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全国卷真题写作指导(甲卷+新课标I+Ⅱ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864063/0-17185019679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全国卷真题写作指导(甲卷+新课标I+Ⅱ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864063/0-171850196803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全国卷真题写作指导(甲卷+新课标I+Ⅱ卷)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全国卷真题写作指导(甲卷+新课标I+Ⅱ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4年全国甲卷,2024年新课标I卷,2024年新课标II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4年全国甲卷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说】(教育部考试院)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人格逐渐定型的时期,拥有活力、朝气、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阅历不广,心态容易波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处理好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一时的情绪,更关系到心理健康状态。试题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以“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的诚挚态度,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困惑,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坦诚交流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树立理性的成长观。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探讨的“相处”“交流”“相遇”是青少年成长中都要面对的问题。试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审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非常明确,指向的主题就是“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意在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正向人际交往理念。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考生可围绕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如果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参考立意】
1、率真为人,英雄本色
2、展露真我,不敛锋芒
3、坦以承己,诚以待人
4、袒露心迹,同向而行
【参考范文】
心迹不掩,英雄本色
现代社会,人际错综,在群体相处的复杂过程中,人们往往为了提高“隐蔽性”、增加安全感而掩藏心迹、力求“大同”,生怕被人看穿自己的“底牌”,拿住自己的“软肋”。其实,一味遮掩闪躲、矫饰趋众并不是缓和矛盾、寻求认同的妙方,唯有率真坦荡、直露心迹,方能彰显个性魅力,吸引同频挚友,赢得社会尊重。
不掩心迹,敢于直陈与众各异的观点、表达独特无二的看法,既不畏惧因成为大众眼中的“少数人”而被视为异类,也不担忧因无法追随主流的脚步而倍觉孤独,即使为时人所讪笑、不解、嘲讽讥刺甚至排斥孤立,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呵护不易动摇的本心,以敢当千夫所指、无惧踽踽独行的执着刚毅行走于朗朗世间,以不肯随波逐流、拒绝人云亦云的明亮坦荡彰显着大勇大慧。
不掩心迹,乐于袒露不加伪饰的性情、展示多有瑕疵的真我,既不遮掩粉饰并不完美的“黑暗层”、真个性,也不追求浮夸矫造的假“人设”、高“友商”,即使知音寥寥,同行无几,仍始终保存虽有缺陷却不失特色的真面目,怀抱虽感落寞而不改本我的真风骨,以不因寂寥而盲目迎合、不因从众而勉强改变的实言实行对抗一众“假面”,以心口如一的磊落洒脱、率直天真的霁月光风对抗着诸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类的人情“箴言”。
不掩心迹之杰出人物,古今皆众。前有“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的嵇康直拒司马政权邀请,“行不为饰,动求真适”的孟浩然直陈胸中“不才明主弃”的郁结之气,声震朝野的“拗相公”王安石直言对京官高职的排斥反感;后有“不要迁就什么,也不要盲目地去追什么潮流”的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直评创业心路,“能爬珠穆朗玛干吗还要爬那些小山”的中科院院士颜宁直扬凌云之志……心迹所显,本色所向,英雄之气,难掩行藏。
诚然,寻求群体接纳,渴望社会认同本是人之常情,隐藏真实想法、力求避免冲突的处世态度并非不可理解。但若是人人都掩藏心迹,不愿坦诚,交接之间含糊其辞、虚与委蛇,唯恐自己的“全抛一片心”碰上了对方的“且说三分话”, 生怕首先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客观情绪而丧失主动权,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善意、赤诚真挚将不复存在,人们将永远保持着所谓的“安全距离”而无法触碰彼此的灵魂,永远受困于身边的“无效社交”而无法脱离原始的恐惧与孤独。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哼哼哈哈、遮遮掩掩并非润滑人际、左右逢源的“万金油”,直率天然、简单澄澈方为提升格局、收获美满的“强心针”。不掩心迹,方显英雄本色,展露真我,笑迎盛放人生。
二、2024年新课标I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说】(教育部考试院)
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简单让学生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他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审题解析】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是审题的关键。其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无论是从乐观的角度展望科技的未来,还是从批判的角度反思科技的影响,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切入点。重要的是,要展现出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创新性思维。
【参考立意】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
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
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
【参考范文】
乘互联网长风,破信息化疑云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伫立于苍茫大地,世界已被互联为网,人类已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横扫一切二元问题,但同时也留下难以抹除的多元问题之痕迹。窃以为,吾辈应理性看待互联网,独立寻找问题答案。
