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docx
    • 练习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docx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第1页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第2页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第3页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第1页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第2页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文件包含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docx、天津卷四-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A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语境形容流水的气派盛大,应选用“洋洋洒洒”。
    目不识于:形容人不识字。胸无点墨:形容读书太少,文化水平低。前文说“母亲是平常的乡间女子,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故应选用“目不识于”。
    知书达礼:有知识,懂礼貌。腹有诗书:腹有学识,饱读诗书,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境指福州人热爱知识和文字,懂礼节,应选用“知书达礼”。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各类语言现象的能力。
    A. “三坊七巷”中“坊”应读“fāng”。
    B.三个“其”指代内容“皆不同”理解有误,前两个“其”都指童蒙,最后一个“其”指前面的特定场景。
    D.“的”字短语中的第二个“的”不能省略,此处是“的”字短语,省略后句意不明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①处,对应后文“满城的读书声”,应是到处是读书声,“是处人家爱读书”的“是”意思是“这”,表现这里的人家爱读书,与“满城的读书声”不照应,排除BD;
    ②处,语境说的是福州,不是楚地,排除AB。
    故选C。
    4.D 5.D 6.C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在复杂小说中用‘扁平人物’就能再现真实人生”错,“就能”过于绝对,据文“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扁平,每个人物几乎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可结果却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可知,狄更斯善于用“扁平人物”表现深度人性,而非再现真实人生,且文中说的是“几乎”。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有了这两类人物,就构成了完整的小说世界”错,文章结尾说要“使作品中的人类与作品的其他方面和谐共处”,可见仅有人物而缺少“其他方面”,并不能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的核心观点是“扁平人物的第二大优势,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
    A.引述的帕尔玛公爵夫人的例证,强调人物性格的单一,适于印证原文第一段的核心观点扁平人物“极易辨识”,但无法支撑第二段观点。
    B.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说明她是圆形人物,只适宜用于印证第三、四段的观点,无法支撑第二段观点。
    C.说“我们只记得伯爵夫人的外形及围绕这个形象的那个公式”,有力印证了第二段的核心观点。
    D.引述的凯莱布•巴尔德斯通的例证,也是强调人物性格的单一,适于印证原文第一段的核心观点扁平人物“极易辨识”,无法支撑第二段观点。
    故选C。
    7.B 8.D 9.C 10.A 11.B
    12.①耿况认为他的话正确,派寇恂东行和彭宠约定,打算每郡出动两千突击骑兵、一千步兵,到大司马刘秀那里去支援他。
    ②刘秀亲自登上西城楼,整治军队,询问来意;耿弇就在城下拜见,刘秀立即请他进城,耿弇详细说明了发兵的情形。
    13.①儿子耿弇的劝说;②王郎军队的威逼;③寇恂等人的游说;④彭宠按照约定出兵。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详”,认真。句意:可以认真选择自己的前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就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
    代词,代喜爱的事物。句意: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
    B.连词,表顺承。句意:遇到一位儒生,请来一块进餐。
    连词,表转折,却。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C.判断词,是。句意:广阿城下最初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的。
    介词,表被动,被。句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D.介词,于是、就。句意:刘秀于是把景丹等将领全部请到城中。
    介词,于是、就。句意: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谷郡功曹寇恂向耿况建议说:“邯郸仓促崛起,前途难测,而大司马刘秀,是刘伯升的亲弟弟,礼贤下士,我们可以归附他。”耿况说:“邯郸的势力正兴盛,我们不能单独抵抗,应该怎么办?
