿Q正传》和《边城》虽然艺术品质精湛,但他们所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并非事实。
    D.现代化之所以受到激烈的批判,是因为它把功利性和效率作为唯一价值标准,与人性的目标和传统的道德价值相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的牧歌属性体现了中国形象的诗意,其中的文化隐喻达到了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
    B.现代化进程虽然能促进国力强盛、经济富足,但是也必然带来人的工具化和物化。
    C.在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作品在“国民性”命题上,往往具有特定指向,所塑造的形象都具有负面的价值判断。
    D.文化守成主义作家有意在作品中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以此抵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民族屈辱感,缓解民族认同危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不符合启蒙主义核心命题的理念的是( )
    A.《子夜》(茅盾)B.《家》(巴金)
    C.《骆驼祥子》(老舍)D.《受戒》(汪曾祺)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边城》的创作背景。
    5.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你对下列文段中“启蒙者的姿态”和“保守的姿态”的理解。
    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现代中国面对乡土社会的两极,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面对乡村社会显现出的基本姿态是逃离,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醒民众,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沈从文则站在另一极,传达出来的是对乡土的依恋,是回归乡土。他摆出的不是一种启蒙者的姿态,而是一种保守的姿态。
    (宁夏《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答案】1.C 2.C 3.D
    4.①中国被动进入现代化进程。
    ②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
    ③现代化作品及其衍生的观念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④众多知识精英为本土和传统文化张目,寻求民族文化认同,为挖掘新的民族形象多角度尝试。
    5.①这两种姿态是文学对国家被动现代化的两种回应模式,是面对民族文化危机时思想上两种不同的立场。
    ②“启蒙者的姿态”是一种逃离的姿态,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希望用作品来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启迪民众。
    ③“保守的姿态”是一种回归的姿态,文化守成主义作家希望用作品来表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寻求民族文化的认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他们所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并非事实”错,“我们不应该将两部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指认为一个毋须求证的事实”中“不应该”“认为”“毋须求证”意指事实还需考证,并非完全否认事实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所塑造的形象都具有负面的价值判断”错,启蒙主义作品所塑造的主要形象可能具有负面价值,也有部分次要人物具有正面价值。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D.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国民性批判”。《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我们在《边城》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把牧歌的文化隐喻置于中国被动现代化,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生成的背景中来考察”,可以概括为“中国被动进入现代化进程”。
    根据“这形象是崭新的,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边城》应运而生”,可以概括为“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
    根据“现代化及其衍生的观念在唤起民众空前的皈依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可以概括为“现代化作品及其衍生的观念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根据“被动现代化,如在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在中国也激起了相反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从辜鸿铭、梁启超,到梁漱溟、学衡派等,众多的知识精英为本土和传统文化张目”“文化守成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乡愁’的发酵,‘古都’的回眸,‘原始人性’的塑造,及‘古典意象’的挖掘等方面表现新的民族形象的多角度尝试”,可以概括为“众多知识精英为本土和传统文化张目,寻求民族文化认同,为挖掘新的民族形象多角度尝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①根据“启蒙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后发国家对被动现代化的两种主要回应模式”“现代化及其衍生的观念在唤起民众空前的皈依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被动现代化,如在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在中国也激起了相反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可知,这两种姿态是文学对国家被动现代化的两种回应模式,是面对民族文化危机时思想上两种不同的立场。
