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甘肃卷)(解析版)

    [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甘肃卷)(解析版)第1页
    [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甘肃卷)(解析版)第2页
    [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甘肃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甘肃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甘肃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饮食品类也很丰富,人们非常注重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以满足日常营养需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主食米饭、面条中高含的淀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素菜中含有的纤维素既能为人体提供膳食纤维,也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C.特色饮品“牛奶鸡蛋醒耕”中含有多种有机物,它们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
    D.牛羊肉和豆制品在烹制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答案】B
    【分析】(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体现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存在,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体现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界的含量和在无机自然界的含量差异很大。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A、米饭、面条中的淀粉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正确;
    B、素菜中的纤维素不能被消化,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错误;
    C、“牛奶鸡蛋醒耕”中含有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等多种有机物,它们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C正确;
    D、牛羊肉和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烹制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使肽键暴露出来,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D正确。
    故选B。
    2、图中的“◯”“☆”“▷”表示离子或小分子,甲、乙表示两种不同的主动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TP驱动泵为转运蛋白,同时具有催化 ATP水解的功能
    B.人体细胞中运输物质“☆”所需的 ATP 都来自线粒体
    C.运输物质“◯”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D.“◯”在跨膜运输时,协同转运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气体分子和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可发生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钾离子出神经细胞和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借助于载体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逆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的小分子运输方式一般为主动运输。
    【详解】A、ATP驱动泵能运输☆物质,作为转运蛋白,同时还能催化ATP水解供能,A正确;
    B、运输物质“☆"所需的ATP可来自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据图可知,“▷”运输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运输物质“◯"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膜两侧“▷”的浓度差,C正确;
    D、“◯"在跨膜运输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协同转运蛋白属于载体蛋白,运输过程中构象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3、胰脂肪酶(PL)可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使用PL抑制剂可有效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研究表明,从板栗壳中提取的板栗壳黄酮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下图为不同pH下板栗壳黄酮对 PL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否加入板栗壳黄酮和pH 为本实验的自变量,酶活性为因变量
    B.PL可以降低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需的活化能
    C.pH在8左右时板栗壳黄酮对PL活性的抑制作用最显著
    D.板栗壳黄酮可能使 PL 催化的最适 pH变大
    【答案】C
    【分析】加入板栗壳黄酮的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板栗壳黄酮对酶有抑制作用。
    【详解】A、图中横坐标是pH,实线是加入板栗壳黄酮,因此自变量是是否加入板栗壳黄酮和pH ,纵坐标酶活性为因变量,A正确;
    B、胰脂肪酶(PL)可降低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需的活化能,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B正确;
    C、图中,和对照组相比,pH在7.4左右时板栗壳黄酮对PL活性的抑制作用最显著,C错误;
    D、图中加入板栗壳黄酮组和对照组相比,PL 催化的最适 pH变大,D正确。
    故选C。
    4、科研人员在成年小鼠体内进行了重编程,成功将腺泡细胞转分化(转分化是指一种已分化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细胞的现象)为胰岛B细胞。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胰腺腺泡细胞癌是其中一种发病率较低、预后较为理想的胰腺恶性肿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重编程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腺泡细胞分化程度高,一定不能再进一步分裂分化
    C.癌变的腺泡细胞能无限增殖,失去接触抑制现象
    D.衰老的腺泡细胞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核体积减小
    【答案】C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详解】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转分化体现了细胞分化,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科研人员成功诱导腺泡细胞转分化为胰岛B细胞,说明已分化的腺泡细胞也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B错误;
    C、正常细胞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通常会停止分裂增殖,而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表面失去了接触抑制现象,C正确;
    D、衰老的细胞,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核体积增大,D错误。
    故选C。
    5、下图是水稻(2N=24)减数分裂过程的显微图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取水稻花药制成临时装片,能观察到上图细胞