    “说”是游说,后面应该带宾语“况”,中间不断开,排除BD;
    依据句意,耿况针对的是攻打邯郸的提议,后边是“力不能独拒”,而不是“独拒如何”,排除A。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是“疆域”的意思。句意:刘秀翻阅地图。
    “假舆马者”的“舆”是指“车”。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B.正确。句意:致送渔阳郡的文书。
    C.正确。两个“然”都是“对,正确”的意思。句意:彭宠认为正确同意了。/不认为是对的。
    D.正确。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彭宠想要归附王郎”错,原文为“而官属皆欲附王郎”,而是彭宠的下属想要归附王郎。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然”,认为……正确;“发”,出动;“诣”,到、去。
    ②“勒兵”,整治军队;“具”,详细。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主要从第二段中概括:
    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可以概括为“儿子耿弇的劝说”。
    由“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可以概括为“王郎军队的威逼”。
    由“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可以概括为“寇恂等人的游说”。
    由“恂请东约渔阳”,可以概括为“彭宠按照约定出兵”。
    参考译文:
    大司马刘秀率军向东北进发,攻陷广阿。刘秀翻阅地图,指给邓禹看,说:“天下郡国如此之多,到今天我才得到其中的一个。你先前认为我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为什么?”邓禹回答说:“现在天下混乱,人民想要英明的君王,就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古代兴起的帝王,只在他品德的厚薄,不在他地盘的大小。”
    蓟中之乱时,耿揜与刘秀失散,向北逃到昌平,回到他父亲耿况那里,趁机劝说耿况攻击邯郸。而这时候,王郎派出的将领,正在渔阳、上谷夺取土地,并紧急征调那里的部队,北方沿边郡县疑惑,但多数都打算服从。上谷郡功曹寇恂向耿况建议说:“邯郸仓促崛起,前途难测,而大司马刘秀,是刘伯升的亲弟弟,礼贤下士,我们可以归附他。”耿况说:“邯郸的势力正兴盛,我们不能单独抵抗,应该怎么办?”(寇恂)回答说:“现在上谷郡完好充实,拥有射箭骑兵万人,可以认真选择自己的前途。寇恂愿意前往东方的渔阳,与彭宠约定,同心合力,就用不着把邯郸放在心上。”耿况认为他的话正确,派寇恂东行和彭宠约定,打算每郡出动两千突击骑兵、一千步兵,到大司马刘秀那里去支援他。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也劝彭宠归附刘秀,彭宠认为正确同意了。可是,郡府的下属官员都愿归附王郎,彭宠不能决定。吴汉到城外巡察,在一个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遇到一位儒生,请来一块进餐,询问他听到的消息。儒生说:“大司马刘秀,受到他所经过的郡县的官民的称赞,而在邯郸举起尊贵称号的人,实际上不是刘氏子弟。”吴汉非常高兴,立即伪造了一份刘秀致送渔阳郡的文书,教那儒生拿着送给彭宠,让他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彭宠。恰好寇恂到达,彭宠于是派出步骑兵三千人,命吴汉代理长史,与盖延、王梁共同率领部队,南下进攻蓟县,杀死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返回上谷,便与上谷长史景丹以及耿会率军一同南下,与渔阳部队会合,所经过的地方,斩杀王郎任命的大将、九卿、校尉及以下,共计三万人,夺取涿郡、中山等二十二县。前锋到达广阿,听说城里兵马很多,景丹等停兵问道:“这是什么人的部队?”回答说:“是大司马刘秀的。”将领们喜悦,立即来到城下。广阿城下最初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的,大家都很恐慌。刘秀亲自登上西城楼,整治军队,询问来意;耿拿就在城下拜见,刘秀立即请他进城,耿弃详细说明了发兵的情形。刘秀于是把景丹等将领全部请到城中,笑着说:“邯郸将领屡次说我们征发了渔阳、上谷部队,我姑且应付说‘我也征发了渔阳、上谷部队’,想不到两郡真的为我而来。我正要与各位官员共同建立功名。”于是把景丹、寇恂、耿揜、盖延、吴汉、王梁都封为偏将军,让他们回去统领自己的部队,擢升耿况、彭宠为大将军;封耿况、彭宠、景丹、盖延四人全部为列侯。
    14.(1)C
    (2)南风轻柔,麦花纷纷飘落,豆田一片广阔,豆角垂垂,首联描绘了一幅农家初见收获的画面。
    (3)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错,诗中“蚕妇低眉忧茧单”是蚕妇因为这场风雨而担心蚕茧的收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是“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意为:南风轻柔,麦花纷纷飘落,豆田一片广阔,豆角垂垂。诗的前两句用“麦花落”“初垂角”,写出了田家农作物的喜人长势,描绘了一幅农家初见收获的画面。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理趣的能力。
    “田父高歌待收获”“蚕妇低眉忧茧单”,农夫喜笑颜开,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收取这丰收的硕果;望着在风雨声中畏寒簇拥在一起的蚕宝宝,蚕妇紧锁眉头,忧心如焚,唯恐因此结不出好茧,茧花不发,白辛苦一场。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可见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
    “人生多求复多怨”,人生追求的越多,产生的怨恨也越多。因此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
    多求不仅体现在因人而异方面,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求也经常会因时而异。假如这场春雨早下一个月,则农夫与蚕妇的喜忧怕就正好相反。农谚“三月干到沟底白,青草变成麦”,此时下雨,不利于小麦分蘖发棵,直接影响到夏收的质量,相反,这场及时雨却能滋润桑树多产桑叶,无异于为春茧的丰收递上了一张保单。所以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
    1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尊还酹江月 青冥浩荡不见底 长太息以掩涕兮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萧、尊、酹、冥、浩、太、涕、舞雩。
    16.D 17.BC
    18.运用比喻,将“我与故乡的情感连接”比作“一张闲置的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面对故乡时情感上的迷茫与陌生;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我对与故乡进行情感沟通的期待与渴望。