    ②根据“面对乡村社会显现出的基本姿态是逃离,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醒民众,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可知,“启蒙者的姿态”是一种逃离的姿态,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希望用作品来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启迪民众。
    ③根据“他们在强调差异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文化守成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沈从文则站在另一极,传达出来的是对乡土的依恋,是回归乡土。他摆出的不是一种启蒙者的姿态,而是一种保守的姿态”可知,“保守的姿态”是一种回归的姿态,文化守成主义作家希望用作品来表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寻求民族文化的认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我身边路过的世界
    汤世杰
    在峡谷里行走,满目都是新鲜,世界犹如初降,仿佛一切都刚刚诞生,巨大的、既柔和又飙烈的娴静与安详,你很想去揣摩、体验她在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所经历过的一切;岩石与岩石间相对移动时送出的串串火星,隆起或沉落的巨大山体,从地底深处涌出的、通红的,四处奔行的熔岩,和像刀剑剐蹭玻璃天空一样刺耳的吓人音响……
    那是一座大峡谷亿万年亲历过的景象,只是从那以后,已很少有人再次想起。我也只是突然想了起来,想起了那些壮丽的原初。
    当然,走,一直走,也总会有走累了走渴了、什么事都不想做的时候。那时不妨找个地方站一会儿,或索性坐下来,歇歇腿脚,喘口气儿。其实人在西陵峡峡谷里,也难得真能歇着——腿脚停了,步子停了,眼睛却总也停不下来,心更是停不下来。
    那天歇息的地方,是峡谷半山上,路在那里向江流中间鼓凸出去,绕出来一个小小的回头弯,就像一个天然的观景台,近乎天造地设一般。那些亿万年前在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山崖,都裸露着它们凭肉眼就能看出、清晰度十分容易辨识、有着巨大倾斜度的石纹肌理,一座座都狠狠地直插江底,显得既生猛威武,又生气勃勃,绝无呆滞衰朽之象。①有时猛然看去,那些山崖似乎都还在继续奔行着,步子既大且急,树木草叶看上去跟不上它的步伐,都斜斜地落在了身后。在一条大江上修建了一道又一道大坝后,峡谷里的江水,早就失去了建坝前那样的汹涌湍急,但即便在阳光下,一江流水的潺潺而行,仍然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②世界——是的,整个世界——仿佛都正在从我面前路过,打马而去。
    时光汹涌。而每一天,都短得只在一瞬之间,让你也让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匆匆逝去,生命的错过总如大江东流,义无反顾。
    世界在走过,从我面前走过。
    走过就是路过。
    意识到这一点我多少有点惊奇,有点兴奋——从来,不都是我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走嘛,我们以为大地是不动的。原来,只要换一个方向,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从我面前走过的啊。
    突然想起,天地山川与人类的顾盼相望,古已有之。从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都是阅透千古的扼腕之叹。世界在他们面前是灵动汹涌、生生不息的。
    曹孟德顾盼自雄,用那种由从他面前路过的世界所领悟的盛大与宏阔,为自己的理想霸业做了有力的心理暗示。陈子昂则顾盼自孤,这个怀有大抱负的诗人,却在面对那个从他面前路过的世界时,念及大千世界的博大与悠长,而感到一己之力的微小与单薄。③当下,还有几人会回味人与世界的那种互相路过的关系?
    我那样的惊喜就感性且寻常多了,并不能证明什么,比如人的了不起什么的。人生逆旅,就非过客。人一直不过是世界这个庞然大物的过客。只是在那一刻,在某个转瞬即逝的时段,世界也是一个打个体生命面前路过的过客。于是我尽力让自己沉下心来,只想好好看看、好好体味一下,这世界到底是怎么打马而去,从我身边路过的。
    峡谷里的世界看似狭窄,实际上那是一种巨无霸的狭窄。峡谷两边的山并不狭窄,夹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其实也不狭窄。狭窄是一种错觉,因江的绵长而产生。这世上,有许多事,都不可想,不可语。你一想就会陷入巨大的不可知,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你人生的短暂无常的巨大悖论之中,远古造山运动的余波还在继续。峡谷两边看不见的山崖深处,岩石还在解体、崩裂、坍塌,某些地段的泥土还在流失,地下水继续在暗中改变着一切。而在峡谷的上方,头顶,日日夜夜,都有仅凭眼睛未必能够看见的,缓缓移动着的灿烂星云。想一想,平时我能注目的,大约也就只是些表皮的日常物象,一片阳光、一丝云、一场雨以及一年到头时新时续刮着的一阵阵风,注目它们当然是应该的。它们关系着我的日常。它们当然也在打我面前路过,按照它们自己的节律。万物都在默默赶路,不知来自哪里,也不知去向何方。
    峡谷里,人不少不多。仔细些看,会看到那些农舍内外、橘子树下、橙子林里,都有人在做活路。只是因为离得太远,看不大真切——山太高、水太长、峡谷太深,人因而显得微不足道。
