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68358/0-1720707765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68358/0-1720707765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968358/0-17207077659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分钟 满分:分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一、现代文阅读I(共8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国人往往认为儒家教育教学主要遵循单向度的强制灌输模式。我们如果仔细研读一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记载,则有可能会稍稍改变我们对儒家美育教学实践的固有看法。
这则案例是《论语》所载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孔子并没有要求学生以他的理想为人生理想,而是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志向。但孔子对各位学生的志趣仍是有他自己的评判的,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或为政或司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既不加赞许,也不予否定。很显然,这样的社会理想虽符合孔子对弟子们往日的教导,但并不是孔子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只有在曾皙描述完他颇具人生审美化效果的志趣后,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徐复观看来,曾皙和孔子之“言志”,都达到了仁的道德精神与乐的审美精神相融合的至高人生境界。根据徐复观的理解,孔子的这次教育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教育案例,通过曾皙的言行和对此的肯定来向其学生施以审美人格的濡染与熏陶。在此孔子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学生灌输什么理念,整体的教学氛围也极为平等融洽。尤可注意的是曾皙对孔子的回应,没有立即以语言作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皙在老师面前并不唯唯诺诺,而是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同时我们发现曾皙是以感性的音乐作导引,然后才开始用语言来描绘他心目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并且这种描绘亦非抽象语言的概括,而是形象化的对艺术人生的审美描摹。朱熹曾高度评价曾皙的这一理想境界,谓其“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说不仅点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还把这一境界与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理想联系起来。这就提醒我们,曾皙和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其实和孟子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境一样,乃是将“心源”“扩而充之”的结果;此外,作为学生的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为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作了注脚——可见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徐承《中国美育传统中的准“民主”经验》)
材料二:
《论语》中所叙述的师生对话,从形式上来看是以孔子的话语为核心,但是孔子并不希望学生因自己年长、学识更渊博等而不敢言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孔子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即便弟子的发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对和纠正。对于那些不敢或不愿发言的学生,孔子也积极鼓励之。“‘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往往是由学生的主动提问而启动的,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学生提问有100多次,有“季康子问政”“ 子贡问友”“叶公问政”“宪问耻”“樊迟问仁”“子路问成人”“子路问君子”等等,且孔子对学生的提问常有表扬与鼓励,如“大哉问”(《论语·八价》)、“善哉问”(《论语·颜渊》)等等。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也未必会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如子张曾问孔子:“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回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则指出:“是闻也,非达也。”而后对“达”和“闻”的内涵及其区别进行了点拨(《论语·颜渊》)。
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质疑孔子观点、与孔子争论的情形时有存在。子路是提出疑问最多的学生,如《论语·子路》中就曾提到,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的回答是:“必也正名乎!”子路随后提出疑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尽管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厌弃子路,反而多有肯定与赞许之时,甚至将他置于与颜回同样的地位。如《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断也)予。’”可见孔子对子路之珍爱。在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但孔子对颜回凡事都以他的话马首是瞻、从不当面提出不同意见的做法也是不满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只有在得知颜回私下里会进行反思、表达个人意见时,孔子才表达出肯定之意,“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摘编自高振宇《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重构与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人往往认为儒家教育教学生硬死板,而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代表的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可能会稍稍改变人们的成见。 B . 孔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社会理想不置可否,说明这些社会理想没有触动孔子的内心,不符合其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 C . 孔子积极鼓励曾皙回答问题,而曾皙的回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卑不亢、彰显个性;二是用形象的语言对艺术人生进行审美描摹。 