    B.细胞分裂先后顺序应是④→①→②→③
    C.图②每个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和12个核DNA
    D.图③可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答案】B
    【分析】图中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详解】A、水稻的花药中含有小孢子母细胞,可以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所以该实验可以取水稻花药制成临时装片,能观察到上图细胞 ,A正确;
    B、图中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所以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B错误;
    C、水稻有24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图②已经完成了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含1个染色体组和12个核DNA,C正确;
    D、图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能够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6、下图为某昆虫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4个基因在该昆虫所有体细胞中都能表达
    B.图中的4个基因是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C.图中4个基因的碱基数相同,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D.图中的4个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分析】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详解】A、图中的4个基因不会在该昆虫所有体细胞中都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使生物体出现多种多样的体细胞,A错误;
    B、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同一基因座位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图中的4个基因是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正确;
    C、由于省略号处碱基对的数目未知,因此图中4个基因的碱基数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图中的4个基因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B。
    7、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条件下,基因表达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如DNA甲基化。DNA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表达,在植物逆境胁迫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降低水稻叶和根细胞内某些基因的DNA甲基化程度以激活更多的基因表达,从而调节水稻对干旱的适应性。在霍山石斛中,干旱胁迫亦诱导DNA去甲基化,使甲基化水平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甲基化可能抑制了DNA聚合酶与相关基因的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B.干旱环境下,植物可通过DNA去甲基化调节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
    C.DNA甲基化增加了表现型的多样性,但不改变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
    D.DNA的甲基化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能够遗传给子代
    【答案】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相应的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DNA甲基化可能抑制了RNA聚合酶与相关基因的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A错误;
    B、题干信息:可通过降低水稻叶和根细胞内某些基因的DNA甲基化程度以激活更多的基因表达,可见干旱环境下,植物可通过DNA去甲基化调节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
    C、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DNA甲基化增加了表现型的多样性,但不改变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C正确;
    D、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DNA的甲基化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能够遗传给子代,D正确。
    故选A。
    8、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基因B使触角为棒状,基因b使触角为锤状。用X射线处理雌蝴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射线可使蝴蝶发生基因突变,该变异可为蝴蝶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丙与正常锤状触角雄蝴蝶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丁的相同的概率是1/2
    C.丙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D.丁与正常锤状触角雄蝴蝶杂交,可根据子代性状区分性别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形:X射线处理雌蝴蝶甲,其B基因突变成b基因,再用X射线处理乙,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转移到W染色体上获得了丙,再经过杂交鉴定和筛选得到丁。
    【详解】A、由图形可知:①过程X射线处理甲,可使B基因突变形成b,因此X射线可使蝴蝶发生基因突变,该变异可为蝴蝶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据图可知,丙的基因型为b0ZWB,与正常锤状触角雄蝴蝶(bbZZ)杂交,产生丁bbZWB的几率为1/2×1/2=1/4,B错误;
    C、用X射线处理乙,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转移到W染色体上获得了丙,因此丙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该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C正确;
    D、将突变体丁(bbZWB)与正常锤状触角雄蝴蝶(bbZZ)杂交,子代雄性(bbZZ)全为锤状触角,雌性(bbZWB)全为棒状触角,因此可根据子代性状区分性别,D正确。
    故选B。
    9、蜜距的长度和传粉者的喙长普遍存在地理镶嵌的协同进化关系。蜂鸟的喙又尖又细,而且很长,很容易插入花中采食。当它们悬停在花朵前,把喙插入花朵时,舌头便从喙中伸出,它们长长的舌头可以一直伸到花基部的蜜腺上,然后像喝汽水一样吸取花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蜂鸟具有又尖又细又长的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蜂鸟和花在彼此的种间竞争过程中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C.蜂鸟对花蜜的取食策略是花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D.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蜂鸟也可能不断发生进化
    【答案】B
    【分析】共同进化:概念: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详解】A、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蜂鸟具有又尖又细又长的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蜂鸟和花在彼此的种间互助合作过程中相互适应、协同进化,B错误;
