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期末]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期末]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1N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Br 8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B. 福建舰携带的航空煤油和柴油的主要成分为烃
C. 聚氯乙烯可用于制作多种绝缘材料,聚氯乙烯是纯净物
D. 具有半导体的性质,常用于制造LED灯,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瓷器由黏土烧制而成,所以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故A正确;
B.煤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和环烷烃,其沸点范围为150℃至250℃;柴油的主要成分是芳烃和环烷烃,其沸点范围为180℃至370℃,B正确;
C.聚合物是混合物,因为聚合物的“n”值不固定,故C不正确;
D.GaN具有半导体的性质,常用作LED灯的芯片,GaN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正确;
故选C。
2. 某烃R的分子式为,可能有如下几种球棍模型(或碳骨架模型),则R不可能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戊烷的分子式为C5H12,分子式为相比饱和烷烃少了4个H原子,则不饱和度为2,可能为两个碳碳双键、两个环状或1个碳碳双键和1个环状,而②的分子式为C5H10,则不能为R物质,故选B。
3. 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必需的基本技能。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
A. 丙烷的球棍模型:
B. 的空间结构为V形
C. 聚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D. 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3,碳原子的原子半径大于氢原子,其球棍模型为,故A正确;
B.为V形结构的分子,故B正确;
C.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得到聚苯乙烯,结构简式为:,故C正确;
D.为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为:,故D错误;
故选:D。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下表中解决相应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氟氯烃类物质能引起臭氧层空洞,A正确;
B.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能分别引起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B正确;
C.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废旧塑料难以降解,会引起白色污染,C正确;
D.氮元素、磷元素能引起水已富营养化,但是不可能禁用氮肥的使用,提倡合理使用,D错误;
答案选D。
5.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个或某些原子或者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者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详解】①是乙醇中羟基被HBr中溴原子取代生成溴乙烷,是取代反应;
②是苯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③是甲苯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生成三硝基甲苯,是取代反应;
④是CH3CH2CN在光照条件下氢原子被氯气中的氯原子取代,是取代反应;
综上,①③④是取代反应,故选A。
6.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4.48L34SO3(标准状况)中硫含有的中子数为3.6NA
B. 30g由冰醋酸和葡萄糖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原子数为4NA
C. 1ml SO2和2m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D. 20g含乙醇质量分数为46%的酒精溶液与足量的钠反应产生氢气的分子数为0.1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SO3是固体,4.48L34SO3的物质的量不是0.2ml,故A错误;
B.冰醋酸和葡萄糖的最简式都是CH2O,30g由冰醋酸和葡萄糖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原子数为 ,故B正确;
C.为可逆反应,1ml SO2和2m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SO3的物质的量小于1ml,转移的电子数小于2NA,故C错误;
D.乙醇和水都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20g含乙醇质量分数为46%的酒精溶液与足量的钠反应产生氢气的分子数大于0.1NA,故D错误;
选B。
7. 利用间歇的光伏和风电,规模化转化由煤化工等基础工业排放的制取“液态阳光”甲醇(该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可以缓解我国液体燃料短缺压力,还可以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醇与乙醇互为同系物
B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C. 该反应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 1 ml 和3 ml 的总键能小于1 ml和1 ml的总键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醇和乙醇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A正确;
B.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
C.该反应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不存在非极性键的形成,C错误;
D.根据反应能量变化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1 ml 和3 ml 的总键能小于1 ml和1 ml的总键能,D正确;
答案选C。
8. 阿司匹林又称为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常由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得到(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反应是取代反应 B. 乙酰水杨酸分子中含有三种官能团
C. 水杨酸可以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D. 乙酸酐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反应原理知,水杨酸中酚羟基上的氢原子被取代,该反应为取代反应,A正确;
B.由乙酸酐的结构简式知,乙酰水杨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和酯基两种官能团,B错误;
