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71077/0-17207759158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71077/0-17207759159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71077/0-17207759159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71077/1-17207759193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71077/1-17207759194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71077/1-17207759194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防思(即洪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麟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麟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象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麟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象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鉴》(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按照宗白华的看法,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在于“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里,艺术意境内在的“情”“景”统一,被更加深刻地表述为与特定文化意识相一致的意境创造本质——“虚”“实”统一性,亦即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艺术意境创造“虚实相生”的审美本质,在具体的艺术家那里,也就是想象活动与形象实体的统一。“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这样,宗白华实际上不仅是把“虚”与“实”视为艺术意境创构的两元,而且着力强调了艺术意境的内在统一性。而由于离形无以想象,去想象无以存形,所以唯有通过“虚”“实”相合的审美创造,才能真正写出心情的灵境而直探物体的诗魂、生命的本原。应该说,就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而言,采取“虚实相生”二元统一的意境表现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审美意象来把握对象生命本质,这种中国艺术家一以贯之的审美创造态度,根本上正是源于中国文化本身对生灭变动的世界本质的理解。艺术作为世界生命的精神表现形式、现实载体,理当体认这种世界“虚”“实”相生相运的哲学领会。而既然艺术意境创造是“虚”“实”二元的统一,那么这种统一就应表现为互相包容、渗透的关系,从而使世界构成之“二元”真正成为艺术意境的两元。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宗白华在进行中西艺术审美比较研究时,之所以常常高度肯定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独特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合乎这一“虚”“实”关系的辩证性。他曾引方士庶《天慵庵随笔》:“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强调整个中国绘画精粹尽皆体现在“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宗白华所要提示我们的,正是那种虚实统一的艺术意境创造本质。
摘编自王德胜《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创造——宗白华艺术意境观略论》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论》是中国第一篇成体系的美学论文,体现了“虚”和“实”辩证统一的审美思想。
B. 荀子指出,“全”和“粹”要辩证结合,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辩证地统一,才能谓之美。
C. 善于利用象征等手法,以部分展现整体,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 方士庶认为中国绘画艺术超越了简单地摹写自然景物,而追求虚实统一的审美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绘画和舞台表演均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呈现的背景大多是简洁空灵的。
B. 艺术是生命精神表现形式,中国的艺术家一直致力于把握审美对象的生命本质。
C. 笪重光认为,当虚实安排位置相反时,有画的地方显得多余,无画的地方成为妙处。
D.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符合“虚”“实”的辩证性,使得宗白华肯定其独特性。
3. 结合材料一的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
A. 齐白石的一幅画中只有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
B. 《红楼梦》中对联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 “断臂的维纳斯”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D. 《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他摇曳的舞姿令观众“神游”江上。
4. 洪防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有关“全与粹”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 贾岛《寻隐者不遇》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试分析其中“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西蕾的孩子①
(美国)凯特·肖邦
天气晴和舒适,瓦尔蒙德太太坐着马车去看德西蕾,还有她的孩子。她已经有四个星期没有见到他们了。
想到德西蕾都有了孩子,瓦尔蒙德太太不由地笑了。好像就在昨天,德西蕾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当时,瓦尔蒙德先生骑马经过大门,看到她躺在大石柱后面的阴影里,睡得正香。瓦尔蒙德太太相信,是仁慈的上帝见她没有亲生骨肉,便把德西蕾送来做她的孩子,享受她的爱怜。眼见这姑娘年岁渐长,出落得美丽优雅,并且温柔贤淑,成了当地女性的楷模。
于是,阿尔芒·奥比尼对她一见钟情,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那天,她紧挨那根大石柱站着,十八年前她正是在这石柱的阴影里睡熟;刚巧他骑马路过,看到了她。奥比尼家的人都是这么恋爱的,好像中了弹一般,一下子就爱上了某个女子。有人提醒他说,这个姑娘身世模糊,是个无名无姓的人。但阿尔芒并不在乎,名字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他能给她路易斯安那州最古老、最荣耀的姓氏。于是,他们结了婚。
瓦尔蒙德太太到达拉贝②种植园时,一眼瞥见那宅子,就禁不住打了个寒战。每次来这里,她都有这种感觉。那地方看起来真够凄凉的。许多年来,它的前任女主人从来没有在这里露过面;老奥比尼是在巴黎娶的妻,又在巴黎埋葬了妻子——那位夫人太爱自己的故土,从没有离开那里。这房子,陡峭的屋顶,黑压压的覆盖着环绕黄色灰泥房屋的宽大回廊。阴森森的巨大橡树,挨得很近那伸得长长的枝条、密密层层的叶子,棺材罩般罩在屋上。年轻的阿尔芒·奥比尼的统治也是严酷的,他手下的黑人早已忘记了快乐;而在老主人随和宽容的统治下,快乐是他们习以为常的。
瓦尔蒙德太太慈爱地吻了吻德西蕾。然后,她转向了孩子。“这可不是那个孩子!”她叫了起来,声音惊恐。
“我早就料到您会吃惊的,妈妈。”德西蕾笑着说,“看他长得多么快,这个小猪仔!”