    C、蜂鸟把喙插入花朵时,舌头便从喙中伸出,它们长长的舌头可以一直伸到花基部的蜜腺上,然后吸取花蜜,蜂鸟对花蜜的取食策略,是花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蜂鸟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故选B。
    10、物质甲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可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分泌量。研究发现动物体内物质甲的含量降低时,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物质甲调节甲状腺功能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
    B.TRH可直接作用于甲状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物质甲具有抑制下丘脑分泌TRH的作用
    D.物质甲和TRH均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答案】D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物质甲调节甲状腺功能既有神经递质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激素参与,故方式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A错误;
    B、T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 再作用于甲状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当物质甲的含量降低时,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推测物质甲具有促进下丘脑分泌 TRH 的作用,C错误;
    D、物质甲是神经递质,TRH属于激素,两者都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11、细胞通过相互接触的方式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如图所示,A细胞与B细胞接触后,B细胞进行分裂、分化得到了C细胞和D细胞,其中D细胞为记忆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C细胞和D细胞都可以识别抗原
    B.若A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C细胞和D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
    C.若A细胞为靶细胞,则C细胞可以分化为A细胞
    D.若A细胞为靶细胞,则C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
    【答案】D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B、若A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B为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AB错误;
    CD、若A细胞为靶细胞,则B为细胞毒性TT细胞,细胞毒性TT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生物体同化的能量一般用于三个主要生命活动,即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③用于避免排食者捕食所消耗。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生物间化的能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引入天敌,可使甲分配模式转变为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降低
    B.甲分配模式最可能出现在某种生物侵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可能增大
    C.处于乙分配模式的生物与其他物种在生态位上的重叠程度大于其他模式
    D.种群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呼吸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被分解者利用
    【答案】A
    【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详解】A、引入天敌可使生物的能量更多的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分配模式向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某生物侵入新环境可能出现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导致低竞争低捕食影响,可见甲分配模式最可能出现在某种生物侵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可能增大,B正确;
    C、乙分配模式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比例最大,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C正确;
    D、种群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其最终去向是呼吸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被分解者利用,D正确。
    故选A。
    13、2023年8月24日,日本在国内外一片强烈的反对声中,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水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下列关于核污水排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C.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D.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答案】B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使水域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A正确;
    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错误;
    C、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C正确;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D正确。
    故选B。
    14、下列与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鉴定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以营造碱性环境
    B.检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时,培养时间要适当延长
    C.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视野中多数的细胞处于分裂期
    D.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应将根尖先进行低温处理再制成装片
    【答案】C
    【分析】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解离(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漂洗(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染色(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能使染色体着色)、制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鉴定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氢氧化钠,以营造碱性环境,A正确;
    B、检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时,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由于葡萄糖也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发生颜色变化, 因此,应将酵母菌的培养时间适当延长以耗尽溶液中的葡萄糖,B正确;
