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38天(原卷版+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94736/0-17244576326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38天(原卷版+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94736/0-1724457632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38天(原卷版+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94736/0-17244576327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原卷版+解析)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38天(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38天(原卷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识记常见的成语,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练习,热点话题优秀作文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琵琶行(并序)》)
情境默写
(1)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2)《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 ),(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
(4)《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 ),( )”。
(5)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
(6)《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多次侧面描写: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 )”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 ),( )?( ) ”作侧面描写。
(7)《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 )。”
(8)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变得缓慢滞涩。
(9)《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 )”曲调的婉转流利,用“( ),( )”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 )”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10)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听了诗人的话后,所弹曲调一改前风,使得“( )”,后文用“座中泣下谁最多”的疑问,将诗人与他人对比,一句“( )”尽显其悲伤凄切。
(11)《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五陵的少年争相敬献殷勤,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是“( ),( )”,门可罗雀,嫁于商人。
(1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人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13)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 ),( )”。
(14)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呈现了琵琶女弹琵琶的几种手法和弹奏的曲目。
(15)《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16)《琵琶行并序》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 )”。
(17)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 ),( )”。
(18)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我”情感被激,发出了“( ),( )”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才有了同声相应的诗文。
(19)《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20)《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了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21)《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 ),( )”。
(2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 ),( )。
(23)《琵琶行》中,诗人自叙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24)《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 )”“( )”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 )”“( )”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25)《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 )”。
(26)《琵琶行》中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惨淡的场景的诗句是:( ),( )。
(27)《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 )。
二、识记常见的成语
1、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也用于自谦,表示没做什么事情。
2、舍本逐末——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错例〗有人说,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是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3、时乖命蹇——乖:不顺。蹇:jiǎn,不顺利。时机不准,命运不好。
4、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错例〗沈某说,唐氏三兄弟已经回上海了,如果他们抱成一团,那可真是三人成虎啊。
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缄,闭。往往误解为“不愿说话”。〖错例〗在某种条件下,“好好先生”确实能得到一些好处,在某些喜欢三缄其口的人看来,他们也许还算是“好人”。
6、数典忘祖——数:shǔ。数说礼制掌故,却把自己的祖先忘了。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指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7、数见不鲜——数:shuò,屡次。鲜:新杀的鸟兽。经常来的客人就不宰杀禽畜招待。原意是常到别人家去就惹人讨厌。后来形容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新奇。
8、硕大无朋——朋:比。大的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巨大无比。
9、素昧平生——昧:不明白,不了解。平生:从来。指彼此向来不认识。
10、师心自用——师心:原指心领神会不拘于成法。现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11、失之交臂——交臂:擦肩而过。形容遇到极好的机会而又当面错过。〖错例〗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侵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yú,指日出的东方。桑榆:傍晚日影落在桑榆树梢,指黄昏。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13、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叫人死。予:给与。夺:剥夺。现指反动统治者横行霸道,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14、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指生死存亡的关键。〖错例〗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从接受这一工作以来,这个部队的伤亡人数已超过200人。