    19.(1)宁波话触发了作者的童年记忆,是作者与故乡情感连接的纽带与媒介;(2)宁波话承载着故乡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体现了语言在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20.(1)共同的乡音乡愁:同乡同姓,血脉相通;(2)共同的情感追求:守望相助、同喜同贺;(3)共同的文化观:同种同族,历史传承。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衔接排序的能力。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唐朝宋之问的《渡汉江》,意思是距离家乡越近,内心就越加恐慌,即使碰见家乡的来人,也不敢询问。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意思是我仍然眷恋故乡的水,陪伴着行舟万里。联系前后文,并没有提到故乡的水,与文章内容不符。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文天祥 的《过零丁洋》,意思是在感慨国家危在旦夕如飘落的柳絮,自己的身世如同大雨中的浮萍。与文章内容不符。
    D.“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意思是现在我客居异乡,看见了故乡的人,想起来往日的事情,与文章内容相符。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故乡的冷漠”错。根据“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可知,作者不是出生在故乡,所以作者说“来”故乡,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印象的模糊和陌生,结合后文“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可知作者想要对故乡多些了解,并无对故乡的冷漠之情。
    C.“直接写出”错。由“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可知,“青亮青亮”一词形容宁波人谢顶后的头顶间接表现出宁波山水的聪秀灵气。
    故选BC。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我与故乡的情感连接”,喻体为“一张闲置的琴”,使用“好似”,属于明喻,本体喻体相似点为被搁置、疏离,用具体的物象琴来表达抽象的情感。“闲琴”说明此琴经常不弹,“我”对琴比较生疏,以此表现“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因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面对故乡时情感上的迷茫与陌生。
    ②“谁来弹响?怎么弹响?”设置两个连续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强调自己怎样才能与故乡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迫切希望内心的疑问能够得到解答,写出了我对与故乡进行情感沟通的期待与渴望。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由“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可知,宁波话勾起了作者的童年记忆,召回了自己与故乡以及家人的亲密情感,是作者与故乡情感连接的纽带与媒介。
    (2)由“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可知,人们不管离开故乡多久,距离故乡多远,也永远都挂念着它,珍视故乡的文化与历史。文中宁波话承载着故乡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由“‘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可知,宁波话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彼此作为同乡人都倍感亲切,体现了语言在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2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可知,“共同的生命密码”指共同的乡音乡愁:同乡同姓,血脉相通。
    由“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可知,“共同的生命密码”指共同的情感追求:守望相助、同喜同贺。
    由“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可知,“共同的生命密码”指共同的文化观:同种同族,历史传承。
    21.这冷漠的态度是由鲁镇的差序格局造成的。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己为中心,一层一层地推开,越推越远,并没有固定的价值标准。所谓的封建礼教中诸如“礼”“义”“忠”“孝”“信’等都是在“差序格局”内部发生的。因此鲁镇人对祥林嫂这个“异乡人”并不存在任何道德义务,在祥林嫂发生困难时,没有人对她伸出援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名著中重要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
    “差序格局”就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
    鲁镇属于乡土社会,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冷漠,和差序格局是分不开的。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己为中心,一层一层地推开,越推越远,并没有固定的价值标准。所谓的封建礼教中诸如“礼”“义”“忠”“孝”“信’等都是在“差序格局”内部发生的。即鲁镇是个熟人社会,鲁镇人是差序格局的整体,这一整体内部之间可以讲究各种礼制、诚信等,而对祥林嫂这个“异乡人”,此鲁镇人并不存在任何道德义务,差序格局再伸缩,也不会伸到一无所用的祥林嫂的范围,在祥林嫂发生困难时,没有人对她伸出援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22.西府海棠迎八方游客,阳春三月看玉兰海棠。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拟写宣传语应紧扣主题,本题是为“五大道赏花季”写宣传语,宣传语中应包含“五大道”“西府”等地点;内容至少包含两种花,以体现“花季”;
    要有号召和鼓动作用,以吸引游客来五大道“赏花”;要运用两种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应考虑使用,以增强宣传语的形象性,如“西府海棠迎八方游客,阳春三月看玉兰海棠”中海棠“迎”游客,运用拟人修辞,上下句运用对偶修辞。
    23.
