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默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烦琐忍俊不禁(jīn)妇儒皆知
B.俯瞰(kàn)霹雳悲天悯人(mǐng)珊珊来迟
C.校对(jià)荒辟鲜为人知(xiān)慷慨淋漓
D.矜持(jīn)愧怍气冲斗牛(dǒu)颠沛流离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庚子年,中国的“90后”们用青春热血________病毒疫情、________全面小康,________了一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集体记忆”,________着一幅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群像。
A.奋战搏击描绘构筑
B.奋战搏击构筑描绘
C.搏击奋战构筑描绘
D.搏击奋战描绘构筑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在中国,“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些家喻户晓的形象已成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②近日,中国美术馆展出以牛的形象为主体的精品力作。③通过这批作品,既展现艺术家精神,又彰显时代风范。④其中,李可染的中国画《榕树水牛》墨色淋漓,意境深远,最受观众喜爱。⑤大约600件左右的作品激扬向上,充满生机,无不体现艺术家们的匠心独运。
A.“这些”是代词,“深厚”是形容词,“意象”是动词。
B.“近日”是名词,“淋漓”是动词,“喜爱”是动词。
C.画线句③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展现”改为“表现”。
D.画线句⑤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大约”或“左右”删掉。
4.小灵用归类法复习文学常识,以下说法哪项有误?( )
A.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吕蒙都是行动的巨人,或为强国,或为学术、革命,或为提高自身修养,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文言文称呼对方的称谓语有卿、大兄、汝、尔等,其中“卿”“大兄”“汝”属于敬辞。
D.《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写了“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
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
注: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中“独”字是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B.《晚次乐乡县》中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C.《登幽州台歌》和《晚次乐乡县》写法相同,笔法粗犷,直抒胸臆。
D.《登幽州台歌》通过抒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情;《晚次乐乡县》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
二、材料题
名著阅读。
①A____________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
②B____________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6.上面两段文字节选自《___》。
7.A处的人物是指___,B处的人物是指____。
三、默写题
8.古诗文填空。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春》)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①。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2)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注释】①石: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9.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B.因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D.中关而止止有剩骨(《狼》)
10.请给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宣王说之然则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非大王孰能用是?