C.水杨酸中含有羧基,可以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C正确;
D.乙酸酐分子中含有甲基,则所有原子一定不能共平面,D正确;
故选B。
9. 已知C(s,石墨)、、的燃烧热依次为393.5 kJ⋅ml,285.8 kJ⋅ml、1299.5 kJ⋅m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C(s,石墨) kJ⋅ml
B. kJ⋅ml
C. kJ⋅ml
D. 2C(s,石墨) kJ⋅ml
【答案】C
【解析】
【分析】燃烧热是以1m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被燃烧物是1ml,同时应注意生成物是否为“指定产物”。
【详解】A.选项所给热化学方程式符合C(s,石墨)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ΔH数值也正确,A正确;
B.根据H2(g)的燃烧热为285.8 kJ⋅ml−1,可以得到表示H2(g)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 =H2O(l) ΔH=-285.8 kJ⋅ml−1,将该方程式反向并乘以2得2H2O(l)=2H2(g)+O2(g),根据盖斯定律,相应ΔH取为相反数并乘以2,故B正确;
C.C2H2(g)的燃烧热是指1ml C2H2(g)完全燃烧生成气态CO2和液态H2O的放热,选项所给热方程式C2H2(g)物质的量是2ml,虽然ΔH也是C2H2(g)燃烧热的2倍,但是方程式中H2O为气态,故C错误;
D.根据已知C(s,石墨)、H2(g)、C2H2(g)的燃烧热依次为393.5 kJ⋅ml−1,285.8 kJ⋅ml−1、1299.5 kJ⋅ml−1,分别写出表示三种物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1)C(s,石墨)+O2(g)═CO2(g)ΔH1=-393.5kJ⋅ml-1
(2)H2(g)+O2(g)═H2O(l)ΔH2=-285.8kJ⋅ml-1
(3)C2H2(g)+O2(g)═2CO2(g)+H2O(l)ΔH3=-1299.5kJ⋅ml-1
反应2C(s,石墨)+H2(g)=C2H2(g) 可由反应(1)×2+反应(2)-反应(3)得到,故ΔH=ΔH1×2+ΔH2-ΔH3=+226.7kJ⋅ml−1,D正确;
本题选C。
10. 氯丁橡胶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作电线电缆保护套、胶管、耐油橡胶制品等,氯丁橡胶的一种合成路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Ⅰ、Ⅱ、Ⅲ、Ⅳ均能被酸性溶液氧化
B. ①为加成反应,③为加聚反应
C. Ⅰ的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D. 1mlⅣ最多能与160g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Ⅰ、Ⅱ、Ⅲ、Ⅳ均含有碳碳双键,故均能被酸性溶液氧化,A正确;
B.①中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Ⅳ高聚物,③为加聚反应,B正确;
C.Ⅰ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C正确;
D.1mlⅣ中含有nml碳碳双键,故最多能与160ng发生加成反应,D错误;
故选D。
11. 现有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电池从左到右分别属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
B. 干电池在长时间使用后,锌筒被破坏
C. 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被氧化
D. 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通入氢气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干电池是一次性电池,铅蓄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属于燃料电池,故A正确;
B.在干电池中,Zn作负极,被氧化,则使用过程中锌筒被破坏,故B正确;
C.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反应式为Pb-2e-+ =PbSO4,铅被氧化,故C错误;
D.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上通入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2.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忽略溶解、逸出时的能量变化,逸出的的质量也忽略不计,混合溶液的密度视为,若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铜质的搅拌器会使所测偏小
B. 分批加入盐酸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C. 测量溶液的温度后可直接测盐酸温度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会散热,用铜质的搅拌器会使所测的热量偏小,偏大,A错误;
B. 要确保热量不散失,故应一次性迅速加入盐酸,B错误;
C.测量溶液的温度后若直接测盐酸温度,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导致热量散失,会使所测的热量偏小,偏大,C错误;
D. 3次实验温度差分别为0.7℃、0.7℃、2.5℃,第三次数据偏差大舍去,取平均温差为0.7℃,从数据知,盐酸略过量,生成0.015ml的二氧化碳,则放出热量, 则得 ,D正确;
答案选D。
1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和乙烯均能使溴水褪色,所以不能用溴水检验粗乙烯中的SO2,故A错误;
B.过滤不能除去粗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溶解乙醇,然后分液,故B错误;
C.氨气极易溶于水,少量水溶解大量氨气,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使溶液呈碱性,引发红色喷泉,故C正确;
D.乙醇和水任意比例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乙醇和水,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闭合电键K,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铁钉为原电池的负极
B. 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
C. 电子的移动方向:铁钉→电解质溶液→铜丝
D. 若将食醋换成乙醇,无法观察到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铁活泼性比铜强,铁与醋酸反应,铜与醋酸不反应,则铁为原电池负极,失电子,发生反应Fe-2e-=Fe2+,铜丝为原电池的正极,正极得电子,发生反应2CH3COOH+2e-=2CH3COO-+H2↑;
【详解】A.铁活泼性比铜强,铁与醋酸反应失电子,负极,A正确;
B.铜丝为正极,电极方程式为2CH3COOH+2e-=2CH3COO-+H2↑,现象是表面有气泡产生,B正确;
C.电子不能溶液中迁移,C错误;
D.若将食醋换成乙醇,乙醇与铁、铜都不反应,无法观察到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D正确;
本题选C。
15. 某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12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1.2ml(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s时,用A表示反应的瞬时速率为
B.
