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4 微专题 水量平衡、含沙量与输沙量、湖泊(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微专题 水量平衡、含沙量与输沙量、湖泊(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水量平衡,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不同区域水量平衡,考向分析,水量平衡原理应用,冰川消融的影响,题型特训·命题预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水量平衡:水分收支相等,对于西北闭合流域,水分收入主要来自降水,水分支出来自蒸发故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该流域年均降水量
理论蒸发量,即蒸发能力
理论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可理解为地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因理论蒸发量是在蒸发皿中测得的数据,水分充足不受限制,只说明这一地区的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可能蒸发量=蒸发力实际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及可供蒸发水量影响。在湿润区,实际蒸发量与理论蒸发能力相差不大,但在干旱区,实际蒸发量远小于理论蒸发量。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可供蒸发的水分条件有关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无法种在湖盆,且耐旱植物也会消耗水资源,导致盐湖水量减少,从而使盐湖实际蒸发量减少,故A错误。
耐旱植物的种植消耗地下水,也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从而使盐湖面积减少,故B正确
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主要是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导致的,与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关系不大,故D错误。
4.(2022·北京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
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
【分析】从水量平衡角度分析淡水湖盐度低的依据,围绕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盐分收支平衡(有径流将盐分带出)。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处青藏高原的山间盆地,周围高山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汇入较多;黄河依次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有河流流入和流出,故形成淡水湖。
【答案】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等注入,黄河依次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在扎陵湖乡流出。
5.(2022·上海·卷)贵州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由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影响,形成“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贵州缺水的原因。
【分析】缺水的原因可从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水量收入主要指大气降水;水量支出有蒸发、下渗、径流排出等。贵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导致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出现缺水现象;由材料“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结合所学喀斯特地貌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导致当地水资源短缺;且当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答案】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6.(2018·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答案】: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解析】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乌裕尔河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水量平衡被打破。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形成沼泽湿地,说明河谷较浅(水量较少)、地势平坦。为什么水量较少,因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且外流径流量逐渐消失。
6.(2018·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降水量基本不变(减少),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大
降水量基本不变(减少),蒸发量增大,二者相等,达到平衡,径流量稳定,面积稳定
【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解析】①盐分随径流汇入,带来盐分“补给”。②扎龙湿地为封闭流域,盐分“损耗”环节消失。③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盐分积累,因而水体盐度上升,最终达到饱和。
【答案】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 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答案】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在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在该时期的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水量平衡方程式 :W入 = W出 ± △u(W入为收入水量,W出为支出水量;△u为蓄水变量。)在多年情况下:△u为零(多年平均蓄水量保持不变)→W入=W出
变式1:某地无储水变化,表示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
变式2:任何一个闭合流域: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径流量
变式3: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喀斯特地区要注意地下径流的流出
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 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