1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陈康肃公与宣王这两个“当局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作为“旁观者”的卖油翁和宣王左右近臣面对“当局者”有何不同的表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连,三面环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海滩宽阔干净,展现了海洋的广阔与深邃。陆地地貌多样,山地丘陵与平原低地交错,长白山余脉贯穿全境,为大连增添了壮丽山川之美。独特的温带季风气候使得大连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展现出不同的自然魅力。大连的自然风光集海的辽阔、山的秀美与气候的宜人于一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大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大连海鲜种类丰富、口感鲜美,烹饪方式独特,是大连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大连的海鲜种类繁多,如海蛎子、海参、鲍鱼、扇贝、海螺、对虾、螃蟹等。新鲜的海产品常常采用简单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炒制或生食,以保留其原汁原味。铁板鱿鱼、雪花扇贝、炒海肠等是大连海鲜的代表菜品,口感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材料二】
泊霞湾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是一处集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于一体的新兴网红旅游打卡地。这里拥有宽广的海域和优美的海岸线,海水清澈碧蓝,沙滩柔软细腻,是夏季游泳、沙滩运动的好去处。泊霞湾的标志性景点是灯塔。这座红白相间的灯塔高近15米,塔身洁白,塔尖鲜艳,底座五彩斑斓,它静静地伫立在海边,以干净的天空和蔚蓝大海为背景,成为了游客们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在泊霞湾,游客们还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海上日落。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与天空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材料三】
作为东北地区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星海湾大桥全长近6公里,主桥主跨达到460米,其雄伟的姿态在黄海水域上格外引人注目。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大桥都呈现出不同的魅力。白天,游客可以欣赏到桥南一望无际的大海和桥北星海沿线高楼林立的景色,感受大连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夜晚,大桥上的彩灯亮起,与岸边的灯火交相辉映,形成一片璀璨的光影世界,令人流连忘返。除了绚丽多彩的视觉享受,星海湾大桥还为游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旅游体验。桥上设有步行路,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慢跑、欣赏风景和拍照留念。在桥上行走,不仅可以感受到海风的拂面和海浪的拍打,还可以欣赏到沿途的美景。
【材料四】
13.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连是一个三面环海、四季分明的海滨城市,山地丘陵与平原低地交错。
B.泊霞湾的灯塔历史悠久,色彩艳丽,背景是干净的天空和蔚蓝的大海。
C.星海湾大桥是东北地区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近6公里,主桥主跨达到460米。
D.从材料四的图表可以看出,2024年春节期间,友好广场旅游人数少于其他景点。
14.同学们讨论如何向外地朋友介绍大连。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补全发言。
小A:我们认为应该强调大连的自然风光,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小B:我们认为应该突出大连的饮食文化,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小C:我们认为应该介绍大连的旅游景点,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油灯是坠落的星星
刘玉林
①一条土街像扁担,一头挑着小学校,一头挑着村子里我们的家。我们背了书包三三两两往小学校跑,跑进校园,那口钟也像破锣一样响起了。其实挂在教室前大柳树上的那只铁疙瘩并非一口钟,而是某台机器上拆下来的旧缸套。老师每天都会敲响,声音像锅底被石头击碎时的尖刻与刺耳。
②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位老师就在这所小学校了。他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长辈。我的同学小伙伴当中有人喊他爷爷,有人喊他伯伯或老叔,这就跟我的小学同学当中很多人是我的姑姑或叔叔一样。他对我们很凶,如果钟声响起谁还没有走进教室,就会被他罚站,书包挂在脖子上,鼻涕拖得老长。
③七八岁讨狗嫌的年纪,他管教我们的方式有很多,最神奇的一点是,看见我们在课堂上不老实,他手指一弹,一截粉笔头就会飞过来正中你的眉心,生疼生疼的。我们有各种理由怕他,也有各种理由恨他,譬如晚自习。
④那时候乡村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房屋隐入黑暗,远山也只剩下剪影。北风卷着寒气,抽打着乡野间的杂草和石块,发出呜呜的声响。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点起小油灯,费力地辨着土路向小学校走去,洒下一路星光。我们人手一只小油灯,因为那时电灯泡还像月亮一样太过遥远。我们端着小油灯走进校园的时候,教室往往锁着门,老师还没来。我们熄灭了小油灯,把它放在校园里的乒乓球台上,双手插进袖筒,为了取暖时不时还跺着脚。那个用砖头砌起的乒乓球台只是一块凹凸不平的水泥台面,下边是一个鸡窝。