15、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错例〗假如江西萍乡爆炸案不是因为几十条生灵涂炭,惊动了国务院领导,也许有人还会轻描淡写掩盖事故真相。
三、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
1、属
非君莫属:君:你,表示尊敬对方;莫:没有谁;属:归属,引申为占用。除了您没有谁可以占有的。也指只有您来承担此事才能成功。
2、数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数:数目,人数。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冒充好的。
如数家珍:数:点数;家珍:家藏的珍宝。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成语只能用于是自己的东西。
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列举;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擢发难数:擢:拔;数:计算。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申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四、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
1、伞寿、米寿、白寿、茶寿
伞寿:80岁,“伞”的简写(仐)可分解成“八十”。米寿:88岁,“米”字可分解成“八十八”。白寿:99岁,“百”中去“一”。茶寿:108岁,“茶”字分解得“十、十、八十八”。
2、石、斛、斗
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石=1斛,1斛=10斗=4钧=120斤。宋朝开始,改为1石=2斛,1斛=5斗。
五、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
陆贽论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晚练
六、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盈”字含义相同。
B.“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C.“迨辛卯昌国陷”与“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含义不同。
D.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官员或将帅,作为信物。文中“谬膺节钺”是作者谦说自己受任为军事统帅。
七、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百万年前,人类的一支从西伯利亚到达东亚大陆,两万年前,寒冷的冰期来临了。( ),也叫“蒙古褶”。对严寒地区的人来说,眼睛不能用兽皮包裹,而______,才能获取到视觉信息。没有受到有效保护的双眼很容易被冻得无法睁开。“蒙古褶”这种从上眼皮脂肪层一直向下延伸至睫毛处的结构,有防冻的作用,从而______。据研究,干净新鲜的雪面对太阳的反射率高达95%,雪地反射不仅影响视野,还容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人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颜色和透明度决定了其反射量和吸收量的多少。研究表明,东亚人有______。此外,东亚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透明度也更低。而东亚人这颜色更浅和透明度更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使其对强光的反射和吸收量变大。这些结构,无疑为东亚人的祖先成为“雪原一霸”增加了筹码。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
B.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在这个过程中,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
C.在这个过程中,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
D.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热点话题优秀作文欣赏(话题:内因与外因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晋代傅玄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来被人们推为至理名言。
(2)《曾国藩家书》记载,曾国藩在京任职期间收到四弟来信,四弟认为京城学者和书整众多,氛围有利于读书学习,希望曾国藩同意其进京习读,作为大哥的曾国藩却回信说“苟能发奋自立,则无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丝染纯色,成就第一流
干涩、冷硬的混凝土地长不出挺拔的乔木,润湿、肥沃的土地上才能矗立起粗壮的栋梁。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好坏,决定了未来是繁华似锦还是黯淡无光。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好的环境能让人健康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孟母把家安在墓地附近时,孟子就摹仿丧葬;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就学别人杀猪、做生意;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则去学习礼节和知识。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人的成长,特别是孩子,本身干净得如作画前的白纸,环境浸染成什么就是什么。由此来看,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丽、斑斓,我们才会拥有多彩的人生。
古人常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意思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会被他同化,变得日益馨香。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14岁就拜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孔子为师。在孔子的教育下,在孔门的熏陶下,颜回“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最终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谦谦君子,被后世尊为“复圣”。
反之,“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如果和小人在一起,或者身处不良的环境中,你也会受到他的不良影响。一如荀子所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明神宗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兢兢业业,对朝政没有丝毫懈怠。而在张居正故去之后,神宗身边的人变成了谄媚、拍马的外戚和宦官,他开始疏远朝政,实施不上朝,不面臣等“六不”政策,由此导致明王朝的日渐衰败。
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心理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的是人的命运。当我们在典籍中掠过,环境改变命运的案例数不胜数。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不同追求的人往往容易结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人若个个性情高雅,那么你也会见贤思齐,慢慢就会和他们一样优秀;若圈子中的人,个个都是网瘾患者、佛系青年,那么你势必也会受其影响,哪里还会有进取、奋进的心思啊!
环境影响人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搏击长空,翱翔蓝天能力;骏马在农田里劳作,就会丧失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
选择良好、合适的环境,让洁白的丝线染上纯净的色彩,未来才能绘出锦绣一片,成就人生一流!