D .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常由学生先主动提问,孔子对此加以赞赏,并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最后全部回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孔子对学生的鼓励引导,都旨在表明孔子平等的教育观念。 B . 曾皙以音乐作导引,用语言形象地描绘心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 C . 因为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所以孔子对其多有肯定赞许,甚至将他与颜回同等看待。 D . 孔子不满学生对他从不质疑,可见孔子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思考与收获。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当仁不让于师。 B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D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作者为什么认为“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下面是一节语文课中出现的小插曲,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老师的教育特点加以分析。
同学王云读课文时错把“还有后来人"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哄笑不止。老师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王云的意思没有表达错啊。"有的同学说:“是啊,一个是说还有人来接班,一个是说还有接班人。”老师说:“说得很好啊。如果王云愿意再朗读一遍,读出来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王云也情绪激昂地朗读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的马(节选)
刘亮程
我跟马没有长久贴身的接触,甚至没有骑马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这样简单的经历。顶多是牵一头驴穿过浩浩荡荡的马群,或者坐在牛背上,看骑马人从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
我没有太要紧的事,不需要快马加鞭去办理。牛和驴的性情刚好适合我——慢悠悠的。那时要紧的事远未来到我的一生里,我也不着急。要去的地方永远不动地呆在那里,不会因为我晚到几天或几年而消失。要做的事情早几天晚几天去做都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没什么。我还处在人生的闲散时期,许多事情还没迫在眉睫。也许有些活我晚到几步被别人干掉了,正好省得我动手。有些东西我迟来一会儿便不属于我了,我也不在乎。许多年之后你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钟回到村庄里,他们衰老的速度是一样的。时间才不管谁跑得多快多慢呢。
但马的身影一直浮游在我身旁,马蹄声常年在村里村外的土路上踏响,我不能回避它们。甚至天真地想,马跑得那么快,一定先我到达了一些地方。骑马人一定把我今后的去处早早游荡了一遍。因为不骑马,我一生的路上必定印满先行的马蹄印儿,撒满金黄的马粪蛋儿。
直到后来,我徒步追上并超过许多匹马之后,才打消了这种想法——曾经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的那些马,最终都没有比我走得更远。在我还继续前行的时候,它们已变成一架架骨头堆在路边。只是骑手跑掉了。在马的骨架旁,除了干枯的像骨头一样的胡杨树杆,我没找到骑手的半根骨头。骑手总会想办法埋掉自己,无论深埋黄土还是远埋在草莽和人群中。
在远离村庄的路上,我时常会遇到一堆一堆的马骨。马到底碰到了怎样沉重的事情,使它如此强健的躯体承受不了,如此快捷有力的四蹄逃脱不了。这些高大健壮的生命在我们身边倒下,留下堆堆白骨。我们这些矮小的生命还活着,我们能走多远。
我相信累死一匹马的,不是骑手,不是常年的奔波和劳累,对马的一生来说,这些东西微不足道。
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
马来到世上,肯定不仅仅是给人拉车当坐骑。
村里的韩三告诉我,一次他赶着马车去沙门子,给一个亲戚送麦种子。半路上马车陷进泥潭,死活拉不出来,他只好回去找人借牲口帮忙。可是,等他带着人马赶来时,马已经把车拉出来走了,走得没影了。他追到沙门子,那里的人说,晌午看见一辆马车拉着几麻袋东西,穿过村子向西去了。
韩三又朝西追了几十公里,到虚土庄子,村里人说半下午时看见一辆马车绕过村子向北边去了。
韩三说他再没有追下去,他因此断定马是没有目标的东西,它只顾自己往前走,好像它的事比人更重要,竟然可以把人家等着下种的一车麦种拉着漫无边际地走下去。韩三是有生活目标的人,要到哪就到哪。说干啥就干啥。他不会没完没了地跟着一辆马车追下去。
韩三说完就去忙他的事了。以后很多年间,我都替韩三想着这辆跑掉的马车。它到底跑到哪去了。我打问过从每一条远路上走来的人,他们或者摇头,或者说,要真有一辆没人要的马车,他们会赶着回来的,这等便宜事他们不会白白放过。
我想,这匹马已经离开道路,朝它自己的方向走了。我还一直想在路上找到它。
但它不会摆脱车和套具。套具是用马皮做的,皮比骨肉更耐久结实。一匹马不会熬到套具朽去。
而车上的麦种早过了播种期,在一场一场的雨中发芽、霉烂。车轮和辕木也会超过期限,一天天地腐烂。只有马不会停下来。
这是唯一跑掉的一匹马。我们没有追上它,说明它把骨头扔在了我们尚未到达的某个远地。马既然要逃跑,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追它。那是我们看不到的、马命中的死敌。马逃不过它。
我想起了另一匹马,拴在一户人家草棚里的一匹马。我看到它时,它已奄奄一息,老得不成样子。显然它不是拴在草棚里老掉的,而是老了以后被人拴在草棚里的。人总是对自己不放心,明知这匹马老了,再走不到哪里,却还把它拴起来,让它在最后的关头束手就擒,放弃跟命运较劲。
我撕了一把草送到马嘴边,马只看了一眼,又把头扭过去。我知道它已经嚼不动这一口草。马的力气穿透多少年,终于变得微弱黯然。曾经驮几百斤东西,跑几十里路不出汗不喘口粗气的一匹马,现在却连一口草都嚼不动。
“一麻袋麦子谁都有背不动的时候。谁都有老掉牙啃不动骨头的时候。”
我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好像也是在说给一匹马。
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知道世上许多路该如何去走。马无法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马老了之后也许跟人一样,它一辈子没干成什么大事,只犯了许多错误,于是它把自己的错误看得珍贵无比,总希望别的马能从它身上吸取点教训。可是,那些年轻的活蹦乱跳的儿马,从来不懂得恭恭敬敬向一匹老马请教。它们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去走错路,老马不也是这样走到老的吗?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与牛、驴不同,马高大健壮的生命与我们矮小的生命也不同,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B.马活不过马骨,马骨活不过马皮,一匹马熬不过套具朽去,生命是鲜活的,却又是脆弱和短暂的。
C.文章中作者将马人格化,在作者眼中,人并不比马高贵,相比之下,人在某些方面显得渺小,人不可能战胜马。
D.老马已经奄奄一息了,却被人栓在马棚里,对于马的命运,人总是冷眼旁观。作者这样写,充满了对人的讽刺。
7. 文章看似在探讨马的一生,实际上却是在隐喻人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 文章以“逃跑的马”为题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8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
