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断亲”的话题提出后,许多人对中国社会亲缘关系的淡漠表示担心。但从很早时有关“陌生人社会”到来的讨论开始,随着核心家庭的崛起和传统家庭的衰落,年轻人和三代乃至两代内的亲戚逐渐疏远几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相比之下,“断亲”这个在媒体话语中被炒热的词语更像是一个并不新鲜现象的“新瓶装旧酒”。而比这个词指涉的现象更有趣的,或许也是这个词的使用本身。
    从各个角度来看,“断亲”都是一个非常符合如今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词,它和“断交”“断联”等词的联系使其具有了极端化的色彩。在强调和谐的中国社会文化中,“断”带有的负面联想,也会常常让与之相关的现象被视为一种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因此,不论是专门讨论“断亲”的论文,还是相关的新闻评论,也大多都会将落脚点置于“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上。比如,胡小武论文的结尾就指出,随着“90后”“95后”成为父母一代,会在心态、责任感等方面经历一轮调适,他们对于亲缘的关注也会随之唤醒,在“断亲”后形成一种新的亲缘回归。
    在一定程度上,“断亲”一词承载的将亲缘关系淡漠化视为一种问题的担忧,恰恰反映了亲缘在潜意识中依然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力量。曾经写出《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于2021年编辑出版了《倒立的中国家庭:21世纪早期的代际互动和新家庭主义》一书,其中,他提出了一种“新家庭主义”的分析框架,并指出近20年来,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整体的制度性支持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退出,越来越多的风险和责任需要个体承担,而个人往往还难以具备承担的能力,此时家庭依然成为大多数人的“托底”选择。在家庭内部,近20年来的中国,代际、亲子间的关系甚至超过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成为家庭内部的主轴。
    而在2022年接受新京报专访时,阎云翔更是指出,中国文化中的“关系本体论”特征,更是让中国人的“家”概念并不容易被抛弃。中国文化中的“家”有着近乎无限的弹性,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关系型的存在,“它的大小和性质完全由它在具体情境下所囊括的人际关系所决定”。一方面,这解释了为何亲戚们的问候常常让年轻人感到一种无所适从的“越界”,这或许因为年轻人心中和亲威心中“亲密家人”的范围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它也暗示了习惯于用关系界定自身的中国人,很难轻易地斩断亲缘联系。
    个体化、结构性风险等现实条件的制约,都会使得新家庭主义思想难以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应该从彻底“断交”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的“断亲”现象,是值得探讨的。而年轻人是否过于“个人主义”,以至于开始抛弃亲情,这或许也是一个有些杞人忧天的问题。
    (摘编自刘亚光《年轻人真的开始“断亲”了吗?》)
    材料二:
    当前,一些青年与亲戚之间不互动、不交往,其亲缘关系呈现出越来越淡的趋势,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
    大家用目前40~50岁的人年轻时与亲戚交往互动状况来证明目前的年轻人亲缘关系淡漠。而今天的中国社会与几十年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着当年的他们与今天的年轻人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而且人们在各种局部环境里所经历的各种事情常常是由社会变化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在看待社会现象时,要将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特别是应该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待人们亲缘关系的变化。
    建立在血缘和姻缘关系基础上的亲缘关系是紧密或是松散,会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重要因素是血缘、姻缘关系的规模;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亲戚之间的地域范围。而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从而极大地影响,特别是削弱、淡化了亲缘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之伴随的社会流动的大幅增加,将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人口引入城市。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不仅在空间上影响了进入城市的青年与原有农村社区中亲戚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进一步从交往对象、交往时间上限制了亲戚之间互动和交往发生的频率。
    另一方面,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户规模呈持续下降态势,回顾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家庭户的规模从1982年普查的4.41人,逐渐下降到1990年普查的3.96人,2000年普查的3.44人,2010年普查的3.10人,2020年普查的2.62人,中国家庭户平均规模已降至3人以下。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它会对家庭的亲戚关系产生明显影响。
    正是在上述两方面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原来那种以“走亲戚”为主要特征的亲缘互动方式逐渐被冲击,被淡化,被消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年的亲缘关系可能还会进一步淡化。而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因此,对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亲缘关系逐渐变淡的现实,我们不能过度解读。特别是不宜采用相对极端的概念来概括和描述青年的亲缘关系状况,也不用因此而担忧,甚至呼吁进行深思。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并理性面对亲缘关系所发生的变迁。