瓦尔蒙德太太抱起孩子,走到光线最亮的窗前。她把孩子仔细地瞧了又瞧,“是啊,孩子长大了,起了变化。”瓦尔蒙德太太缓缓地说,一面把孩子放回他妈妈的身边。“阿尔芒有什么说法?”德西蕾满面红光,“我敢肯定,阿尔芒是全教区里最自豪的父亲了。因为是个男孩,能继承他的姓氏,尽管他嘴上说不是。还有,妈妈,”她低声补充道,“自从孩子出生,他就没处罚过一个奴隶——一个都没有。噢,妈妈,我太幸福了,幸福得都有点儿害怕。”
德西蕾说的是实情。结了婚,又添了个儿子,阿尔芒·奥比尼的脾气变得温和了许多,远没有原先那么专横跋扈,这使得性格温驯的德西蕾十分高兴,因为只要他眉头一皱,她就会惶恐哆嗦,可她还是爱他。
孩子长到三个月的时候,德西蕾有一天忽然感到,空气中飘着一种威胁她的安宁的东西。起初,它只是一种存在于黑人中间的神秘气氛;随后有几个住得很远的亲戚忽然无端造访。接着,她丈夫的举止发生了怪异而可怕的变化,他跟她说话时,眼睛却看着别处,眼里原来那种爱的光芒,似乎已经消散了。他常常离家外出;就是在家,也不跟她打照面,不见孩子。而且,他对待奴隶又变得凶狠起来,好像他的灵魂突然落到了撒旦的手里。德西蕾陷入了难言的悲苦之中。
一个炎热的下午,德西蕾坐在房里,她感到周身缠绕着一层可怕的迷雾,极力想冲决出去。她一会儿看看自己的孩子,一会儿看看站在身边伺候的混血男孩,目光来来回回,往复穿梭。“哎呀!”她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血管里的血一下子变成了冰,目光凝固在孩子身上,一脸惊恐。
不一会儿,她丈夫进来了,在铺满桌面的纸片里翻找什么“阿尔芒,”她摇摇晃晃地走近他。“阿尔芒,”她又气喘吁吁地喊了一声,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看看我们的孩子。快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掰开抓着他胳膊的手指,神情冷漠,然后用力甩到一边。“这意味着,”他轻声应道,“这个孩子不是白人;也就意味着你不是白人。”
她立刻明白,这种指控对她意味着什么,“这是谎话!不是真的,我是白人!看看我的眼睛,它是碧蓝色的……”她抓住他的手腕,“阿尔芒,看看我的手,比你的还要白。”
“白得跟黑奴的手一样。”他冷酷地反驳,把她跟孩子留在了那里。
德西蕾在收到瓦尔蒙德太太让自己带孩子回家小住的回信后,来到了她丈夫的书房。她把信笺展开在桌上。他一声不吭,冷漠地浏览完信件。他什么也没有说。
“我是不是得走,阿尔芒?”她问,带着饱含痛苦的不安。
“是的,得走。”
“你要我走?”
