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 学生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第3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5)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题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学校要组织“探寻汉字前世今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寻访汉字之源
    汉字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冲破时间、空间的 ,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李斯《仓颉篇》曰:“仓颉作书,以教后诣。”汉字记录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与中华文明 ,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1. 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禁锢 suí yì 相辅相承
    B. 禁锢 suǐ yì 相辅相成
    C. 禁固 suǐ zhǐ 相辅相成
    D. 禁固 suí zhǐ 相辅相承
    任务二:鉴赏汉字之美
    汉字形美如画,意美如诗:一撇一捺、扭转提按,行云流水,无不直见风骨,扬显气韵。汉字那么美,一笔一画都有故事,和人们的生活休戚与共。浩如烟海的汉字便这样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闲暇之余,让我们拿起笔,沉淀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的美不胜收吧!
    2. 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云流水B. 休戚与共C. 浩如烟海D. 美不胜收
    任务三:感悟汉字之魂
    ①最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一定归汉字莫属。②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因为汉字是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③由于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④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契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
    3. 以上文段中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4.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使我国文明用语显得格外简洁典雅。在社交场合偶尔用到,会平添书卷气息。如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赴约说“赏光”。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文明用语。
    ①仰慕已久说:_____________②求人教导指点说:_______________
    ③请人帮忙说:_____________④请人接受物品说:_____________
    5. 学校要举行“书写初心”主题演讲活动。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节目撰写串场词。
    二、(36分)
    (一)(共21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朝士黄秉少居长安,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①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②,工作率多卤拙③,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节选自《梦溪笔谈·器用》,有删改)
    注:①侔:等同;②民醇:民风淳朴;③卤拙:粗糙笨拙。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持就火炀之 就:靠近B. 殊不沾污 殊:根本
    C. 值道士理故宫石渠 值:价值D. 仅于无缝 仅:几乎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典籍皆为板本”与乙文“后人不能为也”中的加点字“为”意义不同。
    B. 甲文“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与乙文“合之令圆”中的加点字“之”意义相同。
    C. 《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作者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D. 甲文中“布衣”是平民的意思,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8.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炀、镕、燔”等词体现了甲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B. 甲文依次介绍了制版、刻字、印刷、拆版的程序,是对活字印刷全过程的介绍。
    C. 乙文中,对古代工艺品的制作水平,作者和世人所持观点有所不同。
    D. 甲乙两文分别通过介绍“活板”和“玉臂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9. 乙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后世风俗A虽侈B而工之致力C不及古人D故物多不精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
    (2)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 民醇则百工不苟。
    11. 无论是“活板”还是“玉臂钗”的设计,都体现了一个“活”字。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加以说明。(分别选取两点即可)
    (三)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释】①鞚(kòng):马笼头,代指马。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重在写山中所见之景,作者主要描绘了两幅画面,观察细致,生动有趣。
    B. 下片语句极其简淡,却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C. “孤影”“疏星”等词语表现了词人孤寂、不被赏识的苦闷失意之情。
    D. 全词都在描写,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寄意言外。
    13. 这首词在人物描写上形神俱到。请结合诗句“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具体赏析。
    14. 根据原文默写。
    (1)白头搔更短,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3)______________,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傍晚时分,漫步山间,看到鸟儿结伴归巢,我们不由得吟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诗句“_______, ____。 ”
    (6)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三、(7分)
    15. 班级开展《西游记》《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析名著,填表格
    (2)任务二:评名著,谈观点。
    有人评价《水浒传》:“……宋江其人,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伴,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全劣无好矣。”请结合整本书相关情节,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31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来读,而是面对数量繁多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
    ②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解决了大量上班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图书馆还在App“苏周到”上开通“书香借阅”功能,并准备对接上海图书馆平台,促进“沪苏同城”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努力打造明亮温馨的“市民书房”,利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整个借阅区呈现开放式布局,实行借阅一体。
    ③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型,都需要以优质的阅读空间为基础。
    (取材于王伟健、金武刚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①巴西国家图书馆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早期,它主要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图书馆以这种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现在,图书馆馆藏超过1100万件。
    ②为更好实现馆藏的全民共享,图书馆于2006年创建了“数字国家图书馆”。为此,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网上展示的不同需求。民众点击图书馆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数字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内容。
    ③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如今的数字馆中仍保留着1880年首展时印刷的展览目录,访问者可以看到当时近500件展品的详细介绍。图书馆将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以这种方式保存在数字馆中。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
    (取材于朱东君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①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逐渐显现的危机,访问实体图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
    ②现在,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导致许多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③公共图书馆到访率下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
    (取材于陈镭等人的相关文章)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化阅读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面临转型。
    B. 苏州打造的“市民书房”以文化休闲为主,辅以阅读学习。
    C. 巴西国家图书馆的数字馆能使民众跨时空随时欣赏藏品。
    D. 图书馆减少纸质图书的投入,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1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通了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的借阅服务。
    B. 材料二画线句准确地说明了巴西国家图书馆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
    C. 图书馆到访率的下降完全是因为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
    D. 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实体图书馆到访率越高。
    18. 某市图书馆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向社会征集改进建议。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二)(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
    ②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我担心他们遇到麻烦,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
    ③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我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我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糨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④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⑤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没回家了。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谷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返程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⑥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到了秋天,那些巴掌大的树叶从树上飘落,它们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
    ⑦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 )见证了村庄的历史,( )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 有删改)
    19. 下面对文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画线句从树龄、两人合抱枫树、形状等角度,正面表现了树的古老、粗壮。
    B. 第③段画线句写出了“我”等待录取通知书时焦急、期盼的心情。
    C. 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瞄准”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是那棵树指引我找到家的方向。
    D. 文章按时间顺序从童年写到求学再到工作,写出了“我”在不同阶段与枫树的情感变化。
    20. 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的加点词语。
    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
    21. 给第⑦段结尾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选择的理由。
    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 )见证了村庄的历史,( )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A如果……就 B既……又 C虽然……但是
    22. 文章结尾写道:“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以下是两种设计方案,请从中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
    LOGO1:一座古朴的村落,村口有棵高大的枫树,长势繁茂,枝叶葱茏。
    LOGO2:一抹落日的余晖,村口一棵古老的枫树,死气沉沉,枝叶枯黄。
    五、(60分)
    23. 按要求作文。
    站点,既是匆匆而过的憩息处,也是心灵旅行的终点,又是新旅程的另一个起点。旅途的鸟语花香,书中的精彩世界,生活中的温暖瞬间……一处又一处的站点风景组成了生命的完整链条。
    请以“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 字。
    演讲顺序
    演讲节目
    演讲者
    1
    《最美中国字》
    1班小语
    2
    《写字吧,少年》
    2班小文
    孙悟空的成长
    《西游记》故事情节举例
    自由无拘
    ①__________
    ②_____
    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金星,回到花果山, 自封“齐天大圣”。
    历经磨难
    ③__________,五百年不能动弹。
    实现理想
    悟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终,被封为斗战胜佛。

    相关试卷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钢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钢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钢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钢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