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632572/0-17135124904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632572/0-1713512490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题练习专辑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2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预,预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__①__。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__②__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__③__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语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可知,此处应填表示预判、做好准备的成语,如“未雨绸缪”。②处,根据后文“的创新性探索”可见,作者对改革开放是高度赞美的,称其为一项极其少有的壮举,所以可填“绝无仅有”或其他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③处,根据语境“在________的世事万物中”可知,所填成语充当定语,修饰“世事万物”,再结合语境的“瞬息万变”“深谋远虑”等分析,此处可填“纷繁复杂”或其他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
答案 ①未雨绸缪 ②绝无仅有 ③纷繁复杂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我们当前的处境,喻体为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二者的相似点为:我们的处境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和“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是一样的;而我们“不进则退、非进不可”和“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时后退会遇到更大危险的处境又是一致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说理更加地形象生动。
答案 比喻的作用是令文章更形象生动。①句中把我们现在的处境比作“船到中流”“人到半山”;②我们的处境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和“船到中流”“人到半山”很相似;③我们“不进则退、非进不可”与“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时后退会遇到更大危险的处境一致。
3.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表明观点,修改后的句子更好。前文说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谚语,所以承接前文把“这句谚语”放在开头,把“充满了先人的智慧”作为谓语存在;再根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谚语可知,段落强调的是不要只看现在,而要看得长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强调的是转折之后的内容,所以后两个分句应为“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文联系紧密,表达也更准确。
答案 ①修改后的句子更好。“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结合前后文可知,此处强调不要只看现在,而要看得长远,故后两个分句应为“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文联系紧密,表达也更准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区内的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棕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减少,逐渐演替为野象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亚洲象的可食植物日益减少,__①__,来到农田村寨取食,易取食的高能量农作物让亚洲象的食性随之改变。而近年来人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亚洲象对人的惧怕感减少。多重因素的叠加,出现了象群频繁走出保护区、沿着农田向外迁移的现象。
象群频繁走出保护区盗食农作物,__②__。如何缓解人、象矛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亚洲象栖息地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结合无人机监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开发了亚洲象监测预警手机APP应用平台;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建设千亩食物源基地,并适度建设野外硝塘;使用电子围栏对村寨进行物理隔断,__③__。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解析 第一处为“亚洲象的可食植物日益减少”导致的结果,承接“来到农田村寨”,故应填“致使象群逐步走出保护区”;第二处,“象群频繁走出保护区盗食农作物”会损害农人的利益,造成双方矛盾。结合后文“如何缓解人、象矛盾”,可知应填“人、象矛盾冲突增多”;第三处,“使用电子围栏对村寨进行物理隔断”目的就是“以实现人、象分离”。
答案 ①致使象群逐步走出保护区 ②人、象矛盾冲突增多 ③以实现人、象分离
5.用一个设问句概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3分)
解析 第二段主要内容为“如何缓解人、象矛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使用电子围栏对村寨进行物理隔断,以实现人、象分离”。前面提出问题,后面解决问题,可整合成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如何缓解人、象矛盾?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人、象分离。
答案 如何缓解人、象矛盾?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人、象分离。
二、文化常识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 “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解析 A项,明清时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
答案 A
三、名句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
(2)李白《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常与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羁旅游子、凭栏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联,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唐诗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凄迷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追怀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哀怨之情。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四、写作审题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曾经,中国人寿命短、体质差,甚至有很多人因吸食鸦片而精神涣散、萎靡不振,被称为“东亚病夫”,何其屈辱,让人为国家忧、为民族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人积极进取、奋力追梦的昂扬姿态带动了中国的崛起,也让世界惊叹。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每逢开学军训,一群身着绿军装的学子们晕倒、病倒的事不在少数;学校常规体能测试中,视长跑为“噩梦”的亦不在少数;假期,宅在家中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者亦不在少数;自得于“丧文化”的戏谑,却不敢鼓起勇气扫除“精神雾霾”的亦不在少数……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拥有强健体魄,才有更好未来;②健康体魄,更要健全心魄;③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刻不容缓;④身体健康更能促进心理健康;等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12练 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5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第4练语言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写作审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