“是的,我要你走。”
“再见了,阿尔芒。”她哽咽着说。他没有应她。这是最后的致命一击。
德西蕾去寻找她的孩子。她抱着小家伙,走下台阶,从浓密的橡树枝叶下远去了。这是十月的一个下午。太阳刚开始西沉。在远处寂静的田野里,黑人正在摘棉花。
德西蕾没有走那条人们常走的通往远处瓦尔蒙德种植园的宽阔大路。她穿过一片荒弃的田地,地里的农作物残梗戳伤了她的双脚,把她的薄衣划成了碎条。牛轭湖深邃静谧,她消失在为隔离湖泊而种植的茂密的芦苇和柳树丛中,再也没有回来。
几周后,拉贝种植园上演了古怪的一幕。在后院的中间燃升起了一大堆篝火,阿尔芒·奥比尼坐在宽敞的过厅里,正在指挥五六个黑人往篝火里扔燃烧的材料。篝火上原已堆满了大批贵重的婴儿衣物,又扔上了一只精致的柳木摇篮,接着扔上去的是丝质裙装,还有天鹅绒和缎子衣物。最后要扔到火堆上的是一小捆信件,那是在订婚以后,德西蕾写给他的小手札。在存放这些信的抽屉的最里边,还留有一封信。但那不是德西蕾写的,而是他母亲写给他父亲的信。他读了这封信。信中,他母亲感谢上帝赐给了她丈夫的爱:——“我日夜感谢上帝的是,”她写道,“他如此妥善地安排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阿尔芒永远不会知道,我这个深爱他的母亲,原来是遭受奴隶烙印之灾难的种族的一员。”
(有删改)
【注】①故事发生在19世纪奴隶制时期的美国南方,当时种族主义者极力排斥黑人血统。②拉贝的法语意思是“躲避处;保护,庇佑”。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西蕾虽然美丽贤淑,但却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弃婴,这是导致她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
B. 瓦尔蒙德太太最早发现了德西蕾的孩子是混血儿的秘密,由此引来了阿尔芒亲戚的探访。
C. 阿尔芒在后院让人焚烧妻儿的衣物,是要借此表达对他们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悔恨之情。
D. 故事欧·亨利式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设置的伏笔和铺垫让这个结局显得合情合理。
7. 关于文中画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介绍了拉贝种植园环境,“阴森森”“棺材罩”等词语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暗示着德西蕾悲惨的结局。
B. 文段中拉贝种植园这个名字的意思与德西蕾的命运形成了反差,蕴含着嘲讽意味,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
C. 文段补叙了老奥比尼与妻子的故事。他的妻子从未在拉贝种植园出现的原因,在结尾的书信里有明确交代。
D. “阿尔芒·奥比尼的统治也是严酷的”,“也”既表现了阿尔芒对黑人的仇视,又反映了当时种族主义的盛行。
8. 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阿尔芒母亲认为儿子的人生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9. 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帝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帝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郡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当连坐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注】,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是时,暴胜之为直指使者,所诛杀二千石以下尤多,威震州郡。至勃海,闻郡人隽不疑贤,请与相见。不疑入,胜之履起迎。曰:“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深纳其戒;及还,表荐不疑,上召拜不疑为青州刺史。济南王贺亦为绣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盗,多所纵舍,以奉使不称免,叹曰:“吾闻活千人,子孙有封,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治奸以迫,则奸愈匿,而盗其尤者也。盗之初觉也,未有不骇而急窜者也。当其为盗之日,未有不豫谋一可匿之穴以伏者也。求之愈急,则匿益固,匿之者亦恐其连坐而固匿之。则虽秦政之威,不能获项伯于张良之家,况一有司而任数不可诘之隶卒乎?迨其渐久,而上之求之也舒,则盗不能久处囊闭之中,匿者亦倦而厌之,则有复归田里而无忌者,于是而获之易于圈豕。夫不才之有司,岂以盗之贼民病国为忧哉?畏以是为罪谪耳。高帝治盗,唯曰“盗者抵罪”,而责之不急。呜呼!上失其道而盗起况凭一往之怒立一切之法以成乎不可弭之势越!汉武有丧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渠率:首领。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失其道A而盗起B况凭一往之怒C立一切之D法E以成乎F不可弭之G势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揭露,披露,与《促织》中“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发”意思不同。
B. 履,趿拉着鞋,名词活用为动词,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膏泽斯民”的“膏”用法相同。
C. 纳,接纳,接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纳”意思相同。
D. 其,代词,他们,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其”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部地区盗贼兴起,武帝派出御史中丞、丞相长史、光禄大夫及故九卿等人镇压围剿,但并未消除匪患。
B. 《沈命法》颁布后,有些官员上下串通,隐瞒盗情,用公文虚辞回应朝廷,说明他们不是残酷严苛的官吏。
C. 暴胜之非常赞同隽不疑“为官应当恩威并重”的进言,在他的举荐下,隽不疑被武帝任命为青州刺史。
D. 王夫之反对用逼迫的手段治理盗贼,他主张等朝廷抓捕盗贼的命令舒缓后,再进行抓获,这样就容易很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
