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昆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

    2024昆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第1页
    2024昆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第2页
    2024昆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昆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昆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记叙文六要素,叙述顺序,叙述线索,叙述人称,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记叙文六要素
    2.叙述顺序
    3.叙述线索
    4.叙述人称
    5.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
    (2)常见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是“画龙”,议论、抒情是“点睛”)
    附表:描写——①按描写对象分
    ②按描写角度分
    (3)常见的表现手法
    6.语言特点(此部分根据教材课后设问梳理)
    附:小说相关知识梳理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
    《背影》主要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并为我买橘子(经过),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我”发出了“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插叙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旨;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示例:《故乡》一文,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插入与少年闰土相关事件的叙述。
    顺叙
    特征:①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②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示例:《老山界》一文,按照时间的变化并结合空间的转移,叙述翻山的经过,使得翻山的整个经过十分清晰。
    倒叙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起始部分,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的、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按所叙述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事件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的内容与全文是同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情节的跌宕性;④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⑤强调文章主要内容;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示例:《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使用的,如《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因打猎迷路而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是倒叙。
    定义
    指在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品、事件或情感。抓住文章线索,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 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极大的作用。
    作用
    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分类
    时间线
    特征: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示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分类
    地点线
    特征: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玩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人物线
    特征: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变化,所见所闻等。
    示例:《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特征:以中心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示例:《社戏》始终围绕“社戏”这件事展开: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特征:以人物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讨厌—产生新的敬意—怀念)为线索。
    实物线
    特征: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示例:《灯笼》一文,“灯笼”这个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以它为载体叙事抒情。
    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面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也是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但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
    示例:《一棵小桃树》一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暗线是“我”的人生经历,明线、暗线交织,使小桃树和“我”建立了联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这样写使托物言志显得自然、感人。
    明暗线交织的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使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
    第一人称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③使叙述显得亲切自然、真切生动,便于进行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示例:《孔乙己》以酒店伙计“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二人称
    定义: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人称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示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
    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它),他(她、它)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
    示例:《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虚荣与愚蠢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记叙人称同时使用的,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比喻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如、如同、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示例分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春》)
    拟人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使描写生动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意志/情态/情思/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示例分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中“睡着”“唤醒”把“老城”拟人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意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天的情景,表现出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的冬天》)
    夸张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写。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的特征。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示例分析:“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皇帝喜欢新衣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皇帝的虚荣。(《皇帝的新装》)



    排比
    辨析: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说理透辟,条分缕析;③长于抒情,更显气魄。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有力地表现了/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示例分析:“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安塞腰鼓》)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③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的感情。
    示例分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注:这句话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
    对偶
    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④互相映衬,互为补充;⑤高度概括,凝练集中,便于记忆和传诵。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达了……的感情。
    示例分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结构一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表现了鲁迅对敌人决不屈服,甘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