⑤因为有晚自习,我们都变得更加苦大仇深。于是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胖大头,在我们的眼神会意下,胖大头找了几根小柴棍塞进了教室门上的锁眼里。这事他干得轻车熟路,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向他保证,这一次再也不会把他供出来,或许老师打不开铁锁,就会把我们统统轰回家里的热炕头上。
⑥该上课了,老师的钥匙死活插不进锁眼,于是他回头冲我们咆哮起来,吼声把树上的许多鸟儿都惊飞了。那只被柴棍堵了无数遍的铁锁,终于让老师连门鼻子一块撬下来扔进了雪窝里,我们被赶进了教室……
⑦小油灯又一盏盏点了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萤火虫停在了枝头,又像天上许多星星落了下来。这些小油灯多是老师用墨水瓶给我们制成的。那年月煤油需要供应,并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小油灯里多是生产队柴油机里的柴油,烟特别大。我们红着眼睛,盯着书本的字。小油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在了墙上,像山峦一样重叠起伏。那上边白灰正脱落出许多地图的形状,图案诡异而荒诞,在我们的心目中,外面的世界无非是这个样子。
⑧梦想被一盏盏星星般的小油灯点燃了。我们忽然觉得一些东西不再虚无缥缈,在煤油与柴油的燃烧中,一种工业化的味道在教室里蔓延,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在冬天布满了皴裂与雀斑的小脸蛋,这会儿在小油灯的映射下可爱了许多,都泛起蜡一样的光来。
⑨我们的老师端坐在讲台上,表情肃穆而庄严。我们无法得知他是什么样的心境。我们只知道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块钱,而生产队在没钱的时候会给他一棵树当酬劳。他是位老三届的高中生,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我们红着眼睛,卖力地做题,他的身影则融在灯光里。
⑩那所小学校我们很快就毕业离开了,老师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还有学生。但他——一个民办教师——一直在留守,那些被他踩塌了多少次的讲台被他用砖头垒了又垒,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被他钉了又钉。他像是一位摆渡人,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
⑪多年之后,小油灯和许多日子的艰辛被他付之一笑。在他弥留之际,许多人围在他面前泣不成声,但他脸上却充满笑意。那些人不明白他的手为什么总是在空中乱划,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灯,灯……”
⑫我听说后立即明白了,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
15.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我们”在晚自习时“红着眼睛”的原因。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
18.请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贴在崖壁上的“生活费”
①周末,在县城读书的我,提前一周回到山里的老家,由于买了一双好几百块钱的名牌运动鞋,我把这个月的生活费超前花光了,只得回来重新朝家里要。
②得知我回来要钱,母亲欲言又止,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明天我就上山采岩耳”,与母亲不同,父亲并未因我乱花钱而不高兴,反而异常兴奋地对我说,“城里一家饭店昨天朝我要6斤岩耳,给的价格比平时高!”
③父亲是一名“耳客”,农闲时,专门在悬崖绝壁上采摘一种地衣植物——“岩耳”。岩耳含高蛋白质和对身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山珍。
④之前,父亲并不是耳客,他曾在一个工地上干活,可由于长期沾凉水,以及恶劣的饮食,最终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再也不能干重活,只好回到家里,开始一边务农,一边采岩耳和卖岩耳,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勉强支撑我上学。
⑤由于平时在县城里上学,节假日还得上补习班,因此我从未有机会看父亲是如何采岩耳的,只是听母亲说过,采岩耳很危险。
⑥第二天,我决定陪同父亲一起上山。爬上山顶后,父亲将拇指粗的尼龙绳系在身上,扣上自制的保险锁,再将绳子的另一端拴在一棵树上,做完这些后,父亲开始拉着绳子,在险崖绝壁上一点点地下降,一边来回移动,一边采岩耳,他的脚下便是万丈深渊。
⑦父亲在崖壁上的每一秒,都让我提心吊胆,我几乎不敢去看父亲,生怕父亲出一点意外……
⑧好在,几小时后,父亲平安回到地面上,“只采到了半斤多。”父亲叹了口气道,“大的岩耳越来越少了,3年长一个疤,5年铜钱儿大,30年才长巴掌大,老耳客们说的一点都不假。”
⑨下午,父亲决定带我去另一个崖壁上采,“那上面有很多岩耳,几年前,我就蓄着一直没采,现在应该都长大了。”
⑩这次的岩壁比上午的更高耸,更陡峭,父亲在上面忙碌了很久,但也只采回了一斤多。我不解地问父亲:“您不是说上面有很多吗?为何不全采下来,趁着高价,多卖些钱?”