    (摘编自风笑天《理性面对青年亲缘关系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指出,“断亲”一词具有极端化的色彩,是一个符合如今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词,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
    B材料一认为,亲戚的问候常常让年轻人感到“越界”,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心中和亲戚心中的“亲密家人”的范围不同。
    C材料二认为,近几十年来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家庭户规模变得越来越小,这成为影响亲缘关系的重要因素。
    D.材料二认为,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因此,青年的亲缘关系越来越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指出,“断亲”一词更像是一个并不新鲜现象的“新瓶装旧酒”,可知“断亲”现象非新鲜事物而是以前就存在。
    B根据材料一可知,亲缘在人们潜意识中仍然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断亲”这一话题才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C.材料一认为,很多对“断亲”的评论大多将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上,这给大众以错误的引导。
    D.用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年轻时的亲情跟现在年轻人的亲情相比,而没有认识到两代人所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这是错误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让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渐渐被他们放弃。
    B.每当春节临近,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上演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戏。成千上万的游子踏上归途,只为了与家人共度这个传统佳节。
    C.当代青少年学业压力大,被学校及各类辅导班“窄化”为一个个“学习机器”,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很少。
    D.很多农村孩子大学毕业便分流到各大城市就业,结婚生子,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家乡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
    4.下列对材料—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使用了“几乎”“或许”“往往”“是否”等词语,使论证更严谨。
    B.材料—提及胡小武的论文和阎云翔编辑的书,通过一反一正两种看法,佐证自己的观点。
    C.材料二第四、五段论证社会变迁对亲缘关系的影响时,使用大量数据,使观点更可信。
    D.材料二引用社会学家米尔斯的观点,论证同时了解个人生活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性。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当代青年亲缘关系淡化的问题,但两者的观点有同有异,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如梦令
    朱辉
    看海的行程恍若梦境。早上柔弱的阳光照在一艘泊岸的小轮船上。
    父亲抱着五岁的男孩上船。大概走到跳板中间了,父亲故意脚下加了劲,他在父亲怀里上下颠簸起来。父亲停住脚步,哈哈大笑,享受着自己的恶作剧。他胆怯地缩在父亲怀里。
    父亲拿手点一下他的额头,笑道,就你这胆子,还能去看海么?还能看到大军舰和大鲸鱼么?他的额上有一点红斑,豌豆大小。他不知道那是父亲点多了点出来的,还是正因为有斑,父亲就喜欢在那里点,反正“朱砂启慧(智)”的念头都在里面了。
    船身一震,机器响起来了。男孩一直盯着船尾翻涌的河水看,这是他此生第一次从轮船上看到水如此的翻涌。他有点头晕,幸亏父亲一直拉着他。父亲双脚分开,扒在铁板上,简直比壁虎还要厉害。父亲当过多年海军,他说他经过滔天巨浪,这点风浪算个啥。
    小轮船并不直接开向大海,要去看海,还有一段长长的陆路要走呢!不知什么时候,雾起来了,薄纱一般在树林间飘动。在路上奔跑的男孩突然想起了他的指南针,他要瞄瞄大海的方向。那个指南针,父亲给他的。他掏口袋,却找不到。男孩急哭了。父亲说,算啦,你拿指南针还不就是要找海的方向。走吧,再走一段,我们就能看见海啦!
    如梦的行程还在继续。天色向晚,在太阳消失前,他们到达了大堤的起点。他四处张望。除了脚下的大堤,四处全是水。海水浑浊,混杂着枯枝败叶,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岸边。男孩有点疑惑,他问父亲,海水不是蓝色的吗?像天一样蓝。父亲说,边上看不出蓝色的,要到大海深处,大海才是蓝的。男孩有点失望,他看到一条死鱼,被浪推着,一晃一晃的,男孩叫道,那里有一条䱗子鱼!爸爸你不是还钓到过的吗?父亲说,这怎么是䱗子鱼,䱗子鱼有这么大吗?男孩点点头,䱗子鱼是比这个小一点。他朝水面张望寻找,问,爸爸,为什么还没看到大鱼啊?你说有船那么大的鱼,在哪里呢?父亲说,那是大鲸鱼,这里水浅,鲸鱼过不来啊。男孩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
    突然,父亲手朝前面一指,看!那是什么?男孩转过头去,他看见一艘船的影子正在悄然移动,船上有红色的灯光,看起来比他坐过的轮船大不了多少。男孩欢呼起来,军舰!那是军舰!父亲愣了一下,连说了几个对,呵呵笑了。
    男孩死死地盯着军舰。天太黑,他没有看见大炮,只看见船头巨大的光柱。父亲告诉他,那是探照灯。军舰正向大海深处航行,男孩恨不得能拽住它,但是军舰离他们越来越远,一声长笛,慢慢远去了。尾灯闪烁。
    我看到了,我看到军舰了!男孩拽着父亲的手,跳了起来。
    父亲问,这下高兴了吧?