(2)夫不才之有司,岂以盗之贼民病国为忧哉
14.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盗,但效果不佳,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其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
洪咨夔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促织
王安石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首句摹写了促织的外在形象,它有碧绿的身躯,透明的双翅,灵动美丽。
B. “金屏翠幔”一语双关,既指富丽的居室,又形容养促织的笼子精致华美。
C. 两诗都交代了促织活动的环境,“夜凉”指凉爽的夜晚,“秋宜”是说宜人的秋天。
D. “促织”既是昆虫名,又有“催促织布”的意思,诗歌中“机杼”的出现显得合乎情理。
16. 洪诗和王诗都借促织言事,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江”这一意象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_______________”,又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论述改革者在考虑事情适宜后就要采取行动,认为事情正确就要坚持而不后悔。
(3)李斯《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站在秦王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分析逐客的利弊,最终说服了秦王;苏洵《六国论》借古讽今,分析六国破灭之道,针对社会现实,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忠告。
(4)古人常常在诗词中描绘洞庭湖美景,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压力似乎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许多人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职场“倦怠感”?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干预部主任安静提醒大家,当发现自己情绪变得低落,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或者感到特别疲惫,甚至自我评价极低时,这可能是情绪出现问题的信号。 a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知调整。
“很多时候,压力并不完全来自外界, b 。”安静说,“如果我们不把压力看作是一种威胁,那么它可能就不会对我们造成那么大的伤害。”她建议,我们应该客观看待问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但对结果不要有过高的要求。
除了认知调整,安静还提到了平衡生活的重要性。她认为,通过运动、爱好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问题。另外,照顾好自己,注意睡眠, c 。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字“它”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提起保定,人们总是把它与“古城”相联系。
B. 掣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
C. 今日盛会到此为止,它日再算个清!
D.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0.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有一首词《临江仙·柳絮》,是薛宝钗在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柳絮诗会中所作。这首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为何说“好”?你且看,轻盈如柳絮,却有平步青云的志向。A虽为闺中之秀,女子也有洞悉世俗的见解与风骨。
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B词的第一、二句就非同凡响,这次柳絮飘飞的地点,已经不是林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的“白玉堂前”;柳絮飘飞的姿态,也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绻,说风流”的幽恨,变成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几曾”一句借用了苏轼的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却又另辟新意,使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了逆转,化消极为积极。
C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
21. “与黛玉的缠绵悲戚不同,宝钗的这首词,欢愉中又带着豪情。”这句话出现的最佳位置是_______________。
22. 《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许多重要的线索都穿插在书中的诗词曲里,第五回的判词、歌曲就是一个重要线索,暗示了书中人物各自的命运和结局。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两句,推测所对应的人物。
①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②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③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各有精彩,何必分个高下。你认为,人生是否要分个高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华师一附中2024届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pdf、华师一附中2024届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