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储存在地下的土壤当中、一部分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生物水,再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散发的大气当中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也会直接从土壤当中蒸发掉转化为大气水。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下渗量越多,地表径流量越少,地下径流量越多,当地的蒸发蒸腾量就越多;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下渗量和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闭合流域为地表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完全重合流域,故闭合区域与相邻流域之间没有水量交换,因此在任一时段内的收入水量只有大气降水,支出水量有蒸发量和(地表、地下)径流量,故水量平衡公式为: 蓄水变化量 =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闭合流域蓄水变化量趋于零,即 降水量 ≈ 蒸发量+径流量
降水量 = 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 多年平均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蓄水变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
径流量=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蓄水变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据图分析,湖泊的水量收入是①+②环节,支出是③+④环节;从数量上看,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水量总体减少,所以湖泊面积会逐渐缩小。
湖水等水体盐度的变化问题
盐度高的原因:淡水注入量(降水、冰雪融水、河流水)<蒸发量;盐分收入(径流、地下水带来盐分)>盐分支出(往往无径流流出)盐度低的原因:淡水注入量(降水、冰雪融水、河流水)>蒸发量;盐分收支相等(往往有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流出,盐分有进有出)
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问题
内流河演化成湿地过程中水量动态平衡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沼泽、旱涝、缺水、盐碱化、断流”的成因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⑤分别为降水、径流输入、蒸发、径流输出、下渗。
影响冰川分布面积大小的自然因素
纬度: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冰川分布面积广
洋流:受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冰川分布面积小 受寒流的影响,海水降温,冰川分布面积广
与其他海区的水热交换:与某海区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冰川分布面积小。
海拔因素: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分布面积广
坡度因素(丰富的冰雪堆积场所):坡度陡,冰川堆积量少,坡度缓,冰川堆积量多
坡向因素:迎风坡,抬升形成较多降水,降水量多,冰川分布面积广;背风坡,降水量少,冰川分布面积小。阳坡,气温高,蒸发量大,冰川分布面积小,阴坡,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分布面积大
地形类型及分布因素:地形平坦开阔,冰雪堆积量大
冰川物质平衡= 冰川补给量—冰川消融量
冰川物质平衡>0表明冰川增加冰川物质平衡<0表明冰川减少
冰川分布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冰川融化,海水水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冰川融化,冰川灾害增多。冰川在加速消融的过程中,冰川融水量加大,流水搬运能力加强; (季节性)冻土消融,岩土体稳定性变差,受重力作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区的水源减少,出现了大面积的植被退化。植被大面积减少,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个别地区的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冰川融化,个别地区获得了充足的淡水补给,缓解了当地缺水状况
冻土融化,史前动植物遗骸初露,可以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考向1 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湖泊面积小变化
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3713km2,湖面海拔1648m。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内姆鲁特火山喷发出的熔岩阻塞了河道,凡湖由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内陆咸水湖,冬季湖泊南半部不封冻。1960—2015年,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但总体水位上升。图为凡湖及其周边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凡湖总体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年实际蒸发量小 B.地表径流流出少C.地下水补给多 D.湖水渗漏损失小
【解析】1.由材料可知,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湖泊为内陆咸水湖,无地表径流流出,所以湖水水位上升是因为有额外的补给来源,ABD错误;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地势低,有断层分布,说明地下水补给多,使得湖水总体水位上升,C正确。故选C。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尼伯湖是哈得孙湾西南部的大型淡水湖,为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残迹。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下图示意目前温尼伯湖及周边水系。
根据材料指出温尼伯湖从形成至今湖面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结合材料“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明苏尼达河注入密西西比河, 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可以看出,从形成至今湖面面积先变大后变小。解读材料信息发现,温尼伯湖湖面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冰川补给量的影响;冰川消融初期,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后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补给量减小,加上全球变暖,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导致湖面萎缩。