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38天
晨读
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琵琶行(并序)》)
情境默写
(1)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2)《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 ),(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
(4)《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 ),( )”。
(5)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
(6)《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多次侧面描写: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 )”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 ),( )?( ) ”作侧面描写。
(7)《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 )。”
(8)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变得缓慢滞涩。
(9)《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 )”曲调的婉转流利,用“( ),( )”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 )”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10)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听了诗人的话后,所弹曲调一改前风,使得“( )”,后文用“座中泣下谁最多”的疑问,将诗人与他人对比,一句“( )”尽显其悲伤凄切。
(11)《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五陵的少年争相敬献殷勤,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是“( ),( )”,门可罗雀,嫁于商人。
(1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人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13)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 ),( )”。
(14)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呈现了琵琶女弹琵琶的几种手法和弹奏的曲目。
(15)《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16)《琵琶行并序》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 )”。
(17)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 ),( )”。
(18)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我”情感被激,发出了“( ),( )”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才有了同声相应的诗文。
(19)《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20)《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了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21)《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 ),( )”。
(2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 ),( )。
(23)《琵琶行》中,诗人自叙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24)《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 )”“( )”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 )”“( )”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25)《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 )”。
(26)《琵琶行》中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惨淡的场景的诗句是:( ),( )。
(27)《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 )。
二、识记常见的成语
1、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也用于自谦,表示没做什么事情。
2、舍本逐末——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错例〗有人说,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是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3、时乖命蹇——乖:不顺。蹇:jiǎn,不顺利。时机不准,命运不好。
4、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错例〗沈某说,唐氏三兄弟已经回上海了,如果他们抱成一团,那可真是三人成虎啊。
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缄,闭。往往误解为“不愿说话”。〖错例〗在某种条件下,“好好先生”确实能得到一些好处,在某些喜欢三缄其口的人看来,他们也许还算是“好人”。
6、数典忘祖——数:shǔ。数说礼制掌故,却把自己的祖先忘了。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指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7、数见不鲜——数:shuò,屡次。鲜:新杀的鸟兽。经常来的客人就不宰杀禽畜招待。原意是常到别人家去就惹人讨厌。后来形容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新奇。
8、硕大无朋——朋:比。大的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巨大无比。
9、素昧平生——昧:不明白,不了解。平生:从来。指彼此向来不认识。
10、师心自用——师心:原指心领神会不拘于成法。现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11、失之交臂——交臂:擦肩而过。形容遇到极好的机会而又当面错过。〖错例〗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侵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yú,指日出的东方。桑榆:傍晚日影落在桑榆树梢,指黄昏。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13、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叫人死。予:给与。夺:剥夺。现指反动统治者横行霸道,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14、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指生死存亡的关键。〖错例〗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从接受这一工作以来,这个部队的伤亡人数已超过200人。
15、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错例〗假如江西萍乡爆炸案不是因为几十条生灵涂炭,惊动了国务院领导,也许有人还会轻描淡写掩盖事故真相。
三、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
1、属
非君莫属:君:你,表示尊敬对方;莫:没有谁;属:归属,引申为占用。除了您没有谁可以占有的。也指只有您来承担此事才能成功。
2、数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数:数目,人数。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冒充好的。
如数家珍:数:点数;家珍:家藏的珍宝。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成语只能用于是自己的东西。
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列举;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擢发难数:擢:拔;数:计算。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申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四、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
1、伞寿、米寿、白寿、茶寿
伞寿:80岁,“伞”的简写(仐)可分解成“八十”。米寿:88岁,“米”字可分解成“八十八”。白寿:99岁,“百”中去“一”。茶寿:108岁,“茶”字分解得“十、十、八十八”。
2、石、斛、斗
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石=1斛,1斛=10斗=4钧=120斤。宋朝开始,改为1石=2斛,1斛=5斗。
五、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
陆贽论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晚练
六、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盈”字含义相同。
B.“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C.“迨辛卯昌国陷”与“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含义不同。
D.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官员或将帅,作为信物。文中“谬膺节钺”是作者谦说自己受任为军事统帅。