    男孩大声说,高兴!
    他们这时已看不清水面,只听到有水浪哗哗地冲击着脚下的大堤,越往前走浪越大,他们的脚下已有了微微的颤动。大堤上有一线路灯,浓雾中,它们一团一团的照不远,只能让水面更显得阔大和神秘。有三两个行人路过,他们急匆匆地往岸的方向走,投来诧异的目光。
    男孩站住了脚。他冷,还饿。浩大的水声环绕着他,周围是无边的不可测的世界,他有点害怕。浪头越来越大了,哗的一声巨响,海水从大堤的边缘掀起,飞溅到他们身上。男孩被泼了一头。海水沿着他的额头流了下来,流到他嘴里。他舔舔,有点甜,有点碜牙,就是他们家乡河水的味道,不咸。
    男孩眯着眼睛,被父亲牵到路灯下。父亲从包里掏出毛巾给他擦脸。他眨巴着嘴,看着父亲。路灯的圆晕仿佛聚光灯,照着这对父子。夜雾茫茫。
    透过迷雾,男孩先是听见了车轮滚动的声音,像是来了一辆滑轮车。慢慢的,他看见了,那是一辆轮椅。坐在轮椅上的是一个老人,一个小伙子在后面推。轮椅缓缓过来,每经过一个路灯,他们都会亮一下,然后又暗了。夜雾中,一切都看不真切。父亲抱上他,往路边靠靠,等着轮椅过去。轮椅继续靠近,在附近的路灯下停住了。
    小伙子很健壮。轮椅上的老头,头发花白,他兴致勃勃地左顾右盼。
    夜雾中,两个相邻的光圈下,四双眼睛彼此打量。
    小伙子朝他们咧嘴笑笑。他仔细地推动轮椅,小心避让着地上的坑洼。小伙子说,这么晚了,你们才回去啊?男孩大声说,我们来看海的,爸爸带我来看大海!小伙子咧嘴笑笑。轮椅继续靠近,他们站到了同一个光圈之下。
    老头看见男孩,兴奋起来,他手指着前面,结结巴巴地说话,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突然,他回头,清楚地对小伙子脱口而出,海生,这是大海,你知道么?他得意地哈哈笑起来。男孩使劲把父亲拉低,贴着他耳边说,叔叔也叫海生哎。他话还没说完,那老人喊道:小家伙,你过来!男孩看看父亲,走近轮椅。老人伸出手说,这个东西,给你。男孩接过来。那是一个指南针,温温的。男孩仰头看看那个叔叔,又看看父亲。父亲微笑,叔叔冲他点点头。老人摸摸男孩的额头,说,出发!
    片刻间,无边的浓雾就遮住了他们的背影。
    多少年后,已成年的男孩每每想起那个恍如梦境的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在跳板上颠簸儿子的富有童心的父亲,目的是与后文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形成对比。
    B.孩子看见军舰欢呼起来,父亲“愣了一下”“呵呵笑了”,表明父亲对儿子天真想法的不屑。
    C.男孩舔舔海水,“有点甜”,通过味觉描写,表明孩子已经知道眼前所见并非真正的大海。
    D.小说中的“雾”含义丰富,梦境和迷雾交织变幻,富有神秘感,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扒在铁板上”的细节描写,将父亲坐船时的特有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父亲多年海军生活所养成的职业习惯。
    B.看到大堤下的海水后,男孩与父亲的对话,写出了孩子的疑惑失望和父亲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善意,符合人物年龄和心理。
    C.“指南针”具有象征意义,小男孩从老人手中“复得”指南针,寓示老人给小孩指明了大海的方向,并给予他人生的信念。
    D.两位父亲不约而同地都给孩子起名为“海生”,突出两位父亲对大海的深厚情感,也寄寓了父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8.男孩成年后想起童年的那段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你认为他会有哪些“滋味”(4分)
    9.小说设置两对父子去看大海时巧遇的情节,独具匠心。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②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③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讼,通“容”,包容。③郡国:郡县和诸候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诱天下A亡人B谋C作乱D今E削之F亦反G不削H亦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稍,渐渐,与《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意思不同。
    B.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相同。
    C践更,是古代的一种徭役,轮到服徭役的时候,可以花钱雇佣人代替。受钱代服徭役的人叫做践更。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 [唐]白居易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②。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③笙歌散,画戟④门开蜡烛红。
    [注]①笻:代指竹杖。②珑璁:金、玉撞击声。③放:让,使。④画戟:有彩画的戟,唐宋时做官署仪设之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诗第三句写村店在昏暗月色的衬托下显得寂静而冷清,但在归客眼中,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B.周诗中的夜行人快至家门时夜已深,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C.白诗以细腻沉郁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的情景,通过景物描写,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D.白诗情感饱满,形象生动,意境丰富。中间两联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又切合骑马夜归的主题,移步换景,圆转流畅。
    16.这两首诗刻画的夜归者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 ”一句通过星宿写出月亮的所在位置。
    (2)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 。”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生动的描绘了杭州百姓生活和乐的画面,他在下片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展现这一画面的句子是:“ , 。”