    我看见对岸的山脚有个村子,村子里有人,我喊了几声,他们没有听见。我知道峡谷的江上有条船,船上面有人,我打一声呼哨。他们也没听见。
    峡谷并不空,至少有一道山岩听见了我的问候,它悠缓地应答我的那声嘿——一直在峡谷里飘浮回荡,不肯坠落。
    不远处的一个人,就在这时进入了我的视线。他随那个路过我的世界一起走了过来。他像是在林子里干了一阵什么活后,刚刚走出来的,汗水涔涔的额头,在他钻出林子时,像玻璃那样有过一道闪光,转瞬即逝。就凭这,他依然是那个路过我的世界的一部分。
    ④多希望他也看见了我啊!可惜他没往我这边瞥上一眼。哦,如此,即便我愿意,我也没法让我成为路过他那个世界的人了……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想象大峡谷创始之初的盛景开头,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景观,给人一种厚重感,为后文作者的感悟埋下伏笔。
    B.“潺潺而行的江水”和“直插江底”的一座座山崖,以动带静,给作者一种“山崖”在流动的错觉,从而领悟到“世界在走过,从我面前走过”。
    C.一般人以自己主体,世界为客体,主观认为人从世界路过。而作者转换视角,给予世界主体,自己为客体,发现世界在路过,颇有哲思。
    D.作者行走在峡谷中,对世界产生新的思考,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人生的短暂的巨大悖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以动写静,赋予“山崖”旺盛的生命力。
    B.句子②中,两个“——”中间的内容,突出了“世界”的主体性,强调“世界打我身边路过”这一惊奇的发现。
    C.句子③作者运用反问句,意思是说在已经没多少人回味人与世界的互相路过,反衬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D.句子④是希望他人看到自己,渴望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世界产生关联,使“我”成为他人世界的一部分。
    8.当意识到“世界也是一个打个体生命面前路过的过客”后,作者沉下心来,好好体味了一番,那么作者产生了哪些人生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学校多媒体小组想围绕此文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过讨论,第一组展现的主题为“观察·遐思·愿望”,第二组展现的主题为“路过”。请任选一小组加入,根据主题,从构图方面写出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
    【答案】6.D 7.C
    8.①由峡谷看似狭小,但其实并不狭小,感悟到人们看待事物是有偏差的。
    ②面对浩渺的时光,人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迷惘。
    ③从岩石深处暗处发生的变化,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常常停留在表面。
    ④看到了自己与外物、与人关系密切,认识到万物是按照自己的节律默默前行的。
    9.第一组:
    ①观察:镜头闪回亿万年前西陵峡山地边动的场景,再切换到现在山水的伟岸浩瀚之景,表现出峡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演变。
    ②遐思:取江水流淌、斗转星移,以及仍在解体的岩石、流失的泥土等画面,阐发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③愿望:拍摄呼唤他人却无人回应的画面,镜头逐渐拉近,最后定格在主人失望的神态上,表现出愿与他人世界相交的渴望。
    第二组:
    ①路过之景:跟随主人公的游踪,取景峡谷中陡峭的山崖、汹涌的江水,以此展现峡谷景色的原始美和生命力。
    ②路过之思:设置主人公定点不动,拍摄其背影,快速展示峡谷景色的移动流转,借助画外音吟诵曹操和陈子昂的诗句,引发人们对人与世界相互路过关系的思考。
    ③路过之人:远景录制峡谷中人的活动,细节展现主人公看到某个人满头汗水,但这个人并没有发现主人公的画面,揭示人们的世界是相对的,并不完全相同的道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人生的短暂的巨大悖论之中而无法自拔”错误。由原文“你一想就会陷入巨大的不可知,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你人生的短暂无常的巨大悖论之中”可知,文章并没有说作者无法自拔。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赏析句子的能力。
    C.“反衬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错误。由原文“我那样的惊喜就感性且寻常多了,并不能证明什么,比如人的了不起什么的”可知,作者并不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对应的原文信息,此题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原文第十二段。
    原文中,作者首先分析说“峡谷里的世界看似狭窄,实际上那是一种巨无霸的狭窄。峡谷两边的山并不狭窄,夹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其实也不狭窄”,然后感叹道“狭窄是一种错觉,因江的绵长而产生”,说明我们看待不同事物可能会有错觉。由此可见,作者由峡谷看似狭小,但其实并不狭小,感悟到人们看待事物是有偏差的。
    作者感悟到人类看待事物的错觉之后,进一步生发联想,说明我们会“陷入这个星球时光的浩渺无际与你人生的短暂无常的巨大悖论之中”,从而说明面对浩渺的时光,人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迷惘。
    原文中,作者关注到山崖岩石深处有许多我们可能无法得知的“解体、崩裂、坍塌”等运动,以及峡谷上方由我们仅凭肉眼未必能看见的灿烂星云,然后进一步联想到“平时我能注目的,大约也就只是些表皮的日常物象”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作者已然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常常停留在表面。