    设问
    辨析:用问答的形式,自问自答。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表达了……的特点/情感。
    示例分析:“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运用设问,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老王》)
    反问
    辨析:有问无答,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③引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示例分析:“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内在气质强烈的赞美之情,增强了文章感染力。(《白杨礼赞》)
    叙述
    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抒情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朴实诚恳,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和间接抒情(作用: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两种。
    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人物
    描写
    外貌
    描写
    特征
    对人的容貌、身材、服饰以及仪态等进行描写。
    作用
    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精神风貌、社会地位等。
    示例
    《台阶》中“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表现父亲为造新屋已经耗费了许多精力,晚年因不能劳作而产生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神态
    描写
    特征
    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
    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示例
    《再塑生命的人》中“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写出了海伦·凯勒对于能够掌握知识的喜悦之情。
    心理
    描写
    特征
    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示例
    《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善良和对叔叔的同情。
    动作
    描写
    特征
    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通过一连串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捕鸟这种活动的兴趣与喜爱。
    语言
    描写
    特征
    对人物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具体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一句通过对刘姥姥的语言描写,凸显出一个幽默、滑稽的喜剧形象。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环境
    描写
    见P43“小说相关知识梳理”中对“环境”的梳理。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特征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
    写出(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
    示例
    《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以及神态进行了细致而传神的直接描写,刻画出其谄媚的形象。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特征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特征,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示例
    《社戏》中写“我”看戏时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这一情节,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细节描写
    特点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情感、推进故事情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
    示例
    《秋天的怀念》中写当“我”脾气暴怒、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表明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她容忍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儿子的过激行为会伤害自己,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特征
    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作用
    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示例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写她买来《山海经》,“我”又心生敬意。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使其更加真实丰满。
    铺垫
    特征
    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背景式
    铺垫
    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结果。示例:《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初冬”“靠着火”),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衬托式
    铺垫
    即用次要情节、次要人物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示例:《皇帝的新装》中以皇帝派遣的两位大臣的愚蠢、虚伪来衬托皇帝的愚蠢和虚伪,并为皇帝光着身子去参加游行大典做铺垫。
    反差式
    铺垫
    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示例:《我的叔叔于勒》中前面的“盼于勒”和后面的“躲于勒”形成强烈反差,前面写菲利普一家每到星期天都穿戴整齐在栈桥上盼望于勒归来的场景,就是为后文遇见穷困潦倒的于勒而不相认的反差做铺垫。
    作用
    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使情节更具合理性;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
    伏笔
    特征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
    作用
    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示例
    《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被冤枉埋下伏笔。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①目的:铺垫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让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形态:“铺垫”是“显性”的;“伏笔”贵在一个“伏”字,因而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位置: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或中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用笔: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对比
    特征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作用
    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示例
    《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揭露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烘托
    特征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作用
    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示例
    《孤独之旅》中“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用鸭子的恐慌来烘托杜小康在荒无人烟的夜晚中漂泊的恐惧和迷茫。
    衬托
    特征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用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反衬)作陪衬。
    作用
    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示例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①“烘托”只出现次要事物,主要事物不出现,属于侧面描写;②“衬托”是次要事物和主要事物都写,属于正面描写。
    象征
    特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
    作用
    ①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使文章含蓄蕴藉,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示例
    《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托物言志
    特征
    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作用
    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
    示例
    《白杨礼赞》中,作者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借景抒情
    特征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
    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景中含情,情中见景”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便于抒发人物思想感情。
    示例
    《春》一文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悬念
    特征
    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曲折。
    示例
    《驿路梨花》一文设计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人家是谁呢?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卒章显志
    特征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
    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示例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最后揭晓卖牡蛎的人的真实身份,揭示主题。
    前后/首
    尾呼应
    特征
    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极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示例
    《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形成首尾呼应。
    照应
    特征
    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作用
    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示例
    《猫》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结尾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篇,照应开头和中间。
    以小见大
    特征
    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作用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示例
    《灯笼》中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作者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质朴与华丽
    质朴
    (平实)
    特征: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方法,较少有描绘性的语句。示例: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华丽
    (典雅)
    特征: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示例: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直白与含蓄
    直白
    特征:直接表达作者的感受或观点,不拐弯抹角。示例:汪曾祺《昆明的雨》
    含蓄
    特征: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善用象征、双关、设问、比喻等艺术手法,不直接表情达意。示例:吴伯箫《灯笼》
    庄重与幽默
    庄重
    特征:文章话题一般较为严肃,语气凝重。示例:杨振宁《邓稼先》
    幽默
    特征:语气轻松诙谐,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显得有趣味。示例:鲁迅《藤野先生》
    简洁与繁复
    简洁
    特征:多用短句,句式流畅。示例: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繁复
    特征:多用长句,多对比性语言。示例:茅盾《白杨礼赞》
    清新自然
    特征:不刻意雕饰却又不缺乏文采,饱含真情实感。示例:老舍《济南的冬天》
    富有诗意
    特征:语言精致凝练,引用诗文或经典意象,读来优美,富有文采。示例: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特征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小说
    三要

    人物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占主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典型特征。
    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示例:《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交代背景;埋下伏笔。
    环境
    社会
    环境
    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处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作用:①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③渲染环境氛围;④烘托人物心情;⑤交代人物身份,侧面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示例:《孔乙己》中“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第二段对咸亨酒店里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描述,渲染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自然
    环境
    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③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主题。
    示例:《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描绘了水的碧绿与平静,极其真切地暗示了“我们”当时渴盼与兴奋的心情,与明快的景物相映衬,相得益彰。而小说结尾“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则表现出人物沮丧和失望的心境。

    相关试卷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叙事手法,小说情节结构技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作用,描写分类及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散文表达技巧,散文线索,散文语言特点,描写分类及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文体知识梳理-中考记叙文阅读: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文体知识梳理-中考记叙文阅读,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