    三、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6分)
    雪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历史悠久,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们对雪有着十分浓厚的_______。雪意象不仅出现的数量庞大,其意蕴内涵也发展得十分丰富,涉及的题材也十分广泛,尤其在盛唐边塞诗中被运用得_______。雪意象是盛唐边塞诗中一件_______的法宝,它在揭示诗歌主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一夜北风,那压满枝头的雪像开满枝头的梨花,优美与壮美同在。边塞的自然风貌复杂多样,迥异于中原,而雪作为一种形态多变的自然现象,在单一地作为独立意象表现复杂多样的边塞环境时就显得_______。因此,盛唐的边塞诗人们,常常喜欢将雪意象和其他具有明显边塞特色的意象组合使用,以此来表现独特的边塞风光,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使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仿佛已经置身于寒冷彻骨的边塞之上。
    18.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情节 淋漓尽致 举足轻重 力不能支
    B.情结 痛快淋漓 举足轻重 力不从心
    C.情结 淋漓尽致 不可或缺 力不能支
    D.情节 痛快淋漓 不可或缺 力不从心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在表意和用法上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来晃悠。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C.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
    D.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10分)
    在医学上,颈椎病有严格的定义,脖子疼不一定是颈椎病,脖子不疼也不一定没有颈椎病,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综合症,所谓的“退行性改变”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化”。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复杂,不同的组织部位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包括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
    颈椎病的①_______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长时间低头。长时间的低头会加重颈椎的劳损,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颈椎是生理性前凸的,而长时间的低头会使椎间盘承受过多的压力,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劳损。二是慢性损伤。慢性损伤就是指②_______。有些人为了预防颈椎病,每天健身、活动颈椎,但颈椎特殊之处在于不能过度活动。活动过度非但不能预防颈椎病,反而会加速劳损。三是存在先天不利因素,有些人本身比较消瘦,脖子特别细,肌肉量不足,所以椎间盘的负担比较重。由此可见防治颈椎病,首先要去除病因,不做低头族,不要过度活动颈椎,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其次是保守治疗,在病人处于急性期时,可以佩戴颈托来辅助治疗,保持局部的稳定以消除对神经结构的刺激;此外也可以③_______,包括抗炎药物、解热镇痛药、活血中草药等。
    20.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21.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求:综合理解诗歌大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体不限,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因果关系不成立)
    2.C(“这给大众以错误的引导”材料中无据)
    3.D(A项强调的是互联网对青年亲缘关系的冲击。B项强调的是人们难以割舍亲情。C项强调的是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他们亲缘关系的影响。D项强调的是地理空间因素对亲缘关系造成的不利影响,符合材料二第四段观点)
    4.B(“一反一正两种看法”错,胡小武的论文和阎云翔编辑的书的观点都认为亲情不会淡化)
    5.相同点:都认识到年轻人亲缘关系淡化是一种客观趋势,但不必为这种趋势过分担忧。不同点:材料一通过分析“断亲”成为热点话题的原因,论证年轻人不会“断亲”;材料二通过分析青年亲缘关系变淡的原因,论证要理性面对青年亲缘关系,认识到这是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6.D(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目的是与后文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形成对比”错,并非与老人对比,此处只是体现年轻父亲对儿子的爱;
    B.“不屑”错,父亲知道那不是军舰,但他并不拆穿这件事,体现的是对儿子的爱与保护;
    C.“表明孩子已经知道眼前所见并非真正的大海”错,小说结尾说“多少年后,已成年的男孩每每想起那个恍如梦境的行程……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可见当时男孩并不知道实情。
    故选D。)
    7.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寓示老人给小孩指明了大海的方向”错,“指南针”代表的并不是的大海的方向,而是理想和信念的方向。
    故选C。)
    8.①感受到当年被父亲带去看“海”的甜蜜;
    ②感受到父子间为了满足对方心愿的用心良苦;