⑪“是有不少,但很多都很小,”父亲意味深长地回应道,“还得继续蓄着,我们不能因价高就不顾后果地去采,否则山上的生态就会遭到破坏。”
⑫这天下来,父亲总共只采到了2斤岩耳,跟饭店要的量还差很远。
⑬晚上,辛苦了一天的父亲很快便睡着了。我试探着问母亲:“爸爸采岩耳时遇到过什么险情吗?”母亲告诉我:“有一次,拴住你父亲的尼龙绳缠到远处一块凸起的岩石上,任凭他怎么移动、回荡,绳子就是动不了。致使你父亲被悬挂在岩壁上长达两个多小时,最后才一点一点地被解开。等你父亲着地后,才发现绳子已经被磨断了三分之二,差点就完全断掉,那样他就会葬身峡谷之中……”
⑭顿了很长时间,母亲若有所思地叹息道:“由于太危险,现在已无人愿意当‘耳客’了,除了你爸!”
⑮第二天,父亲将岩耳送到县城里去,顺带用摩托车捎上我。2斤岩耳,饭店老板给了父亲600元,父亲留下了50元,剩下的全给了我。
⑯“你先用着,没了就回来跟爸要。”说完,父亲便骑上摩托车走了。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回想起母亲昨晚跟我说的那些事情,我呆呆地立在原地,手上几张鲜艳的钞票重如千斤……
⑰这些贴在万丈崖壁上的“生活费”,我再也不能轻易就花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2年2期,有删改)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完善表格。
20.结合选文内容,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得知我回来要钱,母亲欲言又止,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
2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⑯段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我呆呆地立在原地,手上几张鲜艳的钞票重如千斤……
22.选文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23.本文中的“父亲”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与链接材料简要分析概括。
【链接材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五、写作题
24.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
以《这样的人让我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明确,写一篇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②文中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③文章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④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⑤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⑥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题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5.按要求作文。
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
在脑海中搜寻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明确,写一篇记叙文。②文中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③文章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④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⑤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⑥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题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殷红(yīn)——yān,妇儒皆知——妇孺皆知;
B.悲天悯人(mǐng)——mǐn,珊珊来迟——姗姗来迟;
C.荒辟——荒僻,鲜为人知(xiān)——xiǎn;
故选D。
2.答案:C
解析:C.“奋战”:奋勇战斗。“搏击”:搏斗,奋力冲击。根据“病毒疫情”可知第一空用“搏击”,根据“全面小康”可知第二空用“奋战”。“构筑”:建造修筑。“描绘”:描画、描述。根据“集体记忆”可知,第三空用“构筑”,根据“一幅”“青年群像”可知第四空用“描绘”。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词性和病句修改。
A.“‘意象’是动词”表述有误,“意象”是名词;
B.“‘淋漓’是动词”表述有误,“淋漓”是形容词;
C.修改方法有误,画线句③成分残缺,“展现艺术家精神”缺少主语,应把“通过”删掉。
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表述有误。“汝”属于一般性的称呼,而非“属于敬辞”。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C.“写法相同,笔法粗犷,直抒胸臆”有误。《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晚次乐乡县》,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故选C。
6.答案:《骆驼祥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祥子是把好手”“祥子老用心听着”可判断语段出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7.答案:①.刘四爷;②.虎妞;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这是刘四爷的想法,刘四爷是小说的女主人公虎妞的父亲,人和车厂的老板,他爱钱如命,祥子在他的车场拉车,给他交份儿钱还能帮他干活,所以他才愿意让祥子在厂子里。故A为刘四爷。“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这是虎妞对祥子的态度,虎妞非常喜欢祥子,后来更是不顾一切的嫁给了祥子。故B为虎妞。