【答案】先变大后变小。温尼伯湖湖面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冰川补给量的影响;冰川消融初期,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增加,面积增大;后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补给量减小,加上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面萎缩。
考向2 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湖水等水体盐度的变化
乍得湖是非洲内陆淡水湖,位于非洲中北部,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湖泊面积年变幅大。下图为乍得湖流域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乍得湖面积季节变化大,其面积最大可能在( )A.4月B.6月C.8月D.12月
【解析】3.由乍得湖流域水系图可知,乍得湖有多条河流注入,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河水补给变化的影响;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流域内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半年降水多,考虑积累因素,8月份湖水量最大,面积最大,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乍得湖是一个内陆湖泊,但湖水却为淡水。主要原因是( )A.大气降水量大 B.河流来水量大
C.湖水蒸发量小 D.湖水下渗量大
4.由上题可知,乍得湖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二季,干季时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湖水盐度应该升高,但湖水仍为淡水,说明大气降水对湖水的盐度影响较小,因此A项错误。由图可知,乍得湖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旺盛,因此C项错误。乍得湖虽然有多条河流注入,随着大量河水注入的还有大量盐分,而乍得湖没有河流流出,在加上强烈的蒸发,大量盐分会在湖泊积累,使湖水盐度升高,但乍得湖却是淡水湖,这说明乍得湖通过湖水大量下渗进行水体更新,从而降低湖水盐度,图中也可看出乍得湖周围有大片湿地,因此D项正确,B项错误。故选D。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的程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如下图所示),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平均水深72m,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1690年前后程海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成为封闭型湖泊。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在75.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5.7m。
(1)推测早期程海(淡水湖)的形成原因。
【解析】(1)水积聚到低洼处就成为湖泊。程海为淡水湖,因此,程海的形成应从洼地成因及湖水来源两个方面考虑。程海位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形成过程首先是程海地区受断裂作用下陷成谷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程海形成淡水湖。
【答案】(1)程海地区受断裂作用下陷成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
(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
【解析】(2)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从自然因素考虑,可能是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减少所致。材料中提到“多年平均隆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 mm”,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最终程河断流,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
【答案】(2)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
(3)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但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试解释原因。
【解析】(3)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为内流湖,说明水量收支大体保持平衡。而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这说明降水补给并不是程海唯一的水源补给。结合所学知识,程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封闭山谷,水源补给应为地下水。程海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的断裂地堑,中陷低洼之处,聚水成湖,周边地势较高,程海地势低洼,且断裂带裂隙利于地下水向上运动,利于周边地下水补给湖水,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因此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
(3)目前,程海属于内流区域,面积和水深保持稳定,其水量收与支出大体相对平稳;程海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程海水源补给除降水外,还有大量的其它水源补给;程海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干热、封闭山谷,水源应为地下水。
(2020·海南卷)下图示意鄱阳湖入湖和出湖年输沙量的年际变化。2003年三峡工程运营后,鄱阳湖水量、泥沙等水情变化明显,对湖区供水、灌溉、航运等造成重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三峡工程运营前,鄱阳湖区的泥沙淤积和侵蚀情况是( )A.侵蚀为主 B.淤积为主C.侵蚀量和淤积量相当 D.无法判断
读图可知,三峡工程运营前(注意材料中三峡工程运营的时间),即2003年前,鄱阳湖入湖和出湖年输沙量的年际变化是入湖输沙量大于出湖年输沙量,所以鄱阳湖区的泥沙淤积和侵蚀情况是以淤积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三峡工程运营后,鄱阳湖的水域面积与湖底高程的变化分别是( )A.增大 升高 B.增大 下降
C.减小 升高 D.减小 下降
