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展开“人类从哪里来?”尽管历史悠远、扑朔迷离,但科学的发展,正在为此勾画出日益清晰的轮廓。作为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人类新个体的产生,主要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思考并完成下面小题。
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关于人类进化过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C. 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有直接关系
D. 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2. 如图甲和乙分别是精子和卵子的示意图,丙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是男性生殖细胞,由男性的性器官睾丸产生
B. 乙是女性生殖细胞,由图丙②卵巢产生
C. 甲和乙在图丙的①输卵管中结合为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
D. 胎儿在图丙的③子宫中发育,通过羊水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3. 青春期是一个人心智发展、生理机能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的这些变化,有利于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走向绽放生命活力的成熟人生。以下对青春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大脑体积迅速增加
B. 青春期男孩遗精和女孩月经都与性激素有关,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C. 性意识萌动,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要正确处理男女同学关系
D.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高尚情操
【答案】1. B 2. D 3. A
【分析】(1) 区分人与猿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两足直立行走,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直立行走使得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所以,南方古猿被称为最早的原始人类,最主要的原因是能直立行走。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故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1题详解】
A.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能否两足直立行走,B错误。
C.森林大量消失,迫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把双手解放出来,并直立行走,逐渐进化成人类,C正确。
D.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的进化成现代人,D正确。
故选B。
【2题详解】
A.甲是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由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的,A正确。
B.乙是卵细胞,是女性的生殖细胞,是由图丙中的②卵巢产生的,B正确。
C.甲是精子,乙是卵细胞,它们结合形成受精卵,是在图丙中的①输卵管中形成的,是新生命的起点,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胎儿在③子宫中发育,通过胎盘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A.青春期发育的最明显的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最突出的特征是性器官的发育和性功能的成熟,A错误。
B.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月经和遗精的出现,B正确。
C.青春期性意识萌动,会对异性产生好感,青春期心理卫生要建立团结互助的男女同学关系,C正确。
D.青春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高尚情操,都有利于身体健康,D正确。
故选A。
为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科学饮食理念,我国将每年五月的第三周设立为“全民营养周”,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2023年全民营养周的主题为“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中国学生营养日的主题为“科学食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思考并完成下面小题。
4. 我们吃的食物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以在消化道内分解成被细胞吸收的物质。下列营养物质中,不经过消化能够直接被吸收的是( )
A. 水、葡萄糖、蛋白质B. 淀粉、蛋白质、脂肪
C. 水、无机盐、维生素D. 脂肪、维生素、无机盐
5. 八体的消化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起到消化、储存、吸收,还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有机物,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 在消化道中,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胃、小肠
C. 体力劳动的人一日三餐中吃的最多的食物应该是肉、奶、蛋
D. 患有脚气病的人,多食用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便可治愈
6. 如图是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图。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B. 在步骤C中,若将两支试管放在任何温度的水浴中保温,对实验都没有影响
C. 当步骤C处于37℃,滴加碘液后D的现象是:1号试管变蓝,2导试管不变蓝
D. 该实验从唾液的作用可知淀粉在消化道的口腔部位开始被消化
【答案】4. C 5. B 6. B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
【4题详解】
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其中淀粉、蛋白质、脂肪是大分子物质,需要先消化再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本身都是小分子物质,不需要消化直接都可以吸收,因此C符合题意。
故选C。
【5题详解】
A.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有机物,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在消化道中,口腔、胃、小肠有消化功能;胃、小肠、大肠有吸收功能,因此,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胃、小肠,B正确。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体力劳动的人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一日三餐中,吃的最多的食物应该是含糖类多的以谷类为主的食物,C错误。
D.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B1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牛肉、肾脏、谷类种皮、豆类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D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A.分析题干可知,实验中两个试管形成对照,不同的条件是一个滴加唾液,一个滴加清水,其他条件相同,因此,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A正确。
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37℃温度环境下是为了模拟人体内的环境温度,B错误。
C.当步骤C处于37℃,1号试管中的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C正确。
D.分析实验可知,唾液能分解淀粉,唾液所在的消化道口腔能开始消化淀粉了,D正确。
故选B。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针对气道异物梗塞最简单易学的急救技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提交《关于加大推广“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建议》。“建议将海姆立克急救法列入警察、列车员、饭店宾馆服务员、导游等岗位人员上岗培训内容。”思考并完成下面小题。
7. 用餐时,能防止食物误入气管的结构是( )
A. 会厌软骨B. 咽C. 舌D. 牙齿
8.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原理是:挤压患者上腹部,使异物随气流排出。此时被救助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B. 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小