8.答案:(1)明月来相照;
(2)此夜曲中闻折柳;
(3)惟解漫天作雪飞;
(4)凭君传语报平安;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折柳、解、漫、凭、报。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时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介词,因为/介词,用;
B.连词,于是,就/介词,乘,趁;
C.都是同“悦”,高兴,愉快;
D.动词,停止/副词,同“只”,仅;
故选C。
10.答案:宣王说之/然则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结合语法,最后断句。
句意: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石,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
“宣王说之”是叙述,“然则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是评论,因此“宣王说之”后应该断句;“而”是转折,表示是从另一方面进行评论,因此可在“而”前面断句。故断句为:宣王说之/然则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11.答案:(1)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2)除了大王,谁能使用这样的弓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亦,也;无他,没有别的奥妙;惟,只是,只不过;尔,罢了;
(2)非,不是;孰,谁;是,这,指这张弓。
12.答案:(1)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射箭技术高超,并以此为傲。
(2)①卖油翁敢于质疑,并用自己的酌油技术教育了陈尧咨;②左右阿谀奉承,欺瞒宣王。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注意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主要事件进行分析。
第一问:由“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和“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可以看出陈康肃和宣王都认为自己的射箭技术高超,并以此为傲;
第二问:当陈康肃问卖油翁“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这是对陈康肃的质疑;然后卖油翁说“以我酌油知之”并“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是卖油翁用自己的酌油技术教育了陈康肃;当宣王“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并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这是左右的人在欺骗宣王,以达到阿谀奉承的目的。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B.结合材料二“泊霞湾的标志性景点是灯塔。这座红白相间的灯塔高近15米,塔身洁白,塔尖鲜艳,底座五彩斑斓,它静静地伫立在海边,以干净的天空和蔚蓝大海为背景,成为了游客们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可知,没有提到“历史悠久”;
故选B。
14.答案:①.大连的自然风光集海的辽阔、山的秀美与气候的宜人于一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②.大连海鲜种类丰富、口感鲜美,烹饪方式独特;③.泊霞湾集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于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大连的自然风光集海的辽阔、山的秀美与气候的宜人于一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可知,大连的自然风光集海的辽阔、山的秀美与气候的宜人于一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大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大连海鲜种类丰富、口感鲜美,烹饪方式独特,是大连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可知,大连海鲜种类丰富、口感鲜美,烹饪方式独特。
结合材料二“泊霞湾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是一处集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于一体的新兴网红旅游打卡地”可知,泊霞湾集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于一体。
15.答案:自然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乡村冬季夜晚的漆黑寒冷。渲染凄清的气氛,为后文不愿上晚自习、堵锁眼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作用。
第④段画线句“那时候乡村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房屋隐入黑暗,远山也只剩下剪影。北风卷着寒气,抽打着乡野间的杂草和石块,发出呜呜的声响”是自然环境描写。“天黑得特别早。房屋隐入黑暗”“北风卷着寒气”写出了乡村冬季夜晚的漆黑、酷寒。为后文第④段“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点起小油灯,费力地辨着土路向小学校走去”,第⑤段“因为有晚自习,我们都变得更加苦大仇深”写我们不愿上晚自习、几个伙伴堵锁眼作铺垫。
16.答案:(1)煤油燃烧的烟熏呛眼睛。(2)知道老师为我们付出后感动流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⑦段“那年月煤油需要供应,并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小油灯里多是生产队柴油机里的柴油,烟特别大。我们红着眼睛,盯着书本的字”理解,煤油燃烧的烟熏呛眼睛,所以眼睛会红。结合第⑨段“他是位老三届的高中生,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我们红着眼睛,卖力地做题,他的身影则融在灯光里”理解,我们知道老师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为老师的辛苦付出而感动流泪。
