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页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9世纪末,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
    B.东方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落后
    C.工业革命提高了列强生产力
    D.东方国家采用闭关锁国的政策
    2.“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3.1776年,北美民众从一本小册子中读到:“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这些是强词夺理的说法。”据此推知,这本小册子在当时( )
    A.契合了北美政治变革的需要
    B.得到殖民地民众的普遍认同
    C.改变了美国的近代历史进程
    D.意在分享儿童教育先进理念
    4.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上任之初俾斯麦便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自由派,宣布议会休会,酿成了“宪法纠纷”,直到普丹战争胜利才得以平息。这反映出当时( )
    A.代议制民主不符合普鲁士国情
    B.统一进展扩大强权政治的社会基础
    C.议会和首相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D.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逐渐地确立起来
    5.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
    A.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B.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6.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7.英国某将军曾这样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其评价旨在说明( )
    A.拿破仑战争具有和欧洲强国争夺政治优势的目的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建立了民主和平等的政治文明
    C.拿破仑战争是资产阶级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战争
    D.拿破仑战争使得其在与各国殊死斗争中走向覆灭
    8.如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9.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
    A.1787年制宪会议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D.北美独立战争
    10.年轻的美国在《邦联条例》生效后,仍面临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解决从邦联到联邦的制度困境,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是在( )
    A.18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B.18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C.18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D.18世纪90年代末至19世纪初
    11.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孤立主义”原则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D.“制约与平衡”原则
    12.有人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二、综合题
    13.殖民主义扩张易引发文化侵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
    B.东方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落后
    C.工业革命提高了列强生产力
    D.东方国家采用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A
    2.“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A
    3.1776年,北美民众从一本小册子中读到:“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这些是强词夺理的说法。”据此推知,这本小册子在当时( )
    A.契合了北美政治变革的需要
    B.得到殖民地民众的普遍认同
    C.改变了美国的近代历史进程
    D.意在分享儿童教育先进理念
    【答案】A
    4.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上任之初俾斯麦便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自由派,宣布议会休会,酿成了“宪法纠纷”,直到普丹战争胜利才得以平息。这反映出当时( )
    A.代议制民主不符合普鲁士国情
    B.统一进展扩大强权政治的社会基础
    C.议会和首相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D.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逐渐地确立起来
    【答案】B
    5.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
    A.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B.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B
    6.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答案】D
    7.英国某将军曾这样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其评价旨在说明( )
    A.拿破仑战争具有和欧洲强国争夺政治优势的目的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建立了民主和平等的政治文明
    C.拿破仑战争是资产阶级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战争
    D.拿破仑战争使得其在与各国殊死斗争中走向覆灭
    【答案】C
    8.如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答案】C
    9.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
    A.1787年制宪会议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D.北美独立战争
    【答案】D
    10.年轻的美国在《邦联条例》生效后,仍面临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解决从邦联到联邦的制度困境,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是在( )
    A.18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B.18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C.18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D.18世纪90年代末至19世纪初
    【答案】C
    11.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孤立主义”原则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D.“制约与平衡”原则
    【答案】D
    12.有人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答案】A
    二、综合题
    13.殖民主义扩张易引发文化侵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答案:(1)破坏性: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国内矛盾,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打断了印度原有的文明进程,引发文化侵略。
    建设性: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
    (2)反应:面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中国保留传统文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化向西方学习。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传统生活方式继续保留。认识:文化交流是一种对外学习的渠道,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积极创造平台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本国传统文化。
    (3)原因: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认识;对资产阶级的失望;对东方文明的关注与认可;巴黎公社建立的影响等。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复习题,共8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时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