鄱阳湖位于三峡大坝下游地区,三峡工程运营后,三峡下游河段水位降低,使得丰水期长江对鄱阳湖的补给减少,同时,枯水期鄱阳湖对长江的补给增多,所以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减小;故D正确。
读图可知,2003年后,鄱阳湖出湖年输沙量大于入湖输沙量,加之三峡工程建设后,水库拦截泥沙,使得入湖泥沙量大大减少,所以湖底高程下降。
3.(2020·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下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解析】“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地处阴山南侧,夏秋季节降水多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解析】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来自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次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
【解析】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解析】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地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答案】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5.(2020·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材料二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读表可知,根据马西纳和迪雷水文站年径流量以及年输沙量数据的变化可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内陆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有利于泥沙的沉积;同时,河湖较多,内陆三角洲面积较大,年降水量相对减少,蒸发量增加,且由于流速减慢,下渗增多,所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减少。另外,由于河湖多,内陆三角洲对河流的调节能力强,所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答案】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含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计量单位为kg/m3或g/m3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单位千克或万吨,输沙量就是输送沙子的量(一般更强调总量);河流的输沙量决定于河流的流量与含沙量。比如亚马孙河含沙量小,但由于流量大,输沙量也大。
含沙量与输沙量的关系: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因为还要考虑到其水量的问题。
比降:任意两端点间的高程差与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之比。河流的比降分为床面比降河水面比降,比降越大,说明地形坡度越大
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水断面的泥沙的重量,计量单位为千克/秒;一定水流河床沙组成条件下,水流能够输移的泥沙量。或者对特定的植被及地表状况,一定速度的风单位时间能够输移的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输沙率主要受流速和含沙量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含沙量小
坡度大,落差大,流速快
流经沙地——含沙量增大
经湖泊、沼泽过滤吸附——含沙量减少
支流多,流域广,流量大——输沙量大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顶托作用(海水或湖水)
降水条件: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
汇水量:支流数量多少和流域面积大小
汇水来沙的多少,如黄河
地势落差(河流比降)大小:河流流速快慢
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能力强(人为破坏和人为栽种或保护)
土壤抗侵蚀的能力的强弱
土壤和岩性性质:疏松土壤更易被侵蚀,岩性坚硬(松软)抗侵蚀能力强(弱)
土壤和岩体抗侵蚀的能力的强弱
水利枢纽工程的作用(库区的调蓄水量,拦截泥沙,泥沙沉积)
流速小(经过地势起伏小,河道弯曲等)
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等)
融雪量和风力条件:气温高低影响融雪量大小,风力大小影响风沙携带河流沉积量
顶托作用(湖水/海水);湖泊、沼泽等湿地吸附沉积
地壳抬升或下降引起沉积速率的变化;地质构造、地层构成等
时间变化特征:①河流年际和季节含沙量也不一样;②一年含沙量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
时间变化特征影响因素:不同季节的河流补给方式和补给量不同造成含沙量不同
空间变化:①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不相同;②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含沙量也不相同;③含沙量沿水深分布,一般在水面最小,河床底最大
空间变化特征影响因素:①支流数量多少因素:数量多的河段,径流量大,含沙量大;②地形差异因素:经过不同地形:地形落差大的山区河段,含沙量大,平原河段含沙量小;③地表状况:经过河湖湿地沙漠等地表状况时,吸附沉降下渗作用强,含沙量小④海陆位置:入海口地区,受海水的顶托作用,含沙量小,沉积量大;⑤人类活动: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的拦蓄作用和植被破坏(人为破坏和植树造林)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与含沙量大小有关,还与河流水量的丰枯有关
变化特征:一年中最大输沙量在汛期,最小输沙量在枯水期,年际输沙量也不一样;就一条河流而言,山区河段输沙能力强,河道以冲刷为主,输沙量沿程增加;平原河段河道以淤积为主,输沙量沿程减少
输沙量=截面流量×含沙量
大气补给(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
土壤受侵蚀强度(如汾川河六次降雨后输沙量大涨)
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能力强
土壤和岩性性质:疏松土壤更易被侵蚀
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人为破坏和人为栽种树木或保护等)
融雪量条件:气温高低影响融雪量大小
①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因为还要考虑到其水流量的问题。如:中国长江和亚马孙河的评卷含沙量小,但输沙量大
③一般来说,河流含沙量与输沙量呈正相关
②若地势平坦,河水流得慢,即便含沙量大,输沙量也可能不大(输送得慢,量少);若地势落差大,河水流得快,即便含沙量小,输沙量也可能较大(输送得快,量多)
公式:输沙量=截面流量×含沙量×时间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与含沙量大小有关,还与河流水量的丰枯有关
①影响水质和透明度的高低:河水浑浊,影响水源利用
②影响航运:淤积河道,港口影响通行
③影响水库:淤积水库,影响库容和水库使用寿命