17.答案:比喻、反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教室读书的情景,强调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和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将“闪烁的灯火和学习的我们”比作“老师的庄稼”,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伴随着煤油灯在教室读书学习的情景,突出表现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厚爱和珍视。
18.答案:小油灯如星光照亮了我们的教室和上学的路。小油灯也点燃了我们的梦想,给我们以希望。老师也是一盏小油灯,教育我们成长,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
结合第④段“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点起小油灯,费力地辨着土路向小学校走去,洒下一路星光。我们人手一只小油灯,因为那时电灯泡还像月亮一样太过遥远”分析,小油灯伴随我们,如星光般照亮了我们上学的路,照亮我们的课本,让我们学习知识。
结合第⑧段“梦想被一盏盏星星般的小油灯点燃了。我们忽然觉得一些东西不再虚无缥缈,在煤油与柴油的燃烧中,一种工业化的味道在教室里蔓延,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分析,小油灯也点燃了我们的梦想,给我们以希望。第⑨段“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他的一季季的庄稼吗?”,第⑩段“他像是一位摆渡人,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将老师比作一盏小油灯,引领我们走上知识的道路,教育我们成长,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19.答案:①.生活费超前花光,“我”回家要钱;②.父亲没有将岩耳全部采摘下来趁着高价卖钱(或父亲在更高更陡的岩壁上忙碌了很久,却只采到了一斤岩耳);③.担心(提心吊胆);④.沉重(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①段“由于买了一双好几百块钱的名牌运动鞋,我把这个月的生活费超前花光了,只得回来重新朝家里要”可概括为:生活费超前花光了,“我”回家要钱;
第二空,结合第⑩段中“这次的岩壁比上午的更高耸,更陡峭,父亲在上面忙碌了很久,但也只采回了一斤多。我不解地问父亲:‘您不是说上面有很多吗?为何不全采下来,趁着高价,多卖些钱?’”可概括为:父亲下午到更高耸陡峭地方只采了一斤多岩耳;
第三空,结合第⑦段中“父亲在崖壁上的每一秒,都让我提心吊胆,我几乎不敢去看父亲,生怕父亲出一点意外……”可概括为:提心吊胆;
第四空,结合第⑯段中“你先用着,没了就回来跟爸要。'说完,父亲便骑上摩托车走了。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回想起母亲昨晚跟我说的那些事情,我呆呆地立在原地,手上几张鲜艳的钞票重如千斤……”,第⑰段中“这些贴在万丈崖壁上的'生活费',我再也不能轻易就花掉!”可概括为:沉重、珍惜、愧疚。
20.答案: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听说“我”又要钱而难受、生气的心理,暗示“我”家庭条件贫困,父母挣钱不易,为后文父亲冒险采岩耳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母亲欲言又止,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是神态描写,结合第①段“由于买了一双好几百块钱的名牌运动鞋,把这个月的生活费超前花光了,只得回来重新朝家里要”句可知,母亲知道“他”把生活费提前花光回家要钱的不高兴的心理,从后文可知,“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需要干采耳危险的事才能赚到钱,所以此句表现了母亲心里的不高兴,从侧面表现了“他”当时的不懂事。同时结合第②段“明天我就上山采岩耳”可知,该句话也为后文父亲上山辛苦采岩耳做铺垫。
21.答案:“重”是“分量大”的意思,与前面的几张鲜艳的钞票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采岩耳的危险和艰难及这几百元钱的来之不易,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心疼和深深的愧疚自责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重”是“分量大”的意思,结合第⑯段“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回想起母亲昨晚跟我说的那些事情,我呆呆地立在原地,手上几张鲜艳的钞票重如千斤……”可知,与几张鲜艳的钞票形成对比。结合第⑭段内容,“由于太危险,现在已无人愿意当‘耳客’了,除了你爸”,突出了父亲采岩耳的危险和艰难。第⑰段“这些贴在万丈崖壁上的‘生活费’,我再也不能轻易就花掉”,“我”体会到几百元钱的来之不易,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心疼和深深的愧疚自责之情。
22.答案:插叙,插入了父亲以前在工地干活得病后不能干重活的经历,交代了父亲作“耳客”的原因,为下文冒着生命危险采摘岩耳维持生活和供“我”上学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
根据第④段中“之前”可知本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父亲并不是耳客,他曾在一个工地上干活,可由于长期沾凉水,以及恶劣的饮食,最终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再也不能干重活,只好回到家里,开始一边务农,一边采岩耳和卖岩耳”可知,插叙了父亲成为一名“耳客”的原因,即在工地干活导致严重的胃病,回家务农后,为补贴家用,农闲时采岩耳;表现出父亲勤劳、朴实和爱家的品质。结合第⑥段内容“第二天,我决定陪同父亲一起上山”可知,为下面写“他”陪同父亲上山采岩耳埋下伏笔;同时插叙这一记叙顺序能够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也能够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据此思路作答即可。