    最后,作者说“它们关系着我的日常。它们当然也在打我面前路过,按照它们自己的节律。万物都在默默赶路,不知来自哪里,也不知去向何方”,从其中第一句话,我们可看出作者看到了自己与外物、与人关系密切,从后面第二、三句话,我们可认识到万物是按照自己的节律默默前行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第一组“观察·遐思·愿望”:这一组关键词基本围绕作者的行文构思过程而归纳所得。因此,若要选取短视频拍摄要素,就应当筛选出这三部分中作者观察所见事物,或者能引发作者遐想、表达愿望的景象。比如,对于“观察”,可以根据原文中描写作者当下所见的“在峡谷里行走……巨大的、既柔和又飙烈的娴静与安详”,以及作者回想历史的亿万年前西陵峡山地边动等场景,体现这一方峡谷在时间的不断流逝所发生的演变。对于“遐思”,则应重点选取文章中间部分,如可抓住峡谷狭窄的景象附上相应的旁白表达我们看待事物可能会有错位,还可抓住星空浩渺、灿烂星云等景象表达人类的渺小等等。最后,对于“愿望”,则可抓住文章最后一部分中,作者呼唤他人却无人回应的画面,说明作者渴望与他人世界相交,最后却只能失望而归的景象。
    第二组“路过”:可以选取文中与“路上”相关的内容加以分析、联想,比如,可以选取作者游踪所至的一幕幕场景,组成蒙太奇场景,如“走,一直走”时所见的峡谷中陡峭的山崖、汹涌的江水、一座座大坝等场景,从而展现作者路过峡谷所见的这充满原始美与生命力的景象。也可以结合文中作者引用的曹操和陈子昂的诗句,以画外音吟诵两人诗句的景象,再适当设置一些主人公慢慢路过峡谷的不断切换,或他在某个地点中定点不动而江水滔滔不绝或峡谷景色移动流转等场景,由此引发看到视频的观众们能够引发对于人与世界路过相互关系的思考。或者,也可以重点针对最后作者“他随那个路过我的世界一起走了过来”的场景,首先通过远景摄制峡谷中人慢慢走近的活动,然后再通过近景的细节描写,展现作者所见那人满头大汗,而这个人却没有发现作者的画面,并通过此场景揭示出人们的世界是相对的,并不完全相同的道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有贤士五人。献公为太子时,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逃,凡十九年。其后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①欲上天,五蛇②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①龙:喻重耳。②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五位贤士。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介子推苟不欲A见B而欲隐C吾D独E焉知F之G遂背H而I行J终身K不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惠百姓”的“施”是施与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中的“施”含义不同。
    B.“周流天下”的“周”是到处的意思,与《离骚》中的“何方圜之能周兮”中的“周”含义相同。
    C.“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的“王”的用法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中的“垣墙”用法相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结束逃亡岁月回到晋国后,他会给予臣子们或分封城邑或授以爵位的赏赐,从回答壶叔的一番话中,也可看出晋文公论功行赏,施惠晋人。
    B.晋文公当上国君,并没有想到给介子推相应的俸禄,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说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子推志向高洁,不愿用言语去获取名利,于是母子俩一起归隐,再也没有露面。
    C.介子推当初一路紧紧追随着晋公子重耳,后来却跑到绵上山中远离了拥有万辆兵车的晋文公,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
    D.《史记》和《吕氏春秋》对介子推的记载有不同之处,例如有关“悬书宫门”一事,司马迁认为是介子推的随从所写,而《吕氏春秋》则认为是介子推自己所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2)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
    14.材料二认为“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
    【答案】10.CGJ 11.B 12.B
    13.(1)我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还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绝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
    (2)现在世上那些追逐私利的人,尽管每天早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回来,口干舌燥,日夜思虑,还是不能满足私欲。
    14.①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
    ②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③今得之而务疾逃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介子推如果不想出仕而想要隐居,我怎么会知道他在哪里?”说罢就转过身走了,终生也没有出来做官。
    “不欲见”和“而欲隐”是并列关系,用“而”字连接,作介子推的谓语,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
    “吾独焉知之”主谓宾俱全,应在宾语后G处断开;
    “遂背而行”省略主语介子推,这里是谓语,J处断开。