    ③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的苦涩;
    ④感受到理想实现之路艰难的辛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当年父亲带男孩去看海,男孩非常高兴,“父亲故意脚下加了劲,他在父亲怀里上下颠簸起来。父亲停住脚步,哈哈大笑,享受着自己的恶作剧”,这是父子俩互动的甜蜜;“男孩欢呼起来,军舰!那是军舰!”,男孩以为自己看到了军舰,非常兴奋。总之,多年以后的男孩感受到当年被父亲带去看“海”的甜蜜;
    ②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那并不是大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是父亲为了满足他的心愿而故意让他以为看到了大海和军舰,文中写他欢呼看到了军舰时“父亲愣了一下,连说了几个对,呵呵笑了”。多年以后男孩感受到父子间为了满足对方心愿的用心良苦;
    ③当年看“海”时,他以为的大海其实只是一个湖,他看到的的大船也并不是军舰,多年后回想起来,男孩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的苦涩;
    ④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海”是遥远的,要想看真正的大海需要走更远的路,其间还可能遇到走错路的情况,还可能遇到像当年那样的大雾,男孩感受到理想实现之路艰难的辛酸。)
    9.①从一对父子到两对父子,从个体到群体,丰富了故事情节;
    ②父亲带年幼的孩子、儿子带年老的父亲都去看海,表现了亲情之爱传统美德的传承;
    ③两对父子最后“站在同一个光圈之下”,表现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④写从小孩到老人都去看海,表现了人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延续。(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一对父子只是个体,两队父子就有群体性特点了,并且两对父子,两个故事,也丰富了故事情节。因此从一对父子到两对父子,从个体到群体,丰富了故事情节;
    ②父亲带年幼的孩子去看海,是要满足儿子的心愿,儿子带年老的父亲去看海,同样也是满足父亲的心愿。两对父子都去看海,由年幼到年老,表现了亲情之爱传统美德的传承;
    ③“轮椅继续靠近,他们站到了同一个光圈之下”,“光圈”代表理想,“一个光圈”意味着理想的一致性。两对父子最后“站在同一个光圈之下”,表现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④“大海”代表理想,男孩和老人代表不同的年龄,也可以代表一生,写从小孩到老人都去看海,表现了人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延续。)
    10.BDG(“诱天下亡人”中,“天下亡人”是动词“诱”的宾语,其中“天下”修饰“亡人”,因此应在“人”后断开,即B处;“谋作乱”省略了主语“吴王”,是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即D处;“削之”和“不削”是假设的两种情况,各自断开,即G处。)
    11.A(“稍”的意思相同,都是渐渐的意思。)
    12.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据材料一“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对。)
    13.(1)吴王确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
    (2)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宗族子弟,分封功臣。
    14.①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
    ②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到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为儿子的缘故,便囚禁、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确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即使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15.C(“细腻沉郁的笔触”错误,应是简洁明快的笔触)
    16.①周诗刻画的夜归者是思家怀乡、急于归家的游子形象。“夜深归客”突出夜归者的思乡心切;“倚筇行”勾画出归客深夜倚杖蹒跚而行的艰难和劳累;“冷磷依萤”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②白诗刻画的夜归者是欣赏自然美景后从容闲适、怡然自得、内心宁静喜悦的形象。白诗颔联和颈联写青山下一片松林,郁郁葱葱;明月当空,洁白的清光映照在十里沙堤之上。景色清新明快,表现了诗人夜归时从容闲适、怡然自得的心境。
    17.(1)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 (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8.C(情节:指事情的表现和经过。有时也引申为情义节操等。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痛快淋漓:淋漓:畅快的样子。形容非常尽情、畅快。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形容非常重要。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够不上(主体是人)。力不能支:力量不能支撑(力量无法达到所需要的程度)(主体可是人,也可是物)。
    19.C比喻(A举例,意为“比如”“例如”。B比较,意为“相似”“类似”。D猜测,意为“似乎”“仿佛”。)
    20.①致病因素②颈椎过度的活动③通过药物来缓解疼痛
    21.颈椎病由颈椎退行性改变(或老化)引起,(临床)症状复杂。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试卷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届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