23.答案:示例:本文中的父亲为了贴补家用、供养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到悬崖上采岩耳给儿子挣生活费;《背影》中的父亲送儿子去车站,艰难地攀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两篇文章中的“父亲”都用行动来表达对儿子的“爱”,赞美了深沉质朴、不求回报的父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文主要讲了“我”由于买名牌运动鞋,把这个月的生活费超前花光了,提前回家向家里要钱,父亲带“我”去山采岩耳,“我”目睹父亲采岩耳的艰辛与不易,决定改掉乱花钱的习惯,赞扬了父亲勤劳、有担当、顾家的品性。本文中的“父亲”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在本文中,父亲为了赚取孩子的生活费,冒着生命危险在崖壁上采摘岩耳;在《背影》中,父亲为了送儿子去火车站,不辞辛劳地爬上月台买橘子。其次,他们都以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关爱。本文中的父亲通过辛勤劳作来供孩子上学,而《背影》中的父亲则通过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来体现父爱。最后,他们的爱都显得深沉而伟大,让人感动和敬佩。
24.答案:例文: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他们是每座城市的守护者,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安定。这群令我敬佩的人就是——消防员。
他们在遇到危险时十分淡定。一次外出购物回来,只见邻居们都围在我家楼下,议论纷纷。我凑上去,只听他们边用手指着,边说道:“看,三楼窗户里有烟飘出来。”我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烟!我开始慌了,脑子里浮现出大火烧没了家的种种情节。
过了不久,我就听见消防车的叫声,消防员们迅速地从车上跳了下来,拿好灭火器,便飞速往楼上赶。只见他们破门而入,用鹰一般的眼睛,快速锁定了引发火灾的根源,眼疾手快地拿出,并用灭火器防止了火情增大。最后与保安说明了情况,做好善后工作,便离开了。回到家的我,只看到橘红色的身影越来越远……
那一刻,令我心生敬佩,橘红色的身影在我心中,也有了一丝神圣。但是,在学校的那次消防演习,更是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白色的烟雾弹,刺耳的警铃声,同学们的脚步声,构成了这次极其逼真的消防演习。这次,消防员们扛起高压水枪,肆意挥洒他们的汗水。过了好一会儿,浓重的白色烟雾才散尽,难闻的气味还飞舞在学校上空……
这次,我们仅仅是演习,就已经留下了那么难闻味道。
此刻,我终于明白了,一场火灾会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灾难与痛苦。虽然那天是演习,但那抹橘黄色的身影还是在我脑中又高大了几分。而且不再是表面的敬佩,而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敬意。
关于他们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是我相信,在深夜中赶去报警地点的他们;在疲惫时昏昏欲睡的他们;在厚重的防护服中的他们。绝对是能为我们保驾护航的那群人。橘红色的防护服,头戴白色的安全帽,肩上扛着的高压水枪,脸上写满了沉着与淡定……
此刻,我的脑中,又浮现出这群高大的背影……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补题时,补题的内容可以是:尊敬、佩服、感动、叹息、五体投地、赞叹等。要表明人物给自己的影响之大,要写出自己的感慨之深。结合提示语“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可知,习作所选的主人公必须是自己身边和生活中熟悉的、具有独特性格和精神品质的人,选好人物后,立意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特点,确定习作主题,但要注意主题必须正确,要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杜绝走入消极悲观或负面的误区。
二、选材构思。“这样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家人、邻居、同学,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例如:警察、医生、教师等。“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鲜明个性的人。要抓住细节能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既要详写人物的经历事迹,又要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本题要求写作记叙文,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写“这样的人”,如写外婆乐于助人,帮助邻居,爱心捐款,让我感动;老师对沉迷网络的我谆谆教诲,让我迷途知返;同桌好友对我热情地帮助,让我铭记于心;我对在外打工的父母的牵挂;我对名人的敬佩等。事件内容要详略得当,体现自我的成长。
25.答案:例文:
照片里的故事
在我的相册里,藏着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因为它记录着我的成长,记录着我们班到河边野炊的故事。一看到它,那次野炊的情景就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老师告诉我们要去野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拿着大包小包的食物、工具、调料,踏上了野炊的路程。
来到河边,在老师嘱咐好安全事项后,我们的野炊就正式开始了。我们按照之前分好的组散开,先寻找各自的领地,然后在自己的地盘上铺上桌布,之后就开始搭炉灶做饭。我们小组挖了两个坑当炉灶,由小明负责烧火煮饭,我们剩余几个人负责洗菜炒菜。我们准备做一个莴笋炒腊肉,一个炒土豆片,一个紫菜蛋花汤。莴笋要去皮,土豆要切片,这都是技术活儿,对于业余的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的!