(节选自苏洵《广士》)
9.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且则亡工以辱。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 B . 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 . 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D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 B . 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 C . 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 D . 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②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
13.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王安石和苏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1】
陈与义【2】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
秋入汉水白,叶脱行人悲。
东西与南北,欲往还觉非。
勿云去年事【3】 , 兵火偶脱遗。
可怜竛竮【4】影,残岁【5】聊相依。
天涯一樽酒,细酌君勿催。
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百感醉中起,清泪对君挥。
注释:【1】左通老:作者友人。陶潜还旧居:《还旧居》一诗作于陶潜逃难后回到旧居之时,陈诗所用韵脚(句末押韵的字)与《还旧居》完全相同。【2】陈与义:宋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避靖康之乱南逃、辗转多地之时。【3】去年事:陈与义出逃事。【4】竛竮:孤单。【5】残岁:指当时兵火遍地。
14.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园”二句,用“非无路”与“不念归”,深刻反映出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 B . “秋入”二句,写江水澄清、落叶纷纷,交待诗人逃难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环境。 C . “东西”二句,写天下之大竟然无处安身,表明诗人当时漂泊不定、处境艰难。 D . “天涯”二句,诗人一直浪迹天涯,和友人开怀痛饮,流露出长留于此的心意。
15. 陈与义曾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意思是:“只恨我平生了解世事不多,没有体会到杜甫辛酸悲苦的诗意。”但是经历了靖康之难的诗人,体会到了哪些与杜甫相似的悲苦?请结合本诗诗句加以分析。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自己孤单无助的苦况。
(2)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3) 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让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为酒菜欠丰盛而抱歉的话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医嘱就是“饮食要清淡”。于是很多人认为不吃肉、少吃油就是清淡,其实这是误区。长期不吃肉类会造成蛋白质缺乏,① , 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缺乏,不利于营养均衡,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袭。
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医生所倡导的清淡饮食是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并采用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营养成分的烹制方法得到的食物。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因此清淡饮食也应该做到食物多样化,主食应粗细搭配,② , 这样才能保证为身体提供全面、充足的所需营养。合理的烹饪方式多选择蒸、煮、炖、焖、拌等方法烹调食物,避免或少用煎、炸、红烧、干锅等重口味的方式烹饪。
只要科学选择食材和烹饪方式,就能在实现清淡的同时也能够享受食物的美味,③ 。
17. 下列句子中的“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美丽的西湖边,人们或独自拍摄湖中美景,或围坐一起谈笑,好不惬意。 B . 拥有智慧的人,或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或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C . 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 D . 一眼望去看不清的远处,或有一条宽广的马路,或有一座高耸的桥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一个曾向世界贡献了印刷术的东方古国,“读书”始终是我们观照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在社会深刻变革、技术 ① 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位和把握读书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阅读 ② ;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放眼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文艺复兴,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准备、精神的积淀作为支撑,民族的未来孕育着琅琅的书声。“书卷乃第一养心药物。”读书对我们而言,还意味着什么?读书可以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可以遏制浮躁之风、涵养社会定力;可以扫除颓靡之气、激发创新活力。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大潮澎湃,也有静水深流。读书就是这么一个在沉潜中蓄势、在浸润中攀升的过程,引领我们走向无尽的远方,驶往光明的彼岸。
力学如力耕,会有岁稔时。时代前行,学无止境,读书永远在路上。随着“世界读书日”来临,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已经走过十七年历程。十七年间,我们迈出了一大步,而建设书香社会依然 ③ 。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共1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自身所处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号
一
二
三
四
评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左云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改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5页。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