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4 促织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第六单元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卷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5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5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2* 变形记(节选)精练
展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卡夫卡的创作个性和文学世界可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背景。从小到大的压抑的环境造就了他内敛、封闭、羞怯甚至_______的性格,而且还内心_______,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他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奇特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_______,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_______,它的寓意是深刻的。这个小动物在地洞中的生活也可以看成作者一种自我确认的形式,借此,卡夫卡也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卡夫卡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地窖一样的处境中沉思冥想的内心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
1.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B.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林庚《说“木叶”》)
C.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苦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鲁迅《祝福》)
D.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为恰当的句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①___ ,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进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 ,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改成“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不会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的,不会去分析《变形记》的”?请说明原因。
◆阅读理解
阅读《变形记》(节选),完成6~9题。
6.下列有关小说视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协理员跑走、父亲关门等,推进了情节发展。
B.在描写书房环境和他人反应时,小说也穿插运用了格里高尔的视角。
C.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有助于读者切身体会格里高尔的悲剧遭遇并分析成因。
D.格里高尔的视角有助于读者感受格里高尔被家人无情排斥的焦虑心理。
7.下列有关“变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格里高尔是“虫形人心”,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悲惨的处境已无力改变,因而不再抗争。
B.格里高尔家人是“人形虫心”,当格里高尔不能做挣钱机器时,便态度冷漠、残酷。
C.格里高尔被父亲粗暴赶回房间,此刻开始变得压抑、忧郁,以致失去自我。
D.格里高尔身上的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最终被物化成甲虫。
8.本文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9.有学者指出,《变形记》和《促织》都反映了“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请结合《变形记》(节选)最后一段与下列《促织》相关片段对此作分析。
附: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课时把关练参考答案
14 变形记(节选)
1.懦弱 敏感 写照 在劫难逃(第一处是就卡夫卡的性格来说,比内敛、封闭、羞怯更进一步可以说是一种懦弱的性格。懦弱:软弱无能,柔弱。第二处,根据后文“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说明卡夫卡内心比较敏感。敏感: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第三处,卡夫卡小说《地洞》中地洞的处境和现代人的处境有相同之处,所以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写照: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时代的特点的文字描写。 第四处,前文说到在《地洞》中,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既然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也就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劫难,可填“在劫难逃”。在劫难逃: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2.A(文中画横线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那种黑暗的处境比喻成地窖。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是作者的想象。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祥林嫂和“安分耐苦的人”都是人,是类比,不是比喻。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困惑不解”一词将鲤鱼人格化。故选A。)
3.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本句共有两处语病:“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成分残缺,应为“与……构成了”,所以应在“一种”后面加上“与”;“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语序不当,“内在生活”对应的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应将“不是”和“而是”后面所带的内容调换顺序。整个句子应改为: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
4.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不如多思考一下(第一处横线前面的句子是“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这是由“如果”引起的假设句,后面应该填结论,诸如“那么……”之类的,从原文横线处后面是“未免有些无理取闹”显然是对某种做法是否定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呢?从上下文看,因为鲁迅作品在教学中有难度,就把鲁迅作品从教材里撤除显然是胡闹,所以该横线处可以填“那么把鲁迅作品从教材撤除”或“应该退出教材”等之类的语句。第二处横线前面的内容是“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有一个关联词“与其”作为提示,显然横线处应填“不如……”“不如”什么呢?从后文“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可推知,对于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多思考的”,故该处可填“不如多思考一下”。)
5.不能。①原句采用反问句式,无疑而问,语气更为强烈,更能够突出话题主旨。②原句用词精准,表达严谨,“拿什么”一词,强调“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和分析《变形记》,是需要教师讲解和学生意识到揣摩隐喻的重要性”,而并非“不会去理解”。
6.C(C.“第三人称……切身体会……”错误,可以切身体会主人公的感受、遭遇是第一人称的效果,第三人称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7.B(A.“因而不再抗争”错误,为了摆脱异化而死亡就是抗争,因为死亡使他彻底永远摆脱了异化。C.“此刻开始变得……以致失去自我”错误,此时是变得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还没有失去自我。D.“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错误,应该是个性化被社会性侵蚀、压抑。)
8.(1)本文采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2)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9.《变形记》(节选)最后一段,在看到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后,母亲惊慌害怕、父亲毫不留情地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他得不到家人丝毫的体谅关爱,反被视为异类遭到驱赶,这是亲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变得冷漠疏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促织》中成名之子不小心弄死促织后被母亲大骂“业根”、被父亲“怒索”,他恐惧以至跳井身亡,最后竟化作促织,这同样也是亲人关系在官府的压迫下遭到了残酷的扭曲,反映了封建社会贪官虐吏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4(促织 * 变形记(节选))14.2* 变形记(节选)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4(促织 * 变形记(节选))14.2* 变形记(节选)课后复习题,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夯实基础,课外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2* 变形记(节选)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2* 变形记(节选)综合训练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