④影响洪灾等自然灾害:水位上涨,增加洪灾的发生概率
⑤影响三角洲面积大小:河流含沙量大,会使入海口和中下游地区获得稳定的泥沙来源,促进河漫滩和河口三角洲发育和面积扩大,演变成农耕和聚落之地
⑥影响海岸线的进退: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⑦影响土壤肥力和河床深浅,堵塞河道: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使河床变宽;堆积使河床变浅,河床变窄
⑧影响营养盐类多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
考向 含沙量与输沙量对河床深浅、海岸线进退等的影响
苦水河为宁夏境内黄河一级支流,上游为干旱稀疏草原区,下游为冲积平原。流域内降雨稀少,降雨历时短、强度大,流域内极端产沙事件频发。在流域洪水事件下,河流输沙和径流会发生迟滞现象,水文站观测的水沙关系曲线会呈现出多种变化,如逆时针形曲线如下图。近30年来,苦水河流域内径流量和输沙量不断减少。完成下面小题。
1.逆时针形曲线意味着( )A.涨水期输沙量大于落水期输沙量
B.输沙量早于径流量达到峰值C.落水期输沙量大于涨水期输沙量
D.径流量早于输沙量达到峰值
【解析】1.由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着箭头,径流量增加为涨水期,径流量减少为落水期,逆时针形曲线表示(相同径流量下)涨水期输沙量小于落水期输沙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同时达到峰值。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2.近年来,苦水河水沙关系演变主要得益于( )A.上游源区建设沙障B.下游平原区打坝淤地C.上游源区退耕还草D.下游平原区退耕还草
2.近年来,苦水河水沙关系演变为:苦水河流域内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读材料并结合已学知识,苦水河流域内径流输沙的沙源为:“上游为干旱稀疏草原区”,泥沙主要来源于流域上游;而人类活动是首要驱动因素,上游山区人类层大范围开垦耕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近30年来,苦水河流域内径流量和输沙量不断减少”主要得益于大范围的农田转变为草地有效降低了苦水河流域上游来沙量,退耕还草措施对促进水土保持、协调水沙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C对,ABD错。故选C。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叭尔洞沟发源于黄土高原北部,中游流经库布齐沙漠腹地,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为281.8mm(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冬春季盛行西北风。风力和水力周期性的强弱变化控制了叭尔洞沟中游河谷的形态变化。下图为风、水交互作用下叭尔洞沟中游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图,其中图甲为多风沙少降水时期状况,图乙为少风沙多降水时期状况。
指出图示河段输沙量最大的季节,并从风、水交互作用角度分析该季节输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图示河段夏季的输沙量最大。根据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北部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12月期间,冬、春季节,该地区受西北风的影响,河岸西部的大量沙尘在河床中堆积,会使沙中游河谷中沙丘面积扩大,到了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一定的降水,该河段进入汛期,对沙丘的侵蚀作用加强,会使输沙量加大。
【答案】夏季;冬春季节,该地区受西北风的影响,来自库布齐沙漠的大量沙尘堆积,中游河谷中沙丘面积扩大;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增加,该河段进入汛期,对沙丘的侵蚀作用加强,输沙量加大。
1.(2023·浙江6月选考)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
题意显示七月中旬,湖泊发生溃决,导致湖泊水大量流出,湖泊内的沉积物将迅速流出导致湖泊内的沉积物总量迅速减少,故B正确。
麦兹巴赫湖在6月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融水量大,将上游的物质带到湖泊不断沉积,导致湖泊的沉积物总量不断增加;
(2023·浙江6月选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错误。
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
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错误;
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
3.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故选D。
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错误;
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错误;
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
(2020·山东卷)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雨水B.河流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
【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貌发育,雨水下渗快,图中显示,没有明显河流注入奥赫里德湖,因此雨水和河流水直接补给湖泊较少,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A、B不符合题意;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貌发育,当地雨水大多转化为地下水,又因湖泊沿断层分布,地下水易沿断层出露,补给湖泊,地下水补给水源含沙量小,使得湖水透明度高,因此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C符合题意;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冰川,因此冰雪融水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温B.水深C.水量D.水质
【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影响渔业资源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故D对。故选D。
6.(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
内源类有机物占溶解性有机物=内源类有机物含量/(内源类有机物含量+外源类有机物含量)
据此可将影响因素分解为内源类有机物含量和外源类有机物含量;影响内源类有机物含量的要素可以分解为浮游生物的排放和降解;影响外源类有机物含量的因素可分解为径流量和腐殖质。
浮游生物的排放有季节变化,但在亚热带水域变化较小,因此等式中的“分子”变化较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因此夏季入湖径流量远大于冬季入湖径流量,因此带来的腐殖质差别也很大,等式中“分母”中的外源类有机物含量称为成为主导变量。