C. 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D. 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大
【答案】7. A 8. C
【分析】用餐时说话、哈哈大笑等会导致会厌软骨来不及关闭,食物进入气管,造成人出现短暂无法呼吸的情况。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救方法。
【7题详解】
A.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的入口处,以防止食物入喉进入气管,故A符合题意。
B.咽是人体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故B不符合题意。
C.舌主要作用是对口腔中咀嚼的食物进行搅拌,故C不符合题意。
D.牙齿主要起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8题详解】
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时,需要挤压患者上腹部,导致患者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这样就会使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肺内气压变大。由于胸腔是密闭的,只有气管一个开口,故肺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涌向气管,从而就有可能将异物排出,恢复气道的通畅。
故选C 。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其命脉。在我们的身体内,也有着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各处,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及时运走。这个运输系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思考并完成下面小题。
9. 如图是各类血管和心脏的示意图,其中“→”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通过甲所示的血管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处
B. 乙和甲相比,血管内血流速度慢、管壁薄、血压低
C. 血液在甲、乙、丙所示血管中的流速是:甲>乙>丙
D. 丁图中,心脏的左端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右端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
10.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经过如下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可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B. ②过程,氧气进入血液后,由血小板进行运输
C. ②和③两个过程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了气体交换
D. 完成③过程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含氧低的静脉血
【答案】9. D 10. B
【分析】(1)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2)血红蛋白:红细胞中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9题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图甲是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处的血管,A正确。
B.乙是静脉血管,血流速度慢,管壁薄,血压低;甲是动脉血管,血流速度快,管壁厚,血压高,B正确。
C.甲动脉血流速度最快,乙静脉血流速度慢,丙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因此,血液在甲、乙、丙所示血管中的流速是:甲>乙>丙,C正确。
D.丁图中,心脏的左端血管是静脉,其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内流动脉血;右端是动脉血管,其中流动的不一定是动脉血,如肺动脉内流静脉血,D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A.①的过程叫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气时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A正确。
B.②的过程叫肺换气,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氧气进入血液和血红蛋白结合,由红细胞运输,B错误。
C.②的过程叫肺换气,③的过程叫组织换气,它们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C正确。
D.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 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30分)
11. 如图所示,图甲表示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乙是我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_____,组成的。
(2)图乙中位于顶层的食物富含脂肪,对脂肪起到物理性消化的消化液是_____。它是图甲中的_____(填序号)分泌的。
(3)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图甲中的[⑦]_____,它适于消化的特征有:_____。(写出两点即可)
(4)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中,A层占的比重最大,因为它们的主要成分是_____,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要适当多吃C、D类等富含_____的食品。
(5)营养物质被消化后,由消化系统进入到循环系统的生理过程叫做_____。
【答案】(1)消化腺 (2)①. 胆汁 ②. ④
(3)①. 小肠 ②. 小肠很长;里面有胆汁、胰液、肠液等多种消化液等
(4)①. 糖类 ②. 蛋白质
(5)吸收
【分析】(1)图甲中,①是唾液腺,②是口腔,③是食道,④是肝脏,⑤是胃,⑥是胰腺,⑦是小肠,⑧是大肠,⑨是肛门。
(2)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示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A层为谷物类,主要提供糖类;B层为瓜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C层为动物性食品,D层为奶制品、豆制品,C、D层主要提供蛋白质;E层为油脂类,主要提供脂肪。
【小问1详解】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小问2详解】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图甲中④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属于物理性消化,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小问3详解】
图甲中的⑦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适于消化的特征有: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小问4详解】
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因此每天人摄取最多的食物应是图二中的A谷物类食物,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糖类。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因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提供。根据分析可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要适当多吃C、D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小问5详解】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小肠既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12. 如图,甲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_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②]_____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主要作用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且将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
(2)图甲中[③]是_____。当图乙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则图甲中③应处于_____状态。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的,这有利于进行_____。
(4)图乙中a代表的物质是_____,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④端流到⑤端后,其成分变化是_____含量增加。
【答案】(1)①. 肺 ②. 呼吸道
(2)①. 膈 ②. 收缩
(3)气体交换 (4)①. 二氧化碳 ②. 氧气