    C、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所以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视野中多数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错误;
    D、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应将根尖先进行低温处理,再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最后再制成装片,D正确。
    故选C。
    15、马铃薯渣是在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物,含有淀粉、纤维素等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人员欲从马铃薯渣中筛选出酶活较高的淀粉分解菌。通过优化菌株的产酶条件来提高其淀粉酶产量。如下为分离培养基的成分:可溶性淀粉1%、蛋白胨0.5%、氯化钠0.5%、磷酸二氢钾0.1%、硝酸钾0.1%、琼脂1.8%,培养后获得8个降解能力较高的菌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将适当稀释度的马铃薯渣悬液涂布于添加碘液的平板培养基上
    B.将接种后的淀粉平板培养基在30℃摇床培养,观察是否形成透明圈
    C.筛选出来的8个菌株需要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以得到大量目的菌
    D.对获得菌株进行紫外线处理可诱发基因突变而培育降解能力更高的菌株
    【答案】B
    【分析】选择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特定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理化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只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功能。
    【详解】A、可将适当稀释度的马铃薯渣悬液涂布于添加碘液的平板培养基上,从中筛选出透明圈较大的菌落,透明圈的大小代表了分解菌降解淀粉能力的大小,A正确;
    B、透明圈的出现发生在固体培养基上,因此,接种后的淀粉平板培养基不需要放在摇床上培养,需要在恒温箱中培养,B错误;
    C、筛选出来的菌株需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以得到大量目的菌,因为液体培养基能保证培养物获得更多的营养,C正确;
    D、对获得菌株进行紫外线处理可诱发基因突变进而培育降解能力更高的菌株,该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D正确。
    故选B。
    16、通过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在体外诱导发育成特定的组织器官,然后再移植回患者体内。图1和图2 表示利用自身细胞进行器官移植的两种方法,其中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类似于人类的胚胎干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方法都需要运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需要将细胞置于含有95%O2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
    B.利用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组织器官的遗传物质均与患者的完全相同,因此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可利用农杆菌转化法或显微注射法将Oct3/4 基因、Sx基因、c-Myc 基因和Klf基因导入成纤维细胞
    D.图2中卵母细胞去核实际去除的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核移植时供体细胞不用去核,可整个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答案】D
    【分析】(1)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
    (2)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3)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
    【详解】A、两种方法都需要运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需要将细胞置于含有 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A错误;
    B、图1所示方法导入了 Oct3/4 基因、Sx基因、c-Myc 基因和Klf 基因,图2中提供质遗传物质的卵母细胞的来源未知,因此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组织器官的遗传物质均可能和患者的不完全相同,B错误;
    C、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C错误;
    D、核移植的过程中,卵母细胞去核实际去除的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核移植时供体细胞不用去核,可将整个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7、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包括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气孔限制是指气孔导度下降,CO2供应不足,非气孔限制是指植物细胞中光合结构或物质活性的降低。研究小组将长势均一的春小麦幼苗分组,实验组分别添加植物营养液配制的不同浓度NaCl(单位mml·L-1)溶液,在适宜条件培养一周后,测定春小麦幼苗的光合特性,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春小麦幼苗叶片中的光合色素除叶绿素外,还有 ,光合色素吸收的光波长有差别,叶绿素主要吸收 。欲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可用 试剂对其进行提取。
    (2)对照组的处理是 ,200mml·L-1NaCl处理组的气孔导度比100mml·L-1NaCl处理组的气孔导度明显降低,但两组的胞间CO2浓度并无显著差异,据表分析原因可能是 。此时,对200mml·L-1NaCl处理组喷施促进气孔开放的细胞分裂素
    (填“能”或“不能”)提高光合速率。
    (3)100mml·L-1NaCl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净光合速率却低于对照组,限制其净光合速率的是 (填“气孔限制”或“非气孔限制”),据表分析理由是 。
    【答案】(1)类胡萝卜素 蓝、紫光 有机溶剂
    (2)添加等量的植物营养液 200mml·L-1NaCll处理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速率降低,生成的ATP、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对胞间CO2的吸收利用减少 不能
    (3)非气孔限制 100mml·L-1NaCl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高于对照组,说明CO2供应充足
    【分析】根据题干与表格数据分析,自变量为不同浓度NaCl溶液,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绿素含量。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1)春小麦幼苗叶片中的光合色素除叶绿素外,还有类胡罗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提取叶绿素可以用有机溶剂提取。
    (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NaCl溶液,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的处理是添加等量的植物营养液(NaCl浓度为0);对比200mml·L-1NaCl处理组与100mml·L-1NaCl处理组,前者气孔导度明显降低,叶绿素含量较低,净光合速率减慢,但两组的胞间CO2浓度并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200mml·L-1NaCl处理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得光反应速率降低,生成的ATP、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对胞间CO2的吸收利用减少;限制200mml·L-1NaCl处理组净光合速率的并不是胞间CO2浓度或气孔导度,即该浓度的盐胁迫属于非气孔限制,故喷施促进气孔开放的细胞分裂素不能提高光合速率。