    故选CGJ。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施与;用。句意:对百姓布施恩惠。/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
    B.错误。到处;相合。句意:遍行天下。/方和圆怎么能相互配合?
    C.正确。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墙。句意:这正是文公不能成就王业的原因啊!/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说他向晋文公邀功”错,介子推的母亲并没有极力劝说他去邀功,从原文“与女偕隐”等可看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尤”,犯错;“效”,效仿;“有甚”,更大。
    (2)“晏”,晚,很晚;“犹”,还是;“未之能得”,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能得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离俗远”意思是超离世俗之人很远。“表现”就是介子推的做法。注意是用原文概括,不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材料一中晋文公封赏跟随他逃亡的人以及功臣,介子推应在封赏之列,“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介子推的表现是“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
    ②材料二中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然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或者介子推告诉遇到他的人,介子推想要隐居,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哪里,然后“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③材料二中作者最后说“今得之而务疾逃之”。
    这些都是介子推“远俗”的具体表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贤能之士,自己手下就有五位贤人。在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曾经派宦官履鞮追杀重耳。重耳逃离晋国总共十九年,到了壬寅年重回晋国军队。丁未年入朝武宫,登上国君之位,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文公还未来得及赏赐完毕,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带叛乱逃到郑国居住,于是来向晋国告急。晋国刚刚安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这时文公赏赐随从的逃亡者,但还未顾及到退隐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索要俸禄,文公赏赐的俸禄也没轮到他。介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国君您还健在。晋惠公、怀公没有亲信,晋国内外都唾弃他们;上天还没让晋国灭亡,必定要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除了国君您还有谁呢?上天确实在助您兴起,可是他们魏无子那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很荒谬可笑吗?偷了别人的财物,这就称得上是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功的人呢?臣下掩盖罪过,主上赏赐奸佞,上下互相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介子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如果你死了怨谁?”介子推说:“我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还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绝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母亲说:“那就让文公了解一下你的情况,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每人身上的装饰,身体都想隐藏起来了,何必再使用装饰呢?装饰是为了让自己显达。”介子推的母亲说:“你果真要像你说的这样做吗?那我和你一起隐藏起来吧。”母子俩至死没有再露面。
    介子推的随从们很怜悯他,就在宫门口挂上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宇。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文公出宫时,看见了这几句话,说:“这一定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还没能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文公派人去召唤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文公就打听介子推的住所,听说他进了绵上山。于是,文公把整座绵上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以此来记载我的罪过,而且表彰贤能之人。”
    有一个随从文公逃亡的微贱之辈壶叔说:“您三次赏赐功臣都没有轮到我,请问我有什么罪过。”文公回答说:“用仁义教导我,用道德防备我犯错,这应受到上等赏赐。用行动辅佐我,最终使我获得成功,这应受到次等赏赐。承担被弓箭射杀的危难,给我立下汗马功劳,这应受到再次等赏赐。假如只是用苦力侍奉我,而没有弥补我的错误,这样也还可以受到再次一等的赏赐。这三次赏赐之后,就会轮到你。”晋国人听到文公这番话,都很高兴。
    材料二:
    靠富贵受人拥戴容易,靠贫贱受人拥戴很难。当时晋文公逃亡在外,遍行天下,困窘极了,卑贱极了,然而介子推一直不离开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具有受他拥戴的德行。晋文公返回晋国后,拥有万辆兵车,然而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当时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困难的时候能有美好德行,在容易的时候反而丢掉了美好德行,这正是文公不能成就王业的原因啊!
    晋文公返回晋国后,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赏,他为自己赋诗道:“有龙飞翔。遍行天下。五蛇追随,甘当辅佐。龙返故乡,得其归所。四蛇追随,享其恩泽。一蛇羞惭,枯死荒野。”他把这首诗悬挂在文公门前,自己隐居山下。文公听闻这件事后说:“啊!这一定是介子推。”于是文公向士人和百姓下令说:“有能找到介子推的,赏赐上卿爵位,田百万亩。”有人在山中遇到介子推,见他背着釜,上插一把长柄笠作为伞盖,就问他说:“请问介子推住在哪儿?”介子推回答说:“那介子推如果不想出仕而想要隐居,我怎么会知道他在哪里?”说罢就转过身走了,终生也没有出来做官。
    人心大有不同,难道不是十分厉害吗?现在世上那些追逐私利的人,尽管每天早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回来,口干舌燥,日夜思虑,私欲还是不能得到满足。而今介子推可以得到名利却一心想着赶快逃离它,介子推的节操超离世俗之人也太高远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③,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⑤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②金罍(léi):泛指酒盏。③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④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⑤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自称“不才”,并以自己“萧萧华发”与“闪闪金罍”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自嘲,有怀才不遇之感。
    B.颔联用公孙弘的典故,意在感谢韩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同时也解释了“不堪”的原因,即官职卑微,学非所用,蹉跎时光。
    C.尾联写诗人因冒雨归来寒冷难耐,无法入睡,只能起身反复吟咏韩魏公新赋的诗;韩魏公的志得意满和自己形成对比,余味无穷。
    D.本诗既有年华老去,有志难伸的苦闷;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呈现出委婉含蓄,哀而不伤的艺术特点。
    16.本诗颈联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颇具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5.C
    16.①“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
    ②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中的显现形成对比。“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③“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久”字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他多年的不得志;而“偶”字指的是当年的雄心短暂的闪现。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志未绝。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尾联写诗人因冒雨归来寒冷难耐,无法入睡”错误。尾联写宴后归来的心情,暮色沉沉,寒雨潇潇,诗人反复吟诵韩琦的诗句,在其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中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窘态,更增加了郁郁不得志的感怀。故诗人无法入睡不是因为冒雨归来,寒冷难耐,而是因为宴会之后,内心思绪万千,感慨颇多,感激之情,机遇之悲,身世之愁,一起涌上心头,导致难以入睡。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含有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颈联借以阐发,点出重阳佳节“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不喜反忧,在佳节时愁苦叹息,“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中的显现形成对比。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
    “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久”字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而“偶”字指的是当年的雄心短暂的闪现。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志未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______”和“______”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