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冬季高,夏季低
【答案】(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下降(低)。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
【答案】(2)夏季气温高,湖泊水温高,浮游生物量大(或浮游生物繁殖过程排泄有机物多);降水量大,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多。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
【答案】(3)秋季湖水更新慢,已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多。
6.(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
【答案】(4)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
【解析】逻辑线索: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有机质有一定排出→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
【答案】(5)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
湖泊: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水体更新缓慢的水体
湖盆:地表上的形似盆状汇集水体的相对封闭的洼地。湖盆可分为构造湖盆、冰川湖盆、火山口湖盆、堰塞湖盆、水成湖盆、风成湖盆、陨石湖盆
湖岸:指湖盆边缘与四周陆地相邻的地区,常年稳定湖水位与湖岸的交线称为湖岸线。反映历史上湖面某一相对稳定时期的湖岸线即为古湖岸线。湖岸线可以看作等高线或等深线,密陡疏缓,湖岸线数值反映湖底地势高低。导致湖面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①构造运动——湖区周围地壳上升,湖面降低,岸线下移;②气候变化——气候变湿,入湖水量大于湖水蒸发量,湖面扩大,岸线上移,反之气候变干,岸线下移。
积雪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构造运动从而造成岩层的断裂,坳陷和沉陷等所形成的各种构造洼地,使得水分汇聚,形成的湖泊,湖水较深,湖岸陡峭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坍塌下陷,积水成湖
湖盆由河流侵蚀与沉积而成;河漫滩的低洼处可积水成湖;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
石灰岩被流水不断的溶蚀(侵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成湖
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地下水水位),四周沙丘汇集洼地而成
冰川在重力作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对地表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对地表产生了侵蚀作用,形成了相对低洼的区域,后积水成湖
气压带风带、盛行风、温差大小、狭管效应(山谷地区湖泊)
降水与蒸发、结冰或融冰、河流径流量、水域封闭程度
取决于气候影响的湖水补给量与排泄量
水源补给类型、下渗、人为原因等
含沙量受植被覆盖率、流域内土质、降水强度等影响
气温、水量、盐度、地热、水体流动性、人类活动等
湖泊深度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多条河流注入,流经平原,流水慢,泥沙淤积量大,水域较浅
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下陷程度越大,湖泊深度就越深;地壳上升,湖泊深度就变浅
气候变湿,入湖水量大于湖水蒸发量,湖面扩大,湖水深度变深;反之,气候变干,岸线下移,湖水深度变浅
湖泊水位的高低(面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雨水补给(大气降水补给)
冰雪融水补给(气温高低)
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集水面积、流程等
上游的水库的调节水量(关闭闸门,导致下游湖区来水量降水)跨流域调水调入等
蒸发(向上支出量):气温高低(主要考虑纬度和地势、气候变暖等因素)
下渗量(地表状况:冻土、湿地等)
径流量(地势低平还是高,河道曲直状况等)
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水位最低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水位在冬季
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
周期性变化又分为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非周期性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水位变化大;湖水较深,地形坡度大,水位变化小
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
降水量:降水量大,盐度低;反之盐度高;
蒸发量:气温高,蒸发量大 ,盐度高;反之盐度低;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
河流流入,带来大量盐分,无河流流出,盐分在湖泊聚集(湖泊为内流湖并且湖泊面积缩小或者稳定的时候)
河流带来大量的淡水,对湖水稀释作用较强(流入量大于蒸发量的时候,湖泊面积扩大的时候)
湖区封闭,与外界的水量交换少,盐度高;反之湖区开放,与外界的水量交换多,盐度较低
流动性:水体流动性强,水体更新速度快,盐度低
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取水导致入湖径流减少,盐度升高
融结冰: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稀释盐分,盐度下降
湖水的结冰状况的影响因素
①气温:纬度(或地势)高,气温低,水温低,湖泊不易结冰;背风坡,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气温高,湖泊不易结冰
②地热(温泉):位于断裂带处,地热能丰富,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河水(湖水),水温较高,使得河流湖泊冬季不结冰。
④盐度:湖泊盐度高,冰点低,湖水不易结冰。
⑦离陆地远近:湖泊周边陆地气温低,受陆地气温影响,湖岸先结冰
⑤水深和水域面积:水深和水域面积大,水的比热容量大,水温高,不易结冰
⑥水体流动性:主要考虑风和河流注入。多大风天气,或多条河流注入,搅动湖水,水体流动性越强,湖泊不易结冰。
③地形:盆地地形,四周高山环绕,阻挡冷空气进入,气温高,湖泊不易结冰
湖泊周边地势陡峭,水土流失严重,湖泊含沙量较高;地势平坦,入湖的泥沙较少,湖泊含沙量较低
入湖的河流含沙量高,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湖泊含沙量高
湖泊周边多风沙天气,大量泥沙进入湖泊,湖泊含沙量高
风力大小:风力强劲,风沙活动大,携沙量大;风浪搅动湖底的泥沙,含沙量大
主要看降水,降水越多,地表进入湖泊的泥沙多,湖泊含沙量大
①水温:热带水温越高,生物繁衍速度越快,物种越多;寒带水温低生长慢,存活率低
②饵料:径流注入带来较多的营养盐类;湖岸附近有阳光和氧气,能够生存且饵料多;温带湖区水温变化明显,有利于湖水上泛将湖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④湖区封闭程度:湖泊越封闭,与外界接触少,物种间交流少;位于动物迁徙地,大量物种聚集,物种丰富