    (3)100mml·L-1NaC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胞间CO2浓度更高,说明CO2供应充足,但净光合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限制其净光合速率的是非气孔限制。
    18、为探究远红光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长势一致的某品种黄瓜幼苗为实验材料、在固定红蓝光强度及比例(200μml·m-2·s-1,红光:蓝光=4:1)的基础上,添加低强度远红光(15μml·m-2·s-1,L-FR)、中强度远红光(130μml·m-2·s-1,M-FR)和高强度远红光(200ml·m-2·s-1,H-FR)处理,结果见下图。
    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的程度;Rubisc是催化CO2固定形成C3的酶。
    回答下列问题。
    (1)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其中蓝光依靠 (填色素名称)吸收;同时,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 。
    (2)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 。据图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
    (3)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用纸层析法设计实验验证这一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
    【答案】(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光敏色素
    (2)减弱 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Rubisc酶活性降低,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
    (3)实验思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
    预期结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条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并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能最终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质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光环境因素,其中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1)光合色素可分为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光敏色素。
    (2)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2浓度均增加,但是Rubisc酶活性降低,进而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
    (3)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验证该预测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如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
    19、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保存有我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研究者对保护区郁闭甜槠林(受人为影响较小)与干扰甜槠林(适度择伐乔木)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优势度进行调查比较,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群落内物种数量分布越不均匀,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群落优势度越大。
    (1)区别武夷山保护区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为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甜槠及其他物种的相对数量,该方法一般用于 的物种。
    (2)郁闭甜槠林的物种多样性 (填“高于”“几乎相等”或“低于”)干扰甜槠林的物种多样性,群落优势度 (填“高于”“几乎相等”或“低于”)干扰甜槠林,封育保护后干扰甜槠林向郁闭甜槠林的方向发生 演替。
    (3)武夷山不同物种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特定的资源,因此研究甜槠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 (答出2点即可)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答案】(1)物种组成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2)低于 高于 次生
    (3)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调查物种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1) 区别武夷山保护区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甜槠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2) 结合表格信息可知,郁闭林的物种多样性低于干扰林的物种多样性,群落优势度高于干扰林,说明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向郁闭林的方向发生演替,此时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3)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0、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将动物E蛋白基因插入质粒pUC18的AmpR内部,以期培育工程菌生成动物E蛋白。构建重组质粒及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用限制酶EcRV和PstⅠ切割质粒pUC18和含E蛋白基因的DNA片段后,选用 (选“E.cli DNA连接酶”或“T4 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将重组质粒pUC20导入大肠杆菌前,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 。
    (2)原核生物编码蛋白质时偏好使用GTG编码起始密码子,而真核生物偏好使用ATG。为驱动受体大肠杆菌E蛋白基因的高效表达,对E蛋白基因模板链3′端的引物进行 的改造,并优化E蛋白基因上游的 序列以驱动转录。
    (3)初步获得的细菌含有质粒pUC18或质粒pUC20。为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配制A~C三种选择培养基进行初筛,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初筛结果,为获得目的菌,需从菌落类型 中挑选多个单菌落分别接种到选择培养基进一步筛选。实验的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
    【答案】(1)T4 DNA连接酶 使细胞处于容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的生理状态
    (2)将ATG改为GTG 启动子
    (3)甲 实验思路:将甲菌落的菌体接到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观察是否形成菌落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能形成菌落,则细菌含有pUC18质粒,不是目的菌;若菌落不能存活,则细菌含有pUC20质粒,是目的菌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用限制酶EcRV和PstⅠ切割质粒pUC18和含E蛋白基因的DNA片段后,选用T4 DNA连接酶(既可连接黏性末端,也可连接平末端);将重组质粒pUC20导入大肠杆菌前,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使细胞处于容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的生理状态,即处于感受态。