    (3)服饰在古典诗词中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或成为诗中人物身份的象征,或寄寓诗人独特的情思,或体现时代的风尚,如“______,______”。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以手阖门 持一象笏至 (3)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辣椒,是中国人餐桌上一味重要的“调味品”,它带来的爽快滋味,总是让很多人无法戒掉。不过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少人觉得吃辣会致痘、会伤胃、会……但其实, A ,适当地吃,反而会带来不少好处。
    辣其实不是一种味觉, B ,它是通过辣椒中一种独有的生物碱——辣椒素刺激痛觉传导的神经通路而产生的。大脑感觉到了疼痛,便释放内啡肽来平衡痛感,让人产生愉悦情绪,同时还有助于压力的缓解。
    辣椒素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①从而提高肠胃蠕动,有效改善食欲不振的问题,②并排除消化道中积存的食物残渣及气体,促进消化。③根据研究表明,少量的辣椒素可以增加胃粘液的分泌,④修复胃粘膜,促进溃疡愈合,⑤甚至还可以促使胃癌细胞凋亡,对胃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⑥另外,《英国医学期刊》提到,相比每周吃辣少于一次的人,⑦每一两天吃一顿辣的人,死亡率可降低14%。⑧但要注意,若长期过量吃辣则会损伤胃粘膜,⑨可能增加胃癌风险,甚至引发慢性胃炎。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辣椒没你想的那么“危险”(辣椒也不是只有坏处)
    B而是一种痛觉
    19.①“提高”改为“增强”或“加快”或“促进”(搭配不当)
    ③删去“根据”或“表明”(句式杂糅)
    ⑨“引发慢性胃炎”与“增加胃癌风险”对调位置。(递进关系不当)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境补写能力。
    A处,依据“适当地吃,反而会带来不少好处”可知,“适当地吃”是限制语,对吃辣椒的“量”进行了限制,表明吃辣椒如果“适当”,会有好处,不是只有坏处,“但其实”领起的内容应该是辣椒没有前文不少人感觉得那么危险。故可填:“辣椒没你想的那么‘危险’”或“辣椒也不是只有坏处”。
    B处,承接“辣其实不是一种味觉”,应填“而是……”。据“它是通过辣椒中一种独有的生物碱——辣椒素刺激痛觉传导的神经通路而产生的”可知,这里谈的应该是“痛觉”。故可填:“而是一种痛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从而提高肠胃蠕动”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增强”或“加快”或“促进”。
    ③“根据研究表明”结构混乱。“根据……”和“……表明”句式杂糅,可删去“根据”或“表明”。
    ⑨“可能增加胃癌风险,甚至引发慢性胃炎”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原句顺序颠倒,递进关系不当,应将“引发慢性胃炎”与“增加胃癌风险”对调位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及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排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精彩来。刻苦耐劳,【A】淬砺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B】miǎn以为至乐。必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六十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的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于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嫌板凳太硬,嫌光线过弱,嫌肚子太饿,这就是读书未入门,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所谓【C】“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
    20.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处的“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走出校园南门,就会看到文明湖。B.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C.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D.长风破浪会有时。
    21.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1)写出A处加点字的拼音:______。
    (2)根据B处的拼音写出汉字:______。
    (3)写出C处引号的用法:______。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蚊子多,稿纸发光,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20.A
    21.①cuì ②湎 ③特定称谓
    22.①原句“怪……”反复出现,构成四个短句,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烈地表现出一些人文思不来,却对外部环境百般指责的毛病;改句为长单句,没有强调作用。②原句与前文“嫌板凳太硬,嫌光线过弱,嫌肚子太饿”句式一致,使整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六十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这一句子中“会”的意思是“能、能够”,表示可能性。
    A.会,能,能够,表示可能性。和例句“会”的意义相同。
    B.会,领会、理解、领悟。
    C.会,懂得,在(体力或智力方面)能。
    D.会,一定、应当。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正确书写现代汉语规范汉字、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1)A处,“淬”是形声字,声旁是“卒”,和“砺”搭配,意思是“磨炼、勉励”,应该读“cuì”。