⑤人类活动影响:过度捕捞,湖泊渔业资源锐减;设置自然保护区,生态环流较好,物种丰富
③水域面积:湖泊水域面积大,为生物提供了较大的繁殖栖息生存空间
湖泊水体更新速度快慢原因分析
(1)外流湖(吞吐湖)变成内流湖的条件①地壳运动:青海湖原来是外流湖,后因地壳运动形成内流湖。②河道变迁:乌裕尔河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形成内流区。③山区由于冰川运动,如冰蚀或冰碛物的堵塞形成的冰川湖——纳木错湖;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致使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羊卓雍措湖。④入湖径流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湖泊水位下降,无径流排出,形成内流湖。(2)盐湖的形成过程及盐湖的主要特征①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地势下降,形成地势低洼的盆地→然后盆地积水成湖→河流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且湖泊无径流流出排泄盐分→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盐度进一步增大,形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②主要特征:封闭、蒸发量大、盐度大、面积小、降水少、湖水较浅、地势较平坦等。
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减少
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分析湖泊咸、淡相互转化的条件
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径流不断汇入,不断降低→逐渐变为淡水湖
水分收入小于支出,水量变小(水变少)
河道变迁,阻塞出水口转变为内流湖
海水渗入,盐分不断累积
盐分无法排出或短时间内大量增加(盐变多)
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水量变多(水变多)
河道变迁,形成出水口转变为外流湖
入湖径流减少或与海水断绝联系
盐分可以排出或者来源减少(盐变少)
气候趋于寒冷,蒸发量减少
提供淡水、水产养殖、发展航运、发展旅游、科考价值
调蓄洪水,削峰补枯,滞缓下游河段的洪峰发生的时间,起到防洪作用
为人类提供休闲、教育和科研场所
水体更新弱,自净能力差
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水产养殖使水体富营养化;航运排放的油污和生活垃圾
湖泊水量少,水体流动性差
入湖径流数量、流向、流域面积
湖泊的封闭程度和湖水特征等
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
跨流域调水,增加湖泊的水量
清理湖底淤泥,打捞湖泊垃圾
热融沉陷:主要产生在平坦地面,冻土层内地下冰融化使地面发生沉陷,出现沉陷漏斗、浅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称热喀斯特湖,也称热融湖;广泛分布于多年冻土发育的平原或高原地区。
热融滑塌: 主要发育在斜坡地面,由于坡地冻土层地下冰融化后饱含水分,使土体沿融冻面滑动,称热融滑塌。形态有新月形、长条形、围椅状、枝叉形等。其活动具明显的周期性,如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祁连山东部的热融滑塌,始于每年春季,夏季达高峰,秋季逐渐停止。
①冻土→冰楔:夏季,活动层融化,融水和降水顺着裂隙下渗,到永动层上部再次冻结,使得裂隙中的冰体积逐渐变大,根据裂隙形态,冰会冻结成上大下小的锥形。
②冻胀丘(冬季) 冬季,活动层不均一冻结膨胀使得地表凹凸不平,形成小丘。
概念: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冻土层内地下冰融化使地面发生沉陷,出现沉陷漏斗、浅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称喀斯特湖,即热融湖。热喀斯特可分为两种,即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由于自然营力和人为破坏,破坏了多年冻土的热平衡,造成地表的凹陷。成为热融沉陷,当凹地有积水时,成为热融湖塘。
③多边形土(冬季:冻结、收缩、开裂)
④自然、人为原因改变了地表状况,气候变暖或地下冰暴露,使得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形成热融湖塘。
热融湖蓄水成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径流分布,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
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
热融湖演化过程破坏了地表植被根系的物质基础,地面沉陷、土壤流失会严重破坏植被的根系,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冻土融化后,会将原来封冻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释放出来,影响生态环境
随着冻土区道路、输油管线等线性工程的大量修建,热融湖作为一中工程地质灾害,会显著影响工程基础的热稳定性,诱发冻土地带路基沉陷、变形等,危害工程安全
多年冻土层融化,地表塌陷,湖岸坍塌后退,破坏冻土层的稳定
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由于热融湖区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所以冻土的土壤质地、含水量、容重以及土壤养分发生了强烈改变
以“湖泊为载体”地理常见考查角度
(1)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思维线索: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环境;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2)鱼类丰富的原因———分析“丰富”思维线索:湖泊面积大,提供广阔的空间;湖水纯净,阳光透射率高,藻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入湖河流多,沿湖湿地多,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3)天然空调机的原因———分析“调节气候”思维线索:①冬温高:冬季湖泊降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湖水结冰释放热量。②夏凉爽:夏季湖泊升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4)多风浪的原因———分析“湖陆风”思维线索:湖泊面积大,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差异大,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湖面狭长,两岸地势高,狭管作用强(注意冬季结冰,基本无风浪,主要考虑夏季)(5)湖岸线变迁———分析堆积地貌(6)湖泊成因———从内力、外力角度分析(7)湖泊(水库)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8)湖泊水文特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
考向1 湖泊的水文特征