C. 图中m点达到了反应进行的限度
D. 12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压强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0-2s,用A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A错误;
B.12s时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0.5−0.3)ml/L×2L=0.4ml,12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1.2ml,则b:c=0.4:1.2=1:3,B错误;
C.m点A、B的浓度还在减小,没有达到反应限度,C错误;
D.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12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压强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1,4-丁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作增湿剂、增塑剂。回答下列问题:
Ⅰ.1,4-丁二醇能发生氧化反应。
(1)在催化剂作用下,1,4-丁二醇与反应生成丁二醛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如图所示,该反应是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若1,4-丁二醇和氧气构成碱性(以KOH为电解质)燃料电池,1,4-丁二醇在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II.1,4-丁二醇合成γ-丁内酯的反应如下:
298K下,1,4-丁二醇和γ-丁内酯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3)也可先生成,再生成γ-丁内酯,该过程中生成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4)a点时,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逆反应速率。0~120min内,1,4-丁二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5)此条件下,1,4-丁二醇的最大转化率为_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达到平衡时,与的浓度之比为___________。
【答案】(1)①. ②. 放热
(2)①. 负 ②.
(3)氧化反应
(4)①. 大于 ②.
(5)①. 73.3% ②. 4:11
【解析】(1)1,4-丁二醇中含有2ml羟基,与催化氧化生成丁二醛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1,4-丁二醇和氧气构成碱性燃料电池,以KOH为电解质溶液,则通入1,4-丁二醇的一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该电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该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3)中含有羟基,可以直接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羧基,即生成,该过程的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4)a点后,γ-丁内酯的浓度继续增大,说明反应正向进行,则a点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0~120min内,1,4-丁二醇反应速率为。
(5)此条件下,350min后,1,4-丁二醇和γ-丁内酯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生成γ-丁内酯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32ml/L,则1,4-丁二醇的转化浓度为0.132ml/L,转化率为;平衡时1,4-丁二醇的浓度为,则与的浓度之比为。
17. 某学习小组对与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与制取氮氧化物的反应。
①实验开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的,其目的是_______,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
②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装置中液面上方为无色气体,挤压中气球,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学习小组在做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时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实验中蓝色溶液遇铜片立即产生气泡,而相同条件下实验Ⅱ中硝酸遇铜片短时间内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才有少量气泡产生。实验操作如下:
实验Ⅰ:
实验Ⅱ:
分析蓝色溶液的成分后,学习小组探究蓝色溶液与铜片能够立即发生反应的原因。
①假设1:_______(填化学式)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实验验证:向硝酸中加入少量硝酸铜固体,溶液呈蓝色,放入铜片,无明显变化。
结论:假设1不成立。
②假设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实验验证:向蓝色溶液中鼓入数分钟得溶液,相同条件下,铜片与溶液的反应速率:_______(填“>”“=”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期末]【化学]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7页。
这是一份[化学][期末]【化学]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期末]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