    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
    人生之路,究竟是一条既定的轨道,还是一片无垠的旷野?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的人将人生视为一条固定的轨道,执着地沿着它前行;而有的人则将人生视作一片广阔的旷野,勇敢地探索未知,不断定义自己的人生。在我看来,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与探索。
    人生如轨道,意味着人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在这个轨道上,我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遵循着社会的规则与期待。年少时求学,成年后工作,到了一定年龄后进入婚姻,这样千篇一律稳定的生活保证我们的人生不会出错。但是,这种轨道式的生活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舒适区,失去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勇气。
    可是,人生同样是一片旷野,意味着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在这片旷野中,我们可以摆脱既定的轨迹,勇敢地探索未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中年稳定的生活,毅然追求自己热爱的绘画,病死荒岛之上。已经去世的克兰德最后被世人认可,他的画变得千金难求。他在稳定的生活之外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但你能否认这样的人生不精彩吗?这种旷野式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它也让我们更加充实和成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与探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我们既需要轨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需要旷野的挑战和未知性。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实现这一平衡,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轨道与旷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写下火遍全网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毅然决然地辞去稳定的教师的工作,怀揣着仅有的1万多块钱离开了十几年的“轨道”,奔向“旷野”,看遍世界,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这何尝不是她倾听内心之后的选择。这种敢于尝试,敢于偏离轨道的人生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人生既是一条轨道,也是一片旷野。“轨道”给了我们安全感,而“旷野”给了我们不确定性,要真正能享受这种不确定性,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确定的内心,才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旷野中自得其乐。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在轨道与旷野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解释“旷野文学”的兴起及其内涵,强调“人生应该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第二句话则指出 “旷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的现象。第三句话则承接第二句,提出两种关于“旷野”与“轨道”的关系的看法。引导语则明确指出关键词“旷野”与“轨道”,并要求考生以当今时代的青年身份,谈谈对两者关系的感悟和思考。
    综合来看,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类作文题。“轨道”与“旷野”这两个比喻,分别代表了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轨道”象征着稳定、可控和秩序,它确保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而“旷野”则代表着自由、个性、和未知,它赋予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的体验。题干中,“轨道”与“旷野”的对比,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还是“稳定可控”。这种对比引导考生思考:生活究竟应当遵循固定的轨迹,还是应当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材料提供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他们既追求稳定、秩序和可预测性,生活如同列车沿着轨道行驶,一步一个脚印,毫无悬念,同时也肯定“旷野”所带有的自由未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一种则强调“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强调辩证看待“旷野”和“轨道”两种生活方式,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生方向。
    写作时,考生可以进行以下思考:什么样的生活算是“旷野”?原先的“轨道”就不好吗?又该如何下定决心走出原先的“轨道”?跃入旷野之后,是否就能找到了更开阔的人生?跃入旷野,说不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但它可能也不是前路皆坦途的保证,这个时候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旷野”和“轨道”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侧重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兼顾两者,探讨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轨道,也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旷野,而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融合。
    【参考立意】
    (1)人生不只有“轨道”,还有“旷野”。
    (2)身在“轨道”,奔向“旷野”。
    (3)人生既是旷野,也是轨道。

    相关试卷

    天津卷(五)-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

    这是一份天津卷(五)-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文件包含天津卷五-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解析版docx、天津卷五-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一),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