【分析】图甲中①是肺,②是呼吸道,③是膈。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④是肺动脉末端毛细血管,⑤是肺静脉前端毛细血管。
【小问1详解】
人体的呼吸系统由①肺和②呼吸道组成。①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是气体交换的场所。②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小问2详解】
图乙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吸气方向进入肺泡时,膈肌收缩,顶端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力减小,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肺。故图甲中③膈应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3详解】
图乙所示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的,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根据气体扩散原理,血液流经肺泡时a二氧化碳进入肺泡,b氧气进入毛细血管。
【小问4详解】
图乙中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④端流到⑤端时,a二氧化碳进入肺泡,b氧气进入毛细血管,由含氧量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13. 如图所示,图甲是人体心脏剖面图,图乙为某处局部血流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主要由_____组织构成。
(2)人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图甲中体循环的起点是_____(填字母)。
(3)心脏能有规律的收缩舒张,血液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再流向动脉,是因为心脏中有_____,能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4)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是[②]_____和[④]_____。
(5)图乙中表示毛细血管的是_____。(填序号)。
(6)若乙代表小肠绒毛处的毛细血管网,则⑦与⑤相比,养料的变化是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
(7)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安全输血应以_____为原则。
【答案】(1)肌肉 (2)D (3)瓣膜
(4)①. 主动脉 ②. 肺静脉
(5)⑥ (6)增多 (7)输同型血
【分析】(1)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心室壁最厚。
(2)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3)图甲中,A是右心房,B是右心室,C是左心房,D是左心室;①是上、下腔静脉,②是主动脉,③是肺动脉,④是肺静脉。图乙中,⑤是小动脉,⑥是毛细血管,⑦是小静脉。
【小问1详解】
心脏主要是由心肌组成的,心肌属于肌肉组织,所以心脏主要由肌肉组成。
【小问2详解】
图中A是右心房,B是右心室,C是左心房,D是左心室,由于心房只是把血液从心房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到全身,所以,心室壁比心房壁厚,D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而右心室是肺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短,压力不需太大。
【小问3详解】
心脏内的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只能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只能向动脉开。这些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
【小问4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有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因此,和左心室相连的是②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开端,内中流动脉血,与左心房相连的是④肺静脉,是肺循环的结束,内流动脉血。
【小问5详解】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图乙中⑥是毛细血管。
【小问6详解】
消化道壁毛细血管为组织处毛细血管,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若乙为小肠处的毛细血管,小肠能将养料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则⑦与⑤相比,养料的变化是增多。
【小问7详解】
安全输血: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只能输给AB型的人,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只能接受O型血。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红细胞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14.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两个实验,请根据实验及相关图像回答问题:
实验一:将10毫升人的新鲜血液放入装有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轻轻振动试管,静置一段时间(见图甲)。
实验二:取少量人的血液制成血涂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图乙是看到的图像。
(1)图甲中,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分层现象。其中的A是血液中的_____,呈淡黄色,是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和运输_____。C是_____,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2)当人患肺炎时,图乙中[②]_____的数量会明显增多,它的主要功能是_____。
(3)皮肤轻微划伤后,能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血细胞是图乙中的[③]_____。
(4)如果以人的血液为材料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宜选择的血细胞是_____。
【答案】(1)①. 血浆 ②. 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③. 红细胞
(2)①. 白细胞 ②. 吞噬病菌,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3)血小板 (4)白细胞
【分析】图甲中,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分层现象。A是血浆,B是白细胞和血小板,C是红细胞。图乙是人体血涂片示意图,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④是血浆。
【小问1详解】
柠檬酸钠溶液防止血液凝固,将人的新鲜血液放入装有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轻轻振动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分层。上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叫作血浆,约占血液的55%,其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和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下层呈深红色,这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最多,主要起运输氧气的作用;两层之间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最大,能够吞噬病菌,起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最小,起止血和凝血作用。
【小问2详解】
当人患肺炎时,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集中到受感染的地方,吞噬病菌。所以,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小问3详解】
当人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在血管的损伤处聚集成团,堵塞血管而止血;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促进受损血管处的血液凝固。可见,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小问4详解】
血细胞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血小板无细胞核;白细胞体积相对较大且有细胞核,因此,以人的血液为材料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宜选择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测评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测评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