联网日新月异,二元问题日益减少,赋能人类生活。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可置疑地成为了人类的生活伙伴。小到日常生活中线上订餐约车的一键直达,大到国计民生中民情民意的线上直通;近到触手可及的数据统计,远到广袤苍穹的宇宙探索。人工在被节省,算力在被提升,资源在被重整。纵观历史而后再揆诸当下,人类自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蒙昧,经工业与科技的革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的此岸。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搭建起的网格里,二元问题不再需要人类亲自探索,科技早已准备好了一切答案。
互联网尚未成熟,多元问题仍然存在,敲响人类警钟。
互联网解决了二元问题,仍留给人类多元问题。科技解决了人工问题,却难以抵达创造的巅峰;解决了速度问题,却不能凝聚匠心的力量;解决了产量问题,却从未代替体验的感觉。不仅如此,科技还带来了新的问题。当AI侵权问题日益严重,人的个性该何去何从?当机器人越来越多的代替子女陪伴老人,传统美德是否会因此变质?当大数据一次又一次窥探私密信息,隐私究竟还能否存在?人与机器的博弈与对抗正加速白热化,多元问题的答案有待全人类共同探索。
互联网利弊共存,新旧问题此消彼长,叩问人类未来。
互联网让人类享受难以言表的轻便与欢愉,也带来了不可言说的困惑与压力。李开复说:“人类将面临的最大考验并非失去工作,而是失去生活的意义”;杨澜说:“机器放大了人性的善恶”;李德毅说: “这个时代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不同利益的人群带领各自的机器人对抗”。面对这些,人类应享受科技的进步也警惕对我们的威胁;应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利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失去自我。未来掌握在人类手中,当科技走入黑暗的角落,人性才是照亮黑暗的蜡烛。
当早晨的太阳点亮尼罗河旁边巍峨的金字塔时,它也正照耀着加沙城的废墟。希望与绝望,生存与毁灭,反复在这个星球上演。科技时代的大幕已然拉开,新旧问题交织错综,正待人类给出关于未来的答案。
三、2024年新课标II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说】(教育部考试院)
试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写作。例如,正是“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也召唤着人类的好奇心。再如,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而要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行动。又如,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味着探索永不停歇。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信息与“抵达未知之境”这一中心语共同形成开放多元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写作。
【审题解析】
材料部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材料第一段表面给到了两个航天层面的成就或现象,可以从分析原因入手,现象的背后其实蕴含了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材料第二段提醒考生要推人及己、见贤思齐,由榜样标杆联想到自己,因此写作时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和个人的生活、学习、人生规划结合,做到作文有的放矢、有感而发。
其次,要思考两个层次内容之间的联系,即国家取得航天成就和个人抵达未知之境所需的精神是类似的。
最后需注意在写作过程中,要深入思考“航天成就”背后的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需要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以及怎么实现抵达。从三个大方向出发,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个人的成长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的前提条件,另外可以结合当下青少年成长现状好的一面和有待改进的一面去体现作文的思辨性,实现全方面的思考。
【参考立意】
1、探索未知之境,成就无限可能。
2、我以探索之心,追逐未知之境。
3、勇于挑战,不断成长,抵达未知。
4、始于好奇,续于探索,成于新境。
【参考范文】
探索之旅抵达未知之境
回望历史长河,未知之境始终对人类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未知呼唤人类要学无止境,一步步到达未知之境。着眼于个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探索的过程。究其本质,对于“探索”的认识大体可归为两种,其一是探索自我,其二是探索世界。依我之见,吾辈青年应当兼顾这两种“探索”,既向内“探索自我”,成就人生;又向外“探索世界”,自强不息。
向内“探索自我”,能明确志向,成就人生。
青年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热情,要想热情长燃而不息,唯有不断探索,瞄准人生航向,方能使人生航船坚定前进而不迷航;爱迪生在物理领域不断探索,发明了电灯;达尔文通过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生物的进化机制;袁隆平,立志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他数年如一日,耕作于田间,先后发明了“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无不是自我探索,坚定志向,才有了熠熠生辉的人生之旅。吾辈青年,唯有向内探索自我,才能明确人生方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向外“探索世界”,能与时俱进,到达未知之境。
从古代的地理发现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世界的脚步,15世纪末,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最终发现了新大陆———美洲;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 1 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开启了载人航天时代,人类终于突破地球的束缚,踏上了征服宇宙的征程;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大型光学望远镜,自发射以来,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对星系演化、黑洞、暗物质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自2007年开启探月工程,衍生出嫦娥一至五号,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吾辈青年只有把探索自我的人生目标与探索世界融为一体,方能推动个人、 国家、世界与时俱进,到达未知之境。
诚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以语冰”,要想凌霜傲雪,必须突破夏虫视野之局限;要想展鲲鹏之志,必须突破榆枋障目,俯瞰九霄,方能自强不息。吾辈青年的突破终将解开未知的答案,而突破的奖赏终究来自不断的探索。向内“探索自我”和向外“探索世界”,此二者得兼,方能迎小我之成长,进而馈大我以芬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 2024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真题作文解析(新课标Ι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课标Ι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作文命题审题立意分析及写作示例(新课标I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课标I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