    (2)分析题意,原核生物编码蛋白质时偏好使用GTG编码起始密码子,而真核生物偏好使用ATG,故为驱动受体大肠杆菌E蛋白基因的高效表达,对E蛋白基因模板链3′端的引物进行将ATG改为GTG的改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可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故优化E蛋白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序列以驱动转录。
    (3)E蛋白基因插入后,AmpR失活,只有含重组质粒(pUC20)或质粒pUC18的大肠杆菌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可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一步筛选,表中的甲可以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存, 故需要从菌落甲中挑选多个单菌落分别接种到选择培养基进一步筛选;实验的思路:将甲菌落的菌体接到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观察是否形成菌落。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能形成菌落,则细菌含有pUC18质粒,不是目的菌;若菌落不能存活,则细菌含有pUC20质粒,是目的菌。
    21、某植物的雄性不育(以下简称不育)性状受细胞核基因D控制,矮秆性状受细胞核基因M控制。科研人员利用不育植株甲与矮秆植株乙杂交,培育了基因D与M紧密连锁的品种丙,丙与高秆品种杂交,后代中矮秆个体全为不育,高秆个体全为可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能产生正常雌配子,因此在杂交育种时,具有的优点是 。
    (2)让甲植株与乙植株杂交,具体的操作过程是 ;杂交后代总是分离出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出现该性状分离比的根本原因是 。
    (3)将丙植株与高秆品种杂交时,后代中偶尔会出现矮秆可育植株和高秆不育植株,推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
    (4)将可育基因S导入丙幼胚细胞,发育的植株表现为矮秆雄性可育,某研究小组推测S基因导入植株后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能存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请设计实验探究S基因所在位置(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实验思路:让导入S基因的植株进行自交,并统计自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关系。
    实验结果及结论: 。
    【答案】(1)无须去雄,大大减轻了杂交操作的工作量
    (2)对甲植株套袋,将乙植株的新鲜花粉由上而下授到甲植株柱头上后套袋 甲植株产生了D、d两种雌配子且比例为1:1,乙植株只产生了d一种雄配子
    (3)丙植株减数分裂I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导致M和m基因互换
    (4)若后代中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1,则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若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1:2:1,则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若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9:4,则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因此无须去雄,大大减轻了杂交操作的工作量。
    (2)甲植株与乙植株杂交,具体操作过程是对甲植株套袋,将乙植株的新鲜花粉由上而下授到甲植株柱头上后套袋;杂交后代总是分离出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原因是甲植株的基因型为Dd,产生了D、d两种雌配子且比例为1:1,乙植株只产生了d一种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就会出现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
    (3)题干中描述丙植株与高秆品种杂交时,后代中矮秆个体全为不育,高秆个体全为可育,说明丙植株体内D、M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如果丙植株在进行减数分裂I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导致M和m基因互换(或D与d基因互换),则后代中就会出现矮秆可育植株和高秆不育植株。
    (4)让导入S基因的植株进行自交,并统计自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关系。若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则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DMS和dm两种基因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1;若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则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DM和dmS两种基因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1:2:1;若基因S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则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DM、dm、DMS、dmS四种基因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可育=3:9:4。
    处理
    光合速率(CO2)(μml•m-2•s-1)
    叶绿索(mg·g-1)
    气孔导度(μml·m-2•s-1)
    胞间CO2浓度(μml•m-2•s-1)
    CK(对照组)
    3.17
    1.30
    244.49
    435.19
    25
    2.63
    1.37
    221.30
    46806
    100
    2.12
    1.37
    208.46
    473.75
    200
    1.31
    1.28
    95.09
    475.07
    层次
    郁闭甜槠林
    干扰甜槠林
    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
    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
    乔木层
    11.4450
    0.07333
    14.7091
    0.0614
    灌木层
    4.0041
    0.2651
    12.0776
    0.0860
    草本层
    1.6629
    0.2944
    5.4274
    0.1039
    藤本植物
    5.5540
    0.1424
    8.9745
    0.0718
    培养基
    抗生素种类
    菌落类型
    A
    四环素

    B
    氨苄青霉素

    C
    四环素+氨苄青霉素

    相关试卷

    [生物]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安徽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安徽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能量流动,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山东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山东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黑吉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黑吉辽通用)(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