    (2)B处,汉字读音为“miǎn”,与“沉”搭配成词,表示沉浸的意思,应该写作“湎”。
    (3)“书淫”之人的特征是“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书淫,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加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在“有人做不出文章”后面,用“怪房间冷,怪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表意,连用了四个“怪……”的句子形式,构成短句。短句可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语意上突出强调一些人做不出文章来时对外部环境的百般指责。改句在“有人做不出文章”后面,用一个“怪”字领起“房间冷,蚊子多,稿纸发光,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好几方面的内容,这是用的长句形式表意,不如原句语意表达有力,起不到强调作用。
    此外,从语境上看,前文写“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嫌板凳太硬,嫌光线过弱,嫌肚子太饿,这就是读书未入门,未觉兴味所致”也是用的短句形式,可见,使用原文与整段的文风更和谐,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显眼包”,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同时又有点丢人现眼。当下内卷高压时代,显眼包因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称某人或物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但不是所有的显眼包都会惹人喜欢,“显眼”不是“显摆”,更不能成为“现眼”。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话阐述了“显眼包”的内涵,第二、三句话指出如今“显眼包”的褒扬意味明显,称某人为“显眼包”,是说“爱出风头”、活力外溢,既可爱有趣,又能够营造欢乐气氛。第四句话是对部分“显眼包”的批判与建议,也启发我们思考,“显眼包”并不意味着过分夸张、肆无忌惮,缺少内涵的哗众取宠,即使是“显眼包”,也要有所坚持,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可见,题目的关键词是“显眼包”。综合分析材料,它选择寻常生活中“显眼包”作为探讨的话题。首先从该词原有的意思和感情色彩角度分析,指出在传统思维和评价事物标准的框定下,该词不是传递正能量的;接着聚焦“内卷高压”时代,随着社会认知的多样化发展,该词不论是在语义方面,还是在情感色彩方面都被赋予新时代的特点:活力外溢,惹人喜欢。当然,这种被赋予的新意义是带有即时性和特定的话语情境性,不能不加节制地表现。由此可见,对于“显眼包”,我们应该戒除其不好的、消极的一面,赋予它正能量,以更好地为生活、为社会注入朝气与活力。
    考生可以进行以下思考:
    一是原本具有贬义的“显眼包”,为什么逐渐褒义化?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娱乐,消解高压氛围,营造反差,拒绝同质化,满足自我个性解放的需求。二是辩证看待“显眼包”在“内卷高压”时代的影响。如果不能把握度,只求“显眼包”图一乐,不关注自身的真实需求甚至是哗众取宠,“显眼包”便容易重新回归其本义,惹人嫌弃。三是要想真正长久地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付出行动,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因此,追梦路上我们可以有“显眼包”式张扬外放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消除压力。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好度,并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解压的方式。要在张扬与内敛之间找到平衡,要在释放个性和适应社会之间找到平衡,要在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之间找到平衡。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一个典型的“显眼包”,记述与之相关的一两件事情,以体现人物充满活力和惹人喜爱的特质。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核心观点——赋予“显眼包”以正能量,更好地为生活、为社会服务;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赋予正能量的意义;然后,关联现实,摆事实,讲道理,阐述赋予“显眼包”以正能量的重要性;最后,对接当下,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理性有度地审视和处理“显眼包”现象。
    立意:
    1.适当“显眼”,及时解压。
    2.拒绝用“显眼”行为逃避,关注自我需求。
    3.显眼张扬个性,沉淀磨练心性。
    4.理性对待“显眼包”,合理疏导以服务社会。

    相关试卷

    语文-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这是一份语文-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共12页。

    语文-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这是一份语文-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共12页。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高二期中联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