一顿操作下来,莴笋被弄得坑坑洼洼,不见均匀,土豆也被我们切得大小、厚薄不均,不知道是丝儿还是块儿。但是,这毕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看着它们,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热情与欢乐。一切材料准备就绪,马上开炒。我们先往锅里倒了一些油,由于锅底还有水分,油入锅后,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蹦来蹦去。我们的脸上、手上不小心被溅上了许多小油星,隐隐作痛。我顺势把切好的腊肉倒了进去,又赶紧舀来一勺盐放进锅里,溅油的情况才有所缓解。几分钟后,第一道菜终于做好了,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菜都炒完后,老师品尝了我们的劳动成果,结果却出人意料:莴笋炒腊肉咸了;炒土豆片淡了;紫菜蛋花汤水太多了,就像白开水一样。看着我们失望的样子,老师笑着说:“不错嘛,这是你们自己的劳动果实。虽然不太理想,但我相信你们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老师说完,就用相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照,照片上我们每个人的笑都是那么灿烂。
野炊,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一张照片,记录了一个成长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题目中的“照片”规定了选材的范围,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非稀罕之物,在写作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感觉没有难度,但仔细思索后又写不出新意,勉强而为也只是泛泛之作。很多同学会下意识地想到以自己为主人公的照片、以家人为主人公的照片,不知不觉中便缩小了选材范围,使材料的独特性大打折扣。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发散思维,以“照片”为原点进行多角度思考,跳出自己的圈子,或许能写出精彩的故事。
二、选材构思。如果说“照片”是载体,那么“故事”便是主体。选好素材后,如何呈现照片背后的故事便成为本次写作的重点,因为只有故事“有血有肉”,才能更好地传递情感。写作时,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对照片中的画面和人物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从而收获一个能够感染读者心灵的文字躯体。眼前的这张照片曾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对你来说,有怎样深刻的意义?可以写照片里的家庭故事:通过回忆童年的我去省城求诊,一场虚惊后,还在省城广场上照了一张照片的事情,叙述我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可以写照片里的亲情故事:通过看外婆照片,想起和外婆一起捉小瓢虫的故事,表现和外婆亲密的关系,表达对逝去的外婆深深的怀念;可以写照片里的校园故事:通过一张与同学们及班主任的合影,回忆一次野炊的经历,表现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写照片里的感人故事:通过描述自己手捧奖杯和舞蹈老师一起合影的故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等等。行文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并积极引用化用自己知道的诗词典故,增添文章的文采性,使语言更具有美感,从而提升文章档次。大家可运用卒章显志或升华主旨的方法,深挖照片的内涵,适当加入抒情性或议论性的语段,让习作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到位。
情节
①_____
“我”陪父亲采岩耳
②_____
父亲给“我”生活费
情感
无奈
③____
不解
④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3,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名著填空, 古诗文默写,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