七、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百万年前,人类的一支从西伯利亚到达东亚大陆,两万年前,寒冷的冰期来临了。( ),也叫“蒙古褶”。对严寒地区的人来说,眼睛不能用兽皮包裹,而______,才能获取到视觉信息。没有受到有效保护的双眼很容易被冻得无法睁开。“蒙古褶”这种从上眼皮脂肪层一直向下延伸至睫毛处的结构,有防冻的作用,从而______。据研究,干净新鲜的雪面对太阳的反射率高达95%,雪地反射不仅影响视野,还容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人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颜色和透明度决定了其反射量和吸收量的多少。研究表明,东亚人有______。此外,东亚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透明度也更低。而东亚人这颜色更浅和透明度更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使其对强光的反射和吸收量变大。这些结构,无疑为东亚人的祖先成为“雪原一霸”增加了筹码。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
B.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在这个过程中,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
C.在这个过程中,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
D.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热点话题优秀作文欣赏(话题:内因与外因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晋代傅玄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来被人们推为至理名言。
(2)《曾国藩家书》记载,曾国藩在京任职期间收到四弟来信,四弟认为京城学者和书整众多,氛围有利于读书学习,希望曾国藩同意其进京习读,作为大哥的曾国藩却回信说“苟能发奋自立,则无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丝染纯色,成就第一流
干涩、冷硬的混凝土地长不出挺拔的乔木,润湿、肥沃的土地上才能矗立起粗壮的栋梁。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好坏,决定了未来是繁华似锦还是黯淡无光。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好的环境能让人健康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孟母把家安在墓地附近时,孟子就摹仿丧葬;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就学别人杀猪、做生意;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则去学习礼节和知识。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人的成长,特别是孩子,本身干净得如作画前的白纸,环境浸染成什么就是什么。由此来看,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丽、斑斓,我们才会拥有多彩的人生。
古人常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意思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会被他同化,变得日益馨香。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14岁就拜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孔子为师。在孔子的教育下,在孔门的熏陶下,颜回“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最终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谦谦君子,被后世尊为“复圣”。
反之,“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如果和小人在一起,或者身处不良的环境中,你也会受到他的不良影响。一如荀子所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明神宗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兢兢业业,对朝政没有丝毫懈怠。而在张居正故去之后,神宗身边的人变成了谄媚、拍马的外戚和宦官,他开始疏远朝政,实施不上朝,不面臣等“六不”政策,由此导致明王朝的日渐衰败。
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心理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的是人的命运。当我们在典籍中掠过,环境改变命运的案例数不胜数。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不同追求的人往往容易结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人若个个性情高雅,那么你也会见贤思齐,慢慢就会和他们一样优秀;若圈子中的人,个个都是网瘾患者、佛系青年,那么你势必也会受其影响,哪里还会有进取、奋进的心思啊!
环境影响人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搏击长空,翱翔蓝天能力;骏马在农田里劳作,就会丧失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
选择良好、合适的环境,让洁白的丝线染上纯净的色彩,未来才能绘出锦绣一片,成就人生一流!
答案解析
情境默写
(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5)此时无声胜有声
(6)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9)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10)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11)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2)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1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4)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1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6)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17)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9)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20)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1)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22)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23)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24)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低眉信手续续弹 轻拢慢捻抹复挑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25)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26)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2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五、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
陆贽论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译文】
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六、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C “迨辛卯昌国陷”与“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两句中的“迨”字含义相同,意思是“等到”。
七、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练习
1、C
【解析】“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应放在后面,这样就与后文“也叫‘蒙古褶’”衔接更紧密,故排除BD。再比较AC,“在这个过程中”中的代词“这个”指代前句“两万年前,寒冷的冰期来临了”,故“在这个过程中”应放在“东亚人独特的单眼皮形成了”的前面;且“这种眼睛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与后句“也叫‘蒙古褶’”衔接紧密,故排除A。
2、①必须裸露在外;②保护双眼(眼睛);③更浅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句“眼睛不能用兽皮包裹”和后面“才能获取到视觉信息”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眼睛只有裸露在外边才能看见东西,故补写内容为“必须裸露在外”。第二空,根据前句“没有受到有效保护的双眼很容易被冻得无法睁开。‘蒙古褶’……有防冻的作用”可知,此处是说“蒙古褶”起到了保护眼睛的功能,故补写内容为“保护双眼”。第三空,根据前句“人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颜色和透明度决定了其反射量和吸收量的多少”和后句中“东亚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透明度也更低 ”可知,此处是说东亚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颜色更浅,故填的内容“更浅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12天(原卷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识记常见的成语,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练习,热点话题优秀作文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11天(原卷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识记常见的成语,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练习,热点话题优秀作文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晨读晚练手册第7天(原卷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识记常见的成语,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练习,热点话题优秀作文欣赏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