色林错流域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众多河流和湖泊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近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对色林错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色林错湖泊流域内,入湖径流和湖面降雨在暖季(5月~10月)和全年(月尺度)对湖泊蓄水量变化均有较大影响,湖面蒸发则在冷季(11月~次年4月)与湖泊蓄水量变化密切相关。近40年全球气候变化使该湖面积明显增加。下图为色林错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色林错湖泊( )A.参与海陆间循环 B.湖水透明度较高C.湖水含盐量较低 D.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
【解析】1.色林错流域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离海远,无法参与海陆间循环,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空气湿度大,雨水较多,雨水和入湖径流是色林错的主要补给水源,AD错误;色林错流域为高山湖泊,人类活动少,污染少,湖水透明度较高,B正确;冷季湖面蒸发量大,湖水无流出通道,湖水含盐量较高,C错误。故选B。
2.推测色林错湖泊水位最低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1月
【解析】2.每年 10-11 月,湖泊水量由收入大于支出转为收入小于支出,该时段湖泊水位达到一年中最高,故色林错水位最高的季节是10月;而每年4-5月,湖泊水量由支出大于收入转为支出小于收入,该时段湖泊水位达到一年中最低,故色林错水位最低的季节是4月。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色林错湖面积明显增加,下列有关湖泊及周边地区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汇入湖泊的淡水增加,周边地区盐碱化减轻B.湖泊周边地区冰川面积缩小,地面辐射增强C.湖泊湖面降水量增加,流域面积变大D.湖泊冻结时间提前,消融时间推后
【解析】3.色林错湖面积明显增加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增多,湖泊周边地区冰川面积缩小,地面辐射增强,湖泊冻结时间推后,消融时间提前,B正确,D错误;湖泊周边地区盐碱化和不合理灌溉、蒸发强有关,和汇入湖泊的淡水量多少无关,故A错误;湖泊湖面降水量不一定增加,流域面积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故选B。
考向2 湖泊地貌的成因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陶波湖是新西兰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北岛中部2.65万年龄的火山高原上,面积616km2湖面海拔356米,水深186米,为植被茂密的群山环绕。怀卡托河上游由南面注入,湖水由湖东北经怀卡托河流出。湖水覆盖几座火山口。在陶波湖的沿岸大小浮石众多,其中,东南岸的浮石滩规模最大。陶波湖自有人类定居湖畔以来,至今一直保持着优良的水质。下图示意新西兰北岛陶波湖位置及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从内力作用的角度,描述陶波湖的形成演化过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根据材料信息“位于北岛中部2.65万年龄的火山高原上”可知,2.65万年前,该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高原,并且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火山口地貌;根据材料信息“怀卡托河上游由南面注入,湖水由湖东北经怀卡托河流出”可知,火山活动结束之后,该地在重力作用下垮塌,地表径流在低洼处集聚,形成陶波湖。
【答案】(1)新西兰北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震火山频繁;2.65万年前超级火山喷发,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火山口;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在重力坍塌后水流汇集形成陶波湖。
考向3 湖泊补给及盐度变化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两湖曾经连成一体,后因山前大量的洪积物和冰碛物堆积,阻塞了河谷,才分化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内陆湖泊,仅北侧有一条窄窄的河道相通。玛旁雍错至今仍是淡水湖,被称为“圣湖”,而拉昂错湖被称为“鬼湖”。下图为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玛旁雍错至今仍是淡水湖,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 ②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更多③地势高于拉昂错,湖水流出 ④湖底有地下暗河泄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5.该湖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侧,背风坡,可知其降水少,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有冰碛物,说明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的冰雪融水补给湖泊。附近山地海拔高,积雪冰川融化会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也可以补给湖泊,②正确;地势高于拉昂错,湖水流出,湖泊盐分不易累积,③正确;材料无信息体现湖底有地下暗河泄水,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
6.推测形成“圣湖”和“鬼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湖水颜色 B.湖水温度 C.湖水盐度 D.水体深度
【解析】6.由材料可知,玛旁雍错为淡水湖,说明其适合生物生存,而拉昂错为“鬼湖”说明湖泊中生物较少,推测可能是咸水湖,故两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湖水盐度,C正确;材料未提及湖水颜色、湖水温度、水体深度,均无法比较,ABD错误。故选C。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课件04 逆温,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逆温的类型及成因,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逆温的影响,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课件12 河流含沙量,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河流含沙量,与输沙量区别,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课件16 湖泊,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湖泊类型,湖泊特征,湖泊的效应及价值,按成因,按盐度,湖盆特征,湖水特征,湖泊温